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建伟 号剑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书画篆刻协会会员、幼年时随岭南派画家谢孝思先生为师,后又跟随上海著名篆刻家刘宫伯弟子刘友石先生为师。近三十余年的篆刻研究,作品经常在专业杂志录取刊登,并曾被市政府录取为万里委员长,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日本池田市市长,美国等国内外政治家及知名人士治印。</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艺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少年拜师学艺初得高人指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坚忍不拔寒窗苦读思索磨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加中日文化交流切磋技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世遗会园博馆苏州园林微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玉缘子冈杯争金银勇攀高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谋发展求创新新思维高起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蟋蟀盆方寸墨玉展园林新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夏秋冬三十余载磨砺一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微雕篆刻技艺书画功底扎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法冶印水墨油画融为贯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别人画画用画笔,他在石头上绘画用的是几把刀,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地磨砺,他用作品展示了“玉石雕刻”的风采和吴文化的魅力。我不懂艺术,但是能够用刀画画的艺人并不多,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微雕从不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那些大场景和书法是直接雕刻出来的,《古韵今风》是华建伟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富乐宫山水图:</b></p><p class="ql-block"><b>作品是根据明清加房山水画改编而成,楼台庭阁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具有古代建筑的风格。耗时一个半月,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以浅刻的技法在玉料平面图上镌刻出绿水环抱的富乐宫全景,楼阁巍峨,鳞次栉比,古树参天,一片葱茏,远山近水,天地苍茫,构图饱满,画面壮观,密而有序,刻工精细。既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又创新和开拓了微雕的大局观。创作中,不用放大镜和与显微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微雕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境界。</b></p> <p class="ql-block"><b>十八罗汉图:</b></p><p class="ql-block"><b>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在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称圣者。以微刻手法刻画十八罗汉,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运刀如运笔,似金石镌刻,刀法与章法有度,凝重与含蓄相融,线条流畅,每个罗汉有文字解释,以微雕形式刻刻制而成,十八罗汉图,是多年来对微刻的探索与磨砺,达到心神功力合一。此作品在昆仑玉上制作,耗时2个月时间才完成。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每个罗汉皆都配上一个小动物,手上拿着不同的法器。</b></p> <p class="ql-block"><b>《兰亭集序》</b></p><p class="ql-block"><b>为王羲之兰亭“修禊”,会上为客作诗写的序文手稿。记叙兰亭周围山水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本作品是靠扎实的书法和国画基础,静心修炼,以对书法、文化、绘画的理解,凝心静气,一气呵成,体现出微雕作品的意境和神韵,达到了“心神合一,得心应手”。</b></p><p class="ql-block"><b> 该白玉微雕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创新,抓住主要特征,用熟练而精确的轮廓线刻勒出生动艺术形象。突出了苏州玉雕的精雕细刻,技法精湛的苏作艺术特色。</b></p> <p class="ql-block"><b>这是《苏州水城全景图》</b></p><p class="ql-block"><b>水城全景图是五块墨玉组成了一幅长卷</b></p> <p class="ql-block"><b>姑苏园林胜景图,采用了昆仑玉,把苏州园林组合成一幅长卷,耗时半年精雕细刻。</b></p> <p class="ql-block"><b>蟋蟀盆微雕,是艺术再创造,糅合了山水、园林、花鸟、人物、书法和纂刻等艺术。</b></p> <p class="ql-block"><b>在浩瀚的雕刻技艺领域里,微雕艺术或许本身就是非常小众的一类,但却脱颕而出并彰显出它鲜明的特征和个性,它的刀工精细,风格独特、题材广泛、富于文化气息和传奇色彩的审美价值已为世人所瞩目。</b></p><p class="ql-block"><b>他甘愿将微雕创作作为自己涉猎的主攻方向之一来尝试研习,这许多年一直坚持着有关微雕艺术创作的探索,为了不固守成规,不随众成俗,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玉起步循序渐进,渐渐发展到选择在金砖、澄泥苏盆、紫砂茶具、橄榄核、象牙、竹子、红木等不同材质上的尝试运用,突破传统思维,拓展知识结构,接受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在体验巨大的再创造空间的感觉中,发现由于材质的不同,创作也隐含着一定的工艺难度,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艺上的探索和创新,从前人传统中吸收营养,深入到雕塑、绘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理论等领域,追求淸新脱俗、洗空凡格的雕琢品质,从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形式入手,提高驾驭刻刀的能力,将微雕技艺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追求和完善自己的微雕艺术创作理念。</b></p> <p class="ql-block"><b>精心选材 吴门拾遗</b></p><p class="ql-block"><b>作为一个玉雕工艺的传承人,他对古代文化的寻根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翻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自古以来各地器皿的产生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些不同时期的盆、罐、碗、杯、碟等器皿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在不同的地域通过不一样的工艺制作流程,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以满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它的存在与发展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深厚的底蕴。</b></p><p class="ql-block"><b>在中国器皿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陶、瓷、青铜、紫砂、玉等材质组成的器皿都具备造型独特的魅力,设计风格带着时代的气息,图案富有民族特色且又装饰性强,它们根深叶茂各有所长和用途,给世人留下了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符号,走的是一条不断摸索、不断前行、不断创新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的英文字母会是china也就在情理之中了。</b></p><p class="ql-block"><b>他深感自豪的是我们天堂苏州在2500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也有着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制作工艺技术应运而生,蟋蟀盆的问世也列入其中。</b></p><p class="ql-block"><b>蟋蟀盆的制作与工艺在历朝历代中演变而来,从宋、元、明、清至今,苏州蟋蟀盆制作名家就一直是层出不穷的。几百年来的探索实践,许多精品独领风骚,历史上有很多蟋蟀盆名家的作品也曾为许多懂行的玩家所拥有和玩赏。</b></p><p class="ql-block"><b>家乡泥土的芬芳让他对陆慕泥盆情有独钟。在我们江南地区,蟋蟀盆制作主要以吴地的陆慕镇南窑、御窑为代表,在国内早已久负盛名。而陆慕生产的澄泥盆,人们往往习惯于称作“苏盆”。它的特点是土质细洁,杂质稀少,碱性不大。对于苏盆的烧制来说,用泥是相当讲究的,业内的质量标准是烧出的蟋蟀盆必须光洁细腻,敲之清脆,有金玉之声,亦透气性能良好,吸水性能佳。盆内外两侧壁身须平滑细腻,温润光澈,不易伤着蟋蟀的须爪。苏盆的外观条件非常优良,精巧雅致,古朴自然,有长盛不衰的收藏和观赏价值。</b></p><p class="ql-block"><b>纵观传统的盆形,它们分别有直桶、腰鼓、天落盖、提盆、斗盆、八角盆、六角盆、方盆、马提盆、竹节盆等造型,各有风格特色且富有情趣美感,或许是对家乡的挚爱,或许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苏盆是我长期以来微雕选材的青睐之物。我认为:当不同造型的苏盆与不同题材的微雕艺术碰撞时,其对象与主体文化的交融和作品的升华将会完美结合,这也必将使苏盆艺术提升到一定的文化品位与观赏高度。</b></p> <p class="ql-block"><b>尊重内心 构思胜境</b></p><p class="ql-block"><b>汲取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是一个玉雕工艺师必备的艺术修养,为了这一次的创作,他在不同造型的苏盆上着手设计,他知道从缜密的构思起步将决定着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特征,要紧紧抓住主题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深邃的美学思想一致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在一只腰鼓造型的苏盆上设计构思,感觉它的圆形正好可以无缝对接地设计体现出姑苏园林的雅致与精粹,将那坐落千年的苏式园林景观、深深庭院里的四时景象、水墨氤氲的江南风韵作为主基调,那满院的春花烂漫,那池中的碧莲点点,那亭台的曲径幽深,那湖石的清俊秀逸,加之每个园林的文字简介与之上下贯穿,用微雕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使作品展现一幅富饶美丽的姑苏风景和园林名胜的风情画卷,还原吴风遗韵巧夺天工的真容,切入吴地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又不失苏盆的个性气质,是他最喜欢的一种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姑苏十六园林胜景的设计灵感开始酝酿而成,意在侧重反映出苏州二千多年来延绵不断的造园历史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b></p><p class="ql-block"><b>面对一只八角型的苏盆而言,他心中最想表达的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因为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感恩不忘。佛在心中,能宁静淡泊,笑对人生。守护一份宽容,心就多一份淡然宁静,生命就淌漾在一份禅意中。学佛学的更多的是一种体恤、悲悯、谦卑、隐忍的情怀和姿态,这一顿一悟间充满了智慧。用金石篆刻的艺术手法在八角苏盆六个面上表现佛像艺术,显得亲切、庄严,同时也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再用书法的形式敬沐《心经》于两个面,将整个作品注入佛道禅心、慈悲为怀的灵魂,境生象外,参悟禅味,游历禅意空间,体验清静玄妙之美,不失为一次洗涤心灵的尝试。</b></p> <p class="ql-block"><b>以手运心 纵刀造境</b></p><p class="ql-block"><b>新的时代发展使苏作工艺凝聚着工匠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于微雕作品他努力追求自成一家的高端品质,既有审美的情趣又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将传统与创新巧妙融合,努力成为集艺术、诗文、画境、禅意为一体的杰作,结合中国画的笔墨神韵,使作品突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和谐状态。</b></p><p class="ql-block"><b>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他的微雕作品从不打底稿,可以不用机雕直接进入手工雕刻状态,画面全凭脑海构图,以刀代笔,纵情驰骋,力求保持入刀要力、行刀要稳的节奏,运用浅刻的方法将线、点、面恰到好处地自然交织,即写实又写意,达到法度之严谨的境界,用方圆、离合、虚实等艺术语言,欲求刀断意连、刀工清隽、金声玉振、物我相融、境生象外之妙处,使作品呈现灵动飘逸之美,以手运心,纵刀造境,心手相印,气韵生动,既是在方寸之间镌刻着气象万千,亦是在岁月中镌刻着自己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鼓型苏盆《姑苏十六园林胜景》作品每幅画面只有4X2公分,包括了拙政园、狮子林環秀山荘、艺圃、石公山、留園、寒山寺、滄浪亭、雙塔、虎丘、盤门三景、怡園、䋞狮園、朴園、天平山荘、靈岩山等景点,丝丝入扣地将姑苏园林诗与画的节奏、诗与画的韵律执于刀尖,赋予刀丰富的感情色彩,使章法布局和刀法娴熟完美结合,突出圆润饱满、笔势流畅的线条美感,赋予其雕刻艺术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八角苏盆《百佛微雕印章及篆书、草书《心经》》作品每方佛印平均在0.8方寸之间,执刀时须心怀慈悲,沐手净心,倾情演绎刀法,镌刻心中的感悟,,融情于境,让物象与心象不断揉合。一刀又一刀的深入局部细微之处,使作品体现斑驳苍茫,古朴遒劲的风韵,朱文和白文相间,上下前后作呼应,使朱文和白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力度,圆润浑厚的金石气息贯其印中,使佛像姿态生动,线条婉曲逼真,神态庄严肃穆,形象栩栩如生,于厚拙中窥见石窟造像的影子,达到厚重与空灵的高度统一。二篇《心经》分别釆用了篆书及草书的形式来表达,加强了书法线条艺术的美感,就作品整体而言,在有限的雕琢语言中寄托着无限的心象,使作品寓意深刻,妙趣横生,渗透出佛教文化无比的智慧与力量!</b></p> <p class="ql-block"><b>后记:微雕艺术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有其不平凡的意义,微雕艺术也是当今多元文化中跻身雕刻艺术平台的一门分支和绝技,历经几度春秋,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让我们新一代苏作传承人汲取传统精华,用当代的审美意识去表现、坚持、坚守微雕这块苏作雕刻工艺阵地,引领经典,弘扬传统,搏击创作与传承同行、创作与传播迸进的新高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