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灰吟</p><p class="ql-block"> (明)于谦</p><p class="ql-block">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p><p class="ql-block">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p> 教学思路 <p class="ql-block">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自己提出灵魂三问:教什么?怎么教?想达到什么预期目标?在结合单元要素反复细读文本后,本节课想达到的目标逐渐清晰:1.体会人物品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2.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诗意化课堂。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作一首咏物诗。(难点)</p> <p class="ql-block"> 咏物诗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那只能人为地将咏物诗矮化为寄情微物抒发性情的情趣小文,就会失却咏物诗对于人生感化、生命独悟的厚重一面。教学时怎样将物——人——志进行由浅入深地升华融合值得思考。所以,教学刚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石灰的了解(粉刷墙壁),接着借助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石灰生产过程,感知石灰开凿、焚烧之艰辛不易,再抓住关键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浑不怕”等品读感悟石灰那经历重重磨难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这个环节学生既加深了对石灰的了解,又明白了诗歌借物喻人,完成了由物及人的情感过渡。</p> <p class="ql-block"> 教学中另一个难点——如何把人的志向追求寄托于物这个载体上,人物品质和石灰又有什么共性。教学中,我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理解“清白”,根据以前学过的课文学生基本能说出“清正廉明”,接着追问:“清白”有没有更深更广的含义?我引导孩子抓住“清白”二字进行深度讨论学习,孩子们借助资料继续追寻作者于谦的影子。通过讨论于谦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坚贞不屈,刚正不阿,勇敢无畏,光明磊落……孩子们对石灰,对于谦,对“清白”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资料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将石灰之物与于谦之人进行物人互证的过程,也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过程,更是由物向人认知推进的过程,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挖掘了理解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 我所向往的古诗课堂,教师语言需要充满诗意且浪漫,孩子思维才能然流畅且奔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师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个典故,可能都会成为学生课后效仿的经典, “欲施人于一瓢水,自己应有长流水”,学,然后知不足,道阻且险,行则将至,且学且前行吧!</span></p> 诗以言志 <p class="ql-block"> 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来可以双线并进,“情动而辞发”,课后我让孩子尝试作一首咏物诗。文采有优劣对比,但立意没有高下之分,孩子们能写敢写有话写,教育目的就已达到。</p> <p class="ql-block"> 课已毕,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也明白了自身不足之处,如果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那就让我在遗憾中成长,在遗憾中前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