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p><p class="ql-block">斯蒂芬·茨威格 著</p><p class="ql-block">舒昌善 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学的《世界历史》课上总有几段历史让大家抓狂,如古罗马帝国的分裂和灭亡,新大陆的发现和淘金热,以及长年混战的欧洲。这些纷扰的历史事件,还有那一长串的人名和地名,像一团乱麻一样塞进脑子里,分不清经线和纬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特希望有一本不一样的历史书,能让我们过目不忘,记忆深刻。那么,这样的一本历史书要如何去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尔基说:<b>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这样一本别具一格的历史书。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特写的方式,记录人类漫长岁月中历史的瞬间。书中通过对14个人的神奇经历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书是作家最著名的传记作品之一,也是发行量最大的作品。读传记有一个好处,能启发我们寻找人生方向。本书至少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p> <b>一、勇气和胆识,让世界跨跃一大步</b><br><br><div>人们普遍认为,能成大事的人,必定是智勇双全的人。有勇无谋者,顶多是个草莽英雄,最有代表性的,非项羽莫属。事实证明,推动历史前进的、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往往都是勇气过人、又胆识过人的杰出人才。这样的人,又往往决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那一刻。看书中几例历史特写镜头:</div><div><br><b> 镜头一:发现太平洋</b><br><br></div><div><b>1513年9月25日</b>,巴尔沃亚越过可怕的地峡,爬到高山之巅,突然望见了南部的一片水域。这个躲在大木箱中狼狈逃出西班牙的探险家,到新大陆去冒险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br><br></div><div>此刻,他看见了太平洋,但他还没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看见这个世界第一大洋的幸运儿。但这一刻,巴尔沃亚已经被认定是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br><br></div><div><b>镜头二:欧美两洲实现电讯通话</b></div><div><b><br>1858年7月28日</b>,英国女王致美国总统的贺电,通过横跨在大西洋海底的电缆传到了纽约。顿时,位于大西洋东、西两岸遥远的两大洲,奇迹般地被迅速连在了一起。<br><br></div><div>在提速这件事上,人类向来孜孜以求。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让人类的速度提升了几十、几百倍,但这是不够的。如何让被大西洋分割开在不同大陆的人,可以同一时间收到同一条信息呢?在海底铺上电缆怎么样?<br><br></div><div>那个叫着菲尔德的富二代出现了,此时的他正赋闲在家,可他偏偏又是一个有想法和勇于实践的人。得知铺设当地电缆需要得到他的资助时,这位充满灵感的年轻人立刻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为什么不能通过电缆把纽约和爱尔兰联系起来呢?<br><br></div><div>决定性的火苗窜起,创造奇迹的渴望令他信心倍增。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菲尔德。在经历多次失败而不放弃之后,跨越大洋的瞬时通话成为现实,这一刻成为人类更快、更便捷梦想实现的时刻。<br><br></div><div><b>镜头三:开往彼得格勒的列车</b><br><br></div><div>1917年的某一天,当时还在国外流亡的列宁,偶然得知了俄国革命已经到了紧急关头,身在瑞士的这位革命先驱者,毅然决定返回自己的祖国,拯救革命于水火。</div><div><br>此时出现了回国路线选择的问题:取道德国,但德国是俄国的交战国;取道英、法,虽说两国是俄国的协约国,但决不会借道给一个——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深思熟虑,列宁准备铤而走险,取道德国。</div><div><br><b>1917年4月9日</b>,列宁混迹于人群中,向苏黎世火车站走去,随后藏身于一节封闭的车厢里,踏上了这条危机四伏、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旅程。从这一刻起,世界时钟的走向悄然发生了改变。</div><div><br>后来世界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应该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摧毁了一个帝国,世界格局从此改变。</div><div><br>以上提到的这几个历史特写镜头,作者无非想告诉我们,<b>一个睿智的判断和决定,对于目标的达成、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b></div><div><br></div><h3>所以,一个有勇气和胆识的人,他或许不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但他一旦认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百折不挠时,他的生命将为之大放异彩,赢得名垂千古的荣誉,甚至载入史册。</h3> <h1></h1><h3><b>二、坚韧与信念,让人性熠熠生辉</b></h3><br><h3>在作者心中,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坚忍不拔和坚守信念,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具有着这样品质的人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创造奇迹。他们是亨德尔和斯科特。以下讲述他们的故事:</h3> <h5>亨德尔创作《弥赛亚》(网图侵删)</h5> <p class="ql-block"><b>故事一:亨德尔与《弥赛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誉为西方历史上的音乐大师、圣乐之祖的亨德尔,有一天毫无征兆地突然中风,而且右半身瘫痪,被医生判定创作是再无可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他为了恢复健康,为了活着能继续创作,竟敢冒死的危险,在滚烫的温泉水中待上九个小时进行恢复治疗,而医生嘱咐过顶多只能泡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亨德尔的意志和信心让他战胜了病魔,从死神设置的圈套中挣脱出来,重新获得新生,才有了后来被世人铭记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741年8月21日</b>的夜,一段毫不起眼的歌词却激发了亨德尔的创作灵感,因为这段歌词正与他渴望新生的心情相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一部蜚声全欧洲、至今盛名不衰的乐曲《弥赛亚》在这一刻诞生了,而创作者也奠定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二:斯科特与南纬90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12年1月16日</b>,斯科特小分队情绪高昂地出发了,因为他们距离南极点已经不到五十公里了。可是,在距极点仅仅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他们发现已经有人在这人迹未至的地方扎过营了。显然,他们成了第二批到达南极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祖国的荣誉,振作起来!两天后的18日,他们坚持到达了南纬90度,并且斯科特还忠实的去完成了阿蒙森留给后来者的任务:证明阿蒙森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返回途中,斯科特的南极探险小分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零下40度的极寒,食物和能源的枯竭。最终斯科特的五人小组全部罹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很容易记住冠军,而第二名什么都不是,哪怕他们同样付出了努力。但茨威格没有为阿蒙森作传,而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录下斯科特的南极壮行。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b>一个与强大的厄运搏斗而不惜毁灭自己的人,他的心灵会变得无比高尚。</b>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底,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奥维德说:<b>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b>让我们以此共勉。</p><p class="ql-block"><br></p> <h5>斯科特南极科考队(网图侵删)</h5><p class="ql-block"><br></p> 如果说上述是从正面给到我们启发和鞭策,接下来要提到的一点,是从反面进行反思,从而警示后来者。 <h3></h3><h3><b>三、迂谨和疏忽,让历史深刻反思</b></h3><h3><br></h3>什么是历史观?历史学家认为,少数关键人物在极短时间内的行为,会直接决定数个世纪的历史走向。比如列宁、穆罕默德二世,甚至那个格鲁希。他们果真宛如科幻剧里面的英雄或幽灵一般,在历史关头,左右了历史巨流的改道。来看两个历史瞬间:<br><br><h3><b>瞬间之一:1453年5月29日的凯尔卡门</b></h3><h3><br>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与它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的十字架一样,风雨飘摇了一千年,勉强地维系着一丝游息。</h3><h3><br></h3><h3>如果不是那扇倒霉的门没关,说不定还能苟延残喘几日,或许就等来了欧洲的救兵。可惜历史没有如果。</h3><h3><br><b>1453年5月29日</b>,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攻占了东罗马帝国,历史书上多了一个新的地名:伊斯坦布尔。</h3><h3><br></h3><h3>这场攻城之战,双方采取的战术截然不同,一方主动攻城,不惜一切代价让战船不可思议地翻山越岭,天降神兵于金角湾;另一方则被动守城,将渺茫的希望寄于厚重的城墙以及可笑的祈祷。<br><br></h3><h3>可叹的是,谁也没有想到,那扇被忘记关上的凯尔卡城门,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h3><h3><br></h3><h3>拜占庭被攻陷的那一刻,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被重新书写。那一扇被命运诅咒的、忘记关上的小门,颠覆了帝国的千年文明。<br><br></h3><h3>作者感叹道:<b>是呀,历史就像人生一样,瞬间的错误铸成千古之恨,用再多的时间也难以救赎。</b>但这样的瞬间又何止一次,且看下文。<br></h3> <h5>默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网图侵删)</h5> <b>瞬间之二:1815年6月18日——格鲁希的一分钟</b><br><br><div>相比于勇猛无畏的开拓者和冒险家,按部就班、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实在难堪大任。滑铁卢之战,就断送在那个叫格鲁希的小人物手中,他迟疑和错判的一分钟葬送了拿破仑的霸业。</div><div><br>格鲁希,一个中规中矩的老实人,从没有大的建树。他应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皇帝委以重任。</div><div><br></div><div>但历史仍然没有如果,他在拿破仑无人可用的时候,戏剧化地被重用了。拿破仑命他追踪普鲁士军队,防止他们与英军会合。然后适时回撤增援主力部队。谁都知道,战局随时会发生变化,但格鲁希只习惯于死守命令。</div><div><br><b>1815年6月18日</b>,当格鲁西分明听到了远方开战的炮声,却犹疑无法判断;当其他军官一再提醒他回撤增援时,格鲁希犹豫了一分钟之后,仍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div><div><br></div><div>在离滑铁卢不到3小时路程的地方,格鲁西按兵不动,生生断送了拿破仑二十多年开创的辉煌战绩,顺带改写了欧洲历史。<br><br></div><div>有时命运之神似乎开玩笑似的,突然把大任放在一个窝囊废手中。但当重任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几乎都是把交到手上的机遇,又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br><br></div><div>今天,我们再来回看这两段诡异的历史,除了扼腕叹息,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借鉴的教训?即:<b>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b><br></div> 对该书的解读姑且到这里,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历史瞬间和历史名人等待着你去了解和深思。再简要归纳一下此书的要意:<br><br><div>《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记录了14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这一刻的记录既有对成功者的褒扬,也有对失败者的惋惜。通过这些事件和人物,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div><div><br><b>那些具有勇敢、进取、坚韧不拔品质的人,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那些有信仰、有担当、有良知的智者,带来世间的和平和美好,让世人相信这个世界仍有希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短暂时刻,却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在此转弯的历史令后人扼腕深思。</b></div><div><br>古人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但又说,杰出的人对应着天上闪闪发亮的星辰,平庸的人对应的星则黯淡无光。</div><div><br>《三国演义》描述道:司马懿夜观星象,见一大星,金赤色,光芒锐利,自东北向西南方流逝,坠落在蜀汉大营内。司马懿惊喜地说:孔明死了,蜀国将亡。</div><div><br>人类历史上,这些光耀如明星的天才,等待着一个经过漫长岁月流逝后的这一刻出现,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出现。他若把握住了命运这一刻的命脉,便决定了人类历史。</div><div><br>或许,《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想要引导读者知晓的就是:在那个命运攸关、黎明之前最黑暗的一刻,那些勇者和智者,宛若启明星辰,刺破黑暗,放射光芒。由此提醒世人对那些高贵而稀缺的品质,重建景仰。<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2021年11月27日于书斋)</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