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朝霞

<p class="ql-block">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近很爱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日记的话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写日记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古人也喜欢写日记,记录那些重要事件、个人或他人的言行,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等等。</p><p class="ql-block">根据学者研究,中国人写日记“萌芽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盛于明清”,可分为官场工作日记、旅行考察日记、读书创作日记、个人起居日记等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日记也叫“日录”、计日”、“日志”、“日历”等等,汉朝古墓出土文物“木牍”,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日记实物,当时还没有纸张,因此,写在木片上面。</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群众整修水沟期间,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十三件木牍,其中的“日记牍”上面,记录了墓主人生前的私人日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王奉世木牍</p><p class="ql-block">专家整理得知,墓主人叫王奉世,死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十二月十六日。根据对王奉世夫妇的遗骸鉴定,发现头骨异常,疑为生前遭到了长时间的重压,死亡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他的妻子年龄更小,大约二十岁上下。</p><p class="ql-block">王奉世犯了罪,在监狱中记录了生前的监狱生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脱落、或已无法辨认,根据残存的文字,可以获得一些信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汉代王奉世“日记牍”(摹)</p><p class="ql-block">到监狱探视王奉世的人来自临近的郡县,有高密(今属山东高密)的、堂邑(南京六合区)的、敦于(山东安丘)的。其中“陈忠”、“徐延年”两人,在日记中出现过两次,应该是墓主人的亲戚,或朋友。</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韦执谊出使西突厥和石国,三年时间写成的日记结集出版,称为《西征记》。唐宪宗时期,文人李翱撰写的《来南录》,其日记特征很明显,虚少实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来南录》</p><p class="ql-block">李翱应岭南道节度使杨於陵征召,他从洛阳出发,历程七千六百里抵达岭南,出任杨於陵的幕僚,《来南录》就是这漫漫旅途的旅行日记,其中时间的记录非常详细,事件则相对简略。</p><p class="ql-block">宋朝人写的日记,开始记录天气的“阴”、“晴”、“雨”、“雪”等气象信息,和今天的日记格式十分相似。北宋的官场流行写工作日记,如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日记,成为史家的重要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南宋人热衷写旅游日记,如陆游从山阴(浙江绍兴)到夔州(重庆奉节)赴任,写了《入蜀记》;范成大从成都调到临安(浙江杭州),途中写了《吴船录》,这些可公开的私人日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郭畀手写日记</p><p class="ql-block">元朝书画大师郭畀[bì]《客杭日记》,开头必写天气,如“初三日,雨”、“初六日,晴”、“十一日,又雨,湿热”之类,这些气象信息,为现代人研究古代气候,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后称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为“日记”。后来成为人们记录每天遇到的事情的一种文体,从那时开始,就慢慢流传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条件允许可以把我们的日记印刷出来,送给我们的孩子,这将是多么珍贵的礼物,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故事,都是发生在老爷老奶奶那辈人身上的事情,这些事很值得记录。很遗憾当时没记录下来,现在都忘记了。</p><p class="ql-block">我不想让我们的后人也留有遗憾,所以就开始写日记,把我们生活中好的,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点滴记录一下,算是留给后人一笔精神财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