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独木难支,众木成林。”伴着四月和煦的春风,朱煜名师工作室十全十美磨课小组正式成立。一只贝壳,因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一节课,因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莲都小语学习团队一场“卷入式”的教学研讨也在此时拉开帷幕,经过近一个月的打磨,林聪聪将《军神》一课带到课堂展示的舞台,支跃红分享了主题为《以终为始,从课后习题出发》的观点报告,麻寅莹、雷志英、张司行、钟晓芳一同参与答辩。</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此次磨课活动历程和记录。</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于育人目标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低中高年段都新增了一定数量的革命文化类题材课文,这类课文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该类课文以真实历史为题材,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孩子们能喜欢革命文化类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但是由于革命历史人物和现在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在理解方面有很大难度,对我们开展教学实践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对革命题材类的课文进行解读是很有必要的。</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选 题 阶 段 :乱花渐欲迷人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达到了 34 篇,占比高达 10.67%。还在高段专门设置了革命单元的学习。选择哪篇课文,从哪个方向开展教学是我们组面临的第一大难题。选题阶段,因为聪聪刚执教过五年级的《军神》,对该文本较为熟悉,向小麻组长推荐了这篇。组长拍案决定,但由于五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学习过此篇,所以此次教学对象定为四年级的学生。</p> 《军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革命文化类课文,课文按照问诊、术前、术中、术后的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年轻的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眼睛负重伤,来到沃克医生的诊所治疗,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手术的,让医生沃克应他的坚强一阵子与一心为国的大义而肃然起敬。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缩小学生对革命文本认识层面的距离,教师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实现革命题材的“以文化人”的功能呢?磨课前,我们大量研读相关论文和课例,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一层一层地深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内容和方向确立后,紧接着就是教学设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设 计 阶 段 :为伊消得人憔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军神》一文,教学点有许多。我们深知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于是我们此次以“课后习题”为切口, 以终为始,打开语文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我们仔细梳理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发现本单元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展开设计,单元语文要素从各个维度渗透在习题中,进行了“语文要素练习化”的表达。再纵向审视《军神》的课后习题,依然从三个维度设计了四道习题,这四道题不仅明确单篇阅读训练的能力点,契合了学生进行单篇阅读学习的认知过程,而且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思维发展过程。</div> <div> 综上梳理后,再结合实际学情,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div><div> 1.能通过自主预学解决课文中生字新词,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div><div> 2.圈画、品读关于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神态描写的语句,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 </div><div> 3.通过角色体验、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体会刘伯承从容镇定、一心革命的品质。</div> <div> 依据课后练习和单元语文要素,我们将目标三作为教学重难点。明确重难点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结构也基本成型:预学反馈,初知故事——聚焦朗读,走进内心——学法迁移,剖析内心——再生质疑,激发探究 。</div><div><br></div><div> 完善教案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不仅要顺其自然地过渡各个环节,还要耐心推敲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更多地预设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设计有效的评价语言,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且层层推进。这个过程是“不断推敲、研究,不断打破、推翻,不断思考、重组”螺旋上升的过程,小伙伴们一次次披星戴月,磨课,研课,切实体会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div> 在“聚焦朗读,走进内心”的环节中,在试讲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理想与现实之间好似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读准,读好,读出人物内心,预设中朗读层次层层深入。但教学时,还是由教师牵着学生一直走,花费很多时间,课堂环节仍旧模糊不清。放手,似乎有点难。另一个难点就是这一环节之后,如何进行学法总结,从而迁移到板块三“拒绝麻醉”内容的学习。小组成员再次陷入了反思:怎样让环节更明晰,真正实现课堂的“一课一得”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 磨 阶 段 :柳暗花明又一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团队的深入研读,使得课堂设计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轮轮的线上直播课,再到第三次集体磨课在城西小学的展开,聪聪、跃红、司行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一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三位老师风格不同,展示的课堂效果也不相同。聪聪教态自然大气,但是执教时环节内容设计太满,导致拖堂了;跃红课堂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指导学习时循循善诱,但是学法迁移时,没有很好的衔接;司行课堂精练干脆,基本功扎实,将前面两位老师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时间把控很好,但是课堂仍然处于满的状态,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的空间。</div> <div> 在此次的集体磨课中,我们了解课堂设计过满的问题,我们再一次在研讨中不断调整,对板块二进行适当的取舍,完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学情,我们将其中的活动一作了调整:将原先全班齐读第1-11自然段,再个人读,最后同桌互读作出了如下改动:</div><div> 1.学生带着“沃克医生是如何发现刘伯承是一位军人”问题,自由朗读。</div><div> 2.学生反馈。(伤势严重,却从容镇定)</div><div> 3.教师再一次追问,那么沃克在发现病人是一位军人时,前后态度是一样的?请学生圈画出沃克医生的态度的词语。</div><div> 4.学生反馈,发现沃克医生的态度是有冷到暖。</div><div> 5.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可以关注人物态度的词语,添加表情,读好人物语言。</div><div> 这样一来,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朗读环节,同样能达到朗读三个层次的提升。这为下一板块学法迁移部分腾出了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div> 在教学细节中,最能见课堂教学设计的精致之美。小麻老师,志英老师抓实教学细节,从课件设计、板书布局、教师用语、仪态表情等多方面将教学细节硬磕到底。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板书明晰课堂学习的内容,也能够了悟思维方向。再不断磨课之后,我们最终针对沃克医生的发现过程,板书了病人——军人——军神认知变化,同时梳理出了刘伯承表现以及对应的人物品质。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指着板书进行小结“伤势严重,却从容镇定,拒绝麻醉,只为一心革命,这就是军人刘伯承。”如此设计,能够将所有的学生的情感融入在一起,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军人到军神这一过程变化的好奇心、求知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 果 展 示 :宝剑锋自磨砺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林聪聪老师带着《军神》给我们的力量,走上讲台。课堂伊始,她以《课堂作业本》为依托,反馈预习情况,同时为学生搭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教学过程以课后习题为切口, 围绕“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这一主问题,以朗读这一方式推进教学,学生通过分角色等多样化的朗读中体会人物内心,学会迁移,将“读—思—写—说”层层落实。</div> 支跃红老师的观点报告主题为“以终为始,从课后习题出发”,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从“课后习题教学现状、课后习题的价值定位、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三方面阐述了本堂课目标的确立与落实的过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反 思 阶 段 :吾将上下而求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磨课是否定再否定、精细再精细的过程。其间也曾颓废,彷徨、 迷惑、痛苦。但在为期一个月的磨课中,我们小队是相互包容,相互督促,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最终“破茧化蝶”。反思整个磨课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div> <div> 一是教材研读方面。研读教材讲究一个“细”字,要有单元统整意识,明确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明晰教学的侧重点,更要细观课后练习,在教材中捕捉着眼点,在研读中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为学生筛选出一颗颗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 </div><div><br></div><div> 二是教学设计方面。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详略得当。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要给予适切的资料支架。补充哪些资料,何时补充资料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在设计,磨课中需要关注调整的。再是,一堂课的结束,学生要有明确的方法习得,不仅是教师帮扶学习,更要说能够在课堂中完成由学到运用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牢记“生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教师要做的是为精心挑选的“精神种子”提供良好的土壤,促其生长。</div><div><br></div><div> 三是教学实施方面。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用自身感染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课堂语言要精练,明晰问题的提问,否则教师课堂语言一多,容易干扰学生的思考。使用最简练、最适切的语言来组织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div><div><br></div><div> 四是教学评价方面。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且指向明确,有针对性,能够及时地应对课堂上的生成。充分利用教育机智,解决课堂问题,评价评到点子上,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不能笼统敷衍。</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朱苏珍老师的指引、点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朱煜老师为我们创设的展示舞台</h5> <div> 磨出一堂好课就像撒下一颗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和风吹雨打,让它一步一步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文章不厌百回改,好课不厌百回磨,磨课的道路上有荆棘,有争吵,有汗水,但更多的是彼此的鼓励与团队的力量,这种力量温馨而锐利,深沉而厚重,促使着每一位成员不断前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 幸 遇 见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 恩 同 行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未 来 可 期 。</b></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 | 麻寅莹 林聪聪 支跃红</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 | 钟晓芳 雷志英</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 | 雷志英 张司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 | 麻寅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