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壁深深 琴音悠悠~探幽溧水洞壁琴音

李清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新冠疫情,限制了人们出行范围。怕赋黄码,我们原打算春游皖南的计划泡汤。无奈,只好在网上搜索南京的犄角旮旯,看看有没有我这个在此生活几十年的“老南京”没去过的地方,以抚慰一颗不甘寂寞的心。</p><p class="ql-block"> 洞壁琴音!好一个惊艳的名称跃入眼帘。细查,其位于溧水区秋湖山(原名青洪山,主峰279米)顶峰,距南京主城区约70公里,是溧水古代“中山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问身边老伴:“听说过吗?”答:“没有。”问:“想去看看吗?”答:“那就出发吧!”</p><p class="ql-block"> 车行1小时后到达目的地。顺着指示牌望去,马路左侧有一条原木栈道蜿蜒而上,栈道两旁是大片的竹林,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随风起舞,婀娜多姿。我们拾级而上,竹林内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经过半小时的辛苦攀登,长约500米,多达980级台阶的栈道终于被我们拿下。登上顶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幅壮观又奇特的景观呈现在面前。</p><p class="ql-block"> 原来所谓洞壁琴音,是明代一处采石场遗址。有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溧水修建县城城墙,就在这里开采石料的。清顺治年间,溧水人韦炳认为:秋湖山是溧水县脉所在,不宜开釆石矿,该矿因此废弃,却形成独特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能看见两个巨大的洞窟,崖壁高3至10米,斧凿痕迹清晰可辨。其中一个洞内有水潭,终年不干涸。</p><p class="ql-block"> 据说泉水滴入水潭的声音酷似琴瑟。光绪年间《溧水县志》载:“青洪山上有石龙潭,土人尝釆石于此”。石塘深达数十丈,至今斧凿之痕十分清晰,苔藓斑驳,有清泉流于石罅,相激有声,悠悠然如琴之韵也,游人至此,尘俗顿消。因此清代文人将这个景点命名为“洞壁琴音”,列入“中山八景”。并在洞壁上镌刻了“洞壁琴音”四个大字,至今仍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代溧水“中山八景”之一的著名景观,洞壁琴音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青睐。清代探花、翰林院编修卢文弨诗云:</p><p class="ql-block"> 郊原迤逦接青洪,恍有琴声到耳中。</p><p class="ql-block"> 觅迹不辞涂荦确,得泉争转石玲珑。</p><p class="ql-block"> 悠扬细响云牵絮,激烈清音松受风。</p><p class="ql-block"> 妙境可怜僧早占,枉教坡老咏丁东。</p><p class="ql-block"> 翻成今天的话:郊外原野连接着曲折连绵的青洪山,恍惚听到有琴声传到我的耳中。寻觅声音的踪迹遇见一片水潭,周围怪石嶙峋,看到泉水婉转流淌发出清越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悠扬连续的泉声响彻云霄,激烈碰撞声形成风扰动了松林。这美妙的胜境令人十分喜爱,已经有僧人早早地住在这里,真是白让苏东坡写了这么多形容声响的词啊!</p><p class="ql-block"> 离此不远的另一个洞窟也堪称奇特:一座巨石天桥横亘在洞口之上,形似穹顶。桥身两侧各有一个洞门,形成一桥两门的独特格局。这一桥两门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开凿的?不得而知,留待知道的人解答吧!</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了离开的时刻,仍感到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洞壁琴音的美景完全可以和大名鼎鼎的溧水天生桥相媲美,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古采石场是开挖在山顶背面,即使在交通较为方便的今天,如不做好“功课”,也是不容易在绿树掩映中找到它的。因此,洞壁琴音迄今还是一处“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景点。不过我相信,随着溧水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进一步改善,洞壁琴音的知名度会不断提高,成为南京市民人见人爱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980级台阶,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并不轻松</p> <p class="ql-block">  栈道尽头(已到达山顶)是一开阔平台,我的身后便是洞壁琴音景点</p> <p class="ql-block">  洞内有一方圆约80平米的水潭,洞壁上留有明显的雨水冲刷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一座石桥横亘在另一石窟洞口,形成穹顶和一桥两门奇观</p> <p class="ql-block">  洞壁上清晰的斧凿痕迹</p> <p class="ql-block">  老伴手指的上方,楔形条石上有清人镌刻的“洞壁琴音”四个大字,字体端正饱满,没有着色</p> <p class="ql-block">  下到洞底,并沒有发现泉眼或有泉水流出。观察水潭周边环境,三面石壁环绕,一面敞开,象极了一座音乐厅或者舞台,具有聚音扩声效果。如下大雨,山上的流水灌入深潭,叮咚声绝不亚于一支交响乐队。你们信吗?反正我信!</p> <p class="ql-block">  在“舞台”正面和侧面的岩壁上,发现了两个人形石刻,也许它们是当年采石工匠休息时打发无聊时间的杰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考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