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阜阳市地处皖西北,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城市,阜阳人民和馍这种传统食品有着难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枕头馍是阜阳特产之一,又称阜阳大馍。每个长约40厘米, 宽约25厘米,厚约15厘米,重约1〜3公斤,堪称“馍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 阜阳大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称顺昌)时,正值新麦丰收之际。为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p> <p class="ql-block"> 阜阳清颍公园的枕头馍石雕正是那段历史的写照,靠着耐储存的枕头馍作为军粮,宋军获得“顺昌大捷”。大将军刘琦和顺昌府军民同心的抗金事迹正雕于石馍之上,成为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按照阜阳的传统习俗,正月十六到二月二这段时间,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同时捎带上一对“老雁馍”送给爸妈。</p> <p class="ql-block"> 阜阳地区送老雁馍这一习俗何时形成、因何成俗,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在民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沿颍河一带,每逢初春时节常有群雁起落,谣传“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怎样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老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于是出嫁的女儿纷纷回娘家给父母送雁馍,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阜阳的一种风俗。</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出嫁后的女儿不到逢年过节,难得有机会回娘家一聚。而大雁是一种候鸟,往返有期,不忘故地。皖北已婚女性以雁自喻,寄情于雁,由此催生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老雁馍”习俗。一双雁儿寄孝心,开春之际,女儿们希望能够像大雁一样回到故园,向父母尽孝。</p> <p class="ql-block"> 正月里,姥爷家对面菜市的馍摊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店主夫妻二人正在给雁儿们点睛。我与女儿预定了几次,终于取到心心念念的对雁和小雁。</p> <p class="ql-block"> 耄耋之年的姥姥和姥爷,每每散步到菜市场采购食材,用新鲜绿色的原材料蒸上馒头或者包子。每次看到工作繁忙的子女们和求学用功的孙辈、重孙辈们努力干饭,把姥爷姥姥牌包子吃光光,两位可爱的老人就开心得像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展示一下我的手艺,作为地道的北方姑娘,厨艺上我的菜炒得不咋地,但蒸馒头是总算学会啦!</p> <p class="ql-block"> 阜阳大馍,承系着父辈与子女、孙辈代际间浓浓的爱意。内蕴孝道与感恩文化的阜阳大馍,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涵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