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史(上)

非我执笔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 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p><p class="ql-block">短兵器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p><p class="ql-block"> 古兵器从汉代以后大都以灌钢与百练钢为锻造兵刃的主要方法,其质地主要为中碳钢与高碳钢。 </p><p class="ql-block"> 我国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兵器,旧石器时晚期,产生了石斧、石矛、镖枪,并且发明了弓箭。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刀、石戈、石矛、石弹及石?或骨质的镖枪头和矢簇也逐渐产生和发展,其中在原始社会兵器起源于最开始的生产工具,石头和棒是最简单的原始工具,由此也就造出了许多威力更大的工具,如石矛,石,石斧等,逐渐形成了原始兵器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石矛)的雏形是削尖的竹木棒,原始人在竹木棒的一端安上石质或骨质的矛头,矛的基本的形态就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矛的基部钻孔更利于矛柄绑缚。</p><p class="ql-block"> (石斧)在由原始生产工具转化来的原始兵器中,石爷是主要的劈砍兵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广泛存在一种扁平,穿孔,弧形宽刃的斧类石器,考古学家称之为石钺。</p><p class="ql-block"> (石戈)中国古代很具特色的兵器- 戈的雏形,在一些遗址中它们可能源于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石镰或蚌镰。镰刀在原始氏族的战斗中,必要时也被用于钩砍敌人。</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依靠当时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制成兵器,主要用于捕猎,狩猎发型动物,其次是为了防御,抵御野兽或者其他部落的入侵,间接性的原始兵器开始出现。</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开始,我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青铜兵器时期,它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占据战争舞台长达一千六百余年。春秋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为了满足当时战争的需要.我国青钥兵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书于春秋末的《考工记)则对青别器的锅、锅、铅三种成分的比例配比作了明确的科学规定。我国近年出土的一些青铜兵器如越王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就是这一时候的稀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商代戈)商代戈的形制有了较大的变化,改进了戈援的锋刃,加大了戈头和戈秘的夹角,以增强杀伤能力。也改进了戈头与戈秘的结合,除直内、曲内式戈外,又出现了銎内式戈,同时直内戈的胡逐渐加长,穿增多,增强了戈头与戈秘缚接的牢固程度。到了晚商,甚至出现了长胡三穿戈,虽然数量很少,却预示了商代以后铜戈形制发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商代矛)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前部往往有两个半环钮,或在矛叶基部留出二小孔,可垂挂矛缨。矛在商代是仅次于戈的格斗兵器,并在其后成为军队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p><p class="ql-block">(西周钺)钺是一种劈砍兵器。刃多呈弧形,身薄而宽,一般由钺身和木秘组成。装秘方式与戈类似,以直内入木秘,钺秘与钺刃相平行。在商代,钺具有多种功能:它是一.种征伐用的武器,又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常被用于典礼和出行时的仪仗。金文中的“王”、“皇”字, 即作斧钺的形状,说明当时的使用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西周弓箭)弓箭是西周时期最主要的远射兵器。西周时期的青铜箭镞仍沿袭商代双翼带铤式铜镞的形制:薄翼厚脊、双翼前聚成锋、后有倒刺,有的还沿翼磨制出血槽。</p><p class="ql-block">(西周盾牌)西周时期的盾用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西周青铜盾饰的种类丰富,有环行的,有盘状的,还有分别做成人面和兽面的,形象狰狞的盾还有恫吓敌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东周戈)东周时期盛行中胡和长胡戈 (春秋以中胡为主,战国中长胡兼用)由于胡长穿多,援基部上方再做出一个小穿,因而使得戈头能够更为牢固地绑缚在秘上。</p><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铜矛)春秋晚期矛,矛体满饰菱形暗纹。胶部饰刻纹精细的兽首形纽,正面有金错铭文“吴王夫差自乍用作”八字,制作精美,锋利如新。</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戟)戟的主要部分是刺和援,东周时期又采用了刺、戟的主要部分是刺和援分铸用秘联装的办法。逐渐成为与戈斗兵器。到战国晚期其至呈现出取代青铜戈的趋、矛并重的主要校势。春秋格时期,战的发展是与车战的盛行联系在一起的。 戟也成为步骑兵手中的利器。载的形制在东周时期经历了连渐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较刺源于矛,戟援源于戈,因此戟的形制演变是与戈矛形制的发展相联系的。战国时期戟援由平直变成了弧曲形,有的还在胡上作出于刺和刺距,灵巧且利于钩杀,达到了青铜戟的成熟形态。春秋晚期,在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国出现了一种装有多重戟援的青铜“多果(戈)戟”。这种戟有的装有戟刺,有的不装戟刺,但均在一根秘上联装三个或两个戟援,前者称“三果戟”,后者称“二果戟”,秘长均为三米左右。是一种以钩杀为主要功能的车战兵器。</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弩)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远射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在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古代弩的起源早至原始社会晚期,但是,弩在军事上受到重视则迟至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弩就成了列国大量使用的重要远射兵器。战国时期,用青铜制作弩机,其构造已很先进,配上强度较大的复合弓,大大提高了弩的射程和杀伤力。</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兵器主要是用来征战杀伐,如商汤灭夏滐、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春秋争霸、战国七雄争霸,等都大量运用战争,兵器的制作工艺相对于原始社会要更加精致,杀伤力更大了。</p><p class="ql-block">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兵器逐海登上战争舞台。从战国时候开始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唐末火器的出现,历代统治者生产了大量质场优良成本低康的钢铁兵器。它们制造精湛,造型科学,杀你力强,堪称世界兵器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兵器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秦朝戈)秦戈沿袭了战国铜戈的标准形态,基本特点是:长胡、三穿或四穿、曲援、内上翘。除援有锋利的刃外,内和朝上也磨有利刃,增强了钩杀和啄击的效果。出土的秦戈均为铜制,分布较广,但数量不多,反映了戈在战争中的地位日趋下降。</p><p class="ql-block"> (秦朝矛)矛经过长期的演进,秦矛的形制趋向单一,它的刃体宽扁而直,两面有血槽,截面呈棱形,銎体椭圆,中空直至锋端,短骸,胶上有钉孔以固秘。</p><p class="ql-block"> (秦代铜剑)制造极为精致,出土时剑刃光泽,锋利。只要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p><p class="ql-block"> (秦朝铠甲)秦代铠甲秦兵马俑出土武士俑所穿着锐甲,是根据当时实用甲衣雕塑的。秦甲结构精密,甲衣形制和编缀方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一是由整皮革或其他材料制成,上面再嵌缀甲片,甲片有可能是金属的;二是全由甲片编缀而成。甲是秦军士兵主要防护装具。</p><p class="ql-block"> (秦朝车马骑兵)根据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 二号车马计有四马、一御官俑和一辆完整的车典。车马通长3284厘米,高106.2厘米;车为单辕双轮,舆呈“凸”字形,上有车盖,一衡二轭。服饰根据秦兵马俑一、三号坑出土骑兵、士兵俑兵器、马具采用秦俑坑、秦车马俑坑出土实物绘。</p><p class="ql-block">(汉代铩)铩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说文》:“铩,铍有镡也。”铩身与铍一样,尖锋两刃,形似短剑,不同之处在于茎部与筒之间附有镡,两端外伸向上弯作钩状,使铩具有一定的防护效能。这是铩优于矛和铍之处。</p><p class="ql-block">(汉代剑)剑在汉代剑仍是主要的短柄格斗兵器,同时也是百官的必佩之物,以作为权力的象征。西汉时,青铜剑逐渐减少,钢铁剑日益增多。到东汉末年,青铜剑就几乎绝迹了。汉代的铜剑继承了秦代的风格,多属于扁茎长剑,最长者达1.11米,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剑。</p><p class="ql-block">(汉代刀)汉代开始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短柄格斗兵器荸荠——环首刀。环首刀体呈细长形,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多用木片夹起来,外面再紧缠粗绳,以便手握。柄首成扁圆的环状,因此称为环首刀。同剑相比,环首刀一侧有刃,另一侧为厚实的刀脊,因此更适合骑兵迅猛冲击时的劈砍。东汉时,百炼钢技术被用于造刀,使铁刀日趋精良。因此到东汉末,环首刀就基本取代了长剑,而成为军中最主要的短柄格斗兵器。</p><p class="ql-block">(西汉铠甲)西汉时,铁制铠甲已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皮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式比较少见,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过一领铁鱼鳞甲,经复原后可以看出为全鱼鳞甲片组成,已没有札甲片,是当时王公贵族穿用的甲式。</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弩,床弩)三国和两晋时期, 军队中仍然较多装备上了弩。魏晋南北朝时期,弩有了新的发展。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连弩”,一次可发射十支铁弩箭。床弩是一种大型的强弩,用畜力张弓上箭。</p><p class="ql-block">(南北朝盾牌)有大有小,一些形体长大的盾都为步兵使用。不仅可以手持,还可以支于地上,人避其后。三国时期曹魏军队还使用一种用竹片制作的“竹稗循”,专门用于挡避箭矢。 </p><p class="ql-block">(隋唐矛)矛以及骑兵专用的长柄矛- -稍, 是隋唐五代时期最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唐代的枪有四种,“一日漆枪,二日木枪,三日白干枪,四日扑头枪”。 </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斧钺,锤)五代时期,骑兵除了使用稍外,还兼用一些砍砸类兵器,文献中提到的有啄、锤和斧钺。其中锤即在柄的一端安一金属头,主要用于砸击。斧主要用于劈砍。当时斧钺常并称,两者已无区别。啄则可能是一种主要用于啄击的兵器,其形制还无法确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