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以为是

水山殳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简单的几个字组合起来就能蕴涵无穷的意境。不少文人骚客常常为了遣词造句而留下千古佳话。但文字的产生,终究会来之生活,又映射生活。</p> <p class="ql-block">回归生活本色,无论庙堂之高,亦或乡野之远,语言和文字都不自觉地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成为了一种文化。最近就有这样一个词——自以为是,在抗疫时势的浪潮中突显了其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回顾“自以为是”一词,曾在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提及: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如再往前追述,可至先秦时期。如《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再如《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但二者又似乎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孟子所论,更显褒义;荀子所言,多少有点现代人所理解的意思了。而最值得深思熟虑的,当为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所言: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此“三不足”其原文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本为司马光强加给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的罪名,但当宋神宗询问之时,王安石明确否认自己曾说过此三不足,但也坦然接受这一说法,并劝谏神宗尊重客观规律,认准了目标,就大胆变革图强。但回到当前形势,显然“自以为是”已经不再是褒义词了,相反恰恰就是针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做法提出的批评。</p> <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中,自以为是往往用作贬义。如果一味自以为是,常会造成不可挽回或者不可估量的损失。毛泽东就曾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严肃批评了那种“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一般都不愿虚心听取或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他们顽固至极,且自大自负、目空一切,往往只考虑自己、不关心别人,人际关系往往不和谐,而且他们自尊心很强,虚荣心和嫉妒心偏盛,自我防御性特别突兀。这种人,在乡野,最多被人痛打一顿从此不再搭理就是;但若在庙堂,却可能由于固执己见、目空一切又不躬身求实而贻害一方。是以,需要严肃反对,坚持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平时工作生活中总能见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一般也会主动退避三舍,即使在面子上留他三分,但内心已经是离开十万八千里了。在这次全面社区抗疫期间也发现了一些人或事,他们虽居民间却习惯大谈意见、穷举问题、夸夸其谈、趾高气扬,但又斤斤计较,总是把自己置于道德高地,从不反思在一味索取的时候为何从未见其主动担当尽责,相反只会不断制造负面情绪扰乱人心。还有一些人身处要职、手握大权,却只习惯于纸面文章数字和表面作秀功夫,而抬不起足、伸不出手、听不得真言、看不到真像,心中有轻视、脑中皆混沌,祸害的就不是一时一事了。幸亏清醒的还是绝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五月已过二旬,随着全面反击大决战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面清零已经初显成效,离解封的日子已越来越近了。大家都欢呼雀跃、翘首以待。但这期间却又不断发生着一些无奈之事令人哭笑不得,就比如发保障物资时因出现品质问题就改用米和油临时替代,再如前天下午的防范区临时出入证刚下发不足2小时就被紧急通知取消,众人捏着拟出行购物清单纷纷自嘲发了个“寂寞”。决策者不易,虽然隔几天后可能还要重新执行,但不知道决策者当时是否轻视了临时改变既定决策的后果,或者说事先有没有对风险充分地科学研判,有没有考虑稳妥应对措施。</p> <p class="ql-block">行百里者半九十。那么多的困难已经熬过去了,随着道路上的往来嘈杂声逐渐大起来,当下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时务必更加谨慎躬行,稳扎稳打,切不可有轻视,更不可自以为是。而此疫后,这条教训也是应该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的。但无论如何,对未来,大家也是更加满心期待的。我也一样。(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抗疫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