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刘河生

<h3> 1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原长庆油田钻井二处、钻井一处和部分长庆油田运输处、测井站、井下作业处等单位从甘肃省华池县、庆阳县等地调来河北省深泽县,参加华北石油大会战,组成“华北石油勘探五部”,至今已经46年了;当年那些意气风发、敢于战天斗地的老一辈石油工人们许多都已经作古了,大部分同志们都已经退休,只剩少部分年轻的干部职工还坚持在相关工作岗位上,岁月无情,当年偌大的一个近万人的单位,如今已是一片片空空荡荡的厂区,单位名称也已一改再改,基本上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许多老职工遇到大病、大难、已至去世,想找原单位帮忙,都已经成为难事。 <br>  我作为“油二代”目前已经退休多年了,前几年,利用自己会开车的优势,与同学、朋友们一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但是,一场疫情把大家都困在了家里,干些什么好呢?于是我拿起了手机,游走在当年四公司的角角落落,拍照些当年的旧址故居,并从许多同志、朋友特别是梁芳仁处长、冯学刚主任那里收集到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与照片,更有幸的是最近原公司机关干部刘生库建立了一个“社区文化群”,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在群里我收集到了更多的照片资料,经过编辑发表出来,与同志、朋友们共同欣赏,不足之 处请大家指正,张这里,真诚的感谢各位师长、兄弟姐妹们,祝大家幸福愉快!<br>  本篇新加入了生库兄、宗礼好友、海成弟、燕平姐、王素然大姐、张主席等的部分作品及照片,如有不同意的,本人可及时撤回,并表示歉意。 <br>  当年的公司机关大楼,曾经的“勘探五部、勘探四公司、钻井四公司、第四综合服务处、华丽服务处”如今的模样</h3> <h3> 作为一个石油四公司初创时的子弟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从1976年四公司的初创至今,四十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从一个青涩的单身青年工人到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并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努力拼搏、为企业贡献了全部力量,自己也获得了许多许多,如今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已经退休多年,随着年龄的变老,脑子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了,但是我们这一代在深泽石油四公司工作了一辈子的人们就这么样不声不响的逝去?以后的人们怎么评价谈论这一切?我觉得这是我们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容不得懈怠与懒惰,更不要怕有些人说三道四,写写吧,虽然水平有限,但这些都是我们四十多年来的亲身经历的一切,不足之处望大家谅解。 <br>    如今的公司机关大楼</h3> <h3>甘肃华池县,我们出发的地方</h3> <h3>黄土高原,留下了我们工作、生活的足迹</h3> <h3>  1976年2月1日,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根 据石油化学工业部的通知,召开动员大会,抽调 钻井一处4个钻井队(3208、3209、32119、 3261)及部分工作骨干,抽调钻井二处6个钻井 队(32303、32304、1859、32311、3223、3222) 和1个水井队(1291)以及处机关、后勤、辅 助生产单位全盘,还抽调井下作业指挥部的一个 试油作业大队(5个试油队、1个准备队和相应 后勤、机关人员)、运输处的运输四大队共3251 人,奔赴冀中参加华北石油会战,确定为“第五勘 探指挥部 ”。<br>  长庆油田钻井二处部分领导与即将离开华池县、奔赴河北参加华北石油大会战的劳动模范合影留念,领导有蔡应学、张兴举、高德峰等,劳模有陈德富、蔡柏生、仇寿祥等</h3>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池县长庆油田钻井二处旧址</p> <h3>  1976年2月19日,由长庆油田钻井二处副 处长孟文蔚带队,关鹏昌(地质勘探)、华茂林 (钻井工程)、苗雨勤(组织干部)、赵农民(器 材供应)、张济才(生活后勤)、黄鹤龄(工农 关系)、惠致文(机械动力)等8人组成先遣 队,按指令于1976年2月22日到达河北深泽, 立即投入前期工作。 <br>  <br>  八人先遣队在现场认真勘测研究工作</h3> <h3>八人先遣队在室内对照地图和勘测结果<br> 当年他们 到达深泽后,经过前期勘测、研究决定石油基地必须避免占用农田、利用小张 庄、北中山村边两处荒凉沙丘之地,建设但是也给后来的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h3> <h3>当年西赵庄至北中山都是这样的柳树沙滩,我们的生产、生活基地就建在这里</h3> <h3>最初的勘探四公司机关大门</h3> <h3>工作顺利的完成了,先遣队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先遣队里的人我基本上都很熟悉,都是当年在华池时在一起住过的,他们的孩子都和我们在一个学校上学,孟处长孟叔叔、华老总华叔叔和我们在一个家属院居住、关老总的儿子和我是很好的朋友、苗科长、黄科长、赵站长和我们见面都会热情的打招呼、张科长的儿子和我们一起到农村下乡锻炼、惠科长惠阿姨是我们非常敬佩的老一辈,惠阿姨年近九十了,至今还能和我们一起打门球,多好啊!如今,许多老前辈和我的父母亲一样都去了天堂,他们吃苦受累了一辈子,没过上几天好日子,现在一切都好啦,他们确都走了,太多太多的遗憾呀,想起这些总让我们禁不住泪奔…</h3> <h3>  1976年2月25日,第一支参战钻井队 3223队全部职工到达深县兵曹乡的泽1井井场安营扎寨,进 行战前动员、地质交底、技术培训。第二天,该 队钻机及配套设备从长庆油田指挥部所在地 甘肃庆阳装车出发。1976年2月28日,即先遣 组到达深泽后的一周时间,首批300人参战队伍 到达深泽,拉开了勘探五部参加华北石油勘探开 发的序幕</h3> <h3>  1976年4月29日,参加会战的勘探五部临 时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就位。 <br>  指挥部机关、地质队设在深泽县西关新医 院;当年深泽新医院、华油勘探五部指挥部旧址,如今已成了“江苏饭店”。</h3> <h3>  1976年夏天,当油田的大部队到达深泽县后受到了深泽县人民政府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当地群众就像对待当年八路军一样对待石油工人,人们见到石油工人都是非常亲切的,当年第一批来到深泽县的石油工人们都能切身的感受到,他们把县城里条件最好的招待所(现在的城关镇政府)、县中学全部宿舍、教室、新建的县医院还没用都让油田使用了,县中学后边的大操场给我们运输大队和固井大队、测井大队当停车场,那些时候小小的县城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县城里到处都是石油工人,由于一下子到来的职工家属太多,没地方居住,大家就到附近各村庄借住,城关、小张庄、彭赵庄、西赵庄、北中山、南刘庄、西关等村庄都住了很多石油工人家庭,以后许多年这些房东都和在他们家居住过的油田人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们也经常一有空就一家人跑到房东家去串门,至今,我们一见面还是非常亲切的聊半天,县城的还没有建成的露天电影院的长条木板上经常坐的满满的石油工人,以至于经常下小雨、小雪人们也不走,打着雨伞、或者把上衣顶在头顶一定要把电影看完,那时的娱乐生活也就是看看电影了。据说当年县政府让油田领导在西关、小张庄以西、西赵庄以北、当时的县政府下属的良种场的几千亩土地上建石油基地,而当时的领导们为了不占良田,确选择了相距甚远的两处沙丘做基地,……,后来随着油田工人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搞的工农关系越来越差,以至于经常发生互殴事情,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油田败落了,石油工人倒和当地群众关系好了起来,联姻结亲的多了起来,许多当地群众都到石油小区买房子居住,加上现在国家政策的改变,油田小区的物业、水、电、暖等一切都交给地方管理,社会好像一下子平静了许多,过去的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去再也不复返了,取而代之是平平静静的社区养老生活,老人们在各自 小区遛弯、打牌、下棋,其乐融融,……</h3> <h3>  当年,西区依次分布着试油作业队、加油站、泥浆站、1291水井队、机修厂、发电房、35KV变电站、运输大队、管子站、安装大队、完井大队、机修 厂、消防队、建安公司、钢窗厂、西区家属院、 地质岩心库等</h3> <h3>  东区自北向南 依次为北二院家属区、燕达公司、鑫源公司、地 质大队、职工学校,招待所、新技术推广站、北 区家属院、工会与教培中心办公楼、体育场、商 场与退管站、有线电视台、工人文化宫、建安公 司、锅炉房、工人俱乐部、公园、机关、生活 管理站、工程技术大队、通讯站、小车队、修配厂、 职工医院、南区家属院、供应站、公安分处、南 二院家属区、子弟一校、子弟中学、液化气站 等。<br>  当年的深泽石油东区</h3> <h3>  当年工人们上下班非常不方便,每天上下班要来回奔跑两个来回、七八里路程,特别是许多生完孩子的女工们更是艰难,如果赶上雨雪天,那就更加困难了,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头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地面上冻了一层冰,当时公路路面是水泥路,路面上有许多一寸多宽很长的缝隙,当时上下班骑自行车的人又多,自行车 一不注意骑到缝里就得摔倒,我爱人那天就摔了两次,晚上我出车回来后爱人好委屈的大哭了一场,那时候女工们的苦恼事还有许多,特别是生完孩子刚满月就得儿上班,一下班就得急急忙忙往回赶,每次回来都看到孩子在哇哇大哭,赶快把奶喂给孩子,孩子贪峦的大口大口的吃着奶,作为母亲还得一边考虑怎么做饭吃,等吃完饭、给孩子洗玩衣物就又该去上班了,与孩子在幼儿园分别是最让人心酸的……,这并不是我一家人的事,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后来由于距村子太近,偷盗现象延续多年,非常难解决,<br>  当年每天上下班的自行车大军</h3> <h3>晋州钻井四公司办公大楼</h3> <h3>  晋州基地 位于晋州火车站西南方向约一公 里处,是晋州市重要的工业区,紧邻晋州水泥 厂、化工厂、造纸厂等。 <br>  晋州基地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280米,占地415398平方米。会战初期只有管 子站、供应站下属晋州转运站两个单位。后根据 生产发展需要,建起了煤场和资产库,并将钻前 大队、固井大队由深泽北中山迁往该基地;与之 配套,完善了发电房、锅炉房、油库、家属生活 区、九年制学校等。 <br>  1996年4月企业重组时, 将原钻井四公司一分为二,成立新的“钻井工 程公司”和“综合服务处”。经两年筹划建设, 于1999年12月将公司机关、工程技术大队、泥 浆技术管理站等迁往晋州基地,形成了配套完 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有利生产、方 便生活的钻井生产指挥中心和后勤保障基地<br>  钻井四公司经理娇琦枫、党委书记彭振富与四公司干部职工一同观看职工运动会</h3> <h3>  公司建立了两个农副业基 地铁杆基地和团泊注基地。 <br>  建立了二十多年的两个农副业基地 为解决公司老职工长期分居和 “菜蓝子”、“面袋子”及肉、蛋、鱼、禽、油的 补助问题以及大量职工家属的工作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油田家庭每月都能领到鸡蛋票、大肉票,按时到北区大门旁的供应商店领取新鲜的大肉和鸡蛋,那些年油田家庭看病、生孩子不要钱、液化气不要钱、用电不要钱、用水不要钱、住房不要钱、连家庭睡觉的床、吃饭的桌子椅子都不要钱,液化气罐、炉具也不要钱,多好的福利啊,这些都是当年的公司领导为大家创造的优越条件,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实惠,我们感恩国家和企业领导,如今两个农场都已经人去场空,当年的一切福利待遇全都没有了,幸福美好的一切都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br>  农场的机械化作业,</h3> <h3>农场一角</h3> <h3>有趣的童年</h3> <h3>铁杆农场成功试种出了水稻</h3> <h3>团泊洼养鱼场</h3> <h3>团泊洼养鸡场</h3> <h3>团泊洼机关干部合影留念</h3> <h3>职工家属观看露天电影</h3> <h3>农场员工辛苦的开荒种地</h3> <h3> 回忆我在团泊洼农场的往事<br><br> 作者 宗礼<br><br> 团泊洼,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团泊乡,北临独流减河,南面是天津市大港区。这里属白洋淀下游的泄洪区,1963年发洪水,为保卫天津,炸开了减河南堤泄洪,我们农场北边河堤上还存有当年炸堤的遗迹。这里村庄不多,地广人稀,河渠纵横,水草丰茂,适合种植和养殖,后来自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农场。我所在的华北油田勘四团泊洼养殖总场就在其中。<br> 团泊洼还因一位著名的诗人郭小川而名闻天下。他的一首《团泊洼的秋天》让这块神密的土地又充满了诗意。<br> 文革期间,文化部五七干校就设在团泊洼,郭小川作为劳改干部曾在这片芦苇和杂草丛生的地方抱着牧羊鞭,赶着羊群,隔着独流减河遥望津城。与他一同的还有张光年、秦兆阳、屠岸等一批著名作家和文联各协会的知名艺术家。<br> 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后来是河北省新生农场的孵化场,距我们农场不远。<br> 1990年2月,春节后不久我被分配到团泊洼。当时的全称是“华北石油管理局第四勘探公司团泊洼养殖总场"。这个场是1981年从化工部第四建设公司(简称四化建)接手而来。开始时只是个种了几百亩地的小农场,到1987年后,国民经济面临困难,全国各大企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公司决定扩大团泊洼农场经营范围,面向天津市场,大力开发养鸡、养鱼、果树、饲料和水稻种植,随之成立了养殖总场。团泊洼是盐碱地,不论种什么都需要用淡水压碱,特别是水稻,要不断更换淡水,这就需要建水库,夏天汛期把减河水储备起来,开春给鱼场和农田浇灌。为此,农场建了一个800亩的小水库,里面生长不少野生鱼,是农场职工垂钓的好地方。<br> 我们农场规格比公司其他二线单位高半格。场长由公司副经理兼任,书记是正处级转业干部,总场规格为副处级。<br> 总场下设两个鱼场,养殖面积3000亩,种鸡和蛋鸡场存栏十多万只。农场分两个大田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黄豆等作物。一个果树队,延减河大堤种植了苹果,犁,葡萄等,还请了山西的果树专家指导。一个饲料加工厂,主要提供鸡、鱼饲料。一个机械队和库房、锅炉房、卫生所。机关设三部一室,生产协调部(调度室)、经营管理部(会计室)、生活后勤部(食堂)、综合办公室(场办)。我在场办当宣传干事、团总支书记,其他人包括主任、保卫干事、工会干事兼电影放影员、小车司机和打字员(通信员)共6人。<br>  场机关是原四化建留下的带月亮门的四排平房,第一排是机关科室,后面几排有招待所和宿舍。食堂很大,能容纳上千人吃饭。<br>  鸡场是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公司从四川合川县农技学校招收了60多名专职养鸡的学生,加上公司内招的待业青年,有100多青工。是我们团组织的骨干成员。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劳动竞赛,文体活动,外出郊游。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和三八红旗手。<br>  我们场的杨小玲连续两年当选公司十大优秀青年,场团总支被公司评为先进团组织。<br>  团泊洼农场生活是单调而枯燥的,特别是周末,有家的都回家了,鱼场鸡场都离机关很远,平时喧闹的机关大院只剩几个人,除了叽叽喳喳的麻雀声之外,寂静的有些可怕。实在无聊就约上人到农场水库去钓鱼。一天中午,我和刘荣革两个小时钓了半桶小鱼,最傻的鱼是小白噘嘴鲢,几乎不用鱼食就上钩,特别好钓。农场有百十户职工家属,他们家家冰箱里都塞满了钓到的各种鱼,去谁家吃饭都是全鱼宴。<br>  农场离华北油田团泊洼学校有五六公里,那里有大港农场和学校,人群集中,形成一个小集市,我们经常搭车到此赶集购物,有时也下饭店小吃一顿。<br>  在农场最有趣的是上天津逛街。我们办公室管小车,有时领导不用车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搭伴去天津玩。虽然团泊洼离天津隔河相望,但要去天津必须绕到大港的千米桥,再走港津路到李七庄进津。那时,车可以直接开到天津百货大楼后边的巷子里,先逛商场,从百货大楼逛到劝业场,中午到小吃一条街吃狗不理包子,再来几瓶啤酒,一天过的特别开心。<br>  团泊洼水多草密,夏天一到蚊子十分猖獗,尤其在天要擦黑的时候,人往院子里一站,蚊子马上把人包围了,人走蚊子跟着走,随手一抓就能逮住好几只。农场每月放二次露天电影,大人孩子看电影时要穿上雨鞋、厚衣服,还要给外露的脸上手上抹上花露水,防止蚊子叮咬。这样,一场电影看完,总要被咬几个大包。<br>  为了不让蚊子进屋,我们掌握蚊子的活动规律,6点多钟就把门窗紧闭,出去蹓弯,等到8点多钟再进屋,打开窗户不开灯,蚊子也不进屋了。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到白露才算完。<br>  近水楼台先得月,农场最大的好处是好吃的多。想吃鱼,食堂后边就是管理员王化彬的鱼池,一把鱼杆半个小时就钓上几条鲜活的草鱼或鲤鱼鲫鱼。交给食堂师傅,一会功夫师傅就做好,几个人可以喝一顿!一次鸡场淘汰下一只七八斤重的大公鸡,我带到家属区子弟学校,学校牛书记找了个四川厨子做成麻辣鸡,麻辣鲜香,我和学校的几个年轻教师美美的吃了一顿!<br>  平时我负责场里的宣传工作,我把机关两块大黑板当作宣传阵地和练板书的场地,每周出一期宣传栏,文章越写越好,字也越来越棒。后来进公司办公室也得益于这两块黑板报。我写的“渔场卫士韩志庆",鸡场好青年杨小玲"都被华北石油报登载。<br>  团泊洼最美的景色在团泊湖,位于团泊乡与大邱庄之间,面积有6666公顷,湖面烟波浩渺,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既是鱼米之乡,也是候鸟天堂,景色宜人。<br>  我们几个年轻人经常骑车到这里观景、野炊。这里距大邱庄近,那里曾经是禹作敏创建的北方豪华农庄,当时闻名全国。一进村就是禹作敏亲手题词的"翻身记"刻在一面巨大的影壁墙上。村里有各种工厂,现代化农场,全是外来打工人。本村人都是管理人员。村里著名的商业街号称"香港一条街"<br>  在团泊洼每个月休一次假回深泽县公司基地,路途近300公里,坐公司通勤车要走6、7个小时。中间在任丘总部还要吃顿饭才能到家,碰到雾天曾经走过十几个小时。冬天在车上冻的裹着被子才能坚持,很辛苦,但是一想到回家看儿子媳妇,心里还是暖和的。<br>  市场变化很快,鸡场八十年代末不愁销路,鸡蛋送天津各大市场,农委按每斤3角返给补贴,还提供低价饲料,到九二年市场饱和,这些补贴政策就取消了,养鸡场全凭自己推销,效益远不如以前,之前计划扩大养殖的设想也就无法实现了。<br>  鱼场也同样,市场供大于求,收益上不去,最后只能承包给职工个人,再后来不行就包给了外边的养殖户。<br>  果树长的慢,到我离开农场时葡萄还可以,其他果树挂果还不太多。后来农场还尝试过养牛蛙,种油葵、织地毯项目等等都不太理想,结果不如人意。<br>  我在农场工作了不到三年时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新。与培养我成长的场领导,职工家属,几百名青工和子弟学校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犹如昨天。<br>  2007年,我和公司工会主席去团泊洼办事,顺路又去场里看了看,农场已经快解散,只留下几名职工看场子。家属区和学校都已迁回公司,农场早已物是人非,周边的团泊新城,环城公路都已经建设的十分漂亮,只剩我们这块河北省的飞地仍然一片荒芜,不由得让人感叹!<br>  国企多种经营作为时代的产物,由兴盛到衰败,不过几年时间。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虽说时代已经变迁,但那段刻骨铭心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却永远难以忘怀,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时常闪现在脑海或者梦中!</h3> <h3>农场丰收大忙季节</h3> <h3>  陕西戏曲研究院来我公司演出,公司主要领导王兆柱、姚治孝、王治才、将占超等领导与演出人员在华油勘四工人俱乐部前合影留念。<br></h3> <h3>  工人俱乐部这个建筑从开始至今始终保持着老样子,只是名称改了无数次,这里保留了深泽石油人四十多年的无数美好记忆,过去大家都喜欢在这里照相留念,这里是当年四公司最靓丽的风景点</h3> <h3>  想当年原公司“电影放映队”就一直住在俱乐部里,我记得有全力、刘建坤等人,早些年,他们整天拉着电影机器到处放映露天电影,在深泽北区院里、供应站旁原房建队门口的过道里、石油大街的路上、西区公路边上、运输大队院里、安装大队门口、铁杆农场、中央村农场、团泊洼农场、晋县管子站等地方,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时职工家属们一听说哪里放电影,都早早的派孩子们去占地方,等演出开始时总是人山人海的,多么热闹啊!有时下起小雨、小雪人们都不愿意离去,坚持要看完才走,放映员也非常理解配合大家,他们遇到恶劣天气时就打着雨伞、穿着棉衣、雨衣坚持为大家服务,有时他们一晚上还要担负着好几场放映任务,那真是非常的辛苦,特别是跑井队放映,路途遥远、道理崎岖不平,坐着大卡车跑一天下来,浑身都散了架、满身灰土和汗水,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洗澡,想想那些日子,真是辛苦但又是快乐的,各位老师傅们:你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呢?一切都好吗?<br>如今俱乐部名称变成了“深泽大剧院”</h3> <h3>  1975年,我们在甘肃省华池县下乡结束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我们甘愿做一颗螺丝钉,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奉献石油。什么才是我们的初心,是铁人精神,是石油魂,是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战胜困难,从弱到强,从常规走向非常规,书写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什么才是我们的使命,是毅然决然的接过老一辈石油人的接力棒,肩扛责任砥砺前行,为中国石油书写更辉煌的篇章。</h3> <h3>  我们这些石油工人几十年来以铁人精神为榜样、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是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激励下,为祖国的石油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刚到华北的时候,机械、车辆都比较落后,钻井现场又都是在田野里,遇上雨雪天气后,道路十分泥泞难行,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职工克服一切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保证钻井队按时开钻 华北油田会战初期的工作状况 </h3> <h3>  我珍藏在影集里还有好几张父辈们艰苦奋斗的合影,真实的记录了华北石油大会战初期时的艰苦岁月,身穿石油工人道道装,头戴安全帽,皮肤黝黑的汉子们,肩搂着肩,咧着嘴憨笑。父亲在油田管子站工作了一辈子,与钻杆打了一辈子交道,经常跟车一道送钻具、接头、打捞工具等到井队现场,遇到恶劣天气、泥泞难行的道路时,他们就人工连抬代拉的将设备送到现场,我作为一个卡车驾驶员经常在现场看到这种情景,我是无比的佩服我们的石油工人的。</h3> <h3>  会战初期,钻井队每到一个新井场,首先要搭建帐篷房,</h3> <h3>  1978年公司在深县建立前线指挥所,为解决吃饭问题,搭建干打垒式食堂,当时建房用的木头、竹芭子等都是我和其他驾驶员们拉去的</h3> <h3>  1977年,华北油田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油田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大开发,我们四公司负责的南部地区也时时捷报频传,赵县、束鹿县、深县等地区不断有新油井喷出高产油流,干部职工们一片欢腾、奔走相告,这是为了加大油田发展力度,开始连续招收新工人入场,首先接受了大批复转军人,又在职工子弟中招收了许多符合条件的人员,为广大职工家庭解决了极大的生活困难问题。<br> 1977年冬,深县地区的泽79井大量喷油,公司组织干部职工到现场召开祝捷大会</h3> <h3>  深泽石油四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构件厂职工在为钻井队制作野营房</h3> <h3>  1989年10月,长庆油田党委书记郭究圣到深泽石油四公司看望并与“老长庆”合影留念<br></h3> <h3>  1976年5月,我公司3222钻井队在晋县赵兰庄钻探赵1井时,突然发生强烈井喷,强大的硫化氢气流猛烈的冲出地面,井队干部职工在生死面前毫不畏惧,勇敢的冲到钻台上努力控制井喷,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防护设备不全,造成李仁杰、梁通荣、陈禄明等三人牺牲、多人受伤,但最后还是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制服了井喷,保住了国家财产,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授予3222钻井队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雄钻井队”,钻井队干部职工到北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h3> <h3>  3222英雄钻井队干部职工合影留念</h3> <h3>  李先念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到油田看望3222英雄钻井队干部职工</h3> <h3>  国家、石油部领导给3222英雄钻井队戴花授奖</h3> <h3>  英雄早已经离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每到清明时节,都会有群众前去祭拜烈士、缅怀英雄</h3> <h3>  1984年12月,胡耀邦、余秋里、康世恩、高杨、张曙光、康克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华北油田干部职工和劳动模范,我公司劳动模范陈万玉、马占忠、李华春、张柱昌、郭振清等接受了接见</h3> <h3>  机修厂劳动模范车工高森参加北京劳模大会归来,公司干部职工在机关大门口热烈欢迎</h3> <h3>  1987年9月,石油部、华北局领导张文彬、王子正来深泽勘探四公司视察工作,并与机关领导合影留念</h3> <h3>  1992年8月30日,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听到自己的家乡安平县附近发现了大油田心情非常激动,约上刘少奇主席当年的卫士长李太和一起到深泽石油四公司了解油田开发情况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耀奇在一起座谈、合影留念</h3> <h3>  公司宣传科干事薛辉在四公司招待所会议室采访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和刘少奇主席的卫士长李太和</h3> <h3>  1987年公司制作的日历牌,俱乐部前的鹿泉照片由冯建国同志拍摄,可惜前不久他确不幸离世,在他生前参加了四公司钻井一线和后勤二线各单位的许多各种活动,由他拍摄的大量精彩照片都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难得的历史资料,他带人亲切和蔼,多才多艺,多好的一位老哥啊,非常遗憾早早的就去了天堂,愿他在天堂安康!</h3> <h3>  公司部分领导与宣传科干事们合影留念</h3> <h3>  1986年,华北油田和四公司都遇到发展瓶颈,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人员、设备闲置,全公司经济收入大幅下滑,生产、生活都遇到困境,在这极端困难时期,新调来的王兆诸经理身先士卒,四处奔波劳累,在他亲自联系协调下,公司与山东胜利油田签订了河口地区石油开发的协定,当年四公司就派出十多个钻井队到达新户大王庄战场开展了石油大会战,经过十年的新户会战,四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会战前的人均收入不过一百元,到会战后期人均收入过千元,这一切都要感谢我们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当然也有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br><br> </h3> <h3> 一次难忘的井喷灭火战役<br> <br> 作者 刘生库<br><br>  时间还得回到上世纪的1987年7月16日。<br><br>  这天上午九点多,新户分公司生产调度室电台突然传来32721钻井队的紧急呼叫声。队长蒋秋良用颤抖的声音报告:正在打钻的车古53井发生强烈井喷,三分钟之内,井架倒塔,井场变成一片火海,一名井架工不幸遇难。<br><br>  值班调度员接完报告后,立即冲出调度室去向领导汇报情况。<br><br>  知情后,正在新户会战前线检查指导工作的钻井四公司经理王兆诸(副局级),顿时脸色苍白,一句话也没说,连衣服也没顾上换立马驱车赶往现场。随后,各路人马纷纷开赴现场。当时,我在分公司政工办负责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安排后,立即背上照像机带着笔记本随大队人马上去了。<br><br>  我们距井场大约还有四五公里的路程,老远就看见井场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火势少说也有十四五米高。<br><br>  待我们到达时,先到的王经理已经了解完大概情况,开始组织分工投入灭火战斗。<br><br>  大约下午一点多,石油部副部长兼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李敬、胜利油田常务副指挥张文彦、主管钻井生产的副指挥姚富林赶到了现场。时间不长,华北油田副局长咸雪峰也赶到了。<br><br>  李敬副部长不顾烈火浓烟的熏烤,围着钻台火团转了几圈,仔仔细细查看火情和设备烧毁状况,询问当时井喷情况。看完后,李副部长和几位领导在一起商量了一阵。<br><br>  下午两点多,召开现场全体人员大会,李副部长开始讲话。<br><br>  到底是大领导,经历的多,见的也多。他开口就说:“这火还不算太大,我在新疆、四川、大庆等油田,见的火比这大得多,大家不要怕。”一句话,让大家悬着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br><br>  接着,他分析了井喷着火的原因和车古53井地质构造。他说,打井和打仗一样,有时候地下的情况瞬息万变,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在前进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总会有的,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绝不能被困难吓倒。跌倒就要爬起来,吸取教训后继续前进。然后,李副部长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救火措施,强调一定要防止二次井喷,做好周边群众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有序科学有效地做好防控救火工作。<br><br>  李副部长对牺牲的那名钻工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惋惜,并再三嘱咐要做好对其亲人的安慰和后事处理工作。<br><br>  李副部长最后郑重宣布说:本首长决定成立救火抢险指挥部,张文彦同志担任总指挥;姚富林、咸学峰、王兆诸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王兆诸同志兼任现场指挥。<br><br>  讲话结束后,按照李副部长的要求各路立即开始行动。<br><br>  井场犹如战场。一时间,水泥车、水罐车、消防车、大拖车、吊车、救护车、拖拉机、推土机等车辆和物资器材摆满了井场。<br><br>  指挥部领导决定,要千方百计寻找到遇难的那名钻工的遗骨。同队的几名工友开始仔细寻找,找啊!找啊!连井场周边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了,第一天还是没有找到。大家经过分析,确认遗骨肯定在大火中。直到第二天中午,一名钻工终于在大火燃烧的钻台下井口处东南面发现了一个像人体一样的物体,经大家仔细观察辩认后确认就是死者遗骨。于是,领导决定成立了一个抢救小组,由队长蒋秋良、指导员胡建云和三名党员司钻组成。小组的每个成员坚决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工友的遗骨抢救出来。几名成员穿好防护服和长筒雨鞋,手拉着手,严阵以待。 <br><br>  抢救命令下达后,几台水泥车开足马力用高压水管线将水刺向大火,掩护抢救人员快速爬入大火之中。在强大的水压下大火出现了断续,他们五人迅速地爬入火海,将已经烧焦还在滚烫的工友遗骸抢救出来了。由于组织得力,几名抢救人员没有一个人受伤。面对遗骸许多人放声大哭,场面十分揪心。当日下午,由两名职工跟专车将遗骸送回河北深泽。<br><br>  为了确保救火工作顺利进行,尽快弄清井喷着火的原因,为在该区块继续打井提供经验和防控措施,李敬副部长连夜打电话请长庆油田钻井总工程师、救火专家史兴全(时任长庆老总,曾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后任长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总经理助理)乘飞机赶到车古53井参与救火。<br><br>  在史兴全这位专家的指导下,王兆诸经理具体组织领导救火工作。大家冒着酷暑高温,夜以继日,轮流换班,谁也不叫苦叫累。灭火采取先易后难、层层剥离、破大为小的围歼战办法,将烧残设备一件件一片片分割出来。连日来,由于分秒必争的苦战,使有的同志身上掉了皮,有的手脚被烫伤,有的晕倒在井场。年过半百的王兆诸经理,戴顶破草帽,穿件白背心,一直顶在现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没有空调的铁皮房子里度过了二十多个夜晚。新户分公司经理张柱昌和其他领导,边指挥日常生产边上井亲临现场,几乎每天睡不了四五个小时的觉。<br><br>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近十多天的奋战,终于扑灭了大火,封死了井口。一场触目惊心的灭火战役宣告结束。<br><br>  大火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在那场灭火战役中,胜利油田给予极大的支援和关怀,不仅在救火过程中大力支援,在灭火后又连续给了几口井位,并给32721钻井队配备了新的设备。华北油田的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兄弟单位二线后勤也都全力支持,使这次灭火战役安全顺利完成,取得了全面胜利。<br><br>  回想这次灭火战役,最深刻的印象是充分展示了石油队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厚义和优良传统;充分展示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顽强拼搏、不惧生死、英勇奋战的冲天干劲和大无畏精神;充分展示了领导干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运筹帏幄、靠前指挥、身先士卒的思想作风和优秀品质。<br></h3> <h3>1992年9月,新户地区遇到百年不遇的风暴潮,整个战区都被海水淹没,全体干部职工立即全力以扑的投入到强险救灾的战斗中,管理局局长刘海胜与四公司经理张柱昌等亲自到现场趟着海水视察指导抢险救灾工作</h3> <h3>1986年8月份,领导安排我替家中有事的张君开解放卡车到新户32714钻井队值班,那天我开车到深泽供应站、生活科等地方装好货物就出发去新户,由于有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加上当年的道路不好、十分难走,到达新户钻井队时已经是后半夜了,井队管理员安排我们吃完饭后我就到野营房宿舍睡觉去了,由于跑了一晚上车很累,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10多点了,我坐起来把脚伸到鞋里准备起床,突然感到脚指头被什么东西加了一下,当时可把我吓了一跳,好疼、我赶忙把脚退出来,一看脚指头上还有一个小螃蟹夹住我的脚趾头不放,我一把就把小螃蟹给打了下去,我小时候经常到小河里捉螃蟹,因此,一看到小螃蟹就十分高兴,于是我又看另一只鞋,里面又倒出来两只螃蟹,我弯腰在房子里的四个床底下又抓住了十多个小螃蟹,装了半洗脸盆,我一看宿舍里有电炉子和小锅,我就给锅里加上水把螃蟹放到锅里通上电就煮了起来,一会就煮好了,我把螃蟹放到碗里,然后拿起来先吃螃蟹腿、再掰开螃蟹壳吃了蟹黄再吃蟹肉,味道真是美极了,我正吃着呢,同宿舍的工人师傅下班回来了,一看我在吃小螃蟹,就笑了,说这些螃蟹太小了,附近河沟里有很多大的呢!我一听就来劲了,提着水桶拿着铁掀就奔着河沟去了,到了河边一看哎呦喂,这里的螃蟹太多啦,用成千上万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是虽然螃蟹多,可是想抓住它们可没那么容易,只要你一靠近、小螃蟹们嗖嗖的一下子就钻进洞口里了,我就想办法到洞里去抓螃蟹,河边的地方比较硬我用铁掀去挖,费了半天劲才挖到一只螃蟹,我想这样太慢了不行,于是我到水边上去抓,那里泥土很软、手顺着洞口就伸进去50多公分,一下子就抓住了螃蟹,就这样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抓满了一桶螃蟹,估计得有五、六斤的样子,回来后炊事员用油在大铁锅里把螃蟹一炸,装了一盆子,那炸螃蟹的味道真香啊!那天我可是过足了螃蟹瘾了!<br>  新户会战时期职工居住的外砖内木板房</h3> <h3>  在参加新户会战前我工作了十多年,每月工资从来没有超过一百元,那时候一般工人级别涨到二级工就不好往上涨了,单位里大部分都是二级工,那时都叫“二鼻子”,到新户后第一个月就领到了一百三十多元,拿到一百多元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开始还没有百元钞票,都是崭新的十元钞票,十几张崭新的钞票数起来嘎嘎响,心中充满无限的幸福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1996年离开新户时,每个月都能拿到一千多元钱了,可是确没有了当年拿一百多元钱的激情了,……<br>  当年参加山东胜利油田新户会战的领导与各单位基层干部在机关大院合影留念</h3> <h3>四公司钻井队参加辽河油田会战</h3> <h3>四公司钻井队奔扑黄土高原参加石油大开发</h3> <h3>四公司钻井队参加新疆石油大开发</h3> <h3>四公司钻井队参加青海石油大开发</h3> <h3>四公司钻井队在青海柴达木油田</h3> <h3>张主席、宗礼到青海柴达木油田看望四公司钻井队干部职工</h3> <h3>  俱乐部后面当年的职工洗澡堂,在1985年以前,这里是全公司干部、职工及家属、孩子们离不了的地方,洗澡需要澡票,由生活科发放给各单位,各单位再发放给每个干部职工,那时最多每星期才可以洗一次澡,这排房子头一间是理发室,我记得好像是是金姨、马姨、张姨等家属一直在这里为大家理发服务了许多年,弟二间是干部洗澡间,第三间是男洗澡堂,第四间是女洗澡堂;在男洗澡堂里,每天一开门,就会进满人,淋浴头下经常是两三个人共用一个莲蓬头轮流冲洗,最热闹的是大池子里,基本上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在水中扑腾、嬉闹,室内总是热气腾腾,在这里大家都赤诚相见、毫无遮挡,别有一番精致,后来南北家属区楼房建好后,大家就再也不去那里洗澡了,可是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不会抹去</h3> <h3><br>  当年,这里是深泽县范围内最热闹繁荣的地方,我认识的有段主任、童经理、葛连乡、王志敏、河南小李等朋友,段主任现在辛集居住,我经常能看到他,老人家身体健康,但是明显变老啦,我们一见面还是有说不完的话,商场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商品物资,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生活<br> 北区石油商场如今的模样</h3> <h3>  当年的四公司职工医院,如今的深泽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几十年来,它为成千上万的油田干部职工和家属、以及地方群众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同时也有无数的油田干部职工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平静的离开了人间, </h3> <h3>  几十年来,石油医院为油田职工家属和地方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善良的人们不会忘记,2021年深泽县人民政府将医院大楼评为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 每当路过医院门前时,我就常常想起当年那些为矿区职工家属们治疗疾病、解除痛苦的老医生、护士们,他们对待病人想对待亲人般的热情、工作中严谨负责、医疗技术非常优秀,许多老医生护士们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医院的张明州老院长,北京来的姚大夫姚院长和王护士长两口,从六十年代在青海冷湖油田时他们就在医院为大家服务,我当时还是个小学生,就对他们有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青海冷湖到甘肃华池又到河北深泽,一路走来,多少激情往事都记在了心间,还有刘卫东院长、马院长、刘光美大夫、王文岭大夫、妇产科张大夫、吴大夫、中医刘大夫、陈大夫、内科任大夫等老一代医生们,他们当年为油田干部职工家属的身体健康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成千上万的小油孩子在这里顺利出生,当年石油医院在当地还是非常有名的一流好医院,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h3> <h3>  当年矿区医院引进了先进的日本B超检查设备,王大夫在仪器前认真的给患者探查病情</h3> <h3>  矿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紧张认真的为病人做手术治疗</h3> <h3>  年过70的李大夫身体健壮,至今还坚持在门诊一线</h3> <h3>  如今依然干净整洁的医院内科、外科、五观科、妇科等科室走廊,几十年来这里接诊了数不清的油田干部、职工、家属、孩子们,为大家解除了病痛,</h3> <h3>刘生库文<br> 全能大夫一一张旗英<br>  走进社区石油医院的门诊室,一位眉清目秀、端庄大方的白衣天使映入眼帘。有人说她是教授,有人说她是专家,其实都不是。可是在社区居民心目中,她不是教授胜似教授,不是专家胜似专家。<br>  她叫张旗英,是石油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曾长期担任外科主任。 <br>  从医近四十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理念,急患者所急,为患者所想。不知治愈了多少患者,不知做了多少次大小手术,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谁也没有统计过,但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每当谈起这些事,她总是微微一笑。<br>  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质,她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早些年就去过北京、石家庄等地大医院学习进修,经过长期地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使她成为一名医术精湛涉猎广泛的基层医院优秀大夫。<br>  近几年,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院体制改革,人员锐减。原社区医院改成卫生所,加上疫情防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大。张大夫是个多面手,既能看外科又能看内科。她态度和蔼,看病仔细,人们都愿意找她看病。<br>  社区老人多,许多老人也进入耄耋之年,耳聋眼花,行动不便。有些老人独自去看病,喋喋不休地向大夫问这问那,有时大夫大声讲几遍老人们还是听不清,理解不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张大夫总是耐心地反复解释,有时写在纸上让老人们看。时间长了,社区的老人们几乎都熟悉张大夫。张大爷腰疼,有人说去找张大夫看;李奶奶腿疼,有人告诉她,去找张大夫看。石油人习惯了,不论办事还是看病,总喜欢找石油上的人,觉得更亲切。时间长了,在门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找张大夫看病的人排队。张大夫在居民心中,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许多患者说,去医院时感到很痛苦,经张大夫的细心治疗和亲切开导,一下子感到轻松了,高兴地走出医院大门。<br>  深泽社区地处偏远,医疗资源不足,石油人越来越少,老人看病保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大家都希望石油医院能够长期存在,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有所扩充,同时,能有更多地像张旗英这样的优秀大夫。<br>  注:张大夫做人处事极为低调,照片是我偷拍的,文稿照片她本人都不知道。社区许多居民给我说,你会写,写写张大夫吧!于是我就写了这篇短文。</h3> <h3>  公司机关门前的奔马石雕,当年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h3> <h3>  如今的奔马老啦,只好静静的在广场东侧喃喃自语的向关注它的人们述说着往日的辉煌</h3> <h3>  目前,许多油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都搬离到外地生活了,但是,我们在深泽石油矿区生活了40多年,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和环境,出门就有人打招呼、唠嗑,买菜做饭娱乐都有固定的规律和圈子,如果换个环境估计弊大于利;再次,不论到哪里,都要涉及到住房不方便,与子女长期共处恐会衍生一些矛盾和不快,所以很多老人都很执拗,说宁愿病死在家中也不想外出折腾, 留守的职工家属们每天行走于那些熟悉的林荫路、林立的小区楼宇间,来来往往的熟人们见面操着南腔北调招呼不断,矿区的居民都是七八十年代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父辈石油工人及家属子女,大家汇聚在一起组建一个居住基地,最早这里叫“华北石油勘探五部”,之后经过各种分离整合,叫过勘探四公司、钻井四公司、综合四处、华丽服务处等名称,但是“石油四公司”基本上是大家普遍的叫法,当年四公司光职工就有一万多人,再加上家属子女,二万人口应该不是问题。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啊! 目前各小区相应的绿化、娱乐及健身设施现在都配备得非常完善,散步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健身娱乐的人也都林林总总,三五成群。各种花草、树木都有些年头,道路基本都形成了林荫路,很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体育场锻炼的人们娱乐形式真是丰富多彩,有唱歌的,跳舞的,拉琴的,吹曲儿的,还有遛弯的,健身的,侃大山的……,真的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怪不得许多老人们说什么也不想离开这里呢,在这里比在哪里都开心。<br>  下图为深泽原石油体育场一角</h3> <h3>  小区内老人们的休闲生活</h3> <h3>  体育场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健美操</h3> <h3>  丽泽广场欢快的广场舞</h3> <h3>  小区内老工人们聚精会神、激烈的博弈着</h3> <h3>百岁老人一一张湘记<br><br>  作者:碧海阔澄<br><br>  张湘记老人今年已经105岁了。1918年1月13日,张湘记老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区黄堂村一个农民家里。幼年和青年时期干过苦工、店员、劳役,还被国民党政府抓去蹲过四个月监狱,饱受了苦难的折磨和煎熬。1947年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直到1949年东北伪军某部兵败逃亡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截获,后改编为解放军。1950年随军去玉门油矿担任警卫战士,后转业到玉门油田钻井队当工人。之后又转战青海、长庆、华北油田,干过柴油机司机、打水工、门卫等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石油发展做出了贡献,多次获得过先进生产者称号。1984年光荣退休。<br><br>  老人一生酷爱象棋,乐于助人,善行善举。退休以后,大部分时间以棋为乐,几乎每天都要去活动室下棋,长期固定的棋友有一位姓闫的和一位姓安的老人。老人下棋特别较真,经常为一步棋争的面红耳赤,过后又是哈哈一笑了之。近几年,偶尔还和我下几盘棋,当然年龄和棋力的悬殊大,为了图个高兴有时我也输一半盘。老人非常勤快,爱护公物。他随身带着一个工具包,每当看到一枚棋子坏了或者字不清楚,就用胶布粘好,又用黑红两色油笔把字描清楚,有时棋子丢失了,自己用木头制作棋子。经常检查凳子,有坏了的就及时修理。从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看到有脏东西就拣起来撂进垃圾桶。这些活儿看起来简单,可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弯腰蹲地都很困难。<br><br>  张老生活十分简朴,穿衣吃饭都很简单。不论是艰苦年代还是光景好了这些年代,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捡四。老人一直不抽烟,平时爱喝点酒。除了象棋很少有别的爱好,从不刻意锻炼身体,最多就是在小区大门口走走转转,晒晒太阳。性格也不算太开朗,交往很少,也很少外出旅游疗养,赶集上街。<br><br>  张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儿三女。老伴刘氏是甘肃酒泉人,随矿家属,今年也九十多岁了,身体仍很硬朗。几十年来夫妇二人相濡以沬,恩爱有加,很少吵过架红过脸。老人已是五世同堂,几个子女都在油田工作,也很孝顺,常回家看望老人,给老人买喜欢吃的,陪老人聊天,听老人唠叨。孙辈们也都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子女们轮流照顾二老。前年我去看望老人,是二女儿张燕清照顾父母。<br><br>  我是下午去的,张老正在睡觉,听到我说话一骨碌起来,和我聊了一阵,记性生挺好,还能叫上我的名子,提起下棋之事高兴地拉住我的手不放。本来想和老人下一盘棋,考虑疫情期间不便久留,未能乐成。<br><br>  张老精神尚好,笑着对我说:“现在生活很好,身体没有太大毛病,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我们老年人,希望能多活几年,有机会再下下棋。”我说,过阵子疫情彻底过去了我找您下棋。您老好好保重,多活几年,这是我们小区的福气,也是石油人的福气。他和女儿把我送到自家门口,我强行让他留步,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张老。<br><br>  衷心祝愿张老和老伴身体健康,多活几年。<br><br></h3> <h3>深泽石油人的后勤部长们</h3> <h3>幸福的石油李妈妈</h3> <h3>幸福的石油任妈妈</h3> <h3>幸福的石油宋妈妈</h3> <h3> 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br>         文/碧海阔澄<br>      “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在我的阅读记忆中,这句话好像是已故老一辈著名文学家、翻译、记者萧乾说的,已不知道原话是在哪本书里,还是哪篇文章中。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好比马拉松赛跑,人人都有最后一圈,这一圈通常指人生道路迢遥的老人。七老八十的人,穿过艰难的世途,愈越险阻的障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入人生最后一圈的跑道上。这一圈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的人跑得稳健有力,从容不迫;有的人歪歪扭扭,步子不正;有的人拖拖沓沓,艰难困苦。总之,各人有各人的跑法,各有各的终点线。谁能跑好最后一圈,谁就是胜利者。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十点建议,仅供大家探讨。<br>      第一,正确处理 上与下的关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仕途上,总是追求上,以上为荣,以上为乐;总是躲避下,因下而悲,因下而忧。其实,人生中有上有下,是十分正常的。人在高峰上总是暂时的,无论谁,最终都要站在平地上。人皆由平凡开始,最终又回到平凡,这是法则。高处有高处的美,低处也有低处的美。要相信,低处的温馨往往是高处不曾具有的,关键是你要善于发现,学会感受。一般人从长期忙碌的工作中刚一退下来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反差,尤其一些长期在领导刚位上工作的人,刚退下来需要调整心态,逐渐适应社会,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人吗,不论你历史上曾经有多风光,退休后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和老太太。<br>       第二,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样是老年人,一个地区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与一个行业,即使同一个单位,享受待遇差别相当悬殊,包括住房、收入、医疗、补贴等等,这些差别有些是历史形成的,有些是地域环境造成的,缩小这些差距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要老在回忆和悔恨中过日子,更不要相互攀比,要有知足感恩之心,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其实人的幸福不完全是物质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更重要,欲望是很难满足的,你有100万而别人有200万,你心里难受;你开着宝马车别人开着宾利车,你心里也难受;你在二线城市买了别墅别人在大都市买了别墅,你心理更难受。可是反过来想,他有500万可他可能才活了五六十岁,你没有多少钱,麻烦想法少了,活的简单,健康快乐活个八九十岁。他房子大可是失眠睡不着觉,大有什么用。有钱有地位的人一般活的都复杂,没钱没地位的人一般活的都简单,各有各的好处,好事不可能都落在一个人头上,还是简简单单好。<br>      第三,正确处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老年人养生的方式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动养,一种是静养。动养是为了健体,静养是为了健心,而且,健心又往往是健体的前提。所以,人到晚年,一定要更加注意保持心灵的平静。人生难得圆满,人心难得平静。只要你在心理上是平静的,就必定能获得更多幸福与快乐。当然动与静不单是心理性格因素,更重要的是身体因素,能动则多动,不能动则少动。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可以旅游、打球下棋、唱歌跳舞,不愿或者不能动的,可以读读书看看报,写字画画写诗作文,养花养鸟,钓鱼打太极拳,也可以找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圈子作诗发文,谈天说地。总之,总得找点事干,人老了就怕闲。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包含着两面性,过度地锻炼並不好,人的心脏一般一生跳动也就25一30亿次,过度活动加速心脏跳动,寿命也就短了。有的老年人凌晨两三点就出去锻炼了,每天走三四万步,吃的又素,这能长寿吗?长寿的人大都不过分锻炼,但他们讲究吃,少而精,杂而鲜。中国平均寿命最长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老中医,他们那有时间去锻炼,终身不退休,关键是生活环境和营养搭配好。香港、上海人口密度高,空气质量一般,但人均寿命排在全国前两位。所以,老年人要坚持科学锻炼,把握好度。<br>      第四,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糸。老年是回归自然前的生命之巅,是生命舞台的最后一幕,是生命四季中的冬令时节,是命运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漫长生命临近终点站的时候。有人把生命看得很短,也有人把生命看得很长。看短了,会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看长了,会对生命更加充满希望。不管看长看短,生命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幸福,一部分是痛苦。老年人应该千方百计延长幸福的部分,尽可能地缩短痛苦的部分。快乐的人生是幸福多于痛苦,烦恼的人生是痛苦多于幸福。人生的真谛,不在生命的长短,而在人生的价值,短促的人生却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的人,他的人生也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富有韵律的人生。有生必有死。人来到世界,又要离开世界,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进入老年,死神的阴影就可能在脑海逐渐浮现出来。此时要明白,死亡虽然不可避免,但衰老却是可以延缓的。害怕死亡不如珍惜健康,多一分健康就多一分幸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理的健康,只要心态是平和,你的健康和幸福就有了动力。当疾病或者死亡来临时不要过度的惊慌,正确面对,积极治疗。如果确实病入膏肓,那么就不要花过多的钱去治了,增加亲人的拖累和本人的痛苦,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与其拖着受折磨倒不如痛痛快快有尊严的走了好。也就是说,人老了最好的活法,老的要慢一些,死得要快一点。<br>       第五,正确处理养生与饮食的关糸。一般来说,人到了七八十岁之后,身体各部位开始快速老化,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尤其“三高”现象比较普遍,其实这属于正常现象,不要吓的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整天血压器、测糖仪、体温表不离身,肉也不吃,菜也不买,就弄点粗茶淡饭,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即使活100岁只不过是图个长寿的虚名。现在超过70岁的老人,大部分都经历过受饥挨饿的日子,过去是缺钱少物,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绝大部分老年人手头还是宽余的,应该过几年好日子了。当然,要因人因病而异,科学养生,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重视生命和健康质量。保健品是起不了保健和延长寿命作用的,只能是白白浪费钱。我们普通人是买不起真正的冬虫夏草、人参等类的高级补品,就是好的龙井茶叶、茅台酒也买不起,所以不要乱花钱。买东西一要少买点,尽量买质量好一点的。老了又吃不多,宁吃鲜桃一口,不吃毛李子一斗。<br>       第六,正确处理节约与消费的关系。虽然养老金18年连涨,但就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大多数退休职工人均每月也就四五千块钱,而且是从几百元慢慢涨上去的。就目前物价和消费水平看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处于中等生活水平,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许多老年人就目前的养老金仅仅能够维持日常生活,至于买大房子、买好汽车,向更高的生活水平拓展还是有困难的。可是现在的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的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有点太节俭了,连点肉和水果都舍不得吃,买东西在便宜堆里选便宜,有的人一颗白菜吃几天,何谈鸡鸭鱼肉。当然,这与收入有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问题需要改变。<br>       第七,正确处理帮助子女与掺合事务的关系。俗话说,老人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永远不是老人的家。人越老越毛病多了,不只是身体上的毛病,性格上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子女特别是第三代千差万别。现在年轻人的家庭组合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各具特色。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身体好的可以帮助子女带带孩子,有些孩子经济条件好,能请得起文化比较高的保姆就不要勉强了,蹲在自己家里享享清福。至于孩子的工作和家庭事务父母就不要过多的掺合了,让他们自己独立处理。当然若出现家庭暴力或者违法行为,父母就要坚决过问,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子女的权利。<br>       第八,正确处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关系。常在“抖音”、“快手”等网站看到关于子女及更多后代不孝顺不赡养父母的的文章和画面,当然为了吸引网民眼球水分很大。对此,应该辩证地去看,把有能力而不孝敬不赡养老人和无能力无条件的子女加以区别。有些子女自己住别墅坐豪车,而父母看不起病买不起肉,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管不问,这就不对了。也有相当一部分子女,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无房无车,何谈孝敬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也应为子女考虑,子女要工作挣钱,买车买房,供养孩子上学,压力山大。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听那些大亨们在那唱高调,说大话,多长时间没有回家啦!多少天没有给父母钱啦!当然,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孝的子女,但是很少。至于在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这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老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比如,现在有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已有70岁以上的了,双方四五个老人,如果不去养老院谁来照顾。<br>       第九,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退休是因为到了国家的法定年龄了,不是说一切都退了。老年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肩负着传承历史和培育下一代的责任。退休以后仍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是党员的要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学习宣传党的政策,按时缴纳党费。所有老年人都要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活动,遵守社区规定,爱护社区环境,支持居委会工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贡献才能和力量。<br>       第十,正确处理好家庭与亲戚的关系。年少乐新知,衰暮思故友。现在七十多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都有背井离乡抛妻离子的经历,他们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过去没有时间和亲人团聚,现在有时间了,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很方便,趁着还能动,回家乡看看,走走亲戚,会会老友,写写回忆录,多好呀!切不要闹矛盾,计较旧事,争这争那,花点钱心疼,想开一点,时间会带走一切。</h3> <h3>深泽石油才女,原华北油田钻井四公司供应站职工王素然院士书画作品</h3> <h3>  在华北油田深泽石油四公司机关大楼对面,有一座美丽的广场,过去叫石油体育场,现在叫深泽县“丽泽广场”,这里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br> 春天,广场里的小树、小草就会变成嫩绿一片,花坛里、树林里还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鲜花。海棠花迎春花最为美丽。那艳丽、大红色、鲜黄的小花朵,会最早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随后,桃树、杏树、梨树及丁香花都争先恐后地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香气沁人心脾。 广场塑胶跑道、篮球场总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热闹非凡。<br> 夏天,广场里的鸟儿在树上不停地叫着,芍药花开了,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烂夺目;八瓣梅各种各样的颜色,仿佛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晚上,人们在小广场散步,还有一群舞者跳着欢快的广场舞。<br>  秋天,白杨树树叶一片金黄,在秋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仿佛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放眼望去,整个广场就像一片欢乐的海洋。小孩们在风中放飞风筝,后面还有几个小孩追着风筝奔跑。海棠树也结出了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  冬天,雪慢慢落下,大地穿上了白色的棉袄,小草躲在厚厚的落叶下。整个广场都变成了雪的世界,小朋友在雪地里,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还有的堆雪人,似乎寒冷随着这热闹的气氛慢慢消失了。<br>  丽泽广场的春、夏、秋、冬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h3> <h3>  石油体育场最初的中心大理石人物雕像,无数人们在雕像前拍照留念,如今它还静静的站立在广场西北角树林里</h3> <h3>  当年的体育场中心雕塑</h3> <h3>  人生之旅途,千回百转,兜兜转转,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映证着成长。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感恩所经历的、所遇见的、所陪伴的一切,希望余生一切安好。    路依旧漫长,顺其自然,步履坚定,不惧生活艰辛,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快快乐乐,共赴美好未来。</h3> <h3>  广场大象石雕,无数孩子们的最爱,已经在广场里站立了二十多年了</h3> <h3>  广场里的五花石雕:奋进的老牛,象征着石油工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它在广场里也默默的奋斗了二十多年了</h3> <h3>  二十多年前,运动员石雕被换成了不锈钢日月标志</h3> <h3>  如今的广场中心雕塑换成了仙鹤奔月钢雕,夏天,周围的喷泉一开,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h3> <h3>  滹沱河大桥,我们进入深泽县的咽喉要道,当年我们从大西北赶来河北参加华北石油大会战时,大量设备、车辆、人员就是从这坐大桥上通过到达深泽驻地,</h3> <h3>  长长的滹沱河大桥见证了我们深泽石油运输人四十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不管春夏秋冬经常天不亮驾驶员们都开着自己的座驾驶过滹沱河大桥 ,奔向石油开发的战场</h3> <h3>  当年的狭窄的单桥如今已经建设成了上下通行的六车道的双桥,目前桥下是清水常流、桥上车流不断,桥旁滨河公园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幸福镜像</h3> <h3>当年的滹沱河大桥</h3> <h3>  成为一名石油人,我倍感光荣,在油田运输工作中,我时刻把争创一流做好服务,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自己的工作主线,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与好评,由一名汽车驾驶员成长为基层领导,带领车队员工奋战在华北油田个个战场。 <br>  在基层领导岗位上,我始终坚持以仁爱之心、感人之情带领队伍,在工作中严格安装规章制度要求队伍,在生活中热情的关怀每一个司机,在同志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车队主要承担钻井四公司井队搬迁工作,每次执行任务,对方都要求天一亮车辆就要到现场,那么司机们就得半夜起来出发,早饭就没法吃,我就学习老一代深泽石油运输大队干部的传统,提前联系好饭店、做好早餐的,第二天车辆一到现场,我携带的早餐也同时到了现场, <br>  同志们吃着热气腾腾的免费早餐,心里暖洋洋的,那个车辆出现了故障同志们互相帮助、如果搬迁工作到中午完不了,我就想办法为大家解决午餐及晚餐问题,这样在工作中同志们更加加倍努力,后来同志们一接到第二天井队搬迁的任务,提前一天都开车到了现场,在装载货物时更是争着拉超宽超高的难拉货物,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挑三拣四专挑小件拉的坏毛病。总之,只要是对工作有利的事情,我都努力去做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车队在用户中取得了良好的信誉。<br>  当年停放着近两百台车辆的运输大队车场,每天出车回来找停车位都是个紧张事,车场的各个能停车的地方都划上了停车线,回来晚的车都要来回调整好几次才能停到自己的车位上去,那时的车队多么繁荣与辉煌,而如今看着荒荒凉凉的车场(能保存原貌至今也真是个奇迹)真让人嘘嘘,时间改变了一切,让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的老一代石油运输人牢牢记住当年的一切并传颂给后代们吧!</h3> <h3>  这是当年21岁的我和我的3506号贝列埃大卡车;会战初期,开着我的大卡车去过北京,围着天安门广场跑了一圈、经过东长安街到达劳动人民文化宫,为钻井四公司打热水井的钻井队送设备。这是我开车生涯的骄傲,从 那以后多么高级的大卡车也别想开到天安门广场上去了,那些年,人们的思想还是红彤彤的,对天安门有着无比的崇拜,那是夏天的一个后半夜,通知24点一过我们就可以通行,当时,规定路线是过了前门大街进入天安门广场后向右拐、再向左转经过革命军事博物馆后到长安街向右转经过长安东街到达劳动人民文化宫。那时我非常崇拜天安门、十分想经过天安门,于是我就动了个心眼,进入天安门广场时,我有意识与其他车辆拉远了距离,路口有警察,一进广场我就向左转了,警察也没有拦我,我就向左转、再向右转,看到人民大会堂了,我四处张望,好像看到了当年我的大哥、二哥在这里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样子,很快经过人民大会堂到了长安街再向右转,马上就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路过天安门时我都听到自己心脏跳的是彭彭的,那个激动心情无法形容,当时好像进入了迷茫状态,好像毛主席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广场上的群众像大海一样的欢呼“*****、*****……”,我当时觉得我也必须喊出来,于是我就在驾驶室里高声喊了起来“*****!”喊出来后觉得浑身热血沸腾,车怎么开过去的我都没什么感觉,回想起来就好像是坐着轿子过去的一样,感觉到车子在忽悠忽悠的漂,直到下一个路口见到红灯亮了,才回过神了,赶快踩刹车……,从那以后,我觉得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肯定是受到了毛主席在天之灵的护佑,我开车十多年、做车队管理三十多年,整天跟着车队跑,一直平平安安、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把车辆开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钻井队现场后受到了带队干部批评;其实我早就做好了被扣车、罚款的思想准备,为了我的理想、我什么都不顾了,在*****毛主席在天之灵的眷顾下,通过的个个路口,警察叔叔都没有拦我,感谢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好警察们!……后来我多次开着贝列埃去济南拉190柴油机、去大港拉油田物资、去塘沽拉设备、去太行山拉石头、水泥、石灰、去杨柳青总库拉木板房等,到了1983年因为贝列埃车耗油量太大(百公里40个油)被强制报废入了晋县资产库,至今对我的贝列埃大卡车和当年我们的贝列埃小队的师傅、同志们还充满怀念之情!<br>  后来我又到石家庄汽车制造厂接回2001号东风卡车,开了两年后又到湖北武汉接回4701号东风半挂车,开着半挂车多次到天津总库拉运物资,那时的道路非常不好走,我经常两天一趟连续跑十多趟,有意识与当时运输大队的标兵郭振清、郝长文、田学敏等师傅,还有我的老同学工作标兵闫卫星等比一下高低,当时人们的工作热情都是很高的,由此,领导看到我比较能干、又是高中生(那时高中生是不多的),就让我到调度室工作,从此我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在管理工作岗位上,我依然保持着石油工人的本色,兢兢业业的干好每一项工作,一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干到离岗退休,在工作的四十多年里获得了二十多次先进工作者、标兵、优秀党员、优秀管理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我的一生都是在油田运输企业度过的,我感恩每一个帮助过我、与我一同奋斗、工作过的领导、师傅和同志们,祝愿大家幸福安康!</h3> <h3>  当年深泽石油南区大门口,<br>冯波、梁小东等小朋友在一起留影,当时整个石油街都是这个样子,平直宽阔的马路,路两边铺满砖头的人行道上整齐的槐树都用红砖垒成塔样,非常好看</h3> <h3>曾经的石油大街</h3> <h3>曾经的石油北区</h3> <h3>深泽石油北区如今的模样</h3> <h3>深泽石油北二院近影</h3> <h3>深泽石油西区近影</h3> <h3>原来的深泽石油南区幼儿园</h3> <h3>  当年的油孩子们在幼儿园受到阿姨们的悉心照顾,</h3> <h3>  从1984年到1986年,我家女儿一直在深泽石油南区幼儿园,班主任田小香对全班的孩子们精心照顾、关爱有佳,经常上班提前去,下班最晚回,孩子们的家长经常谈论、夸奖田老师是个称职的好老师,有一次过节,别的单位都放假了,只有我们运输大队不放假,让大家加班,当时我开井队值班车在井队,我妻子请不了假,只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田小香老师一看只有四五个孩子,就把孩子们领到了她自己家里,带领孩子们玩耍、游戏,看到我女儿一颗扣子掉了,就拿来针线给缝好了,等我妻子下班把孩子接回家后,孩子高兴的给妈妈说:田老师给我缝扣子了,也给别的小朋友缝扣子和缝衣服了,我妻子听了以后非常感动,直夸田小香是个好老师!前几天看到飞燕的美篇,又想起了当年的岁月,直夸幼儿园的田老师好!只可惜田老师只和我们在深泽南区9号楼住了没几年就搬到晋县了,我们后来也搬到辛集居住了,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过田老师了,祝田老师永远健康幸福!好人一生平安!</h3> <h3>当年幼儿园的阿姨们多么年轻漂亮</h3> <h3>  当年的机修厂车工车间</h3> <h3>  子弟学校的王木兰老师带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h3> <h3>  每当看到公司子弟学校的照片,我的心情就格外激动,想当年,我们是深泽石油四公司子弟学校的前身、甘肃华池长庆油田钻井二处职工子弟学校的第一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对子弟学校及当年的老师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毕业、下乡、工作后,老师们大都还一直坚守在学校的教育岗位上,到了深泽石油子弟学校后,他们还继续教书育人了许多年,我记得的校长、老师们有:邢志杰校长、黄述谷老师、校长,陆学娟老师、王兆礼老师、苏世俊老师、韩培元老师、许淑芬老师、陈广田老师、刘友肃老师、张占勤老师、高一博老师、王永辉老师、杨虎义老师、薛迷昆老师、樊水莲老师、钱进贵老师、陈开明老师、黄淑芬老师、郭进玉老师、校长,老陈老师等还有学校门卫室的老郭师傅,当年的陆学娟老师、陈广田老师、樊水莲老师都是与我们一起从青海冷湖到甘肃华池又一起来到河北深泽的,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啊!如今他们都已经退休,在适宜各自生活的地方愉快的生活着,我们这些学生们绝对不能忘记他们,感谢老师们当年对我们的教育帮助,祝愿全体老师们幸福、健康!<br>  当年的子弟学校操场一角</h3> <h3>子弟中学</h3> <h3>子弟小学</h3> <h3>子弟学校旧址</h3> <h3>  当年深泽石油四公司固井大队车场一角</h3> <h3>水电大队职工在电线杆上检修线路</h3> <h3>  管子站钻具车间,我的老父亲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h3> <h3>  机修厂大院、高高的龙门吊非常壮观</h3> <h3>机修厂机关平房</h3> <h3>变电站大门</h3> <h3>固井大队大门</h3> <h3>固井大队工房</h3> <h3>原测井大队平房</h3> <h3>深泽石油通讯队,高高的信号铁塔为广大职工群众带来了欢乐的福音</h3> <h3>公司机关小车队,当年多么繁荣,如今一片萧条</h3> <h3>当年的辉煌石油供应站如今成为深泽县盛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h3> <h3>当年的供应站大门</h3> <h3>当年的供应站钢材库</h3> <h3>深泽石油西区加油站已经被建成了街边公园</h3> <h3>  原来的测井大队、安装大队基础场、房建队等地方都已一片荒凉,等待着深泽县城建局开发建设</h3> <h3>  如今的深泽县在国家统一部署领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建设成了非常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小城镇了,在城区的东南西北都建成了绿化公园、广场、游乐场等,各小区里及附近街道旁都设立了体育锻炼器材,城区内商场、超市、学校、医院遍布,宽阔的街道、林立的小区楼房,处处突显出现代化的气派,目前我们油田物业都归了地方,开始时肯定会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些事情甚至比油田管理时期还好,例如体育场的管理和建设就比油田管理时期要好许多</h3> <h3>  城西北角的秀水公园,广阔的园区名贵树木、花草遍布,静静的湖面倒映着优美的小石桥,空气清爽、香风习习,这里已经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h3> <h3>秀水公园小石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