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明月昭昭 千里赴迢遥——记褚河第三中心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

微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孟夏时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木葳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物明亮而充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2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邂逅小语人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名师相约云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教学无涯,研习不止 <ul><li>5月20日,禹州市褚河第三中心小学语文组全体教师齐聚云端,参加由中国教师报、新解新教材编辑部隆重策划,特别推出的“全国小语名师精品课例云博会”的首期活动。</li><li>本次活动,特别联合十位全国小语名师,推出十节精品公开课,献礼这个特别的节日。</li></ul> 俯拾仰取,学以致远 <p class="ql-block"><b>《落花生》听后感:</b></p><ul><li>本课40分钟只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老师却要读很多本书,才能上得如此通透。这节课中体现着“大语文观”。由落花生走进作者许地山,由落花生了解中国的唐诗宋词,由落花生学习写作智慧,由落花生感悟做人道理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在这节课中高老师推荐的几本书都是他读过的,所以才能把几本书中相关的东西融入到这节课中去。常言道,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而阅读,就是能保证有源头活水的一个好方法。从中更加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也需要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高老师提倡的是“把课文教得更通透”所以这节课中他更多的是在倡导“一文一书,一文多书”的深度教学,让课堂的学习内容更丰富。</li></ul> <p class="ql-block"><b>《青山不老》听后感:</b></p><ul><li>何老师先由青山一词入手,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词语,诗句……接着又展示了有关青山的词语,诗句,俗语,老师说:“看到一个词语,就要延伸出去”,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好的找准了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导读方式让学生有目的阅读,并时刻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注意完整性,接下来通过抓关键词“每天”“15年”让学生感悟老人生活的艰苦以及种树的不容易,老师和学生互动注重引导,语言幽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3700亩林网这一概念有了很好的理解,之后又结合图片让学生对大西北恶劣的环境有了直观印象,然后把前后环境的变化进行对比阅读,做到了读中悟!最后通过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感悟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老人的精神永存!通过本次的听课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li></ul> <p class="ql-block"><b>《铁杵成针》听后感:</b></p><ul><li> 老师以古籍中的磨针溪引出这篇文章,将故事娓娓道来。讲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先解决字音字意,从词到句再到全文,难度慢慢增加。联系生活实际和之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还拓展了字意。整堂课做到了老师的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孩子们朗读,用自己的话来把这篇文言文自然流畅的讲出来,最后让孩子自己总结出这则小故事传达出来的大道理。通过“世传”两个字告诉孩子们这件事不一定真实,但是更多的是关注这个故事传达出来的道理以及学习人物精神。</li></ul> <p class="ql-block"><b>《马诗》听后感:</b></p><ul><li>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从整节课来看,王老师基于文本的理解用时并不多,只占到了18分钟,拓展,类比的内容较多。</li><li> 在交流李贺的经历时,老师的引导能力很强,当学生只是简单地汇报搜集到的资料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并且给与学生适当的交流机会。由诗中悟情后,再结合诗人的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志向,逻辑思维比较严密。</li><li>不过,整节课老师展示的东西很多,学生自己读和悟的时间、深度不够。这首诗确有背后的意义和故事,李贺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怎么来兼顾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li></ul> <p class="ql-block"><b>《三黑和土地》听后感:</b></p><ul><li>魏老师由名字引出“三黑”是个农民的身份。教会了学生抓住关键词,知晓了文章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在老师层层深入的引领下,挖掘出学生们课前有没有预习课文和查阅有关这篇文章的历史资料。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不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感情,还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主旨。最后老师又抛砖引玉,拓展出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太古老了,是不是就不用学了,让同学们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同学们奋笔疾书,各个小组抓住一个点,分组讲出这篇文章所带给他们的收获。最后总结出: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土地并热爱土地,热爱土地才会热爱生活。老师引出下文,让学生范读,接着出示作家陈晓光的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升华了对土地的这片热爱。</li><li>今日听课收获颇多,希望以后多听名师的课,不断的提升自己。</li></ul> <p class="ql-block"><b>《池上》听后感:</b></p><ul><li>许老师由初读、个别学生读、画停顿号读、师生合作读感受诗的节奏和画面。又通过猜课题找关键词,想画面,加动作演示配乐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心情、表情。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仿佛置身于池塘,成为这个调皮、可爱、单纯的小娃。在一种美的感受中,理解诗意。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让诗充满灵动,课堂成为一种享受,使孩子们爱上诗歌,爱上语文。</li></ul> <p class="ql-block"><b>《池上》听后感:</b></p><ul><li>许老师讲这首古诗的第一课时,紧抓两点:</li><li>一、划分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许老师用配乐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个方法很值得借鉴。</li><li>二、识字写字。</li></ul><ol><li>许老师先出示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首”和“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字结构。</li><li> 总结“上下结构”的生字写法。老师范写,然后让孩子们描红再书写。</li></ol><ul><li>通过以上两点的讲解,使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点。</li></ul> <p class="ql-block"><b>《手指》听后感:</b></p><ul><li>薛老师通过三个比一比把五根手指的姿态,作用,性格分开来讲,并且让学生们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过程中抓住“养尊处优、堂皇、窈窕”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在愉快的气氛里理解词的用法。学生们很轻松的达到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交流家里的成员分别像哪个手指引出课文的主题“一致团结”。让学生有进一步的理解。最后比较了文章的写法后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夸张,拟人,举例子等来写一个五官,并出示了固定句式,让学生仿写,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整堂课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轻松完成了三个学习目标。</li></ul> <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代神话》听后感:</b></p><ul><li>杨树正老师通过关键词“记忆”来引导孩子们回忆本书中印象深刻的名字,记忆深刻的故事?来请孩子们走向讲台分享故事!由此展开神话故事中的神的超能力,此超能力并非吸引眼球,突出重点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在于:人间烟火气!结合神话故事体现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而通过多个神话故事体现出烟火气息亦真亦幻,精彩的神话最具灵魂!通过本次学习,受益匪浅!</li></ul> <p class="ql-block"><b>《枣核》听后感:</b></p><ul><li>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先用谈话的方式来营造轻松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导入既解释了主人公名字的由来,还指出了枣核的特异功能:蹦得特别高。在整堂课上,教师的引导非常好。例如:在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主人公的特点时,问学生能不能用上序号来说枣核的聪明,引导学生说出“4-13段都写了枣核的聪明”。在朗读上,老师的范读很到位,在学生朗读后指出一些建议。例如:在自由扮演的环节中,有位同学读了第六句县官说的话,老师就问你想象中的县官是什么样的,指导这里的县官我们可以把他丑化,县官的话也可以丑一点。接着老师范读,动作、语气都很到位。学生的角色扮演本身就比较出彩,再加上老师之前的示范,在后面上前展示时学生动作语气感情都比较到位。老师的板书也非常简洁、清楚。整堂课都是很真实的常态课,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最后也紧扣单元主题。这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收获颇丰。</li></ul> <p class="ql-block"><b>《枣核》听后感:</b></p><ul><li>整节课由——1、主问题:如何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如何续编好故事?2、子问题:①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赞美枣核的"勤快"呢还是"聪明"?为什么?②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枣核的“聪明”,圈一圈、划一划。③你最想扮哪个角色,练一练。④这个故事会如何发展?驱动思辩的问题,更能在课堂上激励学生的学习。</li><li><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堂呈现自在融洽的氛围,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放松。课堂上的学生呈现的学习状态都是积极主动的,老师的作用发挥在搭支架、给支持。</span></li><li>课中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自主开放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交替在课堂中,学生在思考,思维是灵动的。</li></ul> <p class="ql-block"><b>《走进诗经一采薇》听后感:</b></p><ul><li>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说生活中的印象,感受四字词语的简练,“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引出诗经。通过齐读、范读诗经《鹿鸣》,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经的节奏,韵律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诗经《木瓜》、《采薇》《蒹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歌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声音,以读代讲、以唱代析,共同吟唱、入情入景,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魅力。最后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结尾,点明诗经的重要性。在讲的过程中穿插三曹、三苏、三周等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习,受益良多!</li></ul>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ul><li><b>心有明月昭昭,千里赴迢遥。云端相约的一天结束了,老师们收获颇丰。走过疫路征途,三小师者坚信前路漫漫亦灿灿,时刻铭记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精神,对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实践探索永无止步!</b></li></ul>

学生

老师

听后感

学习

枣核

课堂

孩子

通过

课中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