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名师风采,感受魅力课堂

东城区实验学校,孟倩

专家引领明方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居家时光,改变的是工作形式,不变的是教师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断成长的脚步。为了帮助各地教师开展疫情期间教学研究工作,同时也为宣传全国小语名师的教学成果,激励更多一线教师研究教学,中国教师报、新解新教材编辑部隆重策划,特别推出“全国小语名师精品课例云博会”。</p> <p class="ql-block">  何必钻老师执教六年级《青山不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朵具体的花,胜过千万句描绘它的话语。青山不老,何老师带来的这朵鲜花更娇。</p><p class="ql-block"> 何老师的课,紧紧抓住“有目的的阅读”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打破传统线性结构,设计学习活动,搭建学习支架, 直指阅读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抓住关键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抓住关键词,品读人物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 层层落实,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植树老人的义无反顾,坚定执着,精神不朽。</p> <p class="ql-block">  由“一天”到“15年”到“不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时间是有味道的,时间是有温度的,感悟时间所承载的情感,把语文学得有深度,厚度,高度。明明白白学知识,扎扎实实练策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得到生长,赢得了满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  何老师通过“抓关键词,品味表达内涵”和“抓关键句,把握文章观点”,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运用到了“品味”上,设计非常合理。</p> <p class="ql-block">  王红燕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教学课《马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贺以骏马自喻,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学生的情感难以共鸣,但王老师创设了“康震与名家对话”的情境,搭配音乐的渲染烘托,在不断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去感受诗意的同时,读好古诗。王老师扎实的文化底蕴,精心的教学设计,令人佩服。整节课层层递进,水到渠成。</p> <p class="ql-block">  薛法根老师执教五年级《手指》。</p> <p class="ql-block">  围绕“准确使用动词,积累词语”这一目标,薛老师将这篇课文的动词短语展示在屏幕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扶住琴 抵住水 按住血 顶重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书页 揿电铃 招呼人 骚痒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笔杆 打电话 扳枪机 打算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拧螺丝 解纽扣 研脂粉 蘸药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戴戒指 掏耳朵 抹鼻涕 作兰花</p><p class="ql-block"> 大量动词的使用是丰子恺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这些动词的使用,手指的特点才显得非常具体。零碎的动词通过动词短语的形式集中化呈现,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梳理文章的脉络,同时促进学生用准动词、积累动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堂课脉络清晰,从一开始的通过“比一比,谁最美”“比一比,谁最强”和“比一比,最爱谁”三个比来和学生一起探讨手指的姿态、作用和特点,到最后“比一比,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感受作者的写法,全课“比”字当头,“比”字贯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薛老师和孩子们在梳理手指的姿态、作用和特点时,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再提取关键词,好几位学生都不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正确的关键词,于是薛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追问,直到学生准确说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认识生字词时,薛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胭脂粉”“作兰花”等词语。在学习课文之间,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认一认手指,引出课文中的五根手指,这样真切的体验,能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素材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张学伟的《走进诗经——采薇》,我称之为“行吟”式古诗教学。即带着学生边行走边吟唱,你很难区分他的各个教学板块,整个课堂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逐节领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琼琚”“琼瑶”“琼玖”理解诗意(其间,渗透斜玉旁的字和玉石有关的字理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常识猜度两人的关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张老师吟诵了《木瓜》,学生仿佛听到从《诗经》传来的遥远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对张老师的吟诵报以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适时出示作家琼瑶的简介,让学生了解到其名来自《诗经》,其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薇》篇幅长,生僻字多,诗意难理解。张老师另辟蹊径,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降低了难度,减缓了坡度,搭建了梯度,他分三次呈现全诗内容(都是文白对照),从形式上帮助学生理出了诗歌的三个层次:想家不能回——战斗很激烈——近乡情更怯,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心。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删繁就简,简约而不简单,张老师这首诗的教学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蒹葭》,最得秦人风致。在领读跟读后,张老师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看辅以古风动画的吟诵视频。这个处理也很巧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黍离》,知人论世,张老师先介绍这首诗的背景,而后投入吟诵,入情入境的吟诵显然打动了孩子们,也打动了屏幕前的我。《诗经》,这来自先民的歌唱,或喜,或悲,或嗔,或怨,都必得吟诵才能读出味道啊!</p> 专注学习的姿态最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虽因疫情居家,但是老师们学习热情高涨,一个本,一支笔,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开启了老师们学习之旅。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听讲,收获满满。本次活动既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又为我们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优化教与学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丽如语文,美丽如教育,我们踏步在语文教育的小径上,撷取花几支,幽香扑鼻来。赏这一路之芬芳,赏这一行之精彩。光阴从无浪费,于期待中丰满。每次的学习都让我们有一个新的起点,通过本次观摩研讨活动,教师们开拓了眼界,努力将本次活动所学、所悟,内化于心,付诸实践。</p>

学生

老师

动词

张老师

教学

吟诵

诗经

学习

比一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