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萍乡师范

行云流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4年,江西萍乡女子师范成立。校址设在南正街武官巷原县“考棚”和助学机构尚宾堂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省教育厅决定将萍乡女师与分宜简易师范合并,成立江西省萍乡师范,直属省教育厅管辖,所有领导干部由省任命,教师由省里分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萍师第一任党委书记由南下干部袁华担任,校长由县长盛朴兼任,樊彩萍担任代理校长,负责日常管理。教导主任王裕兴,副主任李苏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1949年9月份开始招收高师班,每届两个班。1951年又招收了四年制简师六个班,共300多人,1952年又招收三年制初师二个班,120多人,在1955年同时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9月,省教育厅决定在萍乡师范和高安师范两校选拔语文和数学方面的优势学生100人,分别在萍师设语文大专班,在高安师范设数学大专班,作为中学教师培养。1957年毕业时由于情况变化,这两个大专班的学生又全部分配去教小学。1958年大跃进中,萍师又成立了三年制大专班,文理两科招收5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笔者是1955年简师毕业,妻子是1957年高师毕业,都见证了五十年代萍师的发展。最深的感受有下列四个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一一强大的师资队伍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前,江西仅南昌市有两所大学,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有的失业在家,有的在小学教书,大材小用。解放后,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省政府从全国大量引进这些学有专长的高级人才,分配到省里各个中等学校,而分配到萍师的教师中许多都是教授级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音乐教师陈洪濂,女高音歌唱家,解放前在上海曾拍过电影,她担任五线谱和声乐教学。很受学生欢迎,1956年调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心理学教师王道行,1953年调江西师范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著名水粉画家刘竞生担任美术教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国民政府《中央日报》高级编辑任昆如,担任写作课教师,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教育学教师曾广惕,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亲自从苏联的教材中编译了一本20多万字的教育学教材,石印出版,为此学生为他取个苏联名字叫曾广洛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副教导主任李苏菲是著名作家,兼任儿童文学教学,没有教材便亲自编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李歙如老师曾留学日本,是个多面手。不仅擅长音乐、美术,还是个建筑设计师。1952年萍师建造的第一幢二层十间教学楼,便是由他设计、督造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宜春大学成立,萍师一大批教师如黄序銓、李日勤、张维铎、刘竞生等都调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老教师走后,由新中国培养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一批批分到萍师,成为了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萍师的后续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贡献很大的力量,赵永成老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赵永成195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教育系,分配到萍师后,从班主任做起,先后担任过萍师的教导主任,萍乡二中、三中、萍中、萍师的校长、市教育局局长、萍乡教育学院院长,将整个一生,贡献给了萍乡的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就是在这一大批名师的教育下,萍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全省闻名、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合格的人民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一一高涨的学习热情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50年代萍乡的三所中学中,萍师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是最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学习方面,有一个藏书数万的图书馆,一个近百平方米有几十种报刊的阅览室,一个乐器室,桌上、墙壁摆放着二胡、小提琴、笛子等乐器,供爱好者使用。每一个班都订有一份《中国青年报》和配置一架风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生活方面,学生不但不交伙食费,连学杂费、书费也全免。特别困难的学生冬天还能领到棉衣棉裤和棉被。伙食特别好,每餐四菜一汤,餐餐有肉、鱼。早上还可以吃上新鲜的豆浆。国家提供的伙食费吃不完,每年都将节余的伙食尾子平均分给学生,作为零用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很高,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的大批英雄人物如董存瑞、罗盛教、杨根思、黄继光,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书中的女英雄卓娅,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主办的《萍师周报》每期都介绍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绘画队、舞蹈队、合唱队、篮球队、田径队、乐器队、文学社团“曙光诗社”纷纷成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中,初三的吴全美在体操比赛中获奖,简四的贺威亮在100米短跑中获奖。钟亦、徐依广、谭喜亮及笔者都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尤其是简四甲班,由团委书记钟海原担任班主任,在思想、学习、文体各方面都走在前面,被命名为“史瑞芬班”(史瑞芬为当时的全国模范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一一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萍师的办学方针中,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除文化知识外,每个学生要掌握一、二门文娱、体育方面的技能。因此学校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每星期看一次电影,星期天有篮球比赛。每个周末都有周末晚会,由各个年级轮流举办,晚会上师生同台献艺,有陈洪濂老师的独唱、谌芝绳老师二胡独奏、赵永成老师的京剧演唱等,很受大家欢迎。每当晚会结束,同学们手拉手在操场围成几个大圆圈,在《青春圆舞曲》的优美旋律中边唱边跳,十分欢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每到“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都要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如简四甲班演出的讽刺喜剧《葛麻》由陈和远扮演地主,李维正扮演长工葛麻,智斗地主。1953年排演的大型歌舞剧《牛郎织女》,由陈洪濂老师扮演织女,女生刘杏玉扮演牛郎,受到大家的欢迎。引起强烈的反响。城内各单位都组织人员观看,在当年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被邀在县政府大礼堂演出,受到代表们的欢迎而轰动全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一一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五十年代的萍师,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党的教育下,名师的指导下,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省政府秘书处的颜昌林、钟家明(曾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及南昌市委书记),省农业厅的李森廷,南昌教育学院教育处研究室晏树芬,江西财经大学教授贺葵,进贤县副县长谭禄纯,进贤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叶培凡,丰城县委组织部部长邓福继,国家一级演员、江西省1~5届玉茗花节一等奖得主、文化部等七届文华奖得主、宜春采茶剧团团长刘如南,《江西教育》专栏作者、分宜中学校长文至理等都是萍师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萍乡,则有一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级研究员贺威昭,戏剧导演、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刘棫初,诗集《新柳吟》作者、安源区政协副主席钟亦,采茶戏《喊山》作者、市文艺学校校长徐广,戏剧《今日盘点》作者、市文化局副局长黄连和,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黎传哲,短篇小说集《黑豹》作者谭喜亮,诗集《蝉之韵》、长篇小说《好世界》作者姚茂初,萍乡书画院院长尹叶松等,他们都是五十年代从萍师毕业的。他们的成才,与萍师的培养密不可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刘兴,1937年10月出生于萍乡镇,大专文化。萍乡师范1951级初(简)师班4班己组学生(4年),1955年毕业分配到芦溪工作,1964年调入萍乡二中。萍乡市新闻学会、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学会会员,市电影评论组成员。几十年来,在《少年文艺》《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江西影视报》《青岛电视报》《赣中报》《萍矿工人报》《萍乡广播电视报》《萍乡教育》《安源文艺》等报刊发表文章近二百篇,约30万字,于2016年结集出版《岁月留痕》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自2011年客居深圳至今,10年内在深圳、萍乡两地报刊上发表文章八十余篇,现已结集出版,书名《萍乡掌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