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不老 锐气常存 一一一记特等战斗英雄、党的“七大”代表张鉴

张如泉

<p class="ql-block">我的伯父张鉴,山西省霍州市人(原霍县)。191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光荣地被晋绥军区推选为党的“七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伯父张鉴是陈赓将军部下的一名悍将。抗战时期,先后在吕梁山、太行山出生入死,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六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曾荣获晋绥军区授予的“战斗英雄”和晋冀鲁豫军区授予的“特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南征北战扫倭寇,东杀西伐缚苍龙。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吕梁精神、太行浩气。留下了一次次向死而生,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故事。</p><p class="ql-block">战争的胜利向前发展,这位驰骋疆场、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在战场上负伤截肢后,仍然拖着一条残腿,在军旅生涯中担当尽责、再立新功。1948-1951年先后担任了十九军陕西军区干训大队政委、陕西军区卫生部政治主任、军区休养院院长等职。1949荣获十九军军部授予的“学习模范”称号。1950年又被选为出席十九军党代会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伯父张鉴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前半生,又把自己的后半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煤炭事业。</p> <p class="ql-block"> 拖假肢下矿井送去阳光</p><p class="ql-block"> 拄拐杖进厂房带来春风</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迫切需要有能力、有魄力、事业心强的领导干部。1952年党组织决定张鉴转业到煤炭系统工作。他先后任铜官(今陕西铜川)煤矿副矿长、韩城矿务局副局长、西北煤炭管理局基建处处长、西安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后兼任院长)。</p><p class="ql-block">伯父张鉴担任铜官煤矿副矿长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常拄着拐杖下矿井,拖着假腿爬到掌子面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打攻坚战一样,利用一切机会,向书本学习,向工人学习,拜工程技术人员为师,很快熟悉了业务,掌握了指挥生产的主动权,工人们都称他为“土专家”。他在韩城矿务局任职期间,矿工们常说:“韩城的山山沟沟,大小巷道,没有一处张局长没爬过”。有一个叫冯沟渠的巷道,只有一公尺厚煤层,他同样要亲自爬进去看看。工人劝他:“你的腿不方便,有啥情况等他们给你汇报”。他说:“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到生产一线光听汇报,那不成官僚主义啦!”工人们听了个个心悦诚服点头微笑。他在西北煤炭管理局当基建处长,亲自领导在三里洞煤矿建第一口现代化竖井。当井口控到七八米深时,天气突变,大雨倾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命令大家赶快找席子、雨布搭防雨棚。他既不穿雨衣,也不撑雨伞,站在雨中沉着地指挥着。这口竖井建成后,在全国影响很大,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记者,清华大学教授等特地来参观,并给予好评。1962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上级调张鉴任西安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当时这个2300多人的工厂生产不景气,靠银行贷款过日子,大部分职工情绪不稳。面对这一局面,他一不向上级叫苦,二不“等、靠、要”。而是拖着一条腿住进四层楼的炊事员宿舍,这一住就是半年。他深入车间班组调查研究,动员干部职工树雄心,立壮志,提建议,搞革新,试制新产品。在他的领导下,一条条计谋献出来了,一张张图纸绘出来了,短短一年时间,一种新型“V型运输机”试制成功,质量过关,用户反映好,受到了煤炭部的表扬,全厂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大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 重休养一身正气传佳话</p><p class="ql-block"> 淡名利两袖清风为人师</p><p class="ql-block">伯父张鉴克已奉公,清正廉洁。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经常拄着拐杖和工人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从不搞特殊化,更不利用职权多吃多占。一次办公室主任见他浮肿病严重,特意让食堂师傅给他做了些肉菜,他动情地说:“在困难时期,干部首先要和群众同甘共苦,得浮肿病的又不止我一个人,还是把肉菜端回大灶吧。”他修身齐家,作风严谨。要求子女和亲属不沾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他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先后送女儿回农村老家,接受贫下中家再教育。把儿子送边防部队,在革命大熔炉锤炼成钢。病重住院期间,老家的亲属去看他,他吃力地说:“你们早点回去吧,我没事”。亲属含着泪水都不敢告诉是专程来看他的,只能说是出差路过。病故后组织安排亲属吃住在招待所,但伯母只让亲属住在招待所,吃饭一律回家(当时因西安住宿紧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1972年正月初二,伯父携爱人突然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家乡。他没有惊动当地政府组织,没有通知家乡亲人,而是乘火车转汽车,又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回到了家中。第一件事去了石鼻村看望曾经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嘘寒问暖。回西安前专程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南坛村,他站在公路旁,深情地瞻仰烈士纪念塔,沉默了许久许久。那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掩埋着他年轻的战友。最后,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这是他解放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也是最后一次。伯父张鉴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文革”期间,他被诬为“假党员”、“叛徒”、“走资派”,批他搞“金钱挂帅、物质刺激”,甚至诬他断了腿是在战场上“畏敌自伤”,把以张鉴为书记的党委诬为“黑窝子”。他不为自己辩解,但他不能容忍诬蔑党委。他义正严词地说:“党委一班人是革命的,是团结的,我是班长,有什么问题,由我承担!”这铿锵的语言,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人们仍称他为我们的好班长。“文革”中,两派外调想整出点问题,可是,外调人员回来后异口同声地说:“什么问题也没有,而且越调查功劳越大”。是的,身居高位,屡立战功的伯父一生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就连党的“七大代表”的荣誉也一直未对外讲过,直到病故追悼会上组织上讲出来职工们才知道。伯父身经百战,从不贪图享乐。他身患心肌梗塞病,曾多次发作危而复安。有一次,煤炭部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想派他到北戴河煤炭部工人疗养院当院长。这真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但他不想安静的养老,却选择了生产一线,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关怀和照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p><p class="ql-block"> 鞠躬尽瘁光照后人</p><p class="ql-block">1978年的6月19日,伯父张鉴二次回到了困难重重,效益下滑的西安煤炭机械厂。回厂后,各种问题、矛盾一下子都集中到他这里,干部调整、生产安排、职工的住房、改善食堂伙食等问题,在他面前堆积如山。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接待室又是宿舍。人们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常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熄。为了扭转困局,他立下宏愿,亲自为自己书写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八个大字,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墙上。这“八个大字”是他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他呕心沥血战斗了三个月,厂子扭亏为盈,经济效益逐月上升,全厂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可是,由于操劳过度,10月上旬,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于11月4日午夜,与世长辞,终年61岁。逝世后,被组织上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伯父张鉴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像煤炭那样平凡,又像煤炭那样燃烧自己,把光和热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