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仙境小镇古堰画乡(上)</p><p class="ql-block">2021年夏末,来到古堰画乡,古堰画乡,是国家AAAA级景区,距离浙江省丽水市二十公里。</p><p class="ql-block">瓯江将景区分为两部分,“古堰”是北岸的堰头村。“画乡”指的是南岸镇政府所在的大港头镇。两块区域隔河相望,没有桥,只有画坊往返两岸。</p><p class="ql-block">抵达大港头镇,进入景区,便是画廊一条街。一大片棕红色建筑引人入胜,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的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馆,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有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p><p class="ql-block">提及巴比松油画,其中还要追溯一段古堰画乡与法国的历史渊源。以“回归自然”为宗旨的“巴比松画派”,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巴黎南部的巴比松村孕育诞生。另一边,这座坐落在中国丽水瓯江河段的古堰画乡,继巴比松村一百年后也诞生了一批专注于表现家乡风土人情的画家,被人们称之为“巴比松画家”,以此变形成了独特的丽水巴比松文化。他们“画我家乡,走向自然。”据记载,在2015年丽水莲都区与法国巴比松市结为友好城市,同时来自丽水的33幅中国巴比松派油画家的作品,与30幅法国同派系画作在巴比松发源地一起展出。</p><p class="ql-block">走在画廊一条街上,两侧画室名字诗意十足。门都大开着,供游人随意参观。正值中午时分,馆内游客相对较少。明媚的阳光透过屋顶的天窗,洋洋洒洒地印在画上地上。变成了淡淡摇曳的光晕,为画馆平添了一道亮丽。</p><p class="ql-block">出了画廊一条街,沿着大港头区的主干道往前走一段,就能看到耸立着青石瓦房建筑的街道。街道一眼望不到头,瓦房分布街道两旁,高矮不一,却又井然有序,古韵十足。这便是江滨古街。</p><p class="ql-block">江滨古街临江而建,距今已有百余年。是大港头镇上最繁华的古商贸街道,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美食,更有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罗列期间。其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便是当地的青瓷器,外观小巧精致,款式繁多。忍不住驻足观看。大大小小的街头壁画巧妙地与建筑物相结合,让人不禁瞠目赞叹。还有随处可见的美院学生创作的身影,散布在街道的各个角落,为画乡增添了鲜活的文艺色彩。</p><p class="ql-block">置身江滨古街,鼻息里是清新的空气夹着青石瓦烁,碧草鲜花的气味,还有袅袅清澈的瓯江水气,飘忽的阵阵食材的浓郁,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江滨古街的夜晚,更是梦幻。一排排的红灯笼延伸整条街。各家店铺或蓝或橙黄或彩灯透过窗棂洒在街道上,朦朦胧胧亦真亦幻。街尾处白天看到的古樟树古朴虬劲,粗壮的树枝向外绽放,撑起一片浓荫。夜晚在灯光的映衬下,则像一幅油画,墨韵晕染,犹如仙境般。咖啡吧里传来的音乐,仙音飘渺,好一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仙境小镇 古堰画乡 (下)</p><p class="ql-block">“古堰”,在瓯江的北岸大港头镇,从画乡坐画坊前往,欧江水缓缓流淌,一座座山峰掠过,岸边的芦苇在风中飘荡。下船之后,一片属俗称叫“苕树梅”的花,在小路旁蜿蜒伸向远方。尽头是长约400余米的古贤长廊,沿途建有历代乡贤与通济堰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像。碧清激流上有一排碇步,连接着环山绕村的瓯江支流松阴溪。前方,就是千年国宝通济堰。</p><p class="ql-block">通济堰是一段横卧在碧水之间的拱形石坝。边上有一廊屋,可以看到松阴溪湍急的水流。一边是涟漪层起的平静水面,另一边则是汹涌的注水口。廊屋边竖着两尊石雕像,分别是詹司马和南司马,他们在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负责修建通济堰,后人在此为他俩塑像纪念。</p><p class="ql-block">松阴溪水从层层山林中浩荡而出。江水流倾千顷,灌溉农田竟有1500多年的神奇历史,现今仍在惠及碧湖平原六万亩良田。通济堰真是神奇而伟大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从通济堰进水口到三洞桥沿岸有千年古樟树群,经历了若干朝代,古樟树仍旧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它们捍卫着堰堤,几个世纪以来不被洪水决堤,更是堰头村的风水宝树。</p><p class="ql-block">“古堰”一侧是街市,尽头矗立着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文昌阁。典型的二层重檐式木构建筑,外观呈八角形,顶部像是元宝,为了奉祀文昌帝而建的祖庙,至今保存完好,观赏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前是一座老桥,横跨渠道旁。石板青苔,古樟掩映,古韵十足。不时有烟雾从渠边喷出,朦胧弥漫,似雾含烟。这人工营造的云海正笼罩着古桥和水域。走在木桥上,恍如梦游仙境。这座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的“三洞桥”。古人利用石函引水原理,立体交叉排水,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村里仅有一条街市,坐南朝北,沿堰口至三洞桥北岸临渠而建,这是一条很有年代感的古街,近两百米长的街市上有社庙、有民居、也有店铺。门楣上的题额清晰可见,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p><p class="ql-block">清朝诗人朱小塘《大港头春望》诗曰:“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也能喧闹如城市,六县来船并一舟。”呈现出当年船运繁忙,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瓦肆嬉闹的市集景象。现如今,古街旧时的繁华不再。古街古巷依存。</p><p class="ql-block">阳光斜洒,温馨宁静,谁家的小狗酣睡在自家门前,谁家花香飘散四邻,这里没有商家大声叫卖,也没有游人大声喧哗,一切都那么的详和与美好。这就是生活最美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