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古城绍兴现在变得大气、洋气和帅气了!不仅再也看不到鲁迅笔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荒凉景象,而且也不复是我记忆中小气、土气和老气的家乡了。</h1><h1> 城镇巨变,诚然值得大赞特赞。然而在一些如我那样忆昔怀旧的民国遗少心中,还总是牢牢地装着小城老街、石桥古道、枕河人家、乌篷轻舟。小气有小气的兴情,土气有土气的风情,老气有老气的乡情。</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兼有“小”、“土”、“老”三个特点的地方几乎比比皆是,但令我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条大街。经过三次拓宽改造的大街即解放路,现在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大街”了,而当年却是一条窄隘的小街、破旧的土街和悠久的老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北向的解放路与府河平行,从大江桥至南门,全长3156米,为城区主要商业大街和交通干道。其实这是一条府河西岸的山阴县大街,明清时为石板街道,路宽3至4米不等,民国22年(1933年),大江桥至清道桥段改建为沥青路面,长1000米,宽6米,左右人行道路各2米,为城区第一条沥青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我儿时走过的大街,是指从清道桥至大江桥的一段,也是当时城内最宽、最长、最繁华的一条街。大街西可通府横街、子余路(今光明路)、水澄巷(今胜利路)、新河弄、上大路,东与东街、县前街相接,如同条条支流汇入一条主流,在合流处形成了一个个丁字街口。鲜有人注意到,这些丁字街口其实的一块块黄金地盘,当年曾占着这五块地盘的建筑物,是大街上的一串珠宝馆。自南向北走,逐一映入眼帘的丁字路口有:</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清道桥</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道桥(人们惯称为清台桥)在东街西端尽头,东街是一条“二商街”,大坊口的真神堂、在开元寺废墟上建立的第一医院以及东街邮局,都是这条路上的标志。在清道桥与解放路相接形成的丁字路口,有一家著名的老字号:沈永和酒家,这是沈永和酒厂在城内的专卖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沈永和酒厂可是大名鼎鼎,该厂创建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是绍兴酿酒行业中历史最长、中国黄酒行业单产量最大的酒厂。它既是绍兴著名的酿酒基地,也是为绍兴争得第一枚金奖的著名酒坊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沈永和酿坊以“和气生财”为宗旨,坚持声誉至上、质量第一、薄利多销、服务周到的经营原则,生意日益兴隆,酿坊逐渐扩大。传至第五代沈酉山时,遂改名为“沈永和酒坊”,从此专营酿酒。善于经营的沈酉山,从祖传的母子酱油酿造方法中得到启迪,经过反复试制,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功地用精白糯米为原料,以元红酒代水的独特酿制方法,酿出甘醇芳香的上乘美酒。新品种问世后,沈酉山邀请绍兴社会名流和酒业同行设宴品尝。嘉宾饮后一致赞扬:“沈永和善酿、善酿,如此好酒,真是绝品!”“善酿”既有善于酿酒之意,又合祖训“和气生财”、“积善积德”之意,沈酉山就称此酒为“善酿酒”,从此绍兴酒又多了一个品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继承父业的沈永和第六代传人沈墨臣是一个开拓者,他将酒坊改名为“沈永和墨记酒坊”,扩大经营范围,在绍兴城内的闹市区日晖弄口和县西桥边开设了“沈永和墨记北号”和“沈永和墨记南号”两家酒店,在外埠多地设置销售网络;另一方面起用年轻的开耙师傅鲁廿七为头脑师傅;又不惜工本,反复改进善酿酒的配方,从而使善酿酒更加甘醇,色、香、味更上一层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永和墨记酒坊酿造的善酿酒和马山镇谦豫萃酒坊酿造的加饭酒,作为绍兴酒的代表,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览,获得清政府颁发的特等金牌和优等奖状,为绍兴酒争得了第一枚金牌。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沈永和的善酿酒再获金奖。从此,沈永和的金字招牌名声远播海外,善酿酒在日本被视为酒中绝品,黄酒之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永和酒坊满装八九千坛绍兴酒的两支船队,先后遭日机轰炸翻船和在绍兴龙尾山被劫。1939年日机轰炸绍兴时,沈永和酒库被炸为一片废墟,从此沈永和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绍兴巨源钱庄庄老板邱叔良与沈家合营,但由于通货膨胀,百业萧条,再次被迫停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绍兴解放后,1956年,绍兴酿酒行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绍兴城区14家酿坊和沈永和两家酒店实行联合。沈墨臣的小老婆陈翠婷响应政府号召,无偿捐献出沈永和在解放前屡次所获的金质奖章、奖状和“沈永和”字号及寿星商标,并向政府推荐开耙头脑鲁廿七师傅。1956年8月5日,公私合营的“沈永和酒厂”正式宣告成立,厂址也从绍兴市区迁移至绍兴偏门外的鉴湖之滨。“沈永和”是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轩亭口</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轩亭口是大街与府横街之间的丁字路口,因自唐始在此建有轩亭,故得名。轩亭口自古以来一直是绍兴闹市区,清光绪年间,轩亭口周边有许多店铺。它的西北角是一家大生南货店。南货店西邻的永思堂书铺是姚霭庭父亲于清光绪癸已年(1893年)开设的,秋瑾曾来此买书。光绪癸卯年(1903年)正月,徐锡麟也在轩亭口创办了一家“专售新书”的特别书局。福全山秋氏也在轩亭口西南角开过杂货店。轩亭口周边还有锡箔店、香烛店、布庄、药店等,其中有家天宝堂药店,是一家老字号,少年鲁迅也曾到该店为“久病的父亲去买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女革命家秋瑾在此斩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瑾烈士纪念碑在此落成。纪念碑堪称城标,绍兴人诚然家喻户晓,到绍旅游的外地人也人人皆知。然而对于这座纪念碑的来历,或许知者寥寥。此事还要从民国时期的汤日新说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西省广丰县大南乡人汤日新(1897~1951年),于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由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介绍考入广州中央学术学院深造,随后在浙江省民政厅学习时,经厅长朱家骅推荐,于1928年出任绍兴县县长,连任六年(两届)时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汤日新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在任期间为绍兴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如:在绍兴斗鸡场设立国术馆并自兼馆长,在绍兴城内挖凿数口“自来井”以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将清道桥至大江桥即大街以及大江桥至北海桥两段街道扩建为柏油路,拨款兴办“育婴堂”等一系列社会慈善机构,支持邵力子等人创办私立稽山中学,呼吁地方人士发起重修三江闸等等。汤日新为绍兴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他还做了一件恩德无量的好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烈秋瑾自1907年在古轩亭口就义后,一直没有一处纪念她的建筑。汤日新到任后,即与地方名士王子余等发起在轩亭口树立秋瑾烈士纪念碑,并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字、蔡元培作碑记。同时,在卧龙山上曾关押过秋瑾的典史署附近之西峰建立风雨亭,请女书法家、邵元冲夫人张默君题额,自己亲书《风雨亭记》,并刻石立碑以悼英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爆发后,汤日新回到江西原籍,拉起一支队伍组织抗日斗争。建国后他被分派到上饶地区贸易公司任秘书。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51年4月27日,汤日新竟被广丰县人民法庭以“恶霸”罪判处死刑,被多人乱棍打死,尸体扔进水沟涵洞。直至80年代他的冤案才得以平反,中共广丰县委于1985年发文恢复其党籍与公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秋瑾烈士纪念碑同处一地的,还有一家绍兴老字号,就是绍兴小吃“四大名片”之一的百年老店荣禄春饭店。此店前身是早在民国14年(1925年)于轩亭口开业的荣禄春点心店。荣禄春以皮薄、馅腴、汁鲜的“小笼汤包”深受市民称誉,而该店的鲜肉大包、猪油甜包、桂圆氽蛋、桂花糕、印糕、片儿川、小笼包、三鲜面等绍兴传统点心糕点,一直伴随着一代代绍兴人长大。对这家曾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店于三年前消失,令多少绍兴人扼腕叹息。</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县西桥</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西走向的县前街,全长不过200来,宽不过三四米,却被认为是绍兴最有历史和特色的一条街。特别当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潘成玉提出《金瓶梅》作者是徐文长、而书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如狮子街、花巷、北后街都在县前街一带时,短短的一条街更引人注目。县前街与大街交汇之地就是县西桥,在大街的西面、新建的华联商厦附近,有一座老绍兴们难以忘怀的大自鸣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鸣钟一种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1920年,带钟的建筑——京华印书局大楼在北京落成,建在上海海关大楼的中国最著名钟塔,也于1927年底在外滩落成。至于绍兴大自鸣钟的前世,似乎没留下什么史料,但建成年代肯定在京沪之后。矗立在街边店铺前的大自鸣钟,三面(或四面)都有一个二平方米左右的大钟面,只有一扇小门供人进去上发条。大自鸣钟与绍兴人结下深厚感情——人们在这里便会取出怀表或挂表,打开盒对对时间;赶赴车站或船埠头的旅人以及附近市民为把握时间,总会远远抬头看它。而许多周六晚上,我与在绍兴一中求读、住校的初中好友周形海,也总是相约在这里碰头“嬉大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自鸣钟有一段难忘的历史,它见证了绍兴城的解放。1949年5月8日《绍兴工商报》消息,原文是:浙东人民解放军昨光荣进城绍兴人民已解放 各界在临时救济会热烈欢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报讯)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在昨天(七日)午后四时二十分,由南门进入城区,军纪良好,秩序井然,全城人民夹道欢迎,仿佛见了家人似的。该部进城以后,即由政治员在县西桥大自鸣钟演讲解放的意义,民众开听,面现兴奋,掌声不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自鸣钟旁有一家百年老店德和茶食店,门口挂着尺余大的月饼盒,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每家祭祀拜月用的都是德和大月饼,祭毕切而食之。在老绍兴人的心目中,德和茶食店相当于杭州的颐香斋、苏州的采芝斋、上海的冠生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县西桥开了一家双开店面的万丰茶食店,老板叫周德元。由于经营无术,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该店的董筱荣等四名伙计,私下谋划接盘此店,董筱荣动员其亲戚陶宝仁出资入伙。在王坛开有陶隆泰南货店兼做茶叶趸销的陶宝仁,在经过一番权衡后,乃入伙并派账房吴雅堂驻城代理。民国19年(1930),新股东盘进万丰茶食店,改号为德和,推董筱荣为经理,重新开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跃成为股东的同仁,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在产品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价格上又实行薄利多销,至民国23年,门售额已达2.9万元,而且销量逐年递增,最后超过了仅隔五个店面的华泰茶食店。民国30年初,德和盘进了华泰,不改其字号,成为德和属店,其销售的茶食品,均由德和送去。自此,德和的字号闻名遐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隔数年,绍兴沦陷,德和和华泰的生意锐减,两家茶食店已是奄奄一息,得过且过。抗战胜利后,德和和华泰遣散的职工陆续回店,茶食店再次步入辉煌。民国36年,经理俞德生看准时机,斥资独自经营华泰,空缺之股份由董筱荣之五弟董松堂替补,经理之职易为蒋水堂。次年,德和又接盘了新河弄口的义泰饼干店,改名德泰,至解放初歇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德和经营的茶食有:早点是油包、印糕、水晶糕、水晶团子;常年性食品有蛋糕、饼干、橘红糕、京枣、萨其马、麻酥糖等;季节性食品有艾饺、火腿粽子、绿豆糕、月饼、重阳糕等;消闲食品有奶油瓜子、太油瓜子、白麻片、寸金糖、玉露霜等;生熟下酒菜有茶油鱼干、酥鱼、扎肉、扎鸟、糟鸡、酱鸭、熏鹅、香肠、牛肉、卤豆腐干等。至今一看菜单仍令人垂涎欲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董松贵回汤浦乡下,其股东由董筱荣之子董加炳接替。1956年公私合营,店名改为向阳食品店,店址也因建造中百二店,迁至对面县前街口。1955年12月,绍兴茶食业实行统筹管理,成立了茶食联制工场。大锅饭体制,加上茶食的制作名师不是作古,便是垂垂老矣,使德和成为古城茶食业的一段史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在绍兴小吃“四大名片”中至今仅剩的一张、以“油包”出名的同心楼,还艰难地立在这个丁字街口。</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子余路(火珠巷)</b></h1><h1> 这条路来历不凡,不凡之处,至少有三:一是出生于此的绍兴乡贤、光复会、同盟会会员王子余于1903年7月9日创刊《绍兴白话报》,开创了绍兴新闻报业风气之先。1946年秋,绍兴县参议会通过并经政府批准,将城内火珠巷命名为子余路。二是王子余乃是周恩来姑父,其父王庸吾与周恩来祖父周殿魁(其女周桂珍)同幕江苏淮安,结为儿女亲家。1939年3月28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的周恩来莅临绍兴。在绍三天中,他曾四到王家,为姑父王子余题录了岳飞《满江红》,又先后为王家三代11人题词13幅。三是受王子余的影响,紧随其后诞生的《绍兴新闻》、《越报》、《青锋报》、《绍兴工商报》等报刊,相继开办于火珠巷内。整条巷子印刷机声彻夜响个不停,成为绍兴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火珠巷”也被称为绍兴“报馆一条街”。</h1><h1> 子余路(俗称苦子巷)一带宋时曾为驻军营地,因位于大营之西,故称作“西营”。它与解放路交接的丁字路口,有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的古刹大善寺,寺内有至今幸存的高七层的大善塔。1910年后寺屋部分倒塌,大殿前成为一块空旷道地,寺僧为图利出租给商贩建造棚屋营业,形成茶店、酒店、烟店、书店等商场格局,大昌祥绸缎、利兴绸布庄、五名坊扇庄、震元堂医馆、潘万盛毡帽店等均在此开设店面,各种商品和地方小吃更是琳琅满目,江湖游医卖武膏药、拔牙齿,艺人说书唱戏、耍杂技、唱滩簧、做“西洋景”,小贩叫卖梨膏糖等热闹非凡,犹如北京天桥。老绍兴口中“嬉大街”的中心就在大善寺一带。</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水澄桥</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拥挤着大通学堂、古越藏书楼、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绍兴一中)以及业已消失的孟大茂香糕店、刘合兴酱园店等百年老店的水澄巷,延伸到东端与大街交汇。在丁字路口交汇处就是历史之久乃绍兴诸店之魁的震元堂药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震元堂初创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相传创始人杜景湘(慈溪杜家桥人)原在水澄桥摆药摊起家,“震元”二字出自《周易》系其向阴阳先生占卜而得。因经营有方,信誉卓然,得以创下震元堂坚实的基业。震元堂在经营上的首要特色是货真价实,真不二价,民间素以“金字招牌”相称。它又自行炮制丸、散、膏,切实做到精选精致、炮灸合度。著名产品有“人参再造丸”、“圣记大活络丸”、“小儿回春丹”、“逢神曲”、“参贝陈皮丸”,并煎制“驴皮胶”、“四腿虎骨胶”、“鳖甲胶”、“十全大补膏”、“两仪膏”、“雪梨膏”、“琼玉膏”等,销量甚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震元堂历来营业鼎盛,久而不衰,被广大人民美誉为“店运昌隆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一直是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260多年来,震元堂从二层木结构小楼变为12层的震元大楼,始终未迁址。但为了给地铁让路,2019年元宵节,震元堂从解放路路西搬到了马路对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字路口上还有两家被绍兴人爱情所遗忘的文化企业,说起这两家企业的家世,或许令你大吃一惊,至少使你大开眼界。原来一家是鲁迅著作的源头、制作“金不换”毛笔的朴鹤汀笔庄;另一家是彰显绍兴传统文化之特色的墨润堂书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在《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中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名曰‘金不换’”。鲁迅的煌煌著译,几乎全部用毛笔写就,大多用的是那种“绍兴卜鹤汀双料金不换” 兼豪小楷笔,“金不换”毛笔是绍兴卜鹤汀笔庄的特产。据考,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有个叫卜鹤汀的外乡人到绍兴开了一家笔店,并用自己的姓名冠名。这家笔庄是产销联营的,前店后场,外面是商铺,里面是工场。店员和制笔工人一共十来个人。卜鹤汀既做老板,又做店员,还参加制笔生产。笔庄规模不大,只有一二间门面,但制作的毛笔却很精良,尤其是“金不换”毛笔素负盛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卜鹤汀笔庄原产一种名叫“本京水”的毛笔。这种笔小巧轻便,书写蝇头小楷迅捷利落,得心应手,绍兴一带书生都是带着“本京水”毛笔赴杭参加乡试或上京赴考。后来,卜鹤汀把“本京水”毛笔改名古墨用语中的“金不换”,抬高了身价。为防冒牌,他又在笔杆上加了火烙印“绍兴卜鹤汀双料金不换”十个字,说明“只此一家,别无分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四年(1915年),绍兴斗门人苗永德盘入卜鹤汀笔庄。这位制笔高手着意整顿,又将手艺传授给儿子兆熊、兆松、兆枢等,改进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技艺,使卜鹤汀笔庄声名鹊起。卜鹤汀笔庄除生产“金不换”毛笔外,还有羊毫、斗笔、紫豪、乌龙水、对笔、十里红、大绿颖、小绿颖等制品,畅销省内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不换”毛笔的用料十分讲究,笔头的原料主要有细软耐损又富有弹性的黄鼬尾、有较强的附着力的兔毛和能含蓄水分的芙蓉花皮等。笔杆要求粗细匀称、挺直,一般采自余杭细竹。从而使“金不换”毛笔具有柔中寓刚、墨水酣饱和外形美观等特点。加之“金不换”毛笔很便宜,每支五分钱,成为一种大众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50年代,卜鹤汀笔庄并入“信泰文具店”,后改名为“群乐文具店”,在文革中老字号牌子又被当做“四旧”横扫。如今朴鹤汀笔庄早已成为历史陈迹,“金不换”毛笔也一度绝迹,仅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作为高档礼品馈赠嘉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卜鹤汀笔庄相隔不远处,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默润堂书苑。晚清会稽徐氏兄弟致力于文化事业,徐树兰先后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和古越藏书楼(绍兴图书馆前身),其弟徐友兰在实业经商之余,于1867年至1876年间创办了书坊墨润堂,主要经营新旧书籍,为当时绍兴书坊翘楚。曾在东湖通艺学堂任教的陶成章,课余常去墨润堂看书。蔡元培任职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时,在墨润堂买过多种图书。鲁迅赴京后回过绍兴三次,其中两次都到过墨润堂买书。据说最近重树墨润堂的呼声很高,祝愿这一百年品牌重现光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河弄</b></h1><h1> 这是一条千年古弄。相传唐元和九年(814年),出任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史的孟简,在县署北开凿河道,东与府河贯通,西与西小河相连。河于815年凿通,遂名“新河”,河旁之巷就叫新河弄。新河弄与大街相通,形成又一个丁字街口。</h1><h1> 在这一街口上有另一家小吃“名片”——望江楼馒头店。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一位柯桥人王阿德来城里做馒头生意,开设了一楼一底开间的望江楼。店铺临河而建,楼上的雅座可俯瞰窗外景色。望江楼所制“喉口馒头”,皮薄馅多,滑韧香鲜,一口一个,味道鲜美。该店制作馒头的秘诀,首先是皮子不同于小笼馒头,小笼用的是水面,喉口则用发面,面发酵后入口松软,而且馒头是开口的,极像鲤鱼开口,绍兴人喜欢买给小孩子吃,寓意鲤鱼跃龙门。其次是馒头选料极为讲究:要用前夹心肉,精而带肥,剁成肉糜用上好的绍兴太油外加葱花作馅心。蒸熟出笼时,鲜汁满溢,色香味形俱全。望江楼也有炒菜、酒饭。最有名的一道菜叫单腐,主料豆腐,配料肉丝,高汤入味,稠粉勾芡。</h1><h1> 望江楼地处城内有名的闹市口,街上小贩云集:有铲薄刀磨剪刀的,有手摇摇咕咚叫喊着破布头换糖、鸡毛毛兑针线的,有一头风炉一头碗盏作料的卜卜汤团担、小馄饨担,还有烧着一大块肥肉的五香豆腐干担。各种叫卖声此起彼落,日夜不绝,更使望江楼的生意锦上添花。由于六十年代填河,望江楼被迁到水澄巷,之后“说拆就被拆了”!</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大路</b></h1><h1> 作为一条百业街、锡箔庄的集中之地上大路,是市区西北角一条主要支路。上大路与大街的交汇处,是城北最后一个丁字路口。在这个丁字路口上,有一家曾经名动全城的兰香馆,它也是已经被废弃的又一张小吃“四大名片”。</h1><h1> 兰香馆是一家非常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开业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传说当初这是周姓夫妻所开的无名小饭店,周先生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取名“兰香”。天资聪慧的兰香姑娘与父母一起从洗涮开始,到刀头厨头样样精通,加之和气生财、待客殷勤,小饭店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周先生将饭店改成了一座三层酒楼,并以女儿姓名取名为“兰香馆”。</h1><h1> 兰香馆菜肴鲜咸适中,价格便宜,看家菜单腐、头肚醋鱼、绍式小扣等烹饪独特。名店总离不开名酒,店里客人喝的绍兴黄酒都是老板通过私人关系从百年老厂沈永和购进,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四大类。当年绍兴十大特色名菜:“清汤越鸡、油爆大虾、干菜焖肉、绍式小扣、炸溜鳜鱼、头肚醋鱼、清汤鱼丸、白鲞扣鸡、绍式虾球、绍什锦”,兰香馆全能做出来搬上桌。兰香馆成为绍兴名店而流传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兰香馆与另一家新风饭店合并,改名为“新风饭店”。经过几起几落,兰香馆终于和望江楼、荣禄春一起退潮了。</h1><h1> 而今丁字街口一个没少,但大街上的一串珠宝馆,到如今所剩无几,留下的多为破碎的记忆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