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字体发展中的流派与风格之篆书

蜜糖

<p class="ql-block">中国汉字字体发展中的流派与风格之篆书</p><p class="ql-block"> 字体就是文字的形体。我国的汉字虽然几千年来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如:方块字,基本上一字一音),但在形状上却历经变革。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而发展,以适应实用的需要和艺术欣赏的要求。从书体上看,总的趋势是由繁入简,使人们书写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的书写技巧来说, 却是变化越来越多(如:篆书只有中锋用笔一法,而楷书则 有“永”字八法之说),风格流派的形成更趋多样化。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创新和发展,终于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丰富和优秀的传统。 </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从创始至今共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其中有的字体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演变,今天一般人很难辨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甚通行了(如:篆字中的甲骨、大篆、小篆等),但在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上仍有它特殊的价值,在书法展览中也有篆书作品展出,仍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至于其它各体,大多还适合于今天社会的应用,因此更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学习。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把历来传世的五种字体(亦可称书体)~篆、隶、楷、行、草的源流演变,以及各种字体在长期发展 中所形成的流派与风格作一简要的介绍。 </p><p class="ql-block"> 篆书 </p><p class="ql-block">凡甲骨、大篆、小篆,从它们的字形结构来看,都可以归属篆书一类。 </p><p class="ql-block">1.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最初在河南安阳 县小屯村发现,这才使埋没了几千年的殷、周古文又重新出现。甲骨文是发现得最晚,使用最早的汉字。从书法的意义上看,甲骨文的发现增加了对我国最古的一种书体的了解从而可以知道大篆从古文演变的由来,书法艺术的古风流派可从甲骨文开始 。</p><p class="ql-block">甲骨文字,就是殷、周之间的古文。它的字体,有些是象形一类,这在古文以前就有,有些非常繁复,又与大篆相同;另外与小篆相近、相同的字也不少。甲骨文字体的变化非常大,常常一个字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如:龙、风、鱼、 龟等字,有五体以至八九体;又如:羊字,竟多到四十五体。 </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书法,和后来的篆书(大、小篆)同属一种类型,但在结构、笔法上则是另外一个体系。它的结构是长、 短、大、小均无一定,这是与大、小篆显然不同的地方。在一幅之中,或疏疏落落,极为错综;或密密层层,十分严整。甲骨文不论在字体上和书法风格上,都与我们已经见惯的各种书体迥然不同,看后使你觉得精神爽朗,古趣横生。 在用笔上有方有圆,方笔居多,笔画以瘦硬劲直为主;也有常见平行的笔画,对称平衡的结构。甲骨文究竟是先书后刻,还是直接刻出,都还难以判定。据考证,骨板上曾经发现有硃笔写而镂刻的字迹。这样看来,似乎是先写后刻的。 当然,这都有待进一步考据证明。</p><p class="ql-block">到现在为止,先后出土的甲骨大约在十万片以上。由于书写年代有先后,目前传世的以及近百年来后人书写的又有雄伟、劲峭、秀美、严谨等各种流派与风格。因为时代久远,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专家的释文也各有异同。但甲骨文自它被发现之时起,就引起了书法家们的普遍爱好和重视。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书法之祖,这种绝妙的书法艺术,任何一位大书 法家都会对它顶礼膜拜的。他们在研究甲骨文字的同时,也临习其书法,很快就将它运用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成为现 代书家书写的一种书体。</p><p class="ql-block">2.大篆:大篆是从甲文演变而来,也可以指“小篆” 以前的文字。它包括钟鼎款识(即金文)、石鼓文两大体系。 </p><p class="ql-block">(1)钟鼎文,又称金文。因为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就是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成刻的铭文,一般字凹下的为款,凸出的为识。金文的笔面能更多地显示出墨书的原形,又由于殷城中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精湛,许多金文字迹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笔意来。金文中包括的书体很多,有象形文字、古 文、大篆、六国异文(即秦统一中国前的文字)等。在由甲 骨文蜕变到大篆书体的过程中,《大盂鼎》的字体和书法风 格与甲骨文相近;《毛公鼎》的书法则是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它体现了周宣王时的文明格调;《散氏盘》则又是一种风貌,它结体宽舒,用笔奔放,又是一种流派;《虢季子白盘》的笔法和结体,已经开 辟了向小篆演变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相同之处是字形繁简不定,不同之处是金文趋向符号化,字的大小悬殊不大。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 《大盂鼎》属方笔雄壮的风格,《毛公鼎》、《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的铭文都以圆润劲茂著称,其圆转书风对以后小篆的影响很大。以上四件铭文代表作被称之为清末出土金文中的“四大国宝”,形成了商、周一个时代的书风。今人摹写金文名作并从中领略其神采、意趣,再现了金文书法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2)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被誉为“石刻之祖”。石鼓文在唐朝初年被发现于陕西陈仓郊外, 10个如鼓形之石,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两尺,中间部分有刻字。据考定为东周或秦国之初的作品,至今已有2700年左右。宋代保存于河南开封,金人破宋,又迁北京,在北京孔庙存放了五六百年,明清二代未动,抗日战争时曾南迁, 解放后又运回北京,现藏故宫博物院。时代的变迁使石鼓经受了磨难,其上许多字迹残缺不全</p><p class="ql-block">石鼓文继承了西周金文的特点,是划时代的优秀作品, 无论文字、诗歌、书法都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和喜爱。其书 法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见方;结体有略取方正之势,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若晴空星月,甚有特色。石鼓文书法比金文书法结体更线条化,布局更规范化,追求均匀、对称之美,不仅开秦篆书法艺术的先河,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尤其是与篆书和篆刻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皆得力于石鼓 文</p><p class="ql-block">石鼓文的书体属于大篆体系,书体与小篆不同,是学习大篆的最佳范本。 </p><p class="ql-block">3.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统一规范的整理改革,而后颁行全国,定为标准文字。所以,小篆也称为“秦篆” </p><p class="ql-block">小篆相对大篆来说,大篆中一些繁复的笔画经过美化造型,统一结构而成小篆字体。小篆虽结构形体非常省略简化,但字数随时代的需求大量增加。秦始皇东巡,勒石以颂功德,曾立碑六块,现仅存《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 两块碑的残字</p><p class="ql-block">小篆书法的特征是:线条化,属于纯线条化的书体。线条粗细匀称,它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定型化,字体的各种偏旁定形定位,不能随意更改形状和位置。同时把每个字的书写笔画基本固定,异体字更加减少,使汉字的书写有了可循的规律。字体结构中十分讲究对称,并在对称中求变化。 长方的字形,几乎与黄金分割律基本相同。至于线条的长而盘曲,形态之优美、装饰性之强,则是小篆对甲骨文、金文线条形质的改造。甲骨文无小篆“柔顺”美的曲线,金文无小篆“修硕风度”美的长线条。 </p><p class="ql-block"> 小篆书法的行文形式颇值一提。在甲骨文、金文中,左右行文不拘(指直行书)。自秦篆始,则明文定为从右至左 (直行书一直沿习至今),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p><p class="ql-block">小篆在秦朝作为官方书体使用的时间仅只14年(公元前 221-前207年),但在中国书法史上却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它与中国雕刻史上的秦俑,建筑史上的长城、阿房宫等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明珠。 </p><p class="ql-block"> 在篆书中,有一块刻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天发神谶碑》风格最为特殊,不可不提。其碑虽为篆书, 但在用笔上却改变了秦汉以来篆书均用圆笔的规律,以方笔写篆,收笔处拖长,使笔画呈首方尾尖的效果。在结体上采取方折与圆转并用的方法,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p><p class="ql-block">历代书家以写小篆著称于世的有:唐代的李阳冰,宋代的徐铉、徐锴,明代的李东阳。清人篆书最著名, 书家最多。清代王澍、钱坫的篆书多笔画细而圆的玉筋体 ;邓石如则结体气势磅礴,用笔挥洒自如。 现代人写小篆能出新意者,主要体现在用笔上,或以草如陆 维钊,或以隶的笔法入篆如邓散木,使人耳目一新。 </p><p class="ql-block"> 自甲骨文到大、小篆,也就是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 2世纪,在这1200年间,书法的形式都属于篆书体系,人们社会生活中通用的字体是篆书,称为篆书时代。自此之后, 历代虽然隶、楷、行、草等不同的书法形式迭起,但篆书却永远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字体,自秦统一文字以来,通过几千年来的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汉、魏、晋、唐、 宋、元、明几代,篆书发展缓慢,书家也不多。到了清代, 考据之风大盛,清人在原篆法结体用笔上求新、求变,在篆书原有的形式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