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新曲阳2022年第6辑 </b></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上海老年摄影家学会支会新曲阳支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022年5月</div> 五月本是我们摄影爱好者的好日子,可惜因为疫情我们都被足不出户。为了不中断支会活动,我们组织了在线上“晒晒个人老照片”活动,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大家纷纷行动,晒出了上个世纪的个人老照片。尽管老照片不是很清晰,但从中找到我们每个人成长历程的影子,童年、少年、靑年、中年到老年,没想到我们支会成员的人生都历经沧桑,丰富多彩!每張照片都有回味无穷的故事。说明我们这群人不管退休前从事什么职业,不管怎样,都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桑榆非晚,柠月如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愿我们大家健康快乐,不负韶华! 照片按提交时间排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龚仰东【颐和园铜牛】</b><br> 我于1974年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工农兵学员由南京铁运校毕业后分配到铁路南翔编组站。后,南翔站搞驼峰自动化,用计算机控制调车作业,称“7501工程”,有铁科院和上海局研制。当时,计算机技术不仅我国包括世界还处于刚起步比较原始的阶段。我有幸在77年起参加了这个项目。1977年8月去北京铁科院学习,堂弟是北京人,期间陪我游长城和颐和园。帮我在颐和园铜牛旁摄了一个背影。 <b>龚仰东【西湖孤山】</b><br> 1979年4月去杭州开会。当时刚有了第一架135相机,可以稍挥霍一下,拍了西湖孤山的风景照。自己做了印相机印照片。当时拍风景照是一种奢侈的想法。 <b>龚仰东【铁路南翔站驼峰】</b><br> 1981年1月摄于铁路南翔编组站下行场计算机房办公室窗口。在南翔站驼峰自动化试验中,我担任软件程序员。这个项目最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窗外是南翔下行场驼峰,信号灯柱后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上海铁路分局南翔机务段的厂房。 <b>龚仰东【东山镇】</b><br> 1982年11月摄于苏州。当时到苏州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住在东山雕花楼。组织去东山游玩,在东山镇随手拍了一张镇景。前年再去,已经找不到一丝一毫当年的景象了。135底片,未放大,原照太小,所以翻拍后有点糊。 <b>龚仰东【南翔双塔】</b><br> 1983年12月摄于南翔。当时的双塔掩埋在居民房舍中。历经沧桑。双塔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现在已经整修一新,但少了这种老照片显示的沉重的历史沉淀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荣荷珠【集体户】</b><br> 上世纪70年秋天我们在黑龙江奋斗公社12连集体插队半年。后面的木头房是大家一起在贫下中农和上海干部的带领下在荒山野地里盖起来的。从此我们就有不漏雨的房子住了,很开心,自己亲手建筑自己住的新房。 <b>荣荷珠【新生命的岁月】</b><br> 1972年4月做赤脚医生期间我接生的孩子。当時孩子生病了,髙烧不退,一天要上门好几次复诊。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2020年9月战友回黑龙江找到了照片上的这对母子,这个孩子小张,已是52岁的壮年了。 <b>荣荷珠【先进代表】</b><br> 1974年6月17日上海解放日报第三版刊登了我在农村治病救人的先进事迹。哦,下乡十年我先后登过6次报纸。上海解放日报一次,黑龙江省报二次。黑河地区报三次。这是参加黑龙江省的表彰大会时的照片。 <b>荣荷珠【进山采药】</b><br> 也是1976年秋天吧,右边第一位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陆曙民医生,那年下放到我们第12生产队,当時我们在山上采中草药,为队里的贫下中农治病。 <b>荣荷珠【实习医生】</b><br> 这张照片是1978年9月拍摄的。在黑龙江佳木斯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在黒龙江省孙吴县人民医院实习期间的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刘培基【我的父亲】</b><br> 这张照片是1951年父亲回老家探望我们姐弟俩。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父亲是老八路,只住了一晚上就返回部队。印象最深的是把他警卫员的手枪抱在怀里睡觉! <b>刘培基【少年时代】</b><br> 我出生在山东,三岁时随军,与父母南征北战,走过不少地方。1954年,落户上海。这张照片摄于1959年,上海大厦依旧,但当时苏州河里到处是木船,现在是看不到了。 <b>刘培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b><br>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指示,1969年我就赴黑龙江爱辉(现黑河市爱辉区)上山下乡。这是在离沪时火车上与同学留影。看到慈母在送行我的时候落泪,至今那一幕记忆犹新吗,永远不能忘怀! <b>刘培基【黑龙江边】</b><br> 这张照片在黑龙江边拍摄,对岸就是苏联(现俄罗斯)。兵团战友叶锡康把他姐夫的照相机带去,有机会拍了不少照片。当时我叫叶锡康指着前方,记得他当时问我为何用手指向前方?我说如果二人都蹲着太单调了!后来他看到照片很高兴,照片平衡了,且有了动感。1973年摄于黑龙江中苏边境。 <b>刘培基【马爬梨】</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4年,当时黑龙江农村冬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马爬梨。我选好角度,让叶锡康拍的。当时我赶着爬梨,拉着他们返沪行李,送他们去团部汽车站。因为刚下完雪,天气阴沉沉的,再加上雪反光,曝光不大好掌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花金玉【小学毕业纪念】</b><br> 这张照片摄于1964年6月。五个好朋友小学毕业前,在静安区九龙照相馆留影。各自考入中学后,再也没有见过面。2006年冬天,与其中一位同学在各自返聘的单位大院内邂逅相遇。以后我俩便开始分别寻找另外三位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于2015年又找到了另外二位。至今还有一位没有找到。现在我们四位同学经常在微信中问候、聊天。58年断线了的风筝,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b>花金玉【插秧】</b><br> 这张照片摄于1969年6月。70年代前插秧全是人工操作,那年我在崇明的农场,连队派我去农场场部参加驾驶插秧机学习班,学成后回连队推广。插秧机的诞生,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了科学种地的生产力。 <b>花金玉【欢送留影】</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1年3月。自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1971年卫生系统第一次到上海郊县各农场招生医务人员。我和连队另一位女农友被招生录取。为纪念农场的劳动生活,与小队农友们留影。中间男同志是连队的指导员,背景的草顶平房是我们的宿舍。 <b>花金玉【天安门】</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6年9月天安门广场(摄影部给打印了8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卫生系统派出很多医务人员前往救援。一个月后,因唐山缺少大量医疗资源,急需包一节车皮(棚车)的医疗物资前往,任务紧急,当晚突击组队机关10位干部随车护送,带队的是位副局长(当时属秘密任务,在棚车地上坐了约24小时,只有干粮和白开水)。完成任务后,因唐山至北京的火车铁轨都震裂了,只能由当地政府派车送北京,再从北京坐飞机回上海。在北京等候机票的二天中,局领导知道我们小青年没到过北京,允许我们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照片请天安门广场的收费摄影部拍的(当时我还拍了人民大会堂和英雄纪念碑为背景的三张照片),然后邮寄至我们。这才有了这段难忘的故事。 <b>花金玉【虎丘】</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7年4月苏州虎丘剑池,由我先生拍摄。小时候虽然每年暑假都去苏州玩,但从来没留过影。这张照片是记录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值得永久留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孙德华【毕业留念】</b><br> 这张照片摄于1968年11月,当时我就读于上海市育才中学(静安区山海关路),系67届学生,因“文革”,延迟于1968年才毕业分配,同班同学在学校操场留影,后排右二为本人,前排女生手捧“毛主席语录”,时代烙印,记忆尤深。 <b>孙德华【恰同学少年】</b><br> 这张照片摄于1969年初,同窗好友即将离别,相约于上海外滩留影纪念,外滩景色今非昔比啊。 <b>孙德华【政治培训班学员】</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4年,当时我任铁路上海东站团委书记,作为干部培养对象被选派到上海市工人政治学校(三门路)学习培训,(后恢复为上海市委党校),结业后回原单位,仍担任原职未被提拔。这张照片是在我自己做的照相放大机放大冲洗的。 <b>孙德华【周恩来号机车】</b><br> 这张照片摄于1978年。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于1978年1月5日在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正式命名“周恩来号机车”,机车上“周恩来号”四个大字,系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同志的手迹。(该机车转型后,四个大字就改为正楷体)本人当时在上海铁路分局宣传部工作,参与了该机车的命名筹备工作,有幸与命名后的机车合影。 <b>孙德华【上海铁路局纪委同仁在灵隐“理公之塔”前的合影】</b><br> 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上海铁路局同仁在杭州灵隐“理公塔”之前的合影,意为纪委秉公执法。照片中右一为现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董事长陆东福同志,当时任上海铁路局纪委副书记 ,右二为本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李桂楼【四十五年后再相会】</b><br> 图一。上图:1971年底进铁路南翔机务段担当机车司炉工作,后在蒸汽机车DF1550包车组。机车检修时全体包车组人员合影。下图:四十五年后,部分机车组成员聚会留影。 <b>李桂楼【四十年的变化】</b><br> 我们三人是校友,都是老三届,同时进铁路工作。想当初青春年华意气奋发一心工作,看如今古稀老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b>李桂楼【周恩来号机车】</b><br> 1978年上海铁路分局团干部(还有部局领导)在周恩来号机车前留影。尽管我站在最后一排(右二)露了半个脸,但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b>李桂楼【出席上海市第七次团代会】</b><br> 1978年8月出席上海市第七次团代会在上海展览馆前留影。第一排左二是本人。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走上铁路各级领导岗位。 <b>李桂楼【南翔机务段留影】</b><br>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铁路分局南翔机务段留影。我在这个单位先后工作了三十年左右。现在这个单位早已并入上海机辆段,但往日工作的情景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李国浩【毕业照】</b><br> 这是1972年底的毕业照。我在最后一排的中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姚重照【农村】</b><br> 插队农村接受再教育。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b>姚重照【虎丘】</b><br> 苏州虎丘。摄于上世纪70年代。 <b>姚重照【紫金庵】</b><br> 苏州紫金庵。摄于上世纪70年代。 <b>姚重照【鲁迅纪念馆】</b><br> 当时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br> <b>姚重照【母亲】</b><br> 与母亲的合影。摄于上世纪70年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陆少裕【狮子山】</b><br> 1996年。摄于香港。 <b>陆少裕【中央电视台】</b><br> 1997年4月8日。摄于北京。 <b>陆少裕【怪坡】</b><br> 1997年4月15日。摄于沈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王海玲【东方明珠】</b><br> 1994年东方明珠建成留影。 <b>王海玲【上海博物馆】</b><br> 1996年参观新建成的上海博物馆后留影。 <b>王海玲【杭州】</b><br> 1998年杭州留影。 <b>王海玲【紫荆广场】</b><br> 2000年香港紫荆广场留影。<br> <b>王海玲【大三巴】</b><br> 2000年澳门大三巴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朱泽坤【天安门】</b><br> 学生时代人生第一次同邻居出远门、坐了二天二夜火车一下车由部队接待安排我们吃、住、行、纪排长照顾我们这批上海来的学生、照片上军大衣就是排长的、近10天的北方生活。握手话别时排长还赠送我一本笔记本作留念。照片摄于1966年。由天安门广场摄影业拍摄。 <b>朱泽坤【外滩】</b><br> 我家三马路离外滩和南京路只尺、贵州路是我小学、现在时装公司屋顶花园是我们小学活动场地。六、七十年代对照相产生兴趣常去冠龙购买便宜等外胶卷、自己上手安装能多拍4至5张照片。照片摄于1970年。<br> <b>朱泽坤【故宫】</b><br> 当时本人代表市总工会常驻北京,办事处就在长安街,所以进出故宫是常事。走进故宫博物院,您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照片摄于1990年。 <b>朱泽坤【桂林】</b><br> 总工会组织各单位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赴桂林、深圳等地二十天疗养,由我带队。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照片摄于1993年。 <b>朱泽坤【深圳中国民族文化村 】</b><br> 93年去桂林之后,我们一行20多人来到深圳。当时深圳不通航空,只能在广州坐火车到深圳。我第一次在深圳体验到了无人售票公交车。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万平方米,区内有27个村寨,通过民族风情展示与体验、民族歌舞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大型民间节庆活动,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照片摄于民族村内陕西馆,1993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朱真【我】</b><br> 我是谁?我在哪?我来干嘛…。摄于50年代,人民公园。 <b>朱真【集体照】</b><br> 摄于50年代,人民公园。 <b>朱真【长城】</b><br> 长城。摄于2000年,北京。 <b>朱真【颐和园】</b><br> 颐和园。摄于2000年,北京。 <b>朱真【渣滓洞】</b><br> 摄于1986年,重庆。当时重庆还属于四川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谢小妹【天安门前的红卫兵】</b><br> 1966年文化大革命和同学去北京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天安门留影<br>。<br> <b>谢小妹【武汉长江大桥】</b><br> 1971年去武汉帮助兄弟厂时留影。 <b>谢小妹【玉龙雪山】</b><br> 1998年参加宝钢订货会随团游玉龙雪山留影<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庄文玉【民立中学游泳队的小伙伴】</b><br> 我们四个人,从10岁开始就在静安区少体校游泳队训练。在新成游泳池,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室内泳池,市体育俱乐部室内池,小新成室内池都留下了我们的踪迹。1965年我们考入民立中学后,一起横渡黄浦江,畅游长江,练就一身好体魄,好胆量!此片为文革时期,我们在人民广场的合影。 <b>庄文玉【告别上海去东北插队】</b><br> 1969年3月在出发前几天,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去中苏友好大厦,拍照为我践行。我是家中第一个远行的孩子,当时才16岁。去过哈尔滨的堂叔说,东北很冷!妈妈特意去大集成皮货行,给我缝制了一件皮大衣,还买了一件加厚的羊毛衫。前方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憧憬! <b>庄文玉【梨树师范学校毕业实习】</b><br> 我们7个专业的11个学生分到辽源市六中,辽源是个煤矿城市,生活物价非常高!20天的实习结束时,校领导找了我们5个同学谈话,给出了优惠条件,要求毕业后去他们学校工作。照片摄于1977年5月、 <b>庄文玉【北京天安门留影】</b><br> 1978年1月东北学校放寒假,先去北京嬢嬢家玩一下,顺便在天安门广场留个影,然后回上海探亲。<br> <b>庄文玉【绘制宣传画】</b><br> 公主岭六中举办春季学校运动会,我负责绘制宣传画及所有美工活。摄于1978年5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吴秋萍【外滩】</b><br>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我们都会在外滩留下记忆。六十年代没有彩色照片,但有这样的添加彩色的照片。<br> <b>吴秋萍【国际饭店】</b><br> 七十年代,玩的最多的是人民公园,背景就是国际饭店。国际饭店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于1934年落成,大楼24层,地面以上高83.8m,是当时“远东第一高楼”,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b>吴秋萍【中学时代】</b><br> 中学时代,参观烈士陵园。 <b>吴秋萍【飒爽英姿】</b><br> 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们在学校学军,太阳底下操练,还要练习射击,这是一支五八式步枪,我的射击成绩是5发47环,对我这个四百多度近视眼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吧。 <b>吴秋萍【大学毕业】</b><br> 恢复高考,我进入大学,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学工学军,然后毕业。这张照片摄于1983年春天,我们即将毕业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黄伟宗【和平公园】</b><br> 1960年春。公园在1958年8月兴建,以当时所属的区名命名为提篮公园。1959年因在园内塑造象征和平的大型石雕和平鸽,而更名为和平公园。这张照片拍摄于原1号门(大连路)内的“照壁”前。由我父亲拍摄。<br> <b>黄伟宗【祖孙情】</b><br> 上图于50年代摄于人民公园,下图于70年摄于自己家的露台。<br> <b>黄伟宗【48载兄弟情】</b><br> 左图于70年4月摄于“北郊站”,送兄弟去黑龙江爱辉县插队。右图于2018年摄于常州淹城。 <b>黄伟宗【到农村去】</b><br> 1970年4月20日。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时年16足岁差2个半月。 <b>黄伟宗【秋】</b><br> 产品成功进入上海大众。厂工会以致庆祝,全厂职工去普陀山旅游。照片摄于1985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罗达明【幼儿园(毕业)时的合影】</b><br> 这张照片是我在幼儿园(毕业)时的合影,保留至今。这个幼儿园在虹口区崇明路,记得叫大桥幼儿园。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记忆!摄于1957年。 <b>罗达明【外贸学院经济管理系80级毕业合影】</b><br> 这是中国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考入外贸学院,此为80级经济管理系毕业时的全班留影。 <b>罗达明【上海市计划干部进修班合影】</b><br> 毕业后分配到专业外贸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届大学生对口分配在外贸系统。实习一段时间后参加上海市计划干部进修班的合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李伟民【大理三塔】</b><br> 1997年,我供职于中国烟草公司。到云南进行工作考察。期间,也游览了滇西北。这张照片内容是大理三塔。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的崇圣寺,苍山前,洱海边。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片摄于1997年5月。 <b>李伟民【玉龙雪山】</b><br> 这张照片内容是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在丽江境内,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是纳西人的神山,传说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照片摄于1997年5月。 <b>李伟民【虎跳峡】</b><br> 这张照片内容是虎跳峡。虎跳峡在由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从丽江到虎跳峡镇有3小时的车程。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照片摄于1997年5月。 <b>李伟民【厦门炮台】</b><br> 1998年,我代表中国烟草公司对华东六省一市的烟草公司卷烟质量养护作工作检查,途中拍摄了一些美景。这张照片内容是厦门炮台。炮台竣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炮口正对着台湾海峡,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炮台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照片摄于1998年11月。 <b>李伟民【闽海蓬莱】</b><br> 闽海蓬莱位于泉州清源山。据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自唐代以来,山上开始修建寺庙、宫观、书院等人文景观,自古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雕刻于宋代的老君造像,是清源山最重要的景点。该造像是以一块形似老翁的天然巨岩雕刻而成,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有着“老子天下第一”的美誉。照片摄于1998年11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夏惠华【70年代的乍浦路桥】</b><br> 我小时候的照片,摄于1972年6月。 <b>夏惠华【80年代的乍浦路桥】</b><br> 80年代的乍浦路桥。摄于1981年2月春节。 <b>夏惠华【80年代的八达岭长城】</b><br> 80年代的八达岭长城。1984年9月出差北京时拍摄。<br> <b>夏惠华【80年代的天安门】</b><br> 80年代的天安门。1984年9月出差北京时拍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傅凌云【学技术】</b><br> 拍摄于七十年代中期,崇明农场医务室学打针。 <b>傅凌云【工余之娱】</b><br> 拍摄于七十年代中期,工余闲暇时。 <b>傅凌云【工作中】</b><br> 拍摄于1984年,我的工作。 <b>傅凌云【中南海静谷】</b><br> 拍摄于1985年,有机会去北京,机缘巧合进入中南海,能参观的主要是南海部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平丽华【中学时代】</b><br> 中学同学合影。大照片是就读中学校庆一百十周年时发的一本书。我的母校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一年了,培养出很多英才,江泽民、沈雁冰、邹韬奋、郭沫若、贝聿铭、蒋以任、陶行知等等都来自我的母校。先贤的光环,是我们的荣耀;前辈的足迹,是我们的路标。集体照拍摄于1965年6月。 <b>平丽华【外滩】</b><br> 拍摄于1981年。外滩,我站的地方是个公交车站。 <b>平丽华【艺术照】</b><br> 拍摄于1985年。新中照相馆艺术照。 <b>平丽华【虹口公园】</b><br> 拍摄于1986年。虹口公园还没改名,大假山前。 <b>平丽华【小憩】</b><br> 拍摄于八十年代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b>孙伟众【郊游路上】</b><br> 1965年,与弄堂里的发小们骑自行车去南翔古猗园游玩。拍摄于前往公路上。 <b>孙伟众【大串联组照】</b><br> 1966年,文革开始。在校学生流行大串联。当时我已工作,但上海科技界同意科技人员可以大串联。12月,我们出发了,第一站北京,后来又到成都、重庆、桂林、广州一圈,到1967年1月30日才回上海。一次难忘的经历,历时一个多月。 <b>孙伟众【松江方塔】</b><br> 1967年摄于松江方塔公园。 <b>孙伟众【鼋头渚】</b><br> 1968年去无锡,摄于鼋头渚。 <b>孙伟众【中山陵】</b><br> 1970年出差南京,在中山陵前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完成于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