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经是建筑艺术的长廊</p><p class="ql-block">曾经是多国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曾经是教堂最多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刘纯</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个多国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是中国东北的历史名城。从1898年起,哈尔滨因其居住过近30个国家的20万侨民,就有了“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城市里那多种情调的各式建筑生动地述说着城市风格的多元化。</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教堂在全国是最多的,曾有40多座。有近30个国家曾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总领事馆,使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哈尔滨可以说是一座多种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老城狭窄的街道上,在老城斑驳的墙壁上,写满了沧桑、回忆、故事与记忆。</p><p class="ql-block"><b>建筑艺术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哈尔滨有很多难以忘怀的风景:有轨电车咣铛作响,教堂钟声厚重响亮,俄式西餐便宜好吃,马拉洋车金发碧眼,石头街路原始感叹,殴式建筑古老典雅……哈尔滨各种建筑数量之多、风格之全、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影响力之广,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木结构,田园式风格的俄罗斯建筑;古堡式,充满童话色彩的浪漫主义建筑;科林斯柱高耸,肃穆庄严的古典主义建筑;神秘摩登,富有雕塑感的新艺术远动建筑;凹凸有致,新奇动感的巴洛克建筑等,构成了美伦美奂的绝美画卷,所有这些,都奠定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p><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原中国大街),殴洲味道十足,整条街道就好像是从圣彼得堡搬过来的一样。看着那楼房外墙立面上的纹饰和手工雕刻,绝对是一种异样的美的享受。置身其中,整个人就像在异国他乡。做为全国十大名街,他足以让第一次来哈尔滨的人而感动。</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早期建筑,既有俄罗斯、意大利的,又有法国、英国的。占据主要位置的是折衷主义建筑。这其中,有巴洛克式的松浦洋行(现哈尔滨旅游中心)、兆麟小学、秋林公司;标志性建筑有哥特式的尼古拉大教堂(已被毁);拜占庭式的索菲亚教堂;新艺术风格的铁路局大楼、黑龙江省博物馆;古典复兴式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古希腊建筑文艺复兴式的哈尔滨市人民银行;中世纪寨堡神秘式的和平邨宾馆、南满铁道医院(现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和俄罗斯古典木结构的游艇俱乐部(现松花江铁路江上俱乐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折衷主义建筑,如哈尔滨颐园街1号等。</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有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成为哈尔滨这座名城的骄傲和哈尔滨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部凝固的建筑史和最能体现城市风格的乐章却被悄悄淹没。</p> <p class="ql-block"><b>石头马路的怀念 </b></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靠江边的地方,由于土质多为黄沙,为了让道路更坚实,人们便想出用石头铺路的方法。所用石料为20厘米宽30厘米长,就像一个方面包,因此人们管这种铺路石叫“面包石”。过去的哈尔滨,不仅中央大街是方面包石铺就的,东大直街、火车站、奋斗路、景阳街、尚志大街、道外跨线桥等都是方石铺路。这些石头写满了城市历史的沧桑,成为哈尔滨独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有人觉得,这样的石头路走起来太不方便,于是便有人下令,铺上了柏油沥清。这下好了,马路是平坦了,可骑着自行车在上面颠簸的快感也没有了。历史就这样被无知的人无情地毁掉了。那种有轨电车走在路上的咣铛作响,马车踏在路面上的清脆声音已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怎么也忘却不了那在石头路上曾经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折叠起来,不缔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吗。无论柏油沥清怎样封存了石头路的风采,都抹不去它在人们记忆中的痕迹。</p><p class="ql-block">那种沧桑温婉的感觉,才是城市应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马迭尔宾馆的故事</b> </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的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这座百年的欧洲风格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奢华生活和骇人故事。马迭尔是一个旅游娱乐设施齐全的高级场所,客房、欧式餐厅、风味冷饮、泰晤士酒吧、咖啡厅、舞厅、商场及花店样样俱全。</p><p class="ql-block">马迭尔呀,马迭尔,你是哈尔滨历史的见证人,从你身上,人们深刻认识了家乡的屈辱和兴衰。</p> <p class="ql-block"><b>富有意蕴的圣·索菲亚教堂</b></p><p class="ql-block">我爱哈尔滨,我爱索非亚。我曾以《沉默的索菲亚》为书名,出版了一本自传体散文小说。</p><p class="ql-block">当浓重的暮蔼罩上圣·索菲亚教堂的时候,就会让你想起千疮百孔的历史。它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1997年,由政府出资清理了周围的建筑并整修后,形成了索菲亚广场。</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坐落于道里区透笼街与兆麟街拐角处,是富有艺术价值的东正教教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教堂。这个古罗马的穹顶结构集中式教堂,原址在懒汉屯,1907年易地重建,原为木质结构。1923年第二次重建,成为今天砖结构的样子。教堂呈东西走向,底部是一人高的花岗岩石座,中央大厅上部是战盔式球形屋顶,上有十字架。中央穹顶的周围设有三个尖塔楼与之呼应。教堂正门在西面,上方有六边形尖塔式钟楼,当年每隔两小时钟声就会响起一次。整个建筑厚实,凝重,壮观,富丽堂皇。俄国茶叶行老板赤斯嘉夫,赞助并监造了这座令人感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当圣·索菲亚教堂第一次出现在眼前时,你会感受到它是那样的优美,厚实,真实和富有意蕴。可以说,这座教堂是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中少有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广场上,游人歇息拍照,大群的鸽子时而地上觅食,时而扑拉拉飞向广场上空,伴着空灵美妙的音乐,让人沉浸在悠远的遐思中,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要到这里,都得坐黄包车。置身欧式建筑间,与置身国外绝无二致。</p><p class="ql-block">索菲亚教堂的默默倾诉,让所有来哈尔滨的人粗知这座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同时也让久居这座城市的人们忆起历史的痛苦与欢乐。</p><p class="ql-block">每当傍晚,当你和许多在紧张工作之后到“圣·索菲亚广场”上来散步的人一起休息的时候,脑海中便涌现出对哈尔滨过去的回溯。这时,你会全身觉得无比静谧,无比抒情,无比惬意,仿佛这凝固的音乐在流淌……</p><p class="ql-block"><b>老城离我们越来越远</b></p><p class="ql-block">索菲亚教堂的神秘,马迭尔宾馆的富丽,颐园街府抵的精美……无不让人从感叹中生出惊奇。没有去过莫斯科、巴黎、希腊和罗马的人,会从当年的哈尔滨领略到异国风情。 </p><p class="ql-block">人们从许多外国驻哈领事馆的遗址中,了解到哈尔滨这座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回顾这些建筑的形象档案,历史便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街路与建筑是构成一个城市历史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代表的不仅是过去。 </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些领事馆有的成了住宅,有的成了公司,有的成了学校,有的成了办事处。对于哈尔滨的老建筑,哈尔滨人有着太多的感慨与牵挂。当年大量侨民的涌入,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建筑风格,使这座城市陡添了异国情调,这其中有一些建筑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老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源泉。</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变化太大了”。现在这座城市再也不是从前的模样了,我们熟悉的老城离我们越来越远,摩电(有轨电车)没有了,老房子拆掉了,老街巷不见了,老商号黄摊了……老城的味道渐渐的也淡了,最能代表老城过去的中华巴洛克式“大杂院”也没几个了。在感叹之余只想说一句,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建设,也需要丰富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纯,汉族,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艺术家,作家。</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艺术品收藏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黑龙江省委理论委委员,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书画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国家级协会、图书馆、院校、丛林寺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国内外著名教授、著名画家、专家学者、媒体人、官员、企业家和美国、加拿大、韩国友人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