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

仁一

<h3>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 <br>  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br>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了更好地诠释主题,也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八家单位联合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特展“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br></h3> <h3>  春秋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次展览选择这个历史阶段,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br>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学者所称的“轴心时代”大致吻合,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突破、大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硝烟滚滚、纵横捭阖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交流融汇。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汉朝真正实现国家强盛,中国古代社会从分散、多元走向统一、融合,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由此奠定了基础。</h3> <h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可以360°无死角地欣赏,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这两件形态不同,却同样气宇轩昂的武士俑。 <br>  武士俑就是普通士兵,是军阵主体,平均身高1.8米。可依着装分为两类: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br> 这是跪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h3> <h3>这件铠甲武士俑作手持兵器状。</h3> <h3>  秦国尚武,秦国的勇士们上战场打仗,为了方便自己英勇杀敌,首先要保证发型不乱。否则,披头散发,影响视线,可是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的发型都很整洁。 <br>  秦俑的发型由发辫和发髻两部分组成。发辫大多盘结在脑后,既美观,又起着束发的作用。秦俑的发髻可分为圆髻和扁髻,图中两位都梳着圆髻。将盘结后的小辫合拢于头顶,类似今天的丸子头。</h3> <h3>  瞧,他发绳上残留的红色涂层。我们可以推测,兵马俑最初并不是这样灰土土的,而是有色彩的。</h3> <h3>  这尊站立的铠甲武士俑不仅头梳圆髻,还配戴了介帻(zé即形状像软帽的头巾),起包裹头发的作用。</h3> <h3>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解体,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br>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一统的秦汉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局面,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币同制,创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形式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大一统、多民族的形态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h3> <h3>  郢爰 金 战国·楚 藏于南京博物院。<br>  郢爰,是古代黄金货币,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br>  “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h3> <h3>金饼</h3> <h3>  秦二世诏版 秦代 青铜 现收藏陕西历博物馆。 <br> 诏版上书秦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是秦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实证。五行四十字,秦篆,青铜铸造,字迹清晰,线条纤细,弥足珍贵。 <br>  诏书中的“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h3> <h3>古代不同材质的量、权。</h3> <h3>  陶量 战国· 中山 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汉代<br>  青铜量 汉代 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秦铜诏量是秦始皇廿六年时期的一件文物,棕黑色,柄下有二圆孔,铭文刻于腹外,短柄、中空,一侧有铭文,40余字 <br>  东汉铜大司农平合及斗检封是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时期的一件文物,两件文物都收藏于南京博物院。<br></h3> <h3>  大騩两诏九斤铜权重2.27千克,铸有铭文“大騩”,以及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制度,并向全国推广。大騩是山名,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南。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铜权 战国·中山 铜权是“度量衡”中的衡器,用于测定器物重量,俗称秤砣。现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h3> <h3>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见证。  <br>  铁权铸有阳文篆体铭文共40字,自右向左均匀环绕一周,此铭文内容与秦统一度量衡的颁布的诏书完全相同。铭文大意为:“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把混乱和不统一的度量衡都统一起来。” <br>  左边 秦始皇廿六年铁权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右边铁权,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铜车马 战国 · 齐 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青铜饰品</h3> <h3>  错金银辕首 战国·楚 藏于河南博物院 1982年河南淮阳马鞍冢车马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辕首是装饰在车辕前端的铜车饰。此辕首出土时套装在战场车辕的前端,设计精巧,制作精美。错金银工艺纤细秀丽、线条流畅,丰富了龙首的装饰。整个器物从造型到纹饰,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错金银装饰工艺的精湛。<br><br></h3> <h3>  青铜马衔 、镳 春秋 ·吴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br>  马衔、镳为重要的御马器组合,包含马衔与马镳两部分。马衔放入马嘴之中,主要通过驭手控制缰绳来影响马的提顿和转向。</h3> <h3>车饰 青铜 战国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h3> <h3>战国 铜 立体动物车饰 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h3> <h3>  九鼎八簋 ,为春秋·郑的青铜器。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这套鼎簋于1996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郑国祭祀遗址,包括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 <br>  此组九鼎系列青铜礼器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郑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在棫林(今陕西凤翔),后来又迁都到拾(今陕西华县),国号郑,姬友就是郑桓公。此后,桓公和他的儿子武公又先后灭掉了郐(kuài)国(今河南新密)与东虢(guó)国(今河南荥阳),建立了郑国的新都城,为跟以往的都城相区别,特取名“新郑”。随着国力的强盛,郑国打着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成为春秋初年的霸主。郑国在新郑建都390年,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韩灭郑后,把国都从阳翟(今禹州)迁到新郑,新郑的郑韩故城也是由此而来。 <br>  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0多年。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郑韩故城发现大量的宗庙祭祀与宫殿遗址,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和贵族墓葬,以及多座青铜礼乐器窖藏坑和大量的车马坑等丰富的遗迹。<br>  同类的九鼎系列礼器在郑韩故城先后出土过五套之多。<br>  九鼎八簋在诸侯国出土,是周王室逐渐衰微的实证。<br><br><br></h3> <h3>  “鼎”是烹煮食物的器具。这套鼎敞口,折沿,立耳外撇,圜底,腹部饰蟠螭纹、绹索纹,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h3> <h3>  簋盖有圆形捉手,器身有子口,鼓腹,圜底,饰窃曲纹、瓦纹、垂鳞纹,两侧捉手饰涡纹、蟠螭纹,形制、纹饰、大小均相同。</h3> <h3> 列鼎制度是指造型、纹饰、铭文相同但形体大小依次递减的鼎和造型、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的簋相组合,鼎和簋的数量分别为奇数和偶数,按规律排列并配以不同的种类的食物。 <br> “鼎”用来盛放肉制品,“簋”用来盛放黍、稷等粮食制品。</h3> <h3>  “王子午”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楚国风格的铜鼎,从器内壁及底部的14行84字鸟篆铭文可知,此鼎为王子午自铸,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后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铭文大意:某年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选用上好的铜料,铸造七件铜鼎以祭先祖和进行盟祀,祈求长寿安康。我施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希望子孙后代像我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民之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br>  这些文字明确指出了升鼎的主人是王子午,该鼎的命名正是由此而来。</h3> <h3>“王子午”鼎的局部细节。</h3> <h3> 铜匕,古代食器。曲柄浅斗,其形如现在的羹匙。有的椭圆形,有的呈圆形;有的柄较短,有的柄较长。柄上多装饰有花纹。古分饭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种。形制皆同,但长短大小,因所用而异。现藏于河南博物院。</h3> <h3>  窃曲纹盖鼎 春秋 齐 收藏于 山东博物馆 <br>  窃曲纹盖鼎是春秋时期的一件炊食器文物,1963年于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附耳,蹄足,上有盖,盖上有三个矩形钮,却置时可作为盘足。口沿下与盖沿分别饰窃曲纹和重环纹。</h3> <h3>铜熏炉 青铜 汉代 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嵌绿松石云纹方豆 青铜 战国 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豆盘为方斗形,细高柄,喇叭状座。盖呈覆斗形,圆形握手。盘与盖满饰云纹,并镶嵌孔雀石。座底也装饰有用孔雀石镶嵌出来的几何图案。</h3> <h3>  汉代铜鼎中礼器功用逐渐下降,大多作为食器使用。这件分格鼎时代为汉,是国内首次出土,推测与文献中的“濡鼎”有关。藏于南京博物院。 </h3> <h3>  战国魏 · 嵌红铜羽翅纹铜扁壶 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扁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式盛酒器。此壶口沿、颈部倒置的三角形纹和腹部横竖格栏均用红铜镶嵌。方形栏中的羽翅纹使用印模制范,然后浇铸,纹饰、造型精美程度达到新的水平,是战国青铜器的佳品。<br></h3> <h3>  盉,形状像茶壶,是盛水的容器,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调酒的器具。 <br>  黄子盉(黄夫人盉)是春秋早期的物件,上部像甑,敛口平盖,束腰内有一无孔木箅,下部如鬲,鼓腹弧裆,三柱足,腹部前有兽首流,侧有卷尾鋬。 <br>  口沿下铸铭文16字。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藏于河南博物院。</h3> <h3>云雷纹提梁盉。春秋·楚。藏于河南博物院。</h3> <h3>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齐国的错金银铜牺尊。藏于南京博物院。 <br>  尊为盛酒的容器,以牛羊等动物为造型的尊被称为牺尊。 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这种工艺在做模范时要预刻凹槽,铜器铸成后还要纂刻加工凹槽,再把金银丝片镶嵌于凹槽中磨搓而成,战国时期铁器的大量出现和原始青瓷的应用,青铜器的铸造走向了衰落。然而错金银的镶嵌工艺水平却已达到了顶峰。 <br>  尊是酒器的共名,凡酒器都可以称尊。作为专名的青铜尊出现于商早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它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三类。 </h3> <h3>  俎是古代进餐时切肉的案子,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 <br>  镂空龙纹俎,青铜礼器,春秋时期文物,俎面长35.5厘米,宽21厘米,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质 面凹 四足扁平 主体饰矩尺形镂空和龙纹 。藏于河南博物院<br></h3> <h3>铁炉 汉代 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铜棺环  春秋 ·吴 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h3> <h3>  铜人 战国·燕 青铜 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br>  铜人,1964年出于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遗存。铜人中分发式,有发带束结,着右衽窄袖深衣,带钩系连腰带两端,双手前拱持一筒状物,是研究战国时期燕国人物服饰的重要资料。</h3> <h3>  错金银双翼神兽是战国时期的镇器。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这件神兽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br>  双翼神兽的造型极富强健矫捷的力度美,在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设计中,将飞禽走兽的特点集于一身,展示出2000多年前古中山国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种形象奇特的双翼神兽,迄今为止,在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所铸13 字铭文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其属中山国的身份。中山国是十二诸侯强国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十分精湛。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 <h3>  铜鼓是西南地区常见的青铜礼器。这是一件春秋时期吴国的鼓环。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龙虎纹镂空仪仗戈,春秋·郑卫。现藏于河南博物院<br>  戈用于钩杀的进攻性长兵器,也可作为祭祀、仪仗用品。 <br>  这件戈没有刃,上有龙、虎纹饰,精美剔透,应为仪仗用具。 </h3> <h3> 铜钺 战国·中山 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br> 钺yuè,以劈砍为主的长兵器,商代以后成为象征杀伐之权的仪仗兵器。 <br><br></h3> <h3>  双联鞘剑 战国·匈奴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br>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戴用以自卫防身、可斩可刺的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之称。春秋时期,吴、越、楚以铸剑水平高著称,被称为“宝剑之乡”。除了兵器,剑还是礼器、法器。<br>  </h3> <h3>  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把吴王夫差剑和一把越王铜剑,诉说着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吴王夫差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吴国高超的铸剑水平。 <br>  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在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剑可能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据《史记》记载,春秋晚期,吴王夫差曾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吴王用这样的方式与诸侯国君交流,既体现其军事实力的强大,又反映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交流与文化融合。<br>  越王剑在湖北等地有所发现。此次展出的这把河南淮阳出土的越王铜剑,剑格及剑首错金刻鸟书铭文,其文字风格较湖北出土的铜剑简化了许多,是探究战国时期楚越关系的重要实物依据。 </h3> <h3>  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意思是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最好的武器。</h3> <h3>  编钟是西周宫廷打击乐器,是权力的象征。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为钮钟。</h3> <h3>  编钟是西周宫廷打击乐器,是权力的象征。直悬的钟称为钮钟。</h3> <h3>  王孙诰编钟 青铜 春秋·楚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辉煌钟声,将我们带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每件甬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在突起的乳钉纹中均有许多铭文。 <br>  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墓。墓主人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庚。</h3> <h3>  虎钮錞于 战国 秦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br>  根据《国语》、《周礼》等文献记载,錞于是古代一种军阵乐器,与鼓相配使用,指挥军队进退,“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金”指的就是錞于。錞于始于春秋,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前期。<br></h3> <h3>这四口钟形状差不多,但钟上铸的文字不同。</h3> <h3>这四口钟形状差不多,但钟上铸的文字不同。</h3> <h3>这四口钟形状差不多,但钟上铸的文字不同。</h3> <h3>这四口钟形状差不多,但钟上铸的文字不同。</h3> <h3>  丁宁也是军阵打击乐器</h3> <h3>青瓷甬钟 战国·越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原始青瓷錞于 战国·越 藏于南京博物院 <br> 瓷錞于的造型和大小均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相仿,往往出土于吴越贵族大墓中。胎质细腻,瓷化程度高,代表了战国灰白,釉色泛黄。</h3> <h3>  悬铃 青瓷 战国·越 藏于南京博物院 <br> 铃,形状像钟,体型较小,内部有铜舌,摇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br></h3><div> 这是一组青瓷铃,由于青铜材料珍贵,战国时期的越国就地取材,使用青瓷制作青铜器型的器物。</div> <h3>磬为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之一。磬是与鼓、管乐器配合使用的乐器。</h3> <h3>  特磬为单个,个体较大。编磬则是由若干只磐编排为一组。商代磬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h3><h3> 商制规定,祭天地山川,用石磬;祭祖宗先帝,用玉磬。并且当时已有“特磬”和“编磬”之分 。西周时期是磬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玉磬更是成为王权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编磬的地位依然十分显赫,出土较多石磬。</h3> <h3>彩绘武士俑 陶 汉代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br></h3> <h3>摇钱树座 陶 汉代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胡人俑 陶 汉代。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三足缶 青瓷 战国·越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蛇纹硬陶鼓座,在越国的贵族墓——无锡鸿山越墓出土。青瓷鼓座是首次发现的越国青瓷乐器部件,即悬鼓的座基,因同时出土4件,并与钟、镈、铎、錞于、丁宁、句鑃共出,故将其定为鼓座。硬陶鼓座上有六条堆塑的蛇,两条蛇横卧在座位上,另外四条蛇两条一组,腹部相交,颈部向上昂起,蛇身布满了鳞纹,栩栩如生。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瓦当采用古代传统模印工艺制作,花纹装饰少,全部为文字装饰,这在瓦当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反映秦代建筑崇尚文字文化的一个历史写照。瓦当中心为一方形内有文字,院方未考,外围绕八字:“千秋万岁与天无极”,此瓦当是研究秦代文字和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藏于河南博物院</h3> <h3>瓦当</h3> <h3>瓦当 陶 战国·齐 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h3> <h3>瓦当</h3> <h3>汉瓦</h3> <h3>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玉饰共两件,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厚薄相同。两件玉饰皆作侧身人形,正反两面纹饰略有差别,耳佩圆环者为男性,另一件为女性。其纹饰精美、玲珑剔透,反映出春秋时期高超的琢玉工艺。人首蛇身玉饰在目前出土的玉器中首次见到,其上所雕琢的形象很可能与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有关。藏于河南博物院</h3> <h3>玉</h3> <h3>玉</h3> <h3>玉</h3> <h3>  镇墓兽 战国·楚 木<br>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br>  镇墓兽多置于棺椁头厢,有单头、双头、四头之分。此镇墓兽为单头,由底座、兽首、鹿角组成。兽首为变形龙面,上插真鹿角,赋予神性。镇墓兽极具地域特色,是楚国工匠的鬼斧神功之作。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红绿釉陶都树 汉代 藏于河南博物院 <br>  都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树的形象化实物,汉墓中鲜少出土,是研究汉代葬俗及意识形态的珍贵实物资料。全器由桃都山形树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合而成,树干顶端有蹲熊、天鸡,周匝长三层树枝,枝叉上攀附猿猴、栖息乌鸦,树座表面塑有裸体人、羽人、奔獐、飞蝉等。通体饰红绿釉。</h3> <h3>金饰 汉代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br> 金饰件呈半月形,外缘饰一圈小环,下坠23个瓜棱形金饰。在饰件上以小联珠纹排出七个鸟首图案,为鹰喙状尖嘴。此饰件制作精美,与位于今阿富汗北境席巴尔干公元1 世纪前后的大夏墓所出金器较为相似,在我国鲜有发现,弥足珍贵。<br></h3> <h3>金饰</h3> <h3> 嵌宝石豹噬野猪纹金带扣 战国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br>  这件带扣描绘了豹噬咬野猪的情景,豹在上,俯首噬咬野猪的腹部,野猪作挣扎状,形象十分生动。其中一件带扣后有一桥形钮,与另一件用绳系接。带扣运用中原传统铸造法铸成,在匈奴金器中较少发现。</h3> <h3>金鉓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h3> <h3>刺猬形金饰件 战国 藏于内蒙古博物院<br> 刺猬形金饰件,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金片模压成型。刺猬呈圆雕式,中空,毛刺变形成卷曲的图案,边缘有小缀孔。造型十分可爱。此外,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也出土有同类的银饰,只是嘴、足更具图案化。说明地处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匈奴器物纹饰、造型艺术的一致性。应作为衣服上的缀饰。<br>  </h3> <h3>动物纹金带扣 汉代 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镶玉龙纹鎏金带扣 汉代 青铜、玉藏于南京博物院</h3> <h3>  这个展览以“春秋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关注交流与融合,展示古代中国齐楚、秦晋、燕赵、吴越、巴蜀、北方草原等多元并包的文化基因,展现了思想激荡、群雄并起到华夏一统的历史进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多元包容、和谐共生的精神。 <br>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动力,或许是对“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的最好诠释。</h3> <h3>  因脚伤不能行走,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不能进博物院,为弥补遗憾,将2020年5月27日在南京博物院拍的照片整理、查找资料做图片说明,做成美篇并发布与朋友们分享。</h3> <h3>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 <br>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博物馆不仅是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是公众受教育的场所,校外教学园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