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立在大渡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奔涌而去,想起那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 class="ql-block">河上那座铁索桥,依然悬挂在半空中,连接着东西两岸。桥面上人来人往,随着铁链的晃动,如同荡秋千一般,行进在桥上的游客走起了秧歌步,惊叫声被淹没在波涛声里。</p><p class="ql-block">铁索桥两端都有三个大字:“泸定桥”,那是康熙大帝的御笔。东端的三个大字上面,还有四字横批“一统山河”,再配以桥头的建筑,显示出一种霸气,堪称宏伟。此前的大渡河上一直没有桥,进出川藏的货物要在这里摆渡转运。康熙年间,川藏线上发生了一起土司暴乱,对西南边陲的安定不是那么和谐。1705年九月,康熙批准了四川方面的奏章,同意修一座桥,以利平暴和一方平安。当朝皇上出面,施工进展颇为神速,第二年四月,一座由13根铁链组成,重达40吨的铁索桥横躺大渡河上,一臥就是三百年,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基建狂魔”的国度,泸定桥只能算是一个小工程,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地方。但是,建成300多年来,一直还能正常使用,这就值得高看一眼了。在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间,还是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泸定县属于甘孜藏区,并没有铁矿石,大桥的铁链是在蕴藏铁矿石的荥经县制作的,为了保证质量和便于追究责任,构成铁链的每个铁环上都打上了工匠的姓名。同时也规定了桥梁维护的时间和程序,一直传承下来,如今已是文物,成了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p><p class="ql-block">但是,真正使大渡河与泸定桥名扬天下的,并不是因为这条河的源远流长,也不是因为这座桥的构造特色,而是因为在这条河和这座桥上发生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早的认知是从小学课文《飞夺泸定桥》开始的,至今还记得课文写了红军与敌人抢时间,拼速度,急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面对危险英勇无畏,终于夺下泸定桥,表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提起大渡河,上了年纪的人,最先想到的是“兵败大渡河”的石达开。石达开是广西贵港人,自幼聪明,具有文韬武略,洪秀全“金田起义”前,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那时他才十六岁。后来追随洪秀全东征西战,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被封为翼王。可惜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事变”,石达开力挽狂澜,但还是无力回天。因为功高盖主,被洪秀全猜忌,无奈之下,带兵出走,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四处征战,打过不少胜仗,也时常碰得鼻青脸肿,最后决定效仿刘备,到四川去建立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863年5月,石达开毕其功于一役,再次突入四川,渡过金沙江,北进到西昌,准备经雅安夺取成都,却遇到清军的严阵以待,大渡河竟成石达开的滑铁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争是无情的,胜负之分有时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时也要验证是否苍天有眼,时也,运也。</span></p><p class="ql-block">1863年5月21日,石达开大规模强渡大渡河,却因洪水猝至,船破筏毁,5000精锐无一生还。石达开再次强渡大渡河,又被赶到对岸的清军击退。其实,石达开是有几次机会的,可是却错过了。比如说安顺场附近的松林河,原来也是有索桥的,但他直到当地土司王应元砍断索桥后才想起赠金议和,请求让路,但为时已晚。也有野史说,渡河之际,石达开的小妾生了个儿子,石达开一高兴,放假三天搞庆祝活动,失去了渡河的机会。所以有人叹道,成者为王败者寇,失败者最容易被抹黑。</p><p class="ql-block">6月11日,石达开孤注一掷,率6000人马冒死强渡大渡河,又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突围无望。</p><p class="ql-block">“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战争是不相信眼泪的,也算一代豪杰的石达开,不惧怕死亡,但对手下那么多将士的牺牲还是于心不忍,遂与本地清军杨应刚谈和,希望以个人自刎并下令将士“弃械投诚”为条件,以换取将士们的一条生路。</p><p class="ql-block">败军之将岂敢言勇。6月13日,石达开携五岁的幼子石定忠和部下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将官轻骑前往洗马姑与清军“签约”。清军却背信弃义,设伏于凉桥,将石达开俘获。随后,清军全歼石达开麾下数千名将士,致使其全军覆没。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校场口受剐刑身亡,时年32岁。</p> <p class="ql-block">历史有时真的让人瞠目结舌,虽然时代不同,却会发生惊人的相似之事。时隔石达开兵败大渡河72年后的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和国民党斗争过程中,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红军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与石达开的远征军不同,但行军路线却惊人的重合,而且兵员也差不多,都是三万人左右,更奇怪的是,都选择了在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一带强渡大渡河。</p><p class="ql-block">大渡河的水面并不宽,但水深流急,地势险要。蒋介石亲自坐镇昆明指挥,急令第二路军总指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薛岳率大军围追堵截,同时电令</span>川军第24军主力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企图凭借大渡河的天然屏障,形成包围之势,发誓要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强</span>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渡过河去,是成功的关键,倘若失败,其结果就是重蹈石达开的覆辙。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经过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先是偷渡,后是强渡,打响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渡河战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p> <p class="ql-block">在夺取安顺场渡口和消灭对岸的川军之后,紧接着是乘船渡过河去。可是只搜集到几只小船,每船每次能容八九个人,按照这种速度,一个月都运载不完,后边薛岳部的追兵马不停蹄,跟踪而来,情势万分危急。</p><p class="ql-block">时年42岁的毛泽东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原因了如指掌,但他不是石达开,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长征路上,在贵州的赤水河畔,红军被数十万国民党军围困,他巧用奇兵,四渡赤水,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并不死心,一路追杀,他又巧妙的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面对大渡河的险境,他与刘伯承等前线指挥员商量,马上决定夺取泸定桥,多开一个通道,赶在薛岳的追兵到来之前渡过大渡河。</p><p class="ql-block">安顺场离泸定桥约240里地,杨成武部接受任务,星夜急行军赶到泸定桥,夺取了右岸。这时桥面上的木板已大部分被拆除,十三根铁链临空晃悠,川军在对岸桥头摆开阵势迎接这些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已经流传久远,22位舍身忘死攀援铁索桥的勇士如同一座座雕塑活在国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红军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站在铁索桥上,用手抓住护栏的铁链,小心翼翼地走在晃晃悠悠的木板桥面上,望着桥下翻滚的河水,突然脑洞大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石达开强渡大渡河时,泸定桥已经建成一百多年,那么石达开为什么不走泸定桥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我才知道,石达开不走泸定桥的原因和他不能渡过大渡河一样,都是因为河水暴涨。从安顺场到泸定桥之间,有若干条小河,虽没有大渡河宽大,但倾泻的山洪也阻断了到达泸定桥的山路。再说,他要去的是成都方向,与泸定桥背道而驰,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硝烟散去,远离了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人们把昔日的古战场当作旅游景点,优哉游哉,有时也许会对曾经的过往发出拷问或者思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泸定桥头,就听到有游客在议论说,“川军刘文辉当年为啥子没有把泸定桥炸断呢?”另一个人说道,“刘文辉是西康王,也要靠泸定桥进出川藏,所以不忍心把桥炸了。”又一个人插嘴说,“川军不是老蒋的嫡系部队,即使炸断,老蒋也不会出钱来修。”我以为,这些说法也有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蒋介石曾一度利用川军刘湘,参与反共。但他们之间也在极力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刘文辉是刘湘的堂叔,却比刘湘小五岁,是靠刘湘的提携上位的,后来叔侄俩为争夺“四川王”大打出手,蒋介石故意偏袒刘湘,把刘文辉逼到了甘孜康定一带的深山老林。</span></p> <p class="ql-block">当刘文辉接到蒋介石要其严防死守大渡河的电令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看到电文的最后一句话,“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从事”,行伍出身的他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也知道蒋介石心狠手毒,明摆着是要川军当炮灰。论实力,红军是全部主力出动,若与之交锋,除了地理优势之外,他也没有胜算的把握。再说,他的川军与红军无冤无仇,红军经过这里也只是借道,并无占领他的地盘的意思。假如他与蒋介石联手,也许能消灭红军,但他的地盘必定是一地鸡毛,或者被蒋介石顺手夺取。</p><p class="ql-block">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好的办法就是红军远走高飞,他也安然无恙。其实,四川军阀都是这种思维,包括刘湘在内,都知道蒋的为人,但也不敢同他翻脸,老蒋毕竟大权在握,于是川军的各股势力都采取了“糊弄”的对策消极抵抗。</p><p class="ql-block">从安顺场到泸定桥部署的兵力来看,都比较薄弱。川军的消极抵抗,在某种意义上说,帮助了红军。在泸定桥,红军两发炮弹就把守桥的川军打懵了,红军的主力部队一边铺设木板,一边往前冲,很快就过了桥,彻底打败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于大渡河的图谋。</p><p class="ql-block">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走过了雪山草地,走进了延安,走上了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也陆陆续续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出川抗日的川军将士多达350万人。其中在全国各大战场阵亡将士263991人,负伤356567人,失踪26025人。</p><p class="ql-block">英雄莫问来处。昔日祸国殃民的川军和他们的军阀首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慷慨赴死,为国家争志气,为民族立尊严,成为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刘文辉因反蒋未成,从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中,感悟出只有共产党才能与蒋家王朝抗衡,为图生存,他选择了跟共产党走。抗战胜利后的刘文辉,任国民政府西康省主席兼国民党西康省党部主任,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拒绝派兵参加内战,1949年12月,与邓锡侯,潘文华等人率部起义,他所掌控的第二十四军和其他军阀的川军一道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文辉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和国家林业部长等职,其晚年淡出政治舞台,潜心于林业建设,1976年6月离世。那些曾经与刘文辉一起打拼或与之抗衡的川军将领也因抗日而殊途同归,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如今已谢幕,基本上都得以善终,“川军”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p><p class="ql-block">大渡河汇入岷江,泸定桥依然悬挂在大渡河上,河水虽然不再是往日的河水,但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段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