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之水映千年什刹海---环球徒步京城citywalk

六月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2日和2月3日,跟随环球徒步继续行走京城。这两次我们环绕什刹海,沐浴着京城深冬的阳光,观看冰雪掩映的水面,感受古都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什刹海景区范围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什刹海,河道、湖泊、水闸、街巷、开发、治理改造后的什刹海全貌。</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先说“什刹海”的“海”,最早是古高梁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洼地型湖泊,为永定河故道。金称白莲潭,元称积水潭、海子,明逐渐称什刹海。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连同西海,面积约34万平方米。与北海、中海、南海为统一水系,逶迤相接。元代又建通惠河作为漕运水道,建金水河为皇宫输水,湖泊成为古代调蓄供水的水库。</p> <p class="ql-block">  元代郭守敬建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什刹海成为元大都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以后海北岸、东岸一带为全城重要繁华市区。历经明、清、民国,沧海桑田,几度盛衰。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建设,什刹海及周围地区已成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京味浓郁、大众性强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建国前的什刹海,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再说“什刹海”的“刹”,CHA,四声。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刹,寺庙也。</span>一说水域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二说后海西岸什刹海寺,因该寺而得名。三说海子周边宗教建筑十分丰富,概括之说。什刹海较为熟悉的护国寺、广化寺、关岳庙、拈花寺、瑞应寺、嘉兴寺、火德真君庙、广福观、贤良祠、什刹海寺、铸钟娘娘庙,还有人们较为生疏的哑嘛庙、无量寺、秘密阁、五门庙、丛林寺、北极庵,它们被形象地称为“九庵一庙”。</p> <p class="ql-block">  目前寺庙,遗存了了。许多只有门口的牌子述说着曾经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什刹海最受敬仰的寺庙是西海北岸的汇通祠,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纪念馆在此。</p><p class="ql-block"> 汇通祠,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1986年复建。建筑造型得体,格调素雅,步入园中,小径蜿蜒,假山叠石,错落有致,登高放眼,可见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林荫掩映。</p><p class="ql-block"> 寺中仍留在乾隆皇帝御诗碑,仿制的郭守敬发明的天文仪器。</p> <p class="ql-block">  两次环什刹海徒步轨迹。我们的什刹海徒步,第一次从万宁桥始,基本上沿北岸行走。</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是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是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古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又称后门桥。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它还是座“天桥”。因为此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通汇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万宁桥上起的,加上它还是忽必烈进出北京必走的桥,所以才能够有资格叫“天桥”。</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下的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  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水闸为澄清闸。</p> <p class="ql-block">  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次重修,改为琉璃瓦。庙内有殿宇楼阁三重,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庙宇。</p> <p class="ql-block">  沿前海东沿至烟袋斜街上广福观。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37、51号,大石碑胡同6、8号。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建,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设于此观,清雍正年间重修,改名孚佑宫。光绪九年(1883年)改建山门,民国后又复称广福观。观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及西跨院(名白云仙院)。</p><p class="ql-block"> 徒步当天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清晨,清冷的烟袋斜街上,橱窗里热闹的北京兔爷。</p> <p class="ql-block">  清晨,清冷的烟袋斜街上,未营业的“大清邮政”。</p> <p class="ql-block">  远眺银锭桥。</p> <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银锭桥。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最著名的风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p> <p class="ql-block">  “燕京八景”的“银锭观山”,在这个清朗明亮的深冬,在银锭桥上清晰地看到了西山。</p><p class="ql-block"> 某年中秋十六日,曾与同学在什刹海乘船赏月,静静地穿行了银锭桥。</p> <p class="ql-block">  这栋挡在围栏内,破烂不堪的二层西式建筑,是作家萧军的故居,什刹海畔鸦儿胡同6号。</p><p class="ql-block">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原名刘鸿霖,生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八月的乡村》等。</p><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从在沈阳的东北局文化部来到北京,定居在什刹海畔,至病逝于此。</p><p class="ql-block"> 著名女作家萧红为其前妻。</p> <p class="ql-block">  敕建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的始建于元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内景,网络图片。徒步当天,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旁边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  大藏龙华寺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23号。始建于明朝。清朝道光年间曾更名为“心华寺”,为拈花寺之下院,又名“小龙华寺”。清朝末年,为摄政王载沣的家庙。</p> <p class="ql-block">  甘露胡同38号,诗人田间故居。如意门“诗风”二字,如此与众不同,张显诗人气质。不来什刹海,竞不识诗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市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p> <p class="ql-block">  进入后海北沿,先看到摄政王府马号的牌子。广亮大门的彩绘虽斑驳,但不失夕日辉煌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后海北沿44、46号,醇王府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占地约4万平方米。它原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其子纳兰明珠出生于此。乾隆年间被和珅据为已有。嘉庆四年(1799年)宅园为嘉庆兄名书法家成哲亲王永瑆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府邸现归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原为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就是那个著名的电视剧里的五阿哥)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无嗣,醇亲王之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光绪继位后醇亲王迁出,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六年(1890年),奕譞去世,其子载沣(1883-1951年)袭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德宗光绪帝逝,载沣子溥仪(1906-1967年)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p><p class="ql-block"> 醇亲王再次面临迁府,谁让他家又出了一位皇帝。载沣按规制在中南海建新的摄政王府,未成便爆发辛亥革命,载沣辞职,后久居天津。北京解放后,载沣于1949年9月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醇亲王府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大门。</p> <p class="ql-block">  王府对面,后海上,不畏严寒冬泳的人们,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在糖房大院27号,见到“什刹海寺”,小小的院落,如今已成民居,连牌子都被遮挡了。</p> <p class="ql-block">  出后海,过德胜桥,到西海。</p><p class="ql-block"> 德胜桥东有永泉庵,桥西有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  桥西的西海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  西海湿地水闸,演示着古老运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西海边的郭守敬纪念馆。领队自豪地说与伟人是老乡。是的,河北邢台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西海北沿三官庙。与德胜桥边的真武庙相似,小庙名声大。寺庙掩藏在牌子后。</p> <p class="ql-block">  转回德胜门内大街,高高的德胜楼矗立在二环路北,张显着皇城的威仪。</p> <p class="ql-block">  鼓楼西大街上广仁寺。广仁寺始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是正在腾退拆迁期的工地,但看建筑布局房顶瓦片,依然清晰。</p> <p class="ql-block"> 关岳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原为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称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宰牲亭、神库、神厨,后院有正殿、后寝殿及东西庑殿。均用黄琉璃绿剪边瓦色。正殿重檐歇山顶,殿前月台宽敞,为晚清上乘建筑。</p><p class="ql-block"> 1950年曾是西藏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现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  西鼓楼西大街上醇亲王府的一个侧门。</p> <p class="ql-block">  鼓楼西大街173号,元代码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  护国德胜庵,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但庵前的照壁则为元代遗物。这块影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又从胡同找回基座,现在,这块历经600多年沧桑岁月的铁影壁“完壁”如初,静静地立在北海公园快雪堂的东侧。</p>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铁影壁,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从鼓楼西大街穿过小八道湾胡同,来到大石桥胡同拈花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拈花寺,明万历九年(1581)为西蜀僧徧融建,名千佛寺。千佛寺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古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千佛”,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千佛大小一样,高4寸左右,故名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管理。</p><p class="ql-block"> 目前维修中……不知何时可一睹风采。</p> <p class="ql-block">  从大石桥胡同来到小石桥胡同24号竹园宾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庭园式建筑,盛宣怀任大清邮政大臣时曾在此居住。董必武、康生等诸多历史名人相继在此居住过。现改为涉外饭店,形成了现在的竹园宾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后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p> <p class="ql-block">  在铸钟胡同和小黑虎胡同中,寻找“铸钟娘娘”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出了胡同,来到旧鼓楼大街,鼓楼与钟楼,肃穆地矗立在中轴线上,凝望着千年皇城。</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环什刹海始于北海荷花市场,在什刹海南岸。在大年初三,与“冰敦敦和雪容融”亲密合影”,亲密的看不见影了。</p> <p class="ql-block">  荷花市场是北京平民消夏胜地,设有游艺场和商品市场,内多有曲艺明地演出。荷花市场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位于什刹海荷花池畔西岸。市场多售卖荷鲜、冰碗等食品摊点。中为荷花池,池外掘有护河,河上架板,板上搭棚演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后开始,至八月止。每日近午开演,日落前结束。1990年,北京市才重新兴建开放了荷花市场,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什,是由北京市体育局主管的中等职业学校,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什刹海西岸,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始建于1958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走上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领奖台,迄今已有38人获得世界冠军,其中有7位为奥运会冠军。张怡宁、冯坤、滕海滨等,也是李连杰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丰泰庵为小型佛庵,在后海南沿36号。为西城区三普普查登记项目。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后重修。</p> <p class="ql-block">  张之洞北京故居位于白米斜街11号。 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七十岁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进京后不久搬来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这里病逝。</p> <p class="ql-block">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谥文襄。</p> <p class="ql-block">  “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p><p class="ql-block"> 张之洞书法,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张之洞与梁启超对联之趣:张之洞狂傲差人上联送于梁启超:“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梁启超坦然对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梁启超到江夏拜访,张之洞又出联求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巧妙地答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梁对联,张之洞为之叹服不已。</p><p class="ql-block">故居内景与外楼。</p> <p class="ql-block">  在张宅对面的前海北沿18号,是张之洞家的厨子开办的会贤堂。会贤堂与京城著名的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并称“八大堂”,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山东烟台人,王承武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会贤堂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0余间,二楼有栏杆可眺望什刹海。大门的马头墙上挂有“会贤堂饭庄”的铜牌,大门的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个字,曾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后歇业,为辅仁大学购买。</p><p class="ql-block"> “宰相家中七品官”啊,一位家厨创造了“厨房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  “群贤毕至”,会贤堂真的名至实归。辛亥革命时摄政王载沣曾在此讨论“军国大事”。民国初年溥仪曾派内务府大臣绍英等在此专门宴请徐世昌、熊希龄、靳云鹏等人。“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不少进步教授在这里探讨新文化运动,1912年鲁迅曾3次来会贤堂。京剧演员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在此有过表演。1930年国民党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王法勤、陈公博、覃振、白云梯、谢持、傅汝霖等在会贤堂举行过重要党务会议。会贤堂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业。1948年辅仁大学购作校友楼。后为中国音乐学院家属宿舍,存有文物建筑65间。</p> <p class="ql-block">  会贤堂里,不论是浅吟低唱,还是挥斥方遒;不管是觥筹交错,还是调和鼎鼐。会贤堂鉴证了历史的春风拂柳,夏风送荷,秋风肃杀,冬风严寒。</p><p class="ql-block"> 新址的会贤堂。</p> <p class="ql-block">  行至前海西街18号,郭沫若故居。</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一 1978),四川乐山人,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翻译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园,后因和砷被抄,花园遂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专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p> <p class="ql-block">  在前海北沿,钟鼓楼映照的水面上。</p> <p class="ql-block">  银锭桥9号海潮庵。建于明嘉靖年,尚存旧殿,但已改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兆惠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井胡同3号。兆惠府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个院,中间由东西向且西口封闭的小胡同分隔,北院大门设在东墙南侧,为坐西朝东的三开门。中院垂花门内是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以北是正房五间带耳房,后楼七间。东院有两进院落。南部的西院是马圈,东院是佣人住房。兆惠府仅存北院内的一组三合院。残存面积285平米。</p> <p class="ql-block">  乌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清朝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族孙,都统佛标之子。兆惠将军被誉为“中国反疆独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有史学家认为,兆惠将军是平定新疆的功臣,是中国有史以来收复国土最多的一人,为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兆惠将军!”兆惠不是武将出身,以笔帖式的身份,就是专门写文件的,入值军机处,谁能知道这个从事文字工作的温柔书生变成日后面目狰狞的杀神?先后苦苦熬资历,从兵部郎中、内阁学士、刑部侍郎、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在杀人方面颇有心得,排兵布阵,行伍之间的工作,顺手应得。大小金川叛乱开始,兆惠最初是户部侍郎,亲自跑到金川清军军营负责督办粮草运输。粮草运输多么重要,打仗就是打后勤,兆惠这一点干得不错,筹备谋划,谨慎周全,粮草运道保护的很好,大小金川打了这么久,粮草丝毫不落下,兆惠幕后之功干得很出色。乾隆二十一年,被授予定边右副将军职务,第一次展露出自己的锋芒,别看老子一直干着送粮的工作,老子撸起卷子拿刀剁人不带眨眼的。参与平定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战。参与平定回部,即大小和卓之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世纪50年代,西北地区准噶尔人和回部贵族反复叛乱,驻防伊犁的兆惠将军率领清军在天山南北经历了无数次殊死鏖战,多次以两、三千兵马力战敌军数万,先后平定了天山北麓(今称北疆)、天山南麓(今称南疆)。最终,清军一统天山南北约1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取名新疆。新疆统一,兆惠率西征军凯旋回京,乾隆帝亲自为兆惠将军牵马回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逝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文襄,配享太庙。兆惠将军的画像位列中南海紫光阁功臣第二位。</p><p class="ql-block"> 平定回部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前井胡同还住过出狱后的末代皇帝薄仪。</p> <p class="ql-block">  南官房胡同的圣泉庵。</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宅院曾是康熙第十子,爱新觉罗·胤䄉的府邸。</p> <p class="ql-block">  丁玲北京故居位于后海大翔凤胡同3号院。大翔凤胡同紧挨着过去的恭王府,是依靠王府的北墙而形成的胡同,这里是丁玲晚年居住的地方,是《民族文学》杂志社。</p> <p class="ql-block">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  鉴园,位于西城区小翔凤胡同,后海南岸,是恭亲王奕欣所建别邸,民国时期称“止园”。传说恭亲王奕訢为避恭王府内的喧嚣而另外建设别宅,称 “鉴园”。</p> <p class="ql-block">  张伯驹与潘素故居在后海南岸26号,门前就是波光粼粼的后海。</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伯驹、潘素夫妇晚年居住的住宅。该院并非标准四合院,而是南北两排平房。张伯驹、潘素夫妇唯一的女儿张传彩继承了这所私宅。她努力推动纪念馆的建成,并在自己78岁时搬离该院。张传彩及其儿子楼开肇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合作,由该基金会推动成立了此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曾对此作出批示。2011年6月19日上午,在张伯驹潘素故居举行了纪念馆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纪念馆正式揭牌成立。</p><p class="ql-block"> 张伯驹潘素故居”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p> <p class="ql-block">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 他与张学良、袁克定三人称民国四公子。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四大公子”,此即后世所说的“民初四公子”。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他们均出身豪门,但结局命运却迥然不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走过了各自的风雨人生路。</p><p class="ql-block">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1915出生,江苏苏州人。当代女画家岁。</p><p class="ql-block"> 潘素早年习花鸟,中年专攻山水,晚年擅长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婚时,潘素刚20岁。她自幼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40年代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p><p class="ql-block"> 潘素的创作活动频繁,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她的画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  潘素大师的青绿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后海南岸行走,拐进东明胡同,观音寺在小胡同里。小小寺庙藏在民居中,门口的鸽子更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  进松树街,进铜铁胡同。进柳荫街:街西有涛贝勒府,街东是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  涛贝勒府最早应是愉郡王府,愉郡王府应始建于清初,府主人允禑乃康熙皇帝第十五子。</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皇帝第八子名奕詥,咸丰皇帝即位后,封奕詥为钟郡王。其无子,由恭亲王奕訢之次子载滢过继为嗣,袭贝勒爵。同治十年,迁居原愉郡王府,自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七朝共160多年的愉郡王府改作了贝勒府。载滢迁居愉郡王府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罪革爵,归本支。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亲主奕譞第七子载涛奉慈禧太后懿旨过继给钟王奕詥为嗣,仍承袭贝勒爵。以后,此府就一直由载涛居住,所以,当地居民习惯地称它为涛贝勒府。</p><p class="ql-block"> 载涛所住的贝勒府即原愉郡王府,经愉郡王允禑至载涛数代人的营造和修建,至晚清时,该府已向南扩充了近一倍,成为京城一座有名的王府。 原涛贝勒府包括府邸与花园两部分。根据史料及文物部门的勘查和记载:涛贝勒府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三进院落,前院有南房三间,北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有北房七间及左右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有后罩房九间。西路原有排房和戏楼。中、西两路均已拆除,只有东路的五进院建筑尚存。   </p> <p class="ql-block">  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高校,创始人之一同为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p><p class="ql-block"> 1952年,辅仁大学的9个系:中文,西语,数学,物理,化学,史学,生物,教育,心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西语(四年级)2个系并入北京大学,经济与社会学系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内务组并入中国政法大学。1952年之后,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辅大曾与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p><p class="ql-block"> 涛贝勒府是在1925年永租给罗马教廷,作为辅仁大学校址的。辅仁大学原系美国本笃会奉罗马教廷之命来华创办,为华北公教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 辅仁大学开学后,府邸的校舍明显不敷使用,于是就在涛贝勒府花园南边的空地及马圈旧址上增建楼房一所,以为大学部。新楼是一座中西结合式大楼,楼的四角和中间是三层,其余是二层,楼顶盖绿琉璃瓦,共有房间五百多间。楼内“南北向作为教学用房,单面走廊;东西向作为办公用房,走廊居中。中间下层为图书馆,上层为礼堂”。这在20世纪30年代可算是一座现代化建筑了,与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等被誉为民国时期北平最著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1930年新楼建成后,作为大学校址,新开校门为定阜大街一号。9月,大学部迁入新楼,旧涛贝勒府校址,拨由附属中学使用。”</p><p class="ql-block"> 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原辅仁大学主楼和涛贝勒府花园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世纪末,又改为辅仁大学校友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84年,这座有独特风格的大楼和涛贝勒府花园以“原辅仁大学”名义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1952年,辅仁附中男生部改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直至今天。</p> <p class="ql-block">  摆地摊租王府,骑马做菜唱大戏,大清皇室的极品玩家“涛七爷”。除了不会挣钱外,其他技能一学就会,并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他不是厨师却做的一手好菜,就连北京饭店的厨师都向他请教;他不是梨园戏子,却唱起戏来有板有眼,慈禧庆寿都请他亮相舞台;他不是八旗兵却骑术精湛;他不是兽医却有伯乐相马之能;他不是车手却有高超的车技……</p><p class="ql-block"> 涛七爷原名爱新觉罗·载涛,他是道光皇帝的孙子,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叔叔。</p><p class="ql-block"> 载涛是一个从大清走出来的没落王爷,他经历了民国到新中国的成立,云卷云舒波澜不惊。他虽玩世不恭却心有底线,当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关东军司令庄本繁曾邀请他来满洲国任职,载涛说什么也不做汉奸。</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载涛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主席的信任一下子点燃了他干革命的热情。他笑称“主席任命我不过就是一个小小弼马温,相比于民国时期的任命要小得多,但我要拿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本事,服务好骑兵部队。</p><p class="ql-block"> 晚年他历任总后勤部民政局顾问,国家民委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等职,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2日,载涛在北京去世,终年83岁。</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大门,特意到此一观,有机会细细游览。</p> <p class="ql-block">  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清光绪年间庆亲王奕劻的府邸。该府原是道光朝大学士琦善的第宅。光绪十年(1884年),奕劻被晋封为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对住宅进行了改建,其府始称为王府。10年后,奕劻又晋庆亲王。又过14年,更得到以亲王世袭罔替的不世懋赏。庆王府该府占地宽敞。建筑宏伟。府之范围:东起松树街,西至德内大街,南起定阜街,北至延年胡同。自东向西分为五个并排院落。主体殿堂在东部,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其中一座二层的公主绣楼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庆亲王永璘的府邸是乾隆帝的权臣和珅的旧宅,现在的恭王府。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其母是令皇贵妃(电视剧魏瑛络生的小儿子,与嘉庆帝同母)。嘉庆四年正月晋惠郡王;后改封庆郡王。清咸丰元年(1851),令和硕庆亲王府里的辅国将军奕劻搬出。咸丰二年(1851)咸丰皇帝将和硕庆亲王府赏给自己的六弟和硕恭亲王奕欣居住,改府名为和硕恭亲王府。</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兼粤海关监督、一等侯琦善因在鸦片战争中擅自割地,丧权辱国,被道光皇帝革职抄家,将其位于今厂桥定阜街的宅第充公。琦善的宅第一直无人居住,咸丰皇帝就赏给了奕劻,这就是现在和硕庆亲王府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天津庆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55号,地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腹地。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奕劻长子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p><p class="ql-block"> 北京庆王府绣楼,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p><p class="ql-block"> 自幼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进爵亲王,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宣统三年(1911年),奕劻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p><p class="ql-block"> 奕劻因书法好,受慈禧重用,慈禧对他的评价是“荣辱忽焉,皆在圣意。”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人很听话。他掌权30年,不仅庸碌无能,而且极度贪婪。根据后来的统计,奕劻贪污所有的钱财加起来大概为700多万英镑,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说真的可以成为世界首富了。他把贪污所有的钱财都投到了外国银行里。也正因如此,清朝灭亡后,奕劻根本没收到什么损失。更离谱的是,他作为皇室成员,竟然自己把自己家的江山给坑没了。溥仪称他“收袁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堪称头号国贼。奕劻死后,溥仪便亲手拟定“谬、丑、幽、厉”四个恶谥,最后才改谥为“密”,意思是“追悔前过”。</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33号。保安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35-1340年),初名半藏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改名保安寺。后又经明清几度重修。保安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东院内有殿房三重,曾用作宛平县城隍庙。目前均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兴华胡同陈垣故居。北京市西城区兴华胡同13号陈垣先生从1939年迁居此处,直到1971年逝世,在这座宅院内居住了三十多年。院门上一副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语出宋朝苏轼《三槐堂铭》。这座宅院坐北朝南,是一座二进四合院,门外有照壁,门两侧有倒座房。进入垂花门便是内院,院内有北方和东西厢房。现由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友会管理使用。</p><p class="ql-block">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2]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p> <p class="ql-block">  地安门西大街103号的贤良祠。贤良祠,清朝雍正八年兴建,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贤良祠坐北朝南,面积约740平方米。祠内立有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p><p class="ql-block"> 最初祀王公、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将军、总督、提督、巡抚、副都统共78人,又增21人,共祀99人。</p><p class="ql-block">颁御书“崇忠念旧”匾额,设位祭祀。贤良祠有正殿、后室各五楹及东、西两庑。前殿以内大臣或散秩大臣、尚书、都统主之,后殿用太常寺长官。每年春、秋仲月,诹吉,派遣官员致祭。</p><p class="ql-block"> 贤良祠面积不算大,却非常有名气。因为,能够入祀贤良祠的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入祀贤良祠的人,来头非常不小。他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p><p class="ql-block"> 在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的人,有平定三藩之乱的中和殿大学士马佳·图海,有被康熙皇帝誉为“有古大臣风”的张英,有收复宝岛的施琅大将军,有清朝四朝元老范文程,有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有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等人。</p><p class="ql-block"> 在乾隆年间入祀贤良祠的人,有一代名臣张廷玉,有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直隶总督李卫。富察皇后的伯父富察·马齐,富察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富察·傅清,富察皇后的侄儿富察·奎林等。</p><p class="ql-block"> 在晚清时期,又有一大批大臣入祀贤良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全部享受到入祀贤良祠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有清一代,清廷对入祀贤良祠的资格要求很严。就算已经入祀贤良祠的人,也有可能因为罪行暴露,被撤出贤良祠。如乾隆皇帝下令将鄂尔泰、于敏中的灵位从贤良祠中撤出。</p><p class="ql-block"> 贤良祠,黄色的琉璃瓦,六角攒顶亭,皇室建筑的标志颜色。</p> <p class="ql-block">  南钱串胡同的前海观音庵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东朝西,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景点是古刹天寿庵,位于龙头井街42号。天寿庵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关帝、观音、西方三圣,光绪年间重修。2020年底新立的文保牌。</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庵庙,在胡同深处,都成为了民居,不注意很容易错过。</p> <p class="ql-block">  冬奥与春节气氛浓烈的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什刹海的领队与队员。</p> <p class="ql-block">  透过紧闭的大门,是否看见了历史的真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