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怀 念 慈 母</b></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亲,您在天堂安好吧!</p><p class="ql-block"> “母亲” 两个字现在对我们来说是很沉重的字眼,一转眼,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天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守候在您的身边,再也看不到您温和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您慈爱的关怀……您再也听不见儿女叫妈妈,孙子孙女叫奶奶,外孙叫姥姥了…… 如今阴阳两隔,失去母爱,对儿女们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痛定思痛何时休?</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磨难多,曾做过三次手术,但都表现出顽强乐观的精神状态,尤其是2020年初突发心脏病3次,母亲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一次次地挺了过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离世前的七十多天里天天被病痛折磨,但很少说出来,从母亲痛苦的表情我们能感受到有多么的难受。疼痛在母亲身上,煎熬在儿女心中。</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母亲享寿八十又二,正像亲友挽幛上所说,算是“福寿荣归”了,对于母亲的辞世,虽然我们有心理准备,甚至希望从病痛中得到解脱,但真正离别了,家里空荡荡的,我们的心里也被掏空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母亲生前,虽然不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是孙女孙子及外孙,都各自尽心、各尽所能,送吃送喝送水果,添新衣,换鞋袜,送医就诊,力争减轻病痛,但比起母亲的恩情,儿女孙辈们只是尽了一点儿义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恩,百身难赎啊!</p><p class="ql-block"> 在悼念送别母亲的几天里,靖远、平川、会宁、景泰、白银、兰州、北京等地的亲朋送来了挽幛和花圈,颂念母亲“德传邻里”、“懿范常昭”…… 这种悼念氛围也给了我们一些安慰。灵堂两侧“三思未报劬劳恩,一世难忘养育情”的挽联,正表达了我们的哀痛心理。</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在河南南阳教书的孙女发来唁电,看到“在遥远的地方哭送奶奶”的字眼,让人潸然泪下;在北京读书的外孙也发来了“哀祭姥姥”的祭文,回忆年幼时候得到姥姥的照料和关爱,姥姥做香包、参加老年合唱团、学弹钢琴的“老有所为”,以及助人为乐、分送香包的情景,表达了对姥姥的特殊怀念。</p><p class="ql-block"> 在家的儿女、孙辈、族侄族孙以及外甥,母亲的妹妹、外甥和各方亲朋,也都用心地以挽幛、花圈和鲜花等寄托着哀思。在母亲辞世、家祭期间,前来悼唁的同事、亲友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及帮助,也告慰了母亲的在天之灵。对此,我们深表感激!在化表焚香、痛哭跪拜的几个日夜里,我们感到天昏地暗、心无所依…… 愿天堂的母亲一切安好,再无病痛!</p><p class="ql-block"> 母亲早年就读于靖远女子学校和靖远二中,中学毕业后由于填报志愿失误,错过了正式招工机会,后来辗转几个单位从事食堂炊事员的工作,虽然工作岗位平凡,但她以勤勉的劳动和精湛的厨艺得到了同事与邻里的尊重和称赞。</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四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从师范毕业支援西海固,在固原、海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二十五年。父亲多年在外,母亲悉心照料爷爷、奶奶和家里的生活,伺候晚年病中的奶奶从来没有怨言,不怕脏累,为奶奶端饭端水,及时洗涮。改革开放前,物质相对贫乏,虽说有父亲微薄的工资补贴,但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我们的成长费尽了苦心,真是为难母亲了!改革开放后父亲才调回靖远。前来吊唁的曾在靖师附小工作过的老师回忆到,八十年代父亲在靖师附小当校长期间,假期学校未开灶,父亲常常把来自乡村的住校老师叫到家里来吃饭,母亲总是以拿手饭菜热情招待。虽然家里并不富裕,母亲时常还为困难的邻居和远房的孤寡老人送去吃喝和衣服。</p><p class="ql-block"> 儿孙小时候,有的身体单薄,经常感冒发烧,父亲母亲总是常常心急如焚领着去医院看大夫。真可谓是“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孙辈四个孩子相继长大,步入学堂,考入大学,父亲母亲感到很欣慰,常常叮嘱孙辈们要好好学习、成家立业,孝敬父母、相互包容。母亲擅长烹饪手艺,邻居、亲朋红白事上,她总是全天候锅灶帮忙,有时帮灶一整天累得直不起腰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母亲与父亲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我们姊妹三个从小性格内向听话懂事,很少惹父母生气动怒,父母亲常常以谈心的方式和我们交流,教导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恳,不要计较太多,要学会宽容,要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知恩图报、无功不受禄…… </p><p class="ql-block"> 母亲总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闲暇之余喜欢制作小工艺品,凭她的技艺和想象力制作出不少细致精美的香包。那些香包有荷包、“粽子”,有十二生肖、金鱼等动物,老虎枕猫枕,绣球,还有各种各样的香囊,品类丰富,大小各异。她手制的香包比起电视节目中及民俗展览的香包,无论是精致程度还是设计巧思,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母亲的手艺闻名邻里,引得不少亲友专门讨要香包,她也总是毫不吝惜慷慨赠送。</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十几年,母亲腿脚还灵便的时候,只要有机会,我们便带着母亲去旅游,十几年里在陕西、湖南、云南、湖北、江浙、海南、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等近20个省市的旅游景点都留下了母亲的身影。旅行团队里母亲的年龄较大,每日早出晚归,但从未拖过大家的后腿,同行的年轻人笑称母亲为“铁老太婆”!每晚回到住宿的房间,母亲便掏出带来的小笔记本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留住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p><p class="ql-block"> 父亲晚年身体欠佳,母亲细心照顾饮食起居。2008年7月父亲过世之后,母亲郁郁寡欢,整天以泪洗面,我们姊妹三人都有工作在身,母亲的两个妹妹我们的三姨、四姨主动轮流陪伴母亲,对此我们心存感激。后来她们常与母亲出门散心,带母亲走进老年合唱团学习唱歌,愉悦身心。母亲逐渐喜爱上了合唱,从合唱团抄写复印了几十首歌曲自己在家练习。</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母亲跟随我们搬到白银后,虽然高龄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乐理知识和钢琴弹奏,日日弹唱精进,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母亲竟然学会了用五线谱唱谱、弹奏。同时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学习弹琴,老朋友每每谈起,无不称赞佩服这种生活热情,她的晚年生活比起多数老人更充实更有质量。</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学弹钢琴,曾请教过教音乐的邻居和老年合唱团的高老师,这两年来从网络上也学到了不少乐理知识和弹奏技巧,虽然年龄大了,弹的节奏不是那么生动流畅,但还是弹得比较完整,在弹奏过程中我们偶尔录了几首,竟然也成了今后的念想,同时也成了激励我们学习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教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后,母亲随时能和朋友在微信上发信息聊会儿天,看见好的文章分享给朋友们,和远在外地的孙女、外孙三天两头打个视频聊上几句,甚至学会了在网上查看新闻资讯。去年年底母亲住院,护士来查房时看见母亲坐在病床上,手里的手机传出弹琴的声音,凑近一看,惊讶的说“老太太还看直播呢!”</p><p class="ql-block"> 当她的朋友我们的李姨知道母亲过世的消息时十分难过,来到灵堂大哭一场,李姨说她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以后再没人和她一起讨论弹琴了!母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世界上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母亲的勤俭善良和坚韧毅力必然激励儿女、孙辈们坚强地面对生活!母亲慈祥和蔼、勤劳节俭,与人为善,乐于为家庭付出,乐于帮助他人;母亲朴素实在、耿直要强、知情达理,遇事时尽量自己解决,从来不愿麻烦他人,别人有求于己时也济人利物,不占别人便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和孙辈们。</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慈母辞世赴天堂,从此人间再无娘,言犹在耳亲不在,一声妈妈泪两行!”虽然语无伦次,但挥泪记录这些,也算是对母亲的特别怀念。母亲,谢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想念您!您的孙辈想念您!九泉之下有父亲的陪伴也不寂寞,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爱您的儿女们</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0日 泪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