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旅春光》青岛十九中情结

LV行者

<p class="ql-block">《忆旅春光》第二部:学习年代 高中(1973~1975)之一:《难忘的十九中情结》</p> <p class="ql-block">一 、难忘的十九中情结</p><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3日参加了青岛十九中五十周年校庆。自 75年高中毕业,至今已三十一年,期间虽然偶尔也来学校一趟,但今天却有着一份别样的感情,看到校区大楼上挂满贺庆的条幅,看到坐满校园的学生,看到我们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和退养、退休的老教师们见面后欢快的笑语,深情的问候,感到学校发展的兴盛是那样让人高兴。校友间、师生间的感情还是那样纯真热情,真是感慨良多,思绪飞舞。我对十九中的向往、与十九中的情结不由的涌上心头跃然笔尖。</p><p class="ql-block">向 往 十 九 中</p><p class="ql-block">我是70——72年在青岛北仲家洼第一小学上的初中部,当时这是文革期间教育革命的具体形式之一,一方面为缓解中学的生源过多的压力,一方面是利用小学的一些资源,所以一些有条件、师资力量不错的小学就办起了初中班,当时叫“戴帽中学”。记得台东当时就有北仲一小和台东六路小学。我们在小学上了六年级后,就仍在北一开始了初中生活,初中部共有四个班,每班 50 多人,在这里上学虽然也是中学的课程内容,毕竟一切还是小学管理,各方面管的比较具体,比较琐细,有个好处是受文革影响相对较小,学校在学习方面抓的还是比较紧,可总感到不是真正的中学。我们学校毗邻十九中,经常看到中学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都很有气势,那时各种游行集会很多,中学生人多势众 口号震天,对我们这样只有四个班的中学来说, 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当我们参加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时,看到中学的学校在观众席的摆字,啦啦队的声势,运动队的阵容,运动员的装备,使我们无形之中就有一种自卑感。 邻居家大几岁的哥哥姐姐都在十九中上学,那时看他们戴着红卫兵袖章进进出出,有时还出去大串联,自己就特羡慕特别向往。所以当72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工作,文革后首先恢复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我们都十分高兴,鼓足劲复习功课参加中考,期望进入心目中向往的真正的高中——十九中。</p><p class="ql-block">北一戴帽初中升学考试的成绩不错,附近的十九中、三十七中都想要这批生源。听说北一初中部的考生要全部分配至三十七中,这使我们这些在“洼里”上了九年学的学生难以忍受,再从洼这边到洼那边,大家对此种境况很不满意。学校的领导也感觉十九中比较好,经过与区教育局和十九中的沟通,终于全部分配到了十九中,真是从心里由衷的高兴。从此以后二年半在十九中度过高中生活,结下了十九中永远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学 在 十九 中</p><p class="ql-block">为了回忆在十九中的生活,我找出了上学时的革命日记本,初中时每个月都是老师要像检查作业一样检查批阅日记再加评语。 高中时已没有这些,如今来看那时的日记,真是高调虚假的可笑,满纸的表决心,满腔的革命情。 不过还是有许多事情就如眼前历历在目。在十九中的高中,从1973年3月9日看榜,12日进校上课至1975年7月27日举行毕业典礼。两年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从国家的政治轨迹上经历了教育回潮、批林批孔、抓革命促生产,还有相当多的政治学习、学工劳动、校外活动、农村分校。记得73年3月12日我刚至学校报到,分在高一、一班,班主任是金占一老师。他教政治,在点完名后,让我和李立暂时负责班级工作。上课没几天,进行劳动实践课。4月份半个月参加学校新大楼的劳动,也就是如今在东边的那座教学楼。当时我们搬砖运沙,搅拌水泥,十七、八岁整劳动力,大家干的都很有劲。六月份我们搬进了新教室,现在看着这些大楼还感觉很自豪很亲切呢,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劳动汗水。</p><p class="ql-block">劳动之后,正式开始上课,我们班里也正式选出了团支部和班委。李立、李建民、刘艺英、王新萍和我成为团支部和班委成员。陈淑珍作为校红代会的也参加班里的组织事务,从此班里的事务就由我们担负起来。上初中时我虽然也当班长,可那时的班务基本上还是以班主任为主,班干部就是收发作业本,到时喊起立,给老师跑跑腿而已。高中则完全不同了,老师基本不管具体事务,全靠班干部组织活动。</p> <p class="ql-block">刚进校时团委书记是徐宝站老师,后来是张泽忠老师,当时的校长是张海民,眼睛很大而且外凸明显,当他盯着你说话时令人很紧张,实际也是很有水平的校领导。</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学习方面,有数理化、语文、外语、史地等,还有代表当时特色的工业、农业基础知识课和实践课。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换班主任,仲秀榕老师是从外地调来之后第一个接我们班的,她接替金占一老师成我们的班主任教物理课,仲老师,年轻肯干,十分敬业,每次讲课时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把物理课的一些内容讲的十分生动,大家都很愿意听,仲老师一直带我们班,特别是到农村分校的实践,带着三岁的孩子陪着学生们一起劳动 ,让大家很受感动,仲老师最后送到我们高中毕业。 </p><p class="ql-block">印象很深的是于淑和老师的语文课。她的授课经常先读一些课文,再提问、再讲解。她对课文的分析点评,很令人佩服,特别是那带有相声色彩的语言十分吸引同学。于老师的语文课对我影响很深,我对语文的偏科和对文学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当时的语文课和政治课差不多,政治色彩很浓,作文论说文题目大都是《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批判“克已复礼”的实质野心》、《批林批孔伟大意义》。</p><p class="ql-block">政治学习方面,有时是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快上,有时是批判林彪的军事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还有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等。当时不知其中奥妙,现在看来实际是那个时代运动的主流表现。特别是张铁生交白卷的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一件大事。由于这件事的出现,加之《春苗》等的传播,至使邓小平搞得教育整改受到影响。自74年开始,教育系统取消考学的限制,向工农兵子女敞开大门,当时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也可以上高中了。我感到高中的这两年,仅在前一年是正把经的上学,之后就松垮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学校搞了许多实践活动,如到校办工厂劳动。当时就是做一些电瓷件等,现在十九中的电炉厂发展成了专业的电子学校。还到小学去当辅导员, 有台东六路、顺兴路等小学都去过,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车站去当“交通安全纠察员”。那时交通特差,一到上下班时间,每个车站都人山人海,我们去协助警察维持秩序,也许那就是现在协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最值得记忆的是毕业前到农村分校实践,因当时“四人帮”反对邓小平的教育回潮,全国开展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教育系统再次乱了套也没有考大学这码事了。为上山下乡提前做准备和锻炼。十九中在胶州李戈庄设立实践学校,75年 4月至5月我们高二、一班做为学校政治学习、文化学习、文体活动最好的班级第一批赴胶县李戈庄开始两个月的实习。当时校辅导员吴宗庆老师还有工宣队的翟队长在那里为主组织,班主任仲秀榕和于淑和老师全程参与。我们在分校期间下田种地、挑粪,种树,学拖拉机,当赤脚医生,做农村生活调查,学测量、学电工、学会计。在分校许多同学都抱着将来要下乡的心态,很认真的学习和劳动,也有一些同学就没有这些想法。开始一段时间还可以,到后来有同学不愿干的,想家的、装生病的什么事也出来了。仲老师都是关爱有加的做同学的工作,启发开导同学,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学习活动。两个月的农村分校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记忆,从分校回来后就面临着毕业上山下乡,1975年7月5日,学校召开应届毕业生大会,党委书记蔡公贤做了上山下乡的动员报告,许多同学都写了决心书,7 月27 日举行了毕业典礼,结束了十九中的高中生活,同学们各自走向社会或上山下乡或老大在城就业,可惜当时没有一个能上大学。</p><p class="ql-block">那年我十九岁,十九中、十九岁一个宿命的数字。</p> <p class="ql-block">铭 记 十 九 中</p><p class="ql-block">现在五十年校庆,我的年龄也正好是五十岁真是巧合。人生的经历很多,两年不算一个长时间,可是在十九中的两年却是我人生奠基的两年,各方面能力极大锻炼提升的两年,是永远难忘的两年。</p><p class="ql-block">尽管已毕业三十年,可一看到十九中的消息就十分关注,一知道十九中的升学率就十分高兴,一听到自我介绍是十九中毕业的人就十分亲近。我自己住在东部,父母住在台东,每当从十九中门前走过都很用心的看着校园,看着校区,每一点变化都让人心慰。因为这里有我的学生时代和美好的高中生活。</p><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上初中和高中时都可以考十五中和十九中,最终的选择也都是十九中,她在十九中读了初中和高中,继续了我十九中的情结,并且在这里她考上了大学,也圆了我当年没能考大学的梦。</p><p class="ql-block">毕业后我分配到青岛啤酒厂,我干过团委书记、厂办主任、现在任青啤集团工会副主席。我想这些都与在十九中学生时代担任班干部锻炼的能力有关系,至今我们班几个优秀的班干部陈淑珍、李立、李建民、刘艺英、王新萍等仍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并且逢年过节都分别或结伴去看望于淑和、仲秀榕老师。我们班还组织全班同学在毕业二十年和三十年时举行了两次聚会,每次聚会都是那样令人感慨和感动。三十年聚会的通讯录、纪念册中,我们加印了七五年的毕业黑白照片和三十年聚会的彩照合影,两者比较人是此人,相已大变,但同学情、师生情没有变。在社会上,每年春节正月初二都有一个十九的同学聚会,分别由一个届次的同学们主办。当年的团委书记现在市领导徐宝站、张泽忠老师都光临参加。每次开场白,张老师都言简意赅,意义深刻的赠送和告诫同学们:挑战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立德、立言、立行”使同学们不断的受着老师的教诲。在今年初二的聚会上,徐宝站老师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全文,是那样的激昂、深情、广远,令每一个同学深切的感受到老师育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十九中一个我毕业年龄的数字,五十年校庆我在五十岁的时节,这一切使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永分不开,永远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该文为2006年参加十九中50年校庆之后所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