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卡杂谈(一)

忆祖

<p class="ql-block">  苏州的新冠肺炎疫情,进入了多轮次区域检测阶段并且行政区划按街道进行。</p><p class="ql-block"> 每次检测完以后要发一张检测卡,初期很简单是单面并只有“已采”两字作为记录与凭证,有时可作为通行证。</p><p class="ql-block"> 现发展到刻意制作成文宣作品进行街道的文化底蕴宣传。</p><p class="ql-block"> 从单一的,例4月28日的检测卡。</p> <p class="ql-block">  背面是做核酸“都挺好”,明玉在同德里门口戴口罩,苏大强用话筒来喊大家做核酸。</p> <p class="ql-block">  现已发展成系列的,双塔街道的数字街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p><p class="ql-block"> 当前,苏州的核酸检测卡已成了一种热门收集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他的稀缺性,是否会是一种珍贵的收藏品,值得期待。</p><p class="ql-block"> 5月6日,第26轮区域核酸检测双塔街道的检测卡。</p><p class="ql-block"> 正面是轮次,第26轮。不知不觉已做了这么多,何时可了?</p> <p class="ql-block">  背面,图片是“十全街”。</p><p class="ql-block"> 一个艺术数字“10”,其是用十全街上的美食组成。</p><p class="ql-block"> 配之以一个篆体仿章:“十全食美”。</p><p class="ql-block"> 文字:“任何事物的转折与更迭,都需要时间。十全街,我们见证这最为繁华的样子,也用耐心等来了她慢慢苏醒的动人模样”。</p><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当前餐饮是禁止堂食,待之也时间,疫情总会消散,街道苏醒。</p> <p class="ql-block">  说到十全街,少不了想起织造府、红楼梦、瑞云峰等,街上可遇见的是古代的织衣匠。</p> <p class="ql-block">  十全街上的美食,最为著名的当然是豪华五星给宾馆南园宾馆</p> <p class="ql-block">  南林饭店</p> <p class="ql-block">  平民美食有祥鑫</p> <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喜爱的“柠檬森林”奶茶店等</p> <p class="ql-block">  5月8日,第27轮区域核酸检测。</p><p class="ql-block"> 正面仍是轮次,第27轮。我在微信中曾说,感到有轮次无日期还是印日期的好,便于记忆。</p> <p class="ql-block">  背面图片是九如巷。</p><p class="ql-block"> 一个艺术数字“9”,用的是鲜花,一个手捧鲜花的女性“大白”,可能是医护,也可能是社工,当然也可能是志愿者。</p><p class="ql-block"> 当天是母亲节,可能是她献花给母亲,也可能她本身是母亲。</p><p class="ql-block"> “感恩母亲节”。</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是西方的节日,规定是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中国尚未设母亲节。</p><p class="ql-block"> 篆体仿章“宅院家风”。</p><p class="ql-block"> 文字:“张家的家风文脉无不在《水》中得到体现。九如巷,犹如运河之水,润泽着江南的精神气质和厚重底蕴”。</p> <p class="ql-block">  张家是最能体现苏州人的精神气质和厚重底蕴的。</p><p class="ql-block"> 张家是九如巷3号的张冀牗故居,门口有二块二维码的全国不知有几家,苏州可能是独一家?</p> <p class="ql-block">  其中之一块二维码是张氏四姐妹的语音讲解:</p><p class="ql-block"> 张氏四兰:</p><p class="ql-block"> 大姐张元和夫顾传玠(昆剧艺术家) </p><p class="ql-block"> 二姐张允和夫周有光(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p><p class="ql-block"> 三姐张兆和夫沈从文(作家)</p><p class="ql-block"> 小妹张充和夫傅汉思(德裔美国籍犹太人、汉学家)。</p> <p class="ql-block">  最能体现张家的家风文脉是一本家庭杂志《水》。</p><p class="ql-block"> 水的起名是张家有一口老井,青石的井栏圈上其深深的井绳印,说明了家的渊源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张氏四兰成立了一个“水社”,1929年创刊了家庭杂志“水”,后张家六兄弟也加入,成为了张家的百年史记。</p><p class="ql-block"> 正如张家三姑爷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则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水性的“苏州人”。</p>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第一次三天一检。</p><p class="ql-block"> 在做结束核酸后发检测卡时,我多了声嘴,说:“今天应该是八宝街了”,发卡的她很诧异说:“你还没拿,怎么知道的”?一看,果然是八宝街。看来双塔街道要将核酸检测卡制作成“文化街巷”系列。</p><p class="ql-block"> 正面,印的是5月11日。取消了轮次的表述,恢复了日期,是领导意见还是顺应名意,不得而知,也不便妄加揣测。</p> <p class="ql-block">  背面图片是八宝街,八宝街位于定慧寺巷内。</p><p class="ql-block"> 篆体仿章“诗意街巷”。</p><p class="ql-block"> 文字:“抬望眼便是双塔,时序长河隐藏在小巷内。八宝街,曾经的藏宝地,如今的宝藏街,人间味暖了凡人胃,书巷馨抚了过客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任何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均是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  元末,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名吴王,兵败,被朱元璋俘,曾藏宝于此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千年唐代古寺定慧寺,几经毁建,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古银杏见证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宝街向北望即是北宋时的罗汉院双塔,现布置在画面的右上角,很贴切地应景地加了“排队的一米线”。</p> <p class="ql-block">  八宝街南与张家弄相连,出张家弄是叶家弄,弄内有寿星桥,布置在画面的左上角,桥洞与倒影形成了数字“8”。</p> <p class="ql-block">5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背面图片横向布局,由二部分组成,用艺术数字“7”分隔,左面是七公堂弄(笔者在走访时画面中的地方称之为后公),右面是幅版画“葑门横街”。</p><p class="ql-block"> 篆体仿章“市井葑门”。</p><p class="ql-block"> 文字:“秋风京洛,驰想莼鲈,首丘一赋,达士楷模。七公堂,葑溪畔,生长出了人间的百种美味。市井烟火如同炊烟升起,满满的姑苏情结”。</p> <p class="ql-block">  从前在此弄的北端曾建有“张翰祠”,又称“七公堂”,现已废,弄而得名七公堂弄。</p><p class="ql-block"> 文字的前半段是一典故“莼鲈之思”,意是怀念故乡。晋时苏州人张翰,在洛阳为官,官至大司马东曹椽,因思乡之莼菜、鲈鱼美味而辞官归乡,重乡情轻名利。李白曾赋诗封其为“达生”,至今仍祭祀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葑溪一带乡民仍烧香焚烛祭祀。</p> <p class="ql-block">  七公堂弄被葑门横街拦腰二断。</p> <p class="ql-block">  葑门横街,沿葑门塘而建,面街背河,人家尽枕河,河街并行,各类商铺林立,生活起居物资琳琅满目,特别是有每日新鲜的食品(果蔬与鱼虾,当然有莼鲈。)与他处已不常见的风味小吃,终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化的苏州能如此返璞归真,体现市井风情、人间烟火的街巷已为数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5朋15日,星期日,由于明天小学低年级开学要求学生与同住人做核酸,居民也一起多做一次。</p> <p class="ql-block">  卡背面的图片看不清是什么?估计是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p><p class="ql-block"> 因为标出的巷名:“六宅头”,一处已消失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篆体仿章“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文字:“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六宅头,人文与历史在此交汇,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p><p class="ql-block"> 最早在苏州提出街巷数字趣谈之作者不知是谁?“6”用的是“六宅头”,后来有人用“陆步桥”、“菉葭巷”,双塔街道这次还是要用的“六宅头”。</p><p class="ql-block"> 六宅头,据说是在葑门城河西岸边有两幢二楼六底的小楼,住的是东吴大学的六位教授,故名为六宅头。现早已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楼不复存在,变成了苏州大学校园的一部份。</p> <p class="ql-block">  葑门桥目前要拆除重建,现在是公示阶段。用一张绿地内的古代构筑葑门桥的青铜像作为期盼。</p> <p class="ql-block">  此处的苏州大学,实质上是原来的东吴大学,从百步街可到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p> <p class="ql-block">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西南门</p> <p class="ql-block">  六宅头处现在是王健法学院。</p><p class="ql-block">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由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先生用来作校训。</p><p class="ql-block"> 卡的文字采用了东吴大学1935年前的校歌歌词。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p><p class="ql-block"> 百年多的苏州大学永远是苏州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