徜徉于解构建构之中——程水生快乐读写工作室《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沙龙活动全程纪实

阿水

<p class="ql-block">[前期活动]通读《课标》,圈画批注。</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2年5月20日</p><p class="ql-block">[活动地点]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报告厅</p><p class="ql-block">[参与人员]程水生 冯琳 孟鲁 任玉青 余艳 张飞 赵玉 邹亚萍 </p><p class="ql-block">吴萍(第三分校) 张红兰(前湖分校) 周青青(前湖分校) </p><p class="ql-block">[活动主持]简梦琪 </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程水生</p> <p class="ql-block"> 开 场</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因疫情阔别两月有余,很高兴今天能相聚在此,进行复课后第一次线下教研。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将迎来重大变革,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对每位语文老师而言都是一件十分迫切、重要的事。今天,程水生快乐读写工作室在此开展《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研读沙龙,活动主题是“徜徉于解构建构之中”,希望老师们能各抒己见,倾情分享,让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智慧汇集为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一板块:一分钟评说</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首先,让我们进入“一分钟评说”,本环节请各位老师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评述新课标,可以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是一段朴实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余艳:借用王崧舟教授的一句话:“课标是纲领,是课程的宪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奉献的根系力量。”我想说:“36000余字新课标呱呱坠地了,改革行动在一线语文老师的手上,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挑战。</p><p class="ql-block">任玉青:我和余艳老师有同样的感受。最触动我的是有很多新鲜的名词跃入了我的眼帘。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等等,期待聆听诸位的解读,在这里汲取智慧。</p><p class="ql-block">孟鲁:读完新课标,我最大感想是——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有文化自信的人,培养推崇中华文化的人。当然,这种“以文化人”应该有别于以往的教学。</p><p class="ql-block">张红兰:我想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我总体的感受:守正创新,目标细化,学科整合,以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程水生:我想先说一个小故事:厚重的城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巨锁。锤子、铁棒和钢锯都想打开这把锁以显示自己的神通。锤子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从早砸到晚,只把锁砸出一道痕;铁棒撬来撬去只让锁变了形;钢锯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没把锁锯断。这时候,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走过来,轻巧地钻进锁孔,门锁咔嚓一声应声而开。于是,我想到手中研读的这本新课标,就是那样一把钥匙,一把金钥匙,一把开启语文教育大门的金钥匙,一把开创语文新天地的金钥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青青:感谢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小故事。对于《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么一段话:打个比喻,一部手机是安卓系统1.0,无论你在这个手机上装多少APP,都必须服从于手机系统——这是底层逻辑,手机系统决定运行速度的质量。现在,手机系统该升级了,也就是你的底层逻辑该升级了,操作系统该升级了,由安卓1.0升级到安卓2.0,要容量更大、运行更快、兼容更多、质量更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萍:各位老师的发言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课标怎么改革,只要教育人的初心未改,一定能坚定不移地和学生一起成长。</p> <p class="ql-block">冯琳:这次的课标改革对老师们来说是挑战与突破,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建构以六大任务群为教学内容的新型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玉:新课标提到了许多“关键能力”,课程性质里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理念中有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等。每一个能力的培养,其实都是一个课题。新课标凸显出价值的引领,以文化人。还有就是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作为导向。新课标让我对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多读多背,说说写写上下功夫,新课标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进入整本书阅读,多种方式和渠道让学生热爱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亚萍:新课标是小学语文教学道路上新的路标指示牌。在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10年的关头,对我们的一线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示方向和新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第二板块:关键词扫描</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发言,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关键词扫描”,在新课标中,最触动你心弦的,或是让你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什么?请大家围绕关键词展开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青青:《新课标》中最触动我的关键词是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学好语文是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学科第一次和中国的战略挂钩,为什么2022版新课程里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四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萍:初读新课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左右,绝对重中之重。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我们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这个词让我尤为关注。“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感觉想要学好语文应该多积累,多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古文、古诗词等,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小古文、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不妨趁小学阶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推动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以我们三分校的晨诵暮读为例,选用了由王崧舟等30多位名师编创的《晨诵暮读》书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套书实现了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分级,选文题材广泛,中外古今、古往今来都有所涉猎,这不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当然,适合孩子的书籍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学习了程老师为我们工作室成员分享的王崧舟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视频,其中王教授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灵魂,外国优秀文化可以开拓视野、当代文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让我领悟到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运用各类书籍、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文化素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的课标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最后我想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或者是启发下,我的专业能力能获得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程水生:我也就着“文化自信”这个话题作一些补充。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他自身就应该成为一本文化教科书。“文化自信”要真正落地,把学生培养成“有根”的人,我认为语文老师自身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至关重要。纵观世界各大文明,有一个文化史上的奇迹——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其他文明或中断,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屹立不倒,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非常推崇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2013年10月18日,他应邀在联合国大厦总部作了一场非常著名的演讲,这场关于中华文明的生命特性的演讲影响深远。他揭示了中华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大原因:地大人多。这四个字看起来很寻常,但藏着秘密。一种文化占据的地理体量,决定了这种文化的能量。中国文化的能量远非其他文化可以比拟。据不完全统计,埃及文明活动地域大概是4万平方公里,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也不过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希腊文明更小,一直只有1万平方公里。而中国文化仅黄河流域就7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文化是延续,再加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总面积高达500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第二大原因:从不远征。世界上文明主要分为三大类: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农耕文明则正好与他们相反,一直在沉淀和扎根。余秋雨先生说,文明一旦被绑上了战车,成为了武器,就不再是文明,也不能被延续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则在几千年的延续中越来越完善。</p><p class="ql-block">第三大原因:追求统一。大体量最容易分裂,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分裂时期,但最后都被一股强劲的伟力把江山拉回统一的版图。统一就是中国文化的主调,不管中间如何波折,最终都要回归统一的道路上,这也是中国文化长寿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第四大原因:严于秩序。当巴比伦人抬头研究天文学的时候,当埃及人在墓道里刻画生死图景的时候,当印度人在山间洞窟苦修的时候,中国人却花费极大精力在排练维系秩序的礼仪。</p><p class="ql-block">接着第五第六第七大原因是“简化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最后第八大原因竟然是——实行科举。我们觉得很奇怪,我们曾经抨击过科举。其实,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长寿最实在的操作性保障。对中华文明至少有“守护功能”和“储备人才”两大作用,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中华文化,有比任何一个普通人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才能站在讲台上,影响和引领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鲁:作为一位语文老师,需要更多地思考。看到“文化自信”,底蕴,这是一个;同时,还要传承,这也是一个。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文化输出。现在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与受到的中华文化教育有很多冲突,那该给他们怎样的引领呢?大家都听过一个笑话,登上滕王阁,有文化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文化的人只会说:“哇靠,真漂亮。”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后者这样的学生变为前者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飞:这次的课标旗帜鲜明提出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对于其中的思维素养,我体会最深,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书《我们如何思维》,书的作者是杜威,他集哲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他在书在说:“要说思维的重要性,那次是荒唐可笑的。”“教育有责任培养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这次提出“思维能力”,它是一个上位概念,概括性很强,课标中把它分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五种类型,并要求我们要关注思维品质:要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以上就是我对“思维能力”这个核心素养粗浅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红兰:我想说的是“语言运用”,这是最具语文学科特质的核心素养。我们的定位是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里渗透这种文化内涵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我觉得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言文字的积累。通过群文教学、单元主题教学和大量的优秀的文化典范的文化典籍等进行语言文字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和习得。2.学生语感的建构。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听、读让孩子进行预感的输入,才能让学生轻松地进行读、写的的输出,这就是语言运用的完整过程。3.语理的习得。作为世界最难掌握与学习的语种之一,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是语文素养的必要补充,一个人的表达就是要做到文从字顺、文明得体,这是语理的运用素养。</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一个课例,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我印象很深,作者是周敦颐,刚开始我们以为只是会介绍作者的仕途啊,或者是爱莲,莲花的一些品质,但到后面王老师真正把文化自信、文化内涵,还有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挖掘出伟大的周总理,又从周总理身上又发掘出很莲的美好品格,王老师就关于挖掘出很多文化意象,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魁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三板块:教学新启迪</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精彩纷呈的解读!相信各位老师在研读《新课标》时,一定引发了许多自己教学上的思考,接下来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教学新启迪”,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或是名家课例、经典案例等,说一说研读新课标后对语文教学的启发和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亚萍:新课标里最吸引我的是“学习任务群”。相比起刚才大家交流的概念,它更希望我们老师把思考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想:“学习任务群”如何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枫桥夜泊》作了很好的演绎与诠释。这堂课中,除了常规的对诗的理解,王老师还构建了一个经典的“文本群”,以“钟声文化”为内核。在学生已经吃透和理解这首诗后,又相应地出示了高启的《泊枫桥》、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陆游《宿枫桥》以及陈小奇的《涛声照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起来。从语文课本走出去了,同时又使课本更丰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玉:新课标的落地,语文教学也会展开一幅新画卷。课标里提出“立德树人”,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了,在语文课程的性质提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句话,语文课担负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养成这些品质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课标里也提到了要以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上周听的培训里李淑敏老师讲的课例:在低段的课文《端午粽》教学中,分步阅读,层层深入,先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包粽子需要哪些食材?再让学生对照文中插图,说说箬竹叶,糯米和枣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最后想一想,作者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粽子样子的。其次,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学诗词,赏音乐,赏书法作品,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也会渗透,包括六年级的网课古诗词诵读单元中很多这样的拓展。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小吃,景点等。</p><p class="ql-block"> 谈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去年我们参加录制了《课本里的红色记忆》活动,课堂教学是进行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对那些艰苦岁月中的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隔膜。我们应为学生搭建历史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如观看影片,补充资料,博物馆参观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在学习相应的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也可以试着一个学期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比如低段的传统节日,成语,猜谜等。中段的诗词,这个时候诗词大赛也在中年级普及了,风俗习惯,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内容在快乐读书吧有相关的主题。高段可以有课本剧,五上有讲民间故事,五下有专门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汉字”,六上聊聊书法,走进鲁迅,六下阅读从五下的古典名著延伸到外国名著等等。</p><p class="ql-block">对于教学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是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情,以教材为依据。说到任务群,这是个新鲜的词语,拿一年级识字单元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识字单元的作用,可以将其定义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单元。像一下第五单元有一组识字单元,动物儿歌,体育场,古对今韵语,三字经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轻松简单又很有趣。学习动物儿歌,发现蜻蜓,蝴蝶,蚂蚁,蜘蛛等有虫字旁的构字规律,还可以推荐学生读《叶子小屋》这本动物绘本。第二篇识字,带学生来到操场,或者回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一起做着各种动作,发现并认识表示动作的字。通过对对子,三字经,气象谚语诵读等活动,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制定三个任务,任务一,小虫子的歌;任务二:伸伸手踢踢腿,任务三:快乐吟诵吧。每个任务需要通过做一到两个活动来支撑完成。</p><p class="ql-block">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的关于整本书阅读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上次听温教授讲座中有提到给学生布置读一本书组织写心得笔记,演出之类的,学生就会失去一些兴趣。之前和同事也聊过,一旦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就不太愿意看。</p><p class="ql-block">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小学是读书最好的时间,到了后期学生学业重,阅读比较碎片化。在我们快乐读书吧里童话,神话,寓言,名著等,一样一样,一本一本的给学生推荐,这不就是整本书阅读吗?怎么来落实课外阅读,从一年级开始,除了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可以做为班级共读一本书展开读书交流,安排分享课、导读课,其他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自由的阅读整本书,有的时候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目,规定的太多,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的书他们早期就看完了,学生有他的阅读习惯,可以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学生爱上读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任务群跨学科学习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我记得早前看到秦苏娟老师班上做的中秋节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都融入了中秋节的元素,开展了相应的学习,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模式。我们学校在国庆节,清明节,包括疫情的特色作业里也涵盖了跨学科的整合。 </p><p class="ql-block">  课标里第一学段提出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第二学段更多的指出参加校园,社区文化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参加社团,综合运用语文、道法、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研学成果。</p><p class="ql-block">  开展好语文课程里的综合性,三年级下学期有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节日,五年级下学期有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汉字,六下有“奋斗的历程”和最后一个单元小学毕业的综合性学习。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这个任务群有利于整合单元,我们现在每个单元有人文主题,也有语文要素,实际上就是在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都侧重于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我想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它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些课多讲,精讲,让学生明白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系列活动,讲解要指向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更有针对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琳:这次课标改革最触动我的也是“六大任务群”。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如何从之前的“课标”过渡到现在的“课标”,不是简单地摒弃,而是理性地去传承,去创造。温儒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中说到,六大任务群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整合性很强,在现行的课堂模式中实施起来有难度,也提示了我们可以尝试单元整合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直播课时对第四单元《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的综合教学。当时我是针对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展开讨论。从关键词、关键句、到作家的情感、再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梳理,学生能很快地答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对比每个作者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教学效果比较好。后来读到新课标的六大任务群,提出的整合与情境,我就开始思考,在某个适合整体教学的单元里来进行教学。对于中年段学生的学情来说,单篇课文的教学不可弃,所以我觉得在上完精读课文之后再去小结、提升比较妥当。</p><p class="ql-block">还以第四单元为例,单元整体教学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单元导读(提示单元语文要素)——精读课文讲解(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体会作者们的生动准确的表达,提高文化自信)——单元小结课(小结各个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链接夏丐尊的《猫》、周而复的《猫》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以及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对这些文章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在分析与讨论中融入语言园地中交流平台和词语段运用的语言训练点)——习作(通过单元小结课中的大量阅读和学习,对学生的习作有了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指导,这节课要做的就是打开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语文园地——单元总结。在遇到名家名篇的文章的时候,还可以以单篇文章带动整本书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萍:我也说说“学习任务群”。它分为三个类型,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融合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二年级刚学完一个童话单元,可不可以设计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等系列活动?但不要给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多读童话,最后再让他们拿起笔来创作童话。这样几年下来,学生会有丰厚的积累,也会产生质的蜕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青青:吴歆欣教授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5月份在中山培训时听的何捷老师执教的文言文课堂《守株待兔》,何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富有人格魅力,课堂气氛活跃,他从读准、读顺、读古、读明白四个层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逐渐被学生接纳,并消除了畏惧心理,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愉悦感。课程内容的变化带来了教与学的变化,曾经学语文的死记硬背将被熟读成诵所代替,语文的学习更注重学科的融合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地实现学语文、用语文。何老师通过学生表演、师生合作讲故事的有意思的形式让学生体悟寓言故事内容,最后安排生生角色扮演邻居和官差,对农夫进行劝说,升华了寓言寓意。</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这节课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语言实践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历练语言,将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感悟和寓意的领会融为一体。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与情境性互动的结果,如何在备课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去激发学习动力,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孩子在其中主动获取知识是我今后教学需要思考的一点。</p> <p class="ql-block">程水生:刚才几位老师聚焦刚才几位老师聚焦“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语言实践”进行思考和实践,我听了非常受益。特别是冯琳老师说的,她现在已经在尝试着“建模”了。她感觉教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还不过瘾或者说不到位,希望能够再加一把火——尝试着增加“单元小结课”这样一种课型,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但其背后体现了老师一种融合学习内容、链接多元语言材料、试图改善学生的语言经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标众多概念和理念中,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概念“审美创造”。</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本是承载和解读中国“美”的重要“器皿”。 翻阅那一篇篇课文,形真、情切、意远、理丰,中国之美扑面而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诗词之美。“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这是五彩斑斓的自然美。毫不夸张地说,最美好的中国就藏在语文教材中。语言美、情感美、文字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都通过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出来。审美素养的培养应回归语文教材,以教材为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美、认知美,甚至创造美。</p><p class="ql-block">  有哪些路径呢?我们可否从以下几点去探索和实践?</p><p class="ql-block">  1.解析汉字,感受形体美。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写道:“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教学“溢”字,一般形声字的规律去教基本完事。但这是不够的,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形声兼会意,皿表示装水的容器,上面是什么?是横着的“水”,上面冒水——表示水满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汉字就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看“或”字, 本义其实是“国家”。你看,左下的“一”是土地,“口”是人口,“戈“是武器。合起来就是操“戈”守卫着脚下的土地和人口,”或“就是“国”的初文。</p><p class="ql-block">  说到“戈”,我们来看看“武”字。“武”字取义为“止戈为武”。“止”是脚,表示行动;“戈”是矛类兵器,表示使用戈的行动,即动武。隶变之后,“戈”的一撇移到左上角成短横,写成了现在的“武”——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思想。再来说说“敢”。右边的“攵”是手拿器械的象形“耳”上的竖折表示弯下手割取耳朵的动作。所以“敢”即会意为手持武器(攵)英勇杀敌,以手割敌耳,这样的将士当然是很勇敢的了。在战争中只有勇于争夺才能获胜,所以“敢”的本义是有胆量、有勇气。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个字,深入探究,或许就有一段故事,一个渊源,一截历史,一幅图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剖析了“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老麻雀”“扑下来”“石头”等词语看似朴素无华,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老”和“扑”隐藏着矛盾,两者相碰撞而迸发出强烈的感情。“老麻雀”说明它应该是无力的、衰竭的,偏偏拼尽全力地扑过来,这种语言矛盾制造了强烈的感情;后边“石头”一词是一种隐性象征,暗藏坚定、不屈之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深刻体会,既感受到语言所营造出的意境之美,又提升感知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3.分析篇章,感知结构美。我以前跟老师提到过,有不少童话故事运用了经典的反复结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燃火柴,每次都是悲苦现实——美好幻觉——冰冷现实,看到了美好的事物——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对应她的现实“寒冷、饥饿、孤独、痛苦”,反应她的需求“温暖,食物,快乐,关爱”,很打动人。再如《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先后遇见“小鱼——黄牛——燕子”,《去年的树》小鸟“问树桩——问大门——问女孩”,《那一定会很好》种子长成大树后,变成“手推车——椅子——地板”,《蜘蛛开店》三次开店,三次挂牌,卖口罩遇河马——卖围巾遇长颈鹿——卖袜子来了蜈蚣。还有经典小说中的经典情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等,无不体现一种反复结构表达之趣,之巧,之美。</p><p class="ql-block">4.理解主题,体悟情感美。不说别的,就以我们熟悉的《草房子》为例。这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乡间“油麻地小学”里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古灵精怪跨越生死苦难的桑桑、善良恬静有灵气不以自己身世为悲苦的纸月、勇敢接受自己生理缺陷复拾快乐的陆鹤、从家道中落的阴霾中走出的坚强优雅的杜小康、来自异乡终于融入油麻地并勇担家庭重担的细马……这些孩子无不以淳朴天真的童心共同谱写着一曲洋溢着人性人情人格美的富有时代与地域特色的成长之歌。 </p> <p class="ql-block">张红兰:我谈谈新课标对今后教学的一些启迪。第一个就是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前段时间我们参加了一个阅读整本书的线上培训,我就在感慨——语文教育真是太难了。因为不管你打开哪个领域都是一个新的天地,需要我们去挖掘。像我这种年轻的老师,只有边教边学和学生一起成长,然后也边学边教,提升专业素养。学习新课标时,说实话刚开始看不明白,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像增加了很多新的东西,最大的冲击就是怎么很多东西我都没有见过。第二点,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大家一起学,去滋养自己。增强课改意识,重构课堂教学,语文之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我觉得我来这里收获是很大的。第三点,要适应网络新时代,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跨学科学习是我们新课标提倡的,学科要整合。每次语文特色作业就体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其实不是学生做不到,是我们自己老师自身没有去挖掘到,没有去给他们打开那扇窗。所以他们就看不到语文那语文窗外美丽的风景。我真正热爱语文是因为我的一位小学老师,他父母是上海知青,然后下乡到我们那里。这位语文老师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会给我们讲文字的美,语言意境的美,历史文化的美,篇章结构的美。告诉孩子,其实枯燥的抄抄写写不是语文,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是可以是来陶冶情操的,是美的享受,而不是应试的操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玉青:刚刚几位老师的发言,解决了我心中的很多困惑。比如说思辨性阅读,就代表了文科的人文素养,与理科的批判思维之间的融合。这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有越来越高,我们自身要多读文史,多听新闻,培养思辨性。说到整本书阅读,我认为: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语文学习是细水长流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终身的学习者。要课内外结合,教师要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均衡营养,例如:科普通识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等。教师要引导孩子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多尝试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艳:听了大家的交流,真的是醍醐灌顶,觉得还没听够,还想再听。我也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学习任务群”最先提出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沿用这个概念,并在课程内容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提出了六个学习群。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不只是课堂教学,而是广阔的语文外延,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因此,我们要挖掘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元素,通过创设的情境组织语文活动,要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融合起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飞:我想继续谈谈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在2022年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学段有这样一个目标“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于永正老师有个课例《杨氏之子》,我摘录一段给大家分享。师:“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尊敬的人或者长辈。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是逗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生:也可能是想考考这个小孩是不是真聪明。师:有道理。于老师通过一个“诣”字来进行启发,让学生去思考,去进行思维辩证,理解出孔君平只是在跟杨氏之子开玩笑。</p> 结 束<br>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们的分享与解读,带着我们徜徉于这新课标的解构建构之中,就在这样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丰富了老师们对新课标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全体语文老师的聆听,希望老师们会后能继续深入研读新课标。古人云: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盲行。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中,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br>  本次工作室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语文

学生

文化

新课标

单元

学习

教学

老师

素养

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