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相宜觅“宋韵”

蘭豀儂(文銳)

<p>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杭州四宜路是非贵即富的象征。四宜意为四季相宜,四方皆宜。这里有“四宜大院”高端商务区,有“中大吴庄”富人居住区,还有近在咫尺的“吴山天风”和“柳浪闻莺”西湖景区的精华齐拱,加之,四宜路地势略显北低南高,在云居山和紫阳山的提携下,有升腾之气,成了不可复制的绝版。</p> <p>许先生摄</p> <p>时光还得倒流到2001年,这一年是杭州历史文化发现、发掘最为丰盛的一年。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杭州就占了4席: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老虎洞南宋官窑、雷峰塔遗址和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p> <p>网络图片</p> <p>漫步于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的四宜路街区,寻觅着遗址的踪影。</p> <p>遗址是当年“旧城改造”时发现的。吴庄基建工地的南宋建筑遗迹位置和《咸淳临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图、京城图上恭圣仁烈皇后宅的位置相符。从出土遗迹的规模和出土遗物的质量,确定遗迹应是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的一部分,是杭州乃至全国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南宋时期古代园林,遗址保存之好,为历年宋代园林考古所未见。</p> <p>网络图片</p> <p>据考古资料介绍,此处南宋时期的建筑,房屋台基和地面基础都经过夯筑,台基周围均有砖砌护墙,地面全部用砖铺成。尤其是庭院中的方池和完善排水设施,非常考究。庭院中的假山,规模十分宏大,为普通古代园林少有。</p> <p>转悠大街小巷,始终未能见到“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也许是因遗址为杭城龙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成了房地产商的高贵背书;也许是资本的力量无穷大,开发优于保护;也许遗址已经被吴庄承接了皇家园林艺术,营造高贵优雅的生活方式,被一个可以与汪庄、刘庄等名人别墅园一样的传世新作所淹没。</p> <p>许先生摄</p> <p>这是一位普通百姓的假设与无奈,历史文化在资本面前本来就是微不足道。</p> <p>许先生摄</p> <p>值得怀念的是遗迹的主人——恭圣仁烈皇后。</p> <p>网络图片</p> <p>她姓杨,名桂枝,出生于严州府遂安县的平凡人家。因其容貌惊人、聪颕灵秀,很小就被选送入宫,在吴太皇太后即宋高宗吴皇后宫里侍奉。</p> <p>杨氏的漂亮、聪明、舞唱功非凡,且通经史、工于诗、善书画,加上“举动无不当后意”,深得吴太后宠爱。在没有家教、没有兴趣班的时代,在没有先天的基因传承、没有线上线下培训,能出如此“奇女”,恐怕属于“天数”。</p> <p>网络图片</p> <p>后被比她小6岁的皇太子赵扩看中。赵扩当上皇帝后,封杨氏为平乐郡夫人,旋进婕妤、婉仪、贵妃,可以说“仕途风顺”、“地位攀升”,地位仅次于皇后。</p> <p>说来也奇,杨氏升为贵妃后,皇后不幸病亡。谁来替补这一至高无上的角色,按理贵妃应属顺理成章,但问题是宫中的曹美人也很受皇帝宠爱,权臣韩侘胄对赵扩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可是,赵扩并没有采纳韩的意见。</p> <p>杨氏被正式封为皇后,对多嘴的韩侘胄心怀不满。开禧三年,趁韩侘胄北伐中原失利时,她与史弥远设局把韩侘胄杀死于玉津园。显而易见,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多嘴”就是职场的大忌。</p> <p>网络图片</p> <p>杨皇后最懂得感恩,在自己的殿阁内贴着吴氏家族的名字,时不时指着名字问左右:“这个人可有官职?”又常常授意,凡有授官必须优先授吴氏家族的人。杨皇后拿吴太皇太后广而告之,优厚吴氏族人,摆在时下也算得上最经典的领导艺术案例。</p> <p>之后,杨氏又经过一系列的神操作,同党史弥远得到升任,改立非亲生的养子为太子。太子赵昀是个明白人,坐上皇位,不仅尊杨氏为太后,而且明文规定垂帘听政。那年,杨太后只有62岁。</p> <p>许先生摄</p> <p>然而,杨太后垂帘听政,没有像慈禧那样专横跋扈、干涉朝政,而是把听政当作是对她的一种尊重。宝庆元年四月,杨太后手书“多病,自今免垂帘听政”,向百官宣布撤帘,还政皇帝。赵昀曾两次恳求杨太后继续垂帘,杨氏都没有答应,而是移驾慈明殿安享晚年。</p> <p>杨太后虽然垂帘听政,但是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为避免朝臣非议,下旨令其兄长杨次山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告诫家人:为官,不得干预朝政;经商,不得欺行霸市;务农,不得欺压乡民。家人从不显尊露贵,更无仗势欺人,深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好评。其兄杨次山虽显富贵,但从不干政,时称贤臣。杨太后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可见其时政坛的清风正气、国运昌隆源自于政治文明。</p> <p>许先去摄</p> <p>我突然觉得,封建社会的南宋皇朝早已有效实施的“一家不能两制”,是政治昌明的重要标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镜值得拥有、值得珍爱。</p> <p>到了七十大寿时,杨太后宣示退出政坛,并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不幸的是,第二年,杨太后“崩于慈明殿。寿七十有一,谥恭圣仁烈”。后安葬于永茂陵,也就是绍兴宋六陵之一。</p> <p>网络图片</p> <p>深韵权术却不迷恋权力,是杨太后心系江山社稷永续的开明气度,大节宏仁,充满智慧,令人感动。而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也令人刮目相看。</p> <p>据有关史料记载,“杨皇后在杨才人以下,年十岁,为则剧孩儿。及长,以琵琶隶慈福宫”。足见其懂音律,琵琶弹的相当不错;她颇懂诗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赋诗,由理宗皇帝书写了《杨太后宫词》集出版。相传,今淳安县里商乡杨家村保存的《弘农杨氏宗谱》,刻录有杨皇后诗作30首。“后院深沉景物幽,奇花名竹弄春柔,翠华经岁无游幸,多少亭台废不修”,这首宫词就是她的代表作。</p> <p>网络图片</p> <p>其书法墨迹诗章也颇有传世。在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都收藏着不朽作品。</p> <p>网络图片</p> <p>虽然遗址不见踪影,但是杨皇后人生命运的神奇,幕幕叠出,似如昨日,看到的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影子,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涌动而至的文化波涛,目睹着浓浓“宋韵”的纷呈精彩,触摸到了文明昌盛源泉的脉动。此时此刻,惟有入境,方能对陈寅恪先生所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了新的解读。</p> <p>王文聪摄</p> <p>2022.5.20.于湘滨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