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让鬼变成人——读《沈醉回忆录》之《我这三十年》、《我的特务生涯》

章旭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回忆录》是一个系列,共五本,真正值得品读的是其中的两本,《我这三十年》和《我的特务生涯》,它们是相衔接的,既有史实性,又兼具文学性,可以作为上下两本阅读。这两本书我先后读了三遍,第一次读时读到半夜3点,第二天一早又读,直到下午,读得昏天暗地,真是欲罢不能,不忍释手,这种情况只在以前自己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齐邦媛的《巨流河》时出现过,可见沈醉这两本回忆录的吸引力,同时在读的时候,自己不时流下了眼泪,止都止不住,一是写他思念母亲,母亲告诫他不准杀人时;二是他狱中思念妻儿,为她们担心;三是写周总理逝世时,跟着他泪水奔涌而出,可见这两本书情感细腻,非常有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三十年》中,沈醉是一名中统特务,深得戴笠的喜爱,28岁就仼军统总务处少将处长,可谓少壮春风得意。戴死后,他又助毛人凤上位,反而受到毛人凤的排挤,被派往云南保密站担任站长,1949年12月被卢汉扣押,参加云南起义。通过十一年的监狱改造,沈醉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一名旧社会的恶人变成了新中国的新人,被人民政府提前特赦,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开始写回忆录,揭露国民党中统特务的罪恶。1980年由战犯身份改为起义将领。《我的特务生涯》中,沈醉也曾是天真淳朴的热血青年,可是他后来成了精明冷酷的军统巨头。从戴笠的得意部下,到新中国的阶下囚,国民党军统宿将沈醉自曝18年曲折离奇的军统生涯,披露不为人知的军统秘闻及特务的累累罪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两本书既是沈醉的回忆录,也是他的忏悔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的回忆录之所以吸引人,就是他的经历和人生比较跌宕起伏。 沈醉从十八岁进入复兴社特务处 ,短短几个月就从交通员升职成为了情报组的组长,手下是十几个比他年龄大一圈的特务们。第一次杀人是在戴笠的考验下,亲手杀死了投靠日伪的叛徒,也是他之前很熟悉的一个特务同事。从此在戴的栽培下,杀人无数,成为了军统的一把暗杀利器。其中包括很多共产党人,以及反蒋的各方势力。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白公馆”、“渣滓洞”,就是由他选址创建的。《红岩》里的严醉,原型人物就是沈醉。历史上的江竹筠(江姐)受审的情况,在沈醉的回忆中有记述。因为有戴这个大靠山,沈醉自己又属于敢闯敢干的性格,可谓少年得志,一帆风顺,甚至在旁人眼里俨然就是戴的接班人。但是随着戴笠意外身亡,他的靠山倒了。继任者毛人凤将他排挤出了局本部,“发配”到了云南任保密局站长,并切断了他退往台湾的后路。沈醉晚年享受着副部级待遇,每天会见老友,著书立说,一直到1996年才安然辞世,得以善终。洗心革面后,新生成了人民共和国的政协委员,当年被他监视的很多人,最后握手言和,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回忆录》这两本书之所以耐看,还在于内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很有吸引力。沈醉和过去对手的共产党人的交往很有看点。因为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沈醉对交代历史材料表现的非常配合,很是积极,在《红岩》被改变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时,还被主创人员邀请,给演员“说戏”。《红岩》中有一个人物华子良,原型人物是地下党员韩子栋,因多次被捕,受尽酷刑,他很有经验,掌握了底层兵士和看守的心态,靠着装疯卖傻,让看守放松警惕,终于成功越狱。当年韩子栋被关在白公馆,沈醉前去视察时,发现其他犯人都是被单独关押在牢房里,只有他疯疯癫癫的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绕圈子跑,周围的看守还在不停的逗他。沈醉在军统审问犯人无数,见过很多共产党员,从没见过疯成这样的革命者,而且发现韩子栋的眼神很犀利。沈醉判断这人在装疯,于是命令手下将他押回牢房,严加看管。当然最终韩子栋还是找到机会越狱,回到了解放区的组织。但是沈醉的这次小插曲让他在白公馆被多关押了几年,增加了他越狱的难度。沈醉在出版了回忆录《我这三十年》后,收到一封来自贵州的信,是韩子栋写来的:我对你写的《我这三十年》非常感兴趣,但因贵州新华书店买不到,想请你寄一本。沈醉收到信后都懵了。回过神后赶紧写了封回信,结尾是:敬请韩老指教。连同书一起寄过去了。一个星期后,收到了韩子栋的回信,附有他的近照,信中还写了“革命无先后”。沈醉自己写道:“这是何等的胸怀,一个收到敌人破坏,死里逃生的共产党员,又回过头对当年迫害他的人说出了这金灿灿的五个字,这岂止是对我个人的宽恕,更是党对过去敌人的政策深入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中,他又被关押了五年,狱中和他同房的竟是几个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中一位,说出来还是老相识,在抗战前为党做地下工作的老干部,他在上海干革命,沈醉上海搞反革命,曾经是被监视的对象,是准备逮捕的革命人士,如今却关在了同一个房间,四个人关在一起的日子,真是无话不谈,建立了患难与共的交情。其中一位出狱了,然后从上海到北京来找沈醉,在家里像亲兄弟一样,有过几个月的相处,还怕材料被抄走,把材料交给沈,保存在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的大量档案材料中。另外那位曾在上海被他监视的老党员,象兄长一样对待沈醉,狱中四年时间里他像严师益友一样,真心诚意地帮助自己,指导自己,他比沈醉迟出来三年,一出来就和自己联系上了,后来一直交往,感情很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一直对戴笠盲目信从,他回忆,有一次某个股长没办好戴安排的任务,戴骂完了还不解气,抄起椅子要砸人,沈醉忙上前挡开,并示意股长赶紧跑。人跑了之后,沈醉说:你今天打副官,明天打科长,哪天打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气。我从小就没被人打过。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你干啊?戴笠叹气说:你是没见过我是怎么受委员长的气的。从这类细节可以看出戴笠对他确实跟对待其他手下不一样。在军统上下,只有沈醉敢跟戴笠争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美龄访美前,戴笠负责宋的安全工作,极力推荐沈醉当宋美龄的侍卫长,陪同前往美国大约大半年。这是个让沈醉飞黄腾达的机会。实际上宋身边并不缺这样一个侍卫长,而且美国中情局也安排好了保镖。戴笠在蒋及宋美龄面前夸赞沈醉夸了好几次,蒋才答应。但是飞机起飞当天,宋美龄的行李太多了,飞机放不下,她哪件也舍不得丢下。戴只好让沈醉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性格外刚,又是一线特务出身,不是职业军人,文化只有初中,不是蒋欣赏的能言会道的人,他自己也不喜欢在蒋面前露脸,觉得太拘束,只喜欢干外勤,冲在一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安排他到总务处,本来是个肥差,他总觉得工作太繁琐,一直想调到行动处。军统有八大处,其中总务处是油水最肥的部门,各方势力都想安排自己的人。但历任处长均干不满一年就因贪污被罢免了。只有沈醉,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七八年。从他的回忆录来看,他也没少贪,别人行贿他来者不拒。只是他贪的没有别人那么赤裸裸,被周围人反衬的反而“清官”了。书中回忆了很多情况,整个国民党从上到下,腐败贪污成风,如郑介民的太太用棺材走私鸦片、毛人凤的太太倒买倒卖、宋子文养外室等等,难以胜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的政治敏锐度不高,对时局也认识不清,抗日胜利前夕,有谣言国民党可能会投降日伪军,沈醉不知真假,对戴说:反正我跟着你,你去哪,我去哪。他把戴当做他的座标。一次戴陪蒋夫妇散步,看到炮兵总监乘坐一辆豪华的汽车驶过,蒋面露不悦。戴很善于察言观色,从那以后,每次去见蒋都改用一辆旧车。以至于旧到连蒋也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让他买辆好点的汽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把全家老小接到重庆后,为了住房问题费了很大心思。他当时任总务处处长,因为这个职位的油水太多,住太好的房子容易被别人攻击。住太差的房子自己又不舒服。他想起戴坐旧汽车的这件事,决定如法炮制,在一块大菜园旁边盖了一座茅草屋,外表破破烂烂的,但里面装修的应有尽有。终于有一天戴经过大菜园,沈醉趁机指着茅草房说:“那边是我家,进去喝水休息一下吧?”然后再指着门前河沟边玩的满身是泥巴的小孩说:“那是我的大女儿。”戴看着茅草房直皱眉头,说:“我不去,你也太给我丢人了!你好歹是个总务处长!”然后转身让人给沈醉拨了一笔款,让他重新盖个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笠一天一夜不知去向时,他觉得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浑身直冒冷汗,心想,他可千万不要出什么事啊!蒋怀疑飞机迫降在“苏区”,要军统安排一个将级以上的军官亲自前往跳伞营救。毛人凤立即召集紧急会议,问谁肯去寻找戴,可是整个会议厅顿时鸦雀无声,没人敢去“苏区”,又是抗战胜利时,大家都在抢收日伪财产,大发横财的机会,日后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只有傻子才会去送死,沈醉也和大家一样闷头不语,后来他翻来覆去地想着,权衡着,猛地站起身来,说:“我去!”让大家都如释重负,毛则泪眼汪汪的疾步上前,紧握住他的双手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原以为大家会争着去,结果这么久没人表示,想不到,只有你肯去!”随即拉着他去见蒋,一通报,蒋马上接见,毛人凤说沈醉愿意去寻找戴,蒋立即快步走上来和他握手,要他下午就出发,要求他做好跳伞准备,并给他写下了手令,盖上公章。沈醉在飞机失事现场,亲自确认了烧成黑炭的就是戴,并在南京为戴设了一个灵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戴的这种感情,沈醉做好了被批斗的思想准备。结果改造班的管理员很出乎意料告诉他,共产党允许与反革命的亲友划清界限后,私人间允许有私情上的怀念。只是不要再去影响别人,自己放在心里想念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狱后,沈醉去南京参观,专门去了戴的坟墓。当时身边还有溥仪一起陪着。坟前没有墓碑,溥仪问这是谁的坟墓。沈醉回答是戴的。溥仪吓得失色,拉着沈醉赶紧走,要跟反动阶级划清界限。沈醉不肯走,说既然党没有挖他的坟,说明党有政策,不会因为看他的坟就乱扣帽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沈醉的婚姻家庭生活由于他身份的原因,以后全家分隔天涯,各自组成了家庭,由于处理得当,最后也有很好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岁出头的沈醉,正在“复兴社”里崭露头角,引起了戴笠的注意,并打算重点栽培,给了他一个公开的身份: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大队少校行动组长。这个职位名义上是维护社会治安,是旧上海滩的警察,表面上是负责抓捕小偷、抢劫犯、侦破仇杀等刑事案件。为了方便特务工作,沈醉还有一个记者身份,化名陈仓。他遇到了初恋情人,他在回忆录里称之为“白云”,实际上是左派女作家,本名陈淑媛,在上海化名“白冰”,在上海某个刊物做编辑,因为这部刊物的内容比较“左倾”,是特务社情报组比较注意的对象。这是一场充满欺骗的恋爱,又甜蜜又悲哀。白冰一直以为陈仓是警察兼记者,初见面,对他很有好感。而白云活泼外向的性格也打动了陈仓。陈仓与白冰,两人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就这样相爱,同居。陈仓渐渐察觉到了白冰的思想比较左倾,但他正陷在热恋中,觉得这只是跟白冰的工作有关,只要结了婚,回家带孩子,一切都正常了。特务结婚是需要打报告的。当他向戴笠提出,要跟白冰结婚,戴笠拒绝了。两个人的交往其实戴笠一直在暗中关注。因为白冰的进步思想,戴笠不同意手下爱将跟这个“左倾”女青年结婚。另外,沈醉的母亲也不喜欢白冰,觉得她性格太外放,像个男孩子大大咧咧,也坚决不同意两个人的婚事。两个人私定终身,尽管同居了很久,还生了个儿子,但是一直没能结婚。白冰曾利用一切机会影响陈仓,但是一旦遇到两个人理念不合的话题,陈仓就闭口不言。白冰也不是穷追不舍的性格,于是两人休战。时间久了,思想观点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白冰对陈仓越来越失望。有一次,白冰读完鲁迅的杂文集后如获至宝,极力推荐给陈仓看。陈仓根本不想看,实际上他正在戴笠的指示下亲自布置了对鲁迅的监视工作,还去现场检查过,监视的房子在鲁迅住房的对面,从窗户里能看到鲁迅晚上在书桌上写字,旁边周海婴在地上爬。白冰看鲁迅文章看的正过瘾,极力要求陈仓也看。他不想给白冰泼冷水,于是匆匆看了几篇。但他的内心感受跟白冰大相径庭:这老头真厉害,也真讨厌,怪不得戴笠要安排监视他!他隐隐觉得戴笠是对的,他这种身份的人是不能与白冰结婚的。最后两人分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大批热血青年对当局感到失望,纷纷奔赴延安。于此同时,戴笠命令手下的特务机关对在通往延安的各路关卡上设防,进行阻止。为了培养“人才”,戴笠建了很多特务培训班,对外招生宣称是为国效力、征集革命青年。实际上很多学生来了才发现上当了,但走也走不掉。沈醉也担任了培训班的教员。一次游泳训练中,电讯班的女学生粟燕萍溺水,沈醉从水中救了她。粟燕萍表现的并没有像普通女子那样慌乱,虽然全身湿答答的,仍然落落大方的冲沈醉一笑,跑开了。沈醉觉得这女生遇事沉着、不慌乱,是个难得的女特务人才,正好行动班缺少女生,就强行把她调到了行动班。行动班学习跟踪、暗杀、绑架等,粟燕萍很不喜欢,但是敢怒不敢言。粟燕萍父亲病危,请假回家探亲。正巧沈醉外出公干,顺路,粟燕萍请求搭沈醉的车,沈醉同意了,干脆好人做到底,直接送到家门口。结果粟的家人以为沈醉是她男朋友,带到粟的父亲床前,快要咽气的粟父拉着沈醉的手,交代他照顾好自己的女儿。人之将死,沈醉将错就错,没再解释。沈醉回家后跟母亲聊起这件事,母亲说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沈母对粟燕萍很满意,认为她文静大方、知进退,极力促成二人。彼时蒋介石下令抗日期间不允许干部结婚,戴笠也规定不允许教员与学院谈恋爱,否则严惩。但是规律都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在自己身上不适用。这次的结婚申请被戴笠睁只眼闭只眼的批准了。沈醉如愿的娶的娇妻归。婚后,粟燕萍再也不肯上学了,坚持要回家做太太。沈醉在狱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儿,以至于旁人都说他“太重私情”。他在回忆录里写到,当时有个日记本,封面是列宾的油画“阳光之下”,画中人太像他妻子了,这个日记本他一直带在身边,聊以慰藉思念之情。这种思念的感情让人刻骨铭心,让读者的感情随着他的遭遇而不安,忍不住流下同情的泪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粟燕萍带着沈醉母亲和孩子到了香港,犹如圈养在笼里的金丝雀被放逐到了野外,没有丝毫生存本领,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她带着6个儿女,沈醉的老母亲,还有2个佣人,一家十口住在帝国饭店坐吃山空。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了沈醉的起义通电后,她慌了。在香港的粟燕萍,也的确如大哥所预料的,她没了靠山,整个人生都没了方向。弟弟带着两个女儿回大陆后音讯皆无,此时又传来了沈醉已被枪毙的消息。她整个人崩溃了,想过自杀,但是眼前又有4个孩子让她放不下。她身边一直不缺追求者,此时一个前国民党独立团的副团长,逃到香港后,靠打理一家养鸡场为生,遇到粟燕萍后,知道她手里还有不少财物,于是趁虚而入,答应一起抚养她的4个孩子,两个人结婚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粟燕萍跟沈醉结婚后,沈醉对她一直温柔以待,宠她爱她,两人从未红过脸。结婚时她父母已过世,还有3个弟妹未成年,沈醉一直照顾,带在身边,毫无二话。天真的粟燕萍以为,世间男人都是沈醉这样的,会温柔的对待妻子;而且沈醉带大了她的3个弟妹,所以她觉得再找个男人带大4个孩子也不是问题。但是结婚后,她的丈夫才暴露了真面目,一次次向她索要钱财,对4个孩子非常不耐烦,动辄打骂,家里鸡飞狗跳。再加上她又怀孕了,随着沈醉大哥一次次来信催逼,她陆续将4个儿女都送到了台湾。 她来香港时带着全家10口人,如今儿女天各一方,香港只剩她一个,现在再嫁,又发现上了当。粟燕萍觉得自己靠天天塌,靠山山倒,她性格软弱,没有主见,连保护自己儿女的能力都没有,她将大女儿最小的女儿送回大陆,大女儿活活饿死,小女儿沈美娟在大陆长大,遭受了很多的困苦磨难,受父亲的牵连,考上大学也不能录取,想进部队,人家也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沈醉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专员,沈美娟也到了读高中的年纪,在沈醉的申请与周恩来的批准下,沈美娟去了北京的女六中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女六中读书的三年期间,沈醉尽到了一个做父亲的义务,他给女儿洗衣做饭,指导她功课,可谓是又当爹又当妈,沈美娟也在尽力地让父亲从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走出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沈醉曾如此写道:“孩子是费尽心思安慰我,事事依我,我被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今后长时间父女相依为命地活下去,我不得不为她的健康和兴趣着想,让她愉快地生活在我身边,我真想不到,我晚年能有这个小女儿能给我这么大的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失去亲人多年的沈醉,把小女儿看成珍珠一般宝贵,与其说是女儿依恋他,不如说是他离不开女儿。一次,沈美娟和同学们下乡劳动锻炼,沈醉就度过了吃不好睡不好的一段时间,等沈美娟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瘦了一圈,沈美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该给父亲找个伴了,好让他的后半生有人陪着。其实,也有很多人想给沈醉找个妻子,可为了女儿日子好过些,沈醉把来说媒的人通通拒绝了,沈美娟知道,父亲一半是为了自己不受委屈,一半是还想着母亲粟燕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后,沈美娟一直劝父亲再婚,可都被沈醉拒绝,她只得出了个苦肉计,说自己从小就离开了母亲,十分渴望母爱,想有个妈妈来疼自己。沈醉被女儿说动了,他开始去相亲,去为后半生找个伴。1965年,沈醉顺利地与相亲对象杜雪洁结婚,走进了婚姻的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沈醉的母亲这个形象是非常感人的,沈醉是一个孝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非常的孝敬,对于母亲的话,他也很听从。母亲一直告诫他不能杀人在云南的时候,沈醉对毛人凤恨之入骨,已经准备用毒药毒杀他,被母亲发现制止,她的形象让人觉得非常的善良,善良得在沈醉时常最思念时,让人不时为她掬下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对周总理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在总理病中的时候,他就常常牵挂,让人感动的是周总理逝世的时候,那天沈醉骑着自行车上班,“这一使人震惊与万分悲痛的噩耗传出之时,马路上的人都哭了,连正在岗位上执勤的民警,也是带着哭声劝骑车的人,不要因为悲痛而不注意红灯、发生车祸。我长这么大什么稀奇古怪的场面都见过不少,像这种一个人死去会使得人人哭、家家哭、全城哭,全国的人都哭的事,不用说看,连听也没有听到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也记录了广大群众为总理灵车送别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且沈醉还有幸旁听了公开审讯林彪死党与“四人帮”,作为代表列席了,书中记录公审的一些情况,回来在汽车上,他用极其兴奋的心情,轻轻的喊着“中国得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是幸运的,他在最后关头被迫起义,因而得以度过十一年的改造生活,能够幸存下来。他遇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他关怀,促使他拿起笔写下了许多反映国民党黑暗统治和罪恶的回忆文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解决了住房和女儿读书等问题。解放后的十几年,真是最好的十几年,经济发展,人心向上,他作为幸存者见证了这一切,小女儿历尽艰辛,但父女终得团圆,远在香港的妻子虽然改嫁,但他后来被特批香港探亲,他妥善处理好,两家又友好相处,让妻子和她后夫称自己为三哥,让我们见证了一段人间真情,这都实属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醉在书中说,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共产党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而且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幸福,给了我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掩卷之后,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为看到这两本好书而兴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