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马兰关 长城掠影(九十五)

拨雾见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清东陵所在地——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在长城存续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重大的事情。公元1661年前后,大清王朝在选择万年吉地,修建皇家陵寝时,以影响龙脉和风水为由,下令将规划区内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大约7.5公里的古长城 ,推倒清除。做为蓟镇长城重要关隘的马兰峪关(又称马兰关),也难逃厄运。原本可以相牵相伴的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 ,令后人扼腕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5月14日,我们 闻讯而来,寻觅而至。首先驻足新建的马兰关牌楼,仰望马兰关城墙遗址,然后爬上东山坡残存的一段石砌城墙,居高临下俯瞰长城根下的村容村貌。下山后走街串巷 ,观看如今的长城人家。此行发现这里的变化较大,看点较多。一是设立标志性建筑。为发挥本地传统优势 ,弘扬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在关口的公路上,建立了马兰关牌楼,虽略显单薄,但不失意味。我们原计划模仿古人通关,没想到正值关外地区疫情突发。为防止传染,在马兰关牌楼下,暂时停放一辆环卫洒水车,阻止出入。当年的古城关口,变成了现代的建筑 ,但共同的目的是防范侵袭之敌。二是增添配套设施。在关口路旁,修建了小型广场,设置了长城标识牌,便于人们观赏和停车。三是保护长城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关口东侧的城墙,外层包砖大多脱落,只剩夯土墙芯,但仍然高耸、壮实。墙顶之上,早年修建的水渠,停止使用,避免渗漏;堆放树枝,阻挡游人穿行踩踏;安放广播喇叭,宣传保护长城的知识;在村内小街旁的民房之间,保存着一段较好的石砌城墙,因明显高于民居,有鹤立鸡群之感。这段醒目、难得的古城墙能够遗留至今,与其说是机缘巧合,不如说是有心之举。2018年12月,紧邻关城的马兰关一村,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长城功不可没。这些显而易见的表现,有力地证明长城的后人们,不忘祖先,铭记历史,尽其所能地保护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 ,让古老的长城及其衍生的长城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