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efect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瑕疵 </p><p class="ql-block"> 秦 延</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上和语言精妙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据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红楼梦》有没有瑕疵呢?</p><p class="ql-block"> 由于《红楼梦》最早是由手抄本传世,至今版本颇多。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的《红楼梦》(此版本九十多万字)为据,浅说一二。</p><p class="ql-block"> 1、《红楼梦》中人物年龄问题</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人物年龄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本来是小事半桩。可在《红楼梦》中,让人有点迷糊。</p><p class="ql-block">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大小,让人在阅读《红楼梦》时费时琢磨,中国最权威的专家教授们也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更荒唐的是,在他们指导的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初到贾府柳弱花娇、楚楚可人的少女林黛玉及八面玲珑、精明强干的王熙凤等人的年龄都显得过分的大。</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林黛玉的年龄问题,只要稍微留心,中学生在作文里都能够说清楚,可我们伟大的作家却疏忽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书中描述推测,黛玉进贾府应该是六岁。</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一点,可从第二、第三回描述推知。书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p><p class="ql-block">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古董商人冷子兴喝酒对话时说:“怪道这女学生(黛玉)读书凡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到‘敏’字,又减一二笔,……可惜其母上月竟亡故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贾雨村)面谋之(林)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儿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p><p class="ql-block"> 由上述描写可知,林黛玉六岁母亲贾敏去逝。两个月后,便北上贾府了。</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书中对黛玉入贾府时的年龄描述本来是很清晰的。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九岁说”和“十一岁”说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说林黛玉是九岁进贾府,能说的过去吗?专家们说,贾敏死后林如海让黛玉守制读书。</p><p class="ql-block"> 如果其他版本的《红楼梦》有这种记述,这种说法似乎也能说得通。我们知道,古人守制“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所以林黛玉六岁失去母亲,守制三年后九岁进贾府,似乎既符合古代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也符合黛玉进贾府略显成熟的性格,同时也让有关论点的专家面子上也能过得去。</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英莲也就是香菱的年龄似乎也可以侧证。在《红楼梦》第四回中,门子对补授应天知府的贾雨村说,一年前被薛蟠强夺为妾的香菱是“十二三岁光景”。</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香菱三岁时,“蠢物”“通灵宝玉”还在僧人手中,还没有“到警幻仙子宫,将“蠢物”交割清楚”,“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可见此时贾宝玉还没有出生。香菱最少应大宝玉三岁。</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比贾宝玉小一岁。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王夫人时说道:“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叫宝玉”。</p><p class="ql-block"> 由此反推,林黛玉年龄应在九岁左右。</p><p class="ql-block"> 黛玉十一岁进贾府,似乎也能说得过去,这可以逆推薛宝钗年龄佐证。</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第22回中描述,薛宝钗进贾府第一次过生日便是15岁。这样推知宝钗进贾府就是14岁。黛玉小宝钗三岁左右,是头一年秋冬进贾府的,所以年龄应该是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再从王熙凤的年龄说起。</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28回中凤姐说:“上日薛(蟠)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做什么,他说配药。他说:‘不然我也买几颗珍珠了!只是定要头上戴过的,所以来和我(应为“你”,原书中写错了)寻。妹妹就没散的花儿,那头上下来的也使得,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这里的薛大哥是指薛蟠。凤姐称其为大哥,薛蟠称凤姐为妹妹,薛蟠年龄应当大于凤姐。</p><p class="ql-block"> 那薛蟠有多大年龄呢?这可从薛宝钗的年龄推知。</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四回中写道:薛家“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p><p class="ql-block"> 薛宝钗15岁,那么薛蟠此年应该是17岁!凤姐年龄大于宝钗,小于薛蟠,此时应该是16岁左右。</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101回中写道:凤姐冷笑道:“你们哪里知道,我是早已明白了,我也不久了,虽然活了25岁……。”</p><p class="ql-block"> 凤姐大宝钗约一岁;宝钗大宝玉一岁,大黛玉三岁。</p><p class="ql-block"> 这样问题就大了!</p><p class="ql-block"> 一是如果林黛玉进贾府时是六岁,那么当时的王熙凤仅仅只有十岁左右。堂堂荣国府让一名十来岁的女孩子来掌管,有可能那样井井有条吗?这不太荒唐了吗?</p><p class="ql-block"> 二是如果按照王熙凤上述两段话来推,此时刚刚结婚的宝钗应该是24岁,宝玉23岁,而去世不久的黛玉应该是21岁。</p><p class="ql-block"> 这就好像也不大对头!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形,使小说有了“虚构过分”的嫌疑,失去了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红楼梦》整个故事基础倒塌。这样的话,《红楼梦》还能算得上“高峰”和“经典”吗?</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代,二十多岁还未结婚或才结婚,早已是“老姑娘”了!</p><p class="ql-block"> “老姑娘”待在家里没有出嫁,既影响门庭声誉,又招人笑话小看,这种情况在大户人家普遍存在,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十八九岁、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贾宝玉,依然在女儿群里装嫩扮傻,眉来眼去,嬉皮笑脸,打情骂俏,不就成了个流氓了吗?</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从《红楼梦》书中多方描述来看,黛玉去世时年龄不会超过17岁。</p><p class="ql-block"> 小说人物年龄问题,本来是个简单问题。因为作者没有留意,使结果复杂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个全书。</p><p class="ql-block"> (另外,秦可卿、元春(43岁去世)、迎春、探春,惜春、薛蝌、宝琴、袭人、妙玉、香菱、鸳鸯、李纹、李绮诸多人物的年龄,在书中或模糊不清,或前后存疑,或与人物不符。文章讲究短而精,此处省略2022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红楼梦》的行文</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的用词遣句,非常老道,非常精妙!然而也有一些地方,似乎用的不是很好。</p><p class="ql-block"> 比如《红楼梦》开篇:</p><p class="ql-block"> “虽今日之茅椽蓬,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见附图)</p><p class="ql-block"> 有人感觉“晨风夕月,阶柳庭花”连用,似乎有点儿重复了。(此处略约3000余字)</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如今看到的《红楼梦》,是后人不断对字词句进行修改过的《红楼梦》。查看众多版本的《红楼梦》,我们看到,细微之处不同者颇多,有些明显的疑误之处在出版时已经做了修改。</p><p class="ql-block"> 请看《红楼梦》里那首著名的“枉凝眉”诗:</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p><p class="ql-block"> 其中 “虚化”我理解应为“成空”、“化为乌有”之意。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p><p class="ql-block"> 另外,“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句,有人认为其中的“尽”字存疑,似乎有些多余。过去的书是抄写流传下来的,是不是抄写过程中有误?既然泪珠儿长流不断,一年四季都流,如果“冬尽”,似乎就和全诗的意思不大符合了?其次,眼泪为什么要冬尽?难道冬天天气寒冷,冻的人眼睛都不能流泪了吗?听说在北极人流出来的眼泪会结成冰!但在北极人也是会流眼泪的呀!同时,加了个“尽”字,似乎也不押韵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抄写中的问题,那问题就在作者。当然,这丝毫不影响《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碧玉微暇,也许会更真实。美人有痣,也许会别有风情,会更加楚楚动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不很紧凑,关联性不很强,比较平淡,不够吸引人。通读一遍两遍是很难记住《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略)</p><p class="ql-block"> 4、《红楼梦》人物的辈分排序问题</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人们历来对家族辈分排行问题非常讲究。《红楼梦》里贾家是大家族,理应不在例外。</p><p class="ql-block">读过《红楼梦》后,有人对《红楼梦》存在这般困惑:金陵十二钗中的贾家四春排序很清楚。贾元春大小姐,贾迎春二姑娘,贾探春三姑娘,贾惜春四姑娘。“元应叹息”,排得明明白白的。</p><p class="ql-block">但是,贾家男性排序,在《红楼梦》里就是一笔糊涂账。贾赦有二子一女。儿子贾琏,贾琮,女儿迎春。贾政有三子二女,分别是儿子贾珠,贾宝玉,贾环,女儿元春、探春。贾琏没有亲大哥,可他却称琏二爷。如果说贾珠是大爷,琏二爷这个说得通,那宝玉就该是宝三爷,贾环就该是环四爷。可书中宝玉是宝二爷,贾环是三爷,明显贾政三个儿子排一串。那这个琏二爷是从哪排起,难道是珍大爷,琏二爷这样排?是这样吗?贾家四春是宁国府荣国府一起排,那男性为什么不是宁荣两府一起排?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更重视的是男性在家族中单排名。《红楼梦》的作者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不可能对,这一点不知晓。于是,书中出现这类问题,实在是不妥当,也是不应该的。</p><p class="ql-block">……(此处省略约2000余字)</p><p class="ql-block">5(略)</p><p class="ql-block">6(略)</p> <p class="ql-block">经典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有瑕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