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早 期 的 洪 湖 教 育 事 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95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程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一)程世颐(后排中)、和胡安(后排右一)、宋荣清(后排左一)、宋万生(前排右一)一家,于1954年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后在新堤荣兴码头春光照相馆合影留念。叙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叙 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从解放前的新堤教育、解放后的教育行政机构、解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农村的扫盲运动、思想教育活动、早期洪湖教育界名人等七个部分来讲述了早期的洪湖教育事业。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想还原当年前辈们所做的工作困难从从,倍感无能为力,几度想放弃。特别是1949年5月—1951年6月沔阳专署教育科这段历史,《洪湖教育志》、《沔阳教育志》均无记载。好在91岁高龄的宋荣清阿姨健在,她老人家提供了珍贵的一组相片资料和回忆,是我把此文继续写下去的精神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我手中收藏的这本《洪湖教育志》,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97年4月的某一天,有位参加编辑《洪湖教育志》的老同志,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洪湖教育志》,来到我工作的单位洪湖市文联送给我。因我外出办事不在办公室,所以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谁,但他知道我是程世颐的儿子,我想他送我教育志的目地主要是为了传承吧!现在得知他叫陈际琪。曾经在洪湖师范、洪湖一中等校任过校长,是1996年版《洪湖教育志》的编审。今年91岁了。据90岁高龄的夏克文老前辈介绍,当年《洪湖教育志》出版后,编修领导小组就四处打听早期洪湖教育战线上已去世同志后人的消息。主编夏克文委托陈际琪前辈找到我的单位(后来得知是洪湖师范图书馆的余克凤阿姨提供的信息,她说程世颐的女儿程萍、女婿蔡历辉就住在我们学校里,问问她们就知道程世颐儿子的工作单位了)。并赠送一本刚出版的《洪湖教育志》。夏克文前辈是早期沔阳师范学生会的主席。1960年任洪湖县文教局副局长,为写好此文,我分别电话和登门拜访了俩位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稿完成后,我分别发给91岁高龄的宋荣清阿姨、90岁的夏克文、91岁的陈际琪(图十一)、80多岁的宋万生叔叔、胡晓虹大哥提修改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克文叔叔回复:“程康,你我近期正热衷做的事都是写回忆录,倍感同缘,但我比你更急切,因为过了今天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入职后全力工作无暇顾他,及至今欲了宿愿而亲不在,取材太难。我们共同慢慢笔耕吧!”克文。我回复到:“谢谢老前辈夏叔叔的鼓励,我所做的更多是传承,前辈们的工作精神和业绩理应让我们去回顾与总结。不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这一辈不做点事情,我的下一辈更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来做这些事,意义在缅怀和传承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宋荣清阿姨的弟弟,80多岁的宋万生通过胡安的儿子胡晓虹大哥回复:“这篇文章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和数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敬可佩!我要感谢作者小程,原因有二。解放初期,旧社会苦难的生活记忆犹新,新社会一张张甜美的笑脸,历历在目。文章把我带回到温暖的少年时期,1950年我在沔阳师范附小读书,住在师训班,师训班举办晚会时,叫我表演节目,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上去,喊两声,全场笑声一片,其乐融融!其二是:胡安、程世颐两位哥哥,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两位贵人。程哥哥在新堤镇公所工作时,我与他睡同一张床,这段宝贵的时光大约半年多。因此,我对作者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因如此,我想说点想法。一、文中‘洪湖文化教育界的元老、创始人和领军人物’是否可写为‘洪湖文化教育界较早的一批开拓者。’二、文中‘学期制’改为‘学年制’,文中似为1953年。1952年初夏,我读六年级上学期,通知我们提前考初中。三、是否用‘名人’一词,是否还有其他人。四、胡安哥哥是否上过高校,是否要核对一下。五、‘为壮大革命力量促进湖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能否改为‘为壮大革命力量作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际琪叔叔说:“沔阳师资培训班的情况我不清楚,因为我不是师训班的学生。建县后的教育情况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印象的,我是1950年沔阳专署教育科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社会青年当教师,而进入教育队伍的。当时从石码头考取后被分配到峰口小学当老师的。1952年在新堤二小参加教师骨干集训班,你爸爸程世颐副科长在结业典礼上口头宣布我任第五区朱新场中心小学校长的。同时还任命了一批校长和副校长,淘汰了一些思想上、身体上有问题的老校长。我记得当年沔阳专署教育科在老政府对面办公,师轮训班大部分在老洪中这里。我只能跟你提供这些情况。我和夏克文通电话一致认为:你作为晚辈能够想到这一点,很不简单,我们这些还健在的洪湖早期教育历史见证人,都要感谢和支持你,你爸爸是个好人、老实人,胡安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啊!他们走的太早了。”胡晓虹大哥回复:“一口气读完,感觉你非常了不起!以一己之力,填补《洪湖教育志》、《沔阳教育志》的空白,没有坚强意志、坚定信念,是很难完成的。最感人的是结束语部分,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我倒觉得,将这一部分放在前面,作为写在前面的话,然后娓娓道来,文字上更加贴近个人的感受,是不是更好?仅供参考。关于照片和其他资料,我给母亲宋荣清看后,如果有,就及时告诉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感谢还健在的我市教育界的老前辈宋荣清阿姨、夏克文、陈际琪、宋万生叔叔的回忆和支持,感谢胡晓虹(胡安儿子)大哥的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为什么要研究早期的洪湖教育史?相信看过此文的读者应该明白了。更多的出于个人情感原因,我父亲程世颐195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沔阳专署教育科师资轮训班工作。后来结识了他的好同志、好弟、妹胡安叔叔和宋荣清阿姨。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家人,从这张合影中三个人的围脖都是同一款式就能看出(图一)。我父亲大胡安叔叔一岁,早他一年去世,在文革期间他俩受迫害相继离开人世,宝贵的生命同时定格在43岁,唯心的话讲这是他俩修来的缘份。在撰写此文的日子里,我的思绪和灵魂与他们同在,天天都在与他们在不同的时空对话,重温他们所走过的路和所做的事,仿佛看见他们当年为党忘我工作的情景,象过电影一样呈现在我的脑海。关于父亲的故事我知道的很少、很少,因为他离开我们时我才九岁。我会好好珍藏和研究宋阿姨送给我的这些历史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谈洪湖早期教育事业,我们先从这张合影说起(图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我父亲的老同事,现年91岁的宋荣清阿姨送给我的。</span></p> <p class="ql-block">(图二)湖北省沔阳专署教育科全体同志合影,程世颐(二排左五)、宋荣清(二排右三)、胡安(一排右一)、王功品(一排左一)、邵浩(一排左四)、熊咏森(二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呢?照片中又有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呢?我电话采访了现居武汉的宋荣清阿姨。阿姨讲:这张照片是当年湖北省沔阳专署教育科全体同志合影。摄于1951年6月,沔阳专署要撤销,成立洪湖县之前的留影。第一排左起第一位为湖北省沔阳师范学校校长王功品,第四位为沔阳专署教育科科长邵浩,第八位为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主任胡安。第二排左起第五位是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第一区队正区队长兼政治理论辅导员程世颐,第六位是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第三区队正区队长宋荣清、第二位是王功品的夫人熊咏森及全体辅导员、工作人员合影。合影中的背景建筑物为原洪一中办公大楼,现已拆建为购物公园。可以这样讲:合影中的这些人都是洪湖文化教育界的元老、创史人和领军人物,他们均就学于旧社会,大多数人毕业在新社会,是跨时代人物,是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知识分子精英,为早期的洪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今天洪湖文化教育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至1955年是我父亲程世颐在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工作的日子。其中有3年(1950年—1953年)和胡安叔叔共同工作的。1956年3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文化教育分科》的指示精神,教育科分为文化科和教育科两个科室。我把这个阶段定义为洪湖教育事业的早期阶段来研究。我们首先来看看解放前的新堤教育概况,为什么叫新堤而不叫洪湖?因为解放前没有洪湖县,叫新堤教育是历史的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解放前的新堤教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镇新堤在清末时期属沔阳一镇,由于离县治较远,没有经馆,读书人必须到沔阳城去求学,很不方便。后来来了一个许监督,看到新堤没有学校,动员沔阳州教谕傅卓然捐资,便办起了一所“江峰书院”。办学初期影响不大,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去上学,许监督为了吸引人们上学,就以发“奖金”、“升官”来吸引有志青年攻读诗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戊戌变法后,科举制度被废除,江峰书院也随之改为“江峰小学”。同一时期西方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奴化教育,以新堤圣公会出面纠集封建势力,在新堤办起一所“新民小学”,圣公会会长傅日斋兼任校长。后来在新堤地区又相继办起了“南方高等小学”和“女子学校”(据民国十年(1921)出版之《湖北通志》卷十六记载,“新堤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邑绅建设。宣统二年,将学生合并城内高等小学堂停办。”)。从这些学校的学生出生来看,差不多全是新堤地区的“书香门弟,士大夫阶级的子弟”,“南方高等小学”的80个学生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级的子弟,余下的几人,也是中产阶级的子弟,由于时局动荡,“南方高等小学”和“女子学校”都是办办停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辛亥革命后,古镇新堤又增添两所学校,商业学校和天主教堂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刘楚玉任沔阳教育局长,他委任王粟滨为新堤高等小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出版的《湖北县政概况》载:“沔阳县私立小学设在第五区新堤的有两所,一为私立江峰小学,二为私立新民小学。”笔者考证应为三所,还有一所私立普善堂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新民小学。新堤新民小学是一所私立小学,校址设新堤夹街头育婴堂,系圣公会所办。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内办三班,分6级,学生47名,男教员1人,女教员3名,经费由圣公总会月给洋120元,沔阳县政府并未补助,该校创办有39年之悠久历史,(民国二十三(1934)六月十四日湖北省教育厅视察报告载)该校始办之情况,无原始档案可查,按上文推算应为清光绪二十一年,新堤沦陷时该校停办。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办时,校长为胡德邻,解放后停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峰小学。1915年(民国四年),沔阳县府因经济困难,县立新堤小学停办。高椈香老先生倡议,用少数富户捐款和缴纳商埠税的办法,筹措资金,在原南方小学堂旧址开办了私立江峰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省厅曾派员专往该校视察,据视察报告载:“私立江峰小学第一部(西来庵),内办4班,高初各年级均有,计学生170名;第二部(设新堤慈善会内、东岸后衙文昌阁刘家祠堂),内办初级1班,学生40名。”新堤沦陷时,该校曾一度停办。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办时,校长为陈醒吾,继任徐怀仁。新堤解放时停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善堂小学。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由新堤普善堂办“私立普善堂小学”1所,内设初小1班,学生50余名,校址在新堤东岸后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公立第一完全小学。创办于1939年秋,校址在新堤西岸正街金庭宫(原江西会馆),陈树山任校长。1943年2月将校名改为沔南县立第一小学校。1945年由沔阳县政府接管更名为新堤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学校改为沔阳师范附属小学。1951年学校迁至西岸正街雷家民房,1954年改名为新堤建设街小学,1973年又改名为新堤镇第四小学。新堤公立第二完全小学。创办于1939年7月,校址在新堤镇西岸瞎神庙和育婴堂,校长程自修。1943年改名为沔南县立新堤第二完全小学。1945年改校名为沔阳县新堤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学校迁至中正街胡桂庭房产内,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秋季改校名为新堤镇第二小学,1955年改名为新堤镇解放街小学,1974年改校名为洪湖县新堤镇第二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公立第三完全小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在新堤东岸正街老当铺,校长王绍舜。民国十八年湖北省教育厅为扩充省立初级小学,在东岸正街刘家祠堂设立“省立沔阳第三初级小学”,1934年5月,省教育厅官员来新堤视察,9月并入沔阳县立新堤小学,新堤被日军侵占后,改校名为沔南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抗战后,1945年秋,学校易名为沔阳县新堤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迁文昌阁(今新堤一小宿舍区)。新堤和平解放后,改为新堤市第一小学,1955年叫新堤镇民主街小学,1974年易名为新堤镇第一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日战争时期,新堤沦陷,原有的学校全部解散。1940年夏,日本人纠集汉奸、流氓、地主等组成维持会,设有教育股,为了对新堤市民进行奴化教育,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政策,企图从精神上麻醉人们,日本人主导在新堤办起了三所小学,分别命名为一小(新堤文昌阁)、二小(新堤万家巷)、三小(新堤东林宫),共有1500名学生,第二年又开办了一所“新堤公立中学”(新堤杨家祠堂),校长由当时的汉奸、维持会长胡桂廷担任,有在校学生50名。所有学校均开设了日文课,并且规定学生日文考不及格不能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公立中学在1943年改为沔南县立中学,由沔南县政府筹备处处长雷筱圃兼任校长。2月汪伪政府将沔阳分为沔南、沔北两县,沔南县正式成立,新堤为第一区(珂里湾为二区、峰口为三区、府场为四区),将上述3所小学改为沔南县第一、二、三小学,并在一区内设初小学12所,这时的沔南县共有32所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3年2月,新堤万佛寺佛教分会主任光武法师(中国人),以为日寇效劳为宗旨,在新堤中央市场楼上开办私立万佛寺日语学校,在校学生60名,专门培养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日本人投降,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原有的中、小学,并将“新堤公立中学”改为“沔阳第二中学”,由新堤八大柱头之一的熊贤金任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秋,新堤“私立江峰小学”“私立新民小学”恢复(两校于1939年新堤沦陷后停办)。1948年8月,“私立豫章小学”在新堤东岸万寿宫开办,校长熊贤旌。同年,湖南同乡会在湖南会馆创办新堤楚南小学,校长江印壁。1953年,楚南小学合并于新堤镇第一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7月,吴全权任沔阳教育科长,1947年3月任沔阳二中校长。后来他为新堤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古镇新堤教育概况。也可说是洪湖建县之前的教育概况。解放后(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沔阳专署教育科、以及后来的洪湖县文教科一班人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把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洪湖文化教育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解放后的教育行政机构</b></p> <p class="ql-block"> (图三)这是当时的洪湖县委、县政府全体工作人员送别老县长刘干(第二排左四)同志合影。四排左一为文中主人公程世颐、一排右二为胡安、二排右五为李循一、二排左二为梁京汉、四排左三为肖家吉、三排右三为向銮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5月新堤和平解放后,沔阳专署设在新堤。沔阳专署统管文化教育的机构是教育科。教育科科长为邵浩同志、王功品任湖北省立沔阳师范学校校长,王功品兼没兼任教育科内的职务?沔阳师范学校是否属教育科管辖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据夏克文回忆,沔阳师范属专署教育科管辖)。胡安同志任专署师资轮训班副主任(无正职),程世颐同志任第一区队区队长(新堤)兼政治理论辅导员,宋荣清同志任第三区队区队长,罗德钊同志任副区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这些洪湖建县以前教育行政部门的史料,都是现年91岁高龄的宋荣清阿姨回忆的,现有资料上均无记载,可以说相当珍贵。宋阿姨讲:90年代初修《洪湖教育志》的同志找到她,叫她写些洪湖早期文化教育战线的回忆文章。由于她老人家身体欠佳,加之在文革期间和她先生胡安一道受到迫害(胡安同志在洪湖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上迫害致死)。所以不愿回忆过去的往事,拒绝了来人的请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洪湖教育志》记载:1951年6月建立洪湖县,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配督学、科员、会计各1人。县辖7个行政区,设7个学区,各配文教助理员1名。区中心小学校长协助区文教助理员管理全区教育工作。1955年12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仍属县人民委员会的常设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洪湖市组织史资料》记载:建县初期(1951.6—1955.12),历任县教育行政机构负责人、文教科科长胡安(1952.1—1953.8),胡安在1951.6—1952.1是副科长,当时洪湖县文教科无正职科长,副科长程世颐(1952.10—1955.12),程世颐在1951年6月建县时还担任过新堤镇文教助理员。第一副科长李循一(1953.8—1956.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8月,胡安调任洪湖县民政科任科长,1955年12月程世颐因病调任洪湖县文化馆任馆长。李循一继续留任第一副科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早期教育科领导岗位上程世颐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共5年,所以说他老人家领导参与了我市早期文教工作的全过程(从1950年—1955年)。胡安是3年(1950年—1953年)。李循一副科长也是3年(从1953年—1956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解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 (图四)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骨干在建县前合影。胡安(二排左二)、程世颐(二排右二)、熊咏森(王功品的夫人,二排中)、宋荣清(一排中)、宋万生(一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研究发现,解放后的沔阳专署教育科和建县后的洪湖县文教科,至1956年春,文教分科止。教育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接管和恢复教育,包括接收处理美国和其他外国津贴小学、初等学校收归人民所有。职掌督导所属中小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经常性的开展政治学习,寒暑假期间开展小学教师的讲习活动。考核、培训教师,开展职工与农民的扫盲工作,掌管学校的扩充与调整,人事的配备与更选,管理使用教育经费等。县以下的区、镇文教助理员管理所属之学校教育工作,并以完小为中心,建立辅导学区,管理乡村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新堤和平解放后,沔阳专署教育科立马接管了原沔阳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校名为新堤中学,同时接管新堤三所公立小学,亦属沔阳专署直接领导。8月沔阳专署教育科在新堤举办暑期讲习会,所辖各县中小学教师300余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蒲圻迁往新堤,原沔阳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沔阳师范学校初中部。11月襄南公学从嘉鱼重返新堤。也是在11月成立了新民主义青年团新堤地区教育战线总支部,下属沔阳师范、新堤中学、小学等4个团支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月,沔阳师范初中部改为沔阳专区新堤中学,校址在新堤圣公会(图五)。8月,全行署教师齐集新堤镇,参加沔阳专署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会,学习土改政策,专署要求教师站稳立场,为土地改革运动服务。9月,创立新堤职工子弟小学,校址在湖南会馆。1953年,新堤职工子弟小学与新堤镇第二小学合并。同年秋,私立新堤豫章小学和私立新堤楚南小学(新堤东岸杨泗庙)合并,名为豫南小学,设在柏枝村大庙,校长杨叔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2月,全县取消乡小和完全小学的名称。改完小为“中心小学”,“乡小”为一般小学。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一方面恢复和整顿国民党旧政府遗留下来的烂滩子;另一方面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尽快地发展小学教育,让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迅速得到入学的机会,并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这一方针政策的执行,使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弟得到了上学学文化的机会,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49年到洪湖县成立的第二年(1952年),小学由11所学校、2289名学生、130名教职员工增加到了141所学校、859个班、28019名学生、1530名教职员工;中等教育依然保持原有两所,而班数、学生人数都大有增加。洪湖师范:由6个班、240名学生、20名教职员工,增加到8个班、384名学生、30余名教职员工。新堤中学(解放前叫沔阳第二中学),由5个班,156名学生、27名教职员工,增加到9个班,470名学生,39名教职员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由于乡村小学迅速发展,教师多系私塾和小学毕业生,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文教科及时采取了很多措施,1951年,举办教师星期日学校,能者为师,互教互学。1952年,举办教师业余进修班,选送小学在职教师到荆州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和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深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专署教育科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投身到各种政治运动之中去。1950年,根据行署的要求,抽调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师范学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3月在全行署中小学师生中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犯下的滔天罪行,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和拥军优属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在这节着重介绍一下襄南公学的基本情况,因为这是一所共产党为培养干部而创办的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据《洪湖教育志》记载:1948年3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需要,湖北省委初创于潜江县的襄南公学,在百万雄师追穷寇的胜利进军号中,武装起来,随军转战,途径天门、京山、随县、枣阳、监利等县。1948年底,原新堤沔阳二中校长王功品与武汉大学助教邵浩投奔解放区,襄南地委和军分区领导亲自接见,并任命王功品为襄南公学副校长(县团级),邵浩为襄南公学教师,后被任命为沔阳专署教育科长。地委宣传部长谢健兼任校长、岳毅任书记。为了保证襄南公学师生安全,襄南地委和军分区还为学校配备了警卫队。襄南公学师生一行随襄南地区(后为沔阳地委)于1949年6月胜利抵达解放后的洪湖新堤镇,7月正式定址于原江峰小学。1951年6月,洪湖县成立,襄南公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沔阳地委撤销,襄南公学也随之撤销。新堤中学(洪湖一中前身)迁移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襄南公学在新堤近3年时间里,共培训900多名知识分子干部,轮训600多名在职干部,对新解放区各项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6月召开第一次文教助理员及小学校长会议(图六),决定将私塾改造为乡村小学。8月,在新堤举办全县中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学习时事政策、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坚持向苏联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图六)洪湖县第一次文教会议全体代表合影,第二排中为县委书记刘干同志,一排左一为胡安同志,四排左一为程世颐同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7月,全县公办小学教师暑期集中于新堤进行“三反”学习,结合进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教育和揭发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10月,县文教科在第五区朱新场中心完小试办“星期天学校”,每星期日组织辅导学区乡村小学教师学习政治和业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洪湖遭到百年未有的水灾,全县百分之九十四以上的学校被洪水卷成一片瓦砾。洪水退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学校,大力贯彻“坚持灾区教育”的方针。同年9月到次年7月间,所有被洪水冲垮的学校基本上恢复起来了。在恢复学校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政府拨给学校15万元作为修建费,群众纷纷向学校献工献料),教师们受到很大的鼓舞,也发挥了冲天的干劲,他们有的跋涉到几百里以外的地区去动员学生上学;有的采用分散教学的方式,逐村逐户地登门上课;有的日夜战斗在修建学校工程的工地上。这样,不仅很快恢复学校,而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教学工作。但是,水灾灾情太大,群众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故在1954年间,小学学生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新堤中学减少了一个班和103名学生,洪湖师范迁到荆州东城外去了,原址移交给洪湖初级中学。至1955年,随着农业生产的丰收和群众生活的迅速改善,全县中、小学教育全部恢复了原来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研究得知:1953年至1955年,在这期间,由于“整顿巩固”和遭受水灾,洪湖教育除中学有所发展外,小学则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1953年春,中央提出“整顿巩固”的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县小学教育进行了一次整顿。通过整顿,小学由原来的143所、820个班,合并成为135所、689个班,小学学生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中等教育,除洪师的班次,学生保持原来数量外,新堤中学增加到11个班,516名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时期,县文教科的主要工作如下:1953年3月,成立洪湖县扫盲工作委员会配专职干部11人。7月,在中小学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批判。8月县扫盲办公室副主任李循一改任县教育科第一副科长,原教育科科长胡安调任县民政科任科长,程世颐继续留任副科长。1953年6月—12月,文教科对全县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有近千名不称职或患有严重传染病的教师转业或离职休养。按照班数学生人数定编定员,人数虽有所减少,但质量却有所提高,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1954年7月19日,洪湖遭受大水灾,全县淹没,校舍倒塌,中小学教师除保护校产的,全部转入人民政府组织的救灾工作,帮助灾民进行转移和生产自救。县文教科全体机关干部全部下乡救灾,我父亲程世颐在龙口区参加抗洪救灾,就是在此时他老人家和宋荣清阿姨同时患上了肺结核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b></p> <p class="ql-block"> (图七)沔阳专署师轮训班第二组团员互助模范组全体同学合影。程世颐(三排右一)、胡安(二排左四)、宋荣清(三排左五)、熊咏森(三排左三)、宋万生(三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是在洪湖建县之前,沔阳专署教育科对所有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师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提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参加轮训的主要是全区各县在职老师、校长、教育界的骨干分子,毕业后原则上是那里来那里去。当时,沔阳专署教育科还开设了师资训练班。它区别于轮训班的主要是在招生对象上,训练班是招收的社会青年,不是老师,结业后可分配当老师。事实证明这一批教师一直坚守在洪湖及以前属沔阳专署的各个县市的教育战线上,有的走向了领导岗位,有些成为教学骨干。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批根红苗正的教师骨干为我市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我市教育界老前辈宋荣清阿姨讲:当年轮训教师的任务非常重,整个沔阳专署的老师都分期分批来新堤集中培训。当时沔阳专署辖沔阳、汉川、汉阳、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七县及新堤市(1949年9月成立新堤镇,新堤镇直属沔阳地委,下辖新螺、黄蓬两个区和新堤办事处),专署驻新堤,为了加强对全专署教师轮训工作的管理,决定对来自全专署各县参加轮训的教师进行分区队管理,每个区队设一名正区队长,一名副区队长。我父亲程世颐任第一区队正区队长(新堤)兼政治理论辅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县前后,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改造旧社会过来的教师,专署、县委、县政府还采取四项举措:一是留用原有公、私立中、小学教师,对他们开展教育和改造工作,团结一切可团结的老师为我所用。二是为了调动旧社会过来的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美好前途,决定将740名私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关心的身份问题。三是从专署、县委、县政府机关抽调296名有文化的机关干部转行当教师。四是在沔阳师范学校开办一年制的速成班,培训小学教师共200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洪湖早期(解放初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大改观,纯洁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发展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6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洪湖县。28日,洪湖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部分成员移师荆州,成立了荆州专区师资速成班。</span></p> <p class="ql-block"> (图八)沔阳专署青年团新堤学校总支第三分支全体共青团员合影。程世颐(四排左一)、胡安(三排左二)、宋荣清(一排右二)、熊咏森(二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五、农村的扫盲运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在建县前和建县后还抓了农村的文化扫盲运动。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广大工农群众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根本没有学习文化的条件,只能长期过着睁眼瞎的痛苦生活。洪湖地区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大力领导与积极提倡下,农民扫盲教育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发展起来。1950年清匪反霸时,就开始组织农民上夜校,1951年10月17日,县人民政府发出《抓紧关键,把冬学提高一步的通知》,并转发了《洪湖县今冬明春冬学运动实施纲要》。建立了县、区、乡(农会)三级扫盲委员会,区以区长为主任委员,秘书、文教助理员和教职员联合会负责人为委员;乡以乡长(农会主席)为主任委员,加强对扫除文盲工作的领导。县扫盲委员会在新堤开办全县冬学师资训练班,培训民师149名。参加培训的民师中,除每乡选送的2-5人外,还有土改区村小学的在职教员。民师培训结业后,在全县开办冬学78所,组织5712人参加学习。每晚学习2小时,学习20天。学习内容有政治课,讲解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政策,抗美援朝的意义及新婚姻法;有识字课,使用省编《冬学课本》;有唱歌课,教唱流行的政治歌曲,为加强冬学教学的业务指导,以区为单位设立冬学教学经验传授站,县立小学校长兼任站长,辖区冬学民师每周集中一次研究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方法,在二、三个月内扫除一批文盲。1952年10月,县文教科选派周子良等3人赴武汉学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11月在新堤万寿宫举办近百人参加的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学员结业后组成扫盲工作队赴全县各区,集中文盲开展短期速成突击扫盲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历年来扫盲工作的成绩表明,不仅是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服务了生产,服务了党的各项中心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扫盲民校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阵地,为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历任洪湖市委、市人大主任的周环清就是从一个大字不识的童养媳,通过参加扫盲活动成长为洪湖市主要领导人之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发展农民扫盲运动的同时,文教科不忘生活在新堤的广大工人阶级。五十年代初期,中共洪湖县委、县政府强调干部、职工的文化学习,明文规定,不能完成文化学习计划的干部、职工,不得提升;已提升的应一律补习文化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新堤镇政府和镇工会组织职工业余学习,借用小学校舍开办夜校27班,参加学习的职工1017人,其中女职工757人,职工家属20人,城镇居民202人。1952年,新堤镇政府主办街道夜校,组织居民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开办15个教学班,学员486人,其中女学员36人。随后,开办新堤和峰口职工夜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1月,在新堤建立洪湖县直属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县委、县政府机关的部、办、委、科、室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干部120人,按文化程度编为两个班,参加业余文化学习。授课内容有政治、语文、数学。1954年,学校改名为洪湖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有学员173人,分3个班,专职教师3人,每天早上课堂教学2小时,晚上教师深入学员单位进行自学辅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学习,学员不仅认了字,而且学了技术,提高了思想觉悟。因此,这些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农民在各项运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六、思想教育活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宋荣清阿姨现在回忆,建县前后的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对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也很重视,教育科机关学习方式也相当灵活。有时利用吃饭和睡觉之前的空隙在宿舍开展交心谈心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床上一坐,把被子往脚上一盖,就算开会了,总结白天的工作成绩和找出不足之处,下乡住在农户家也不忘挑灯夜学。科长胡安、副科长程世颐他俩平时关系很好,可以说亲如兄弟,但在思想教育中豪不含糊,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他们面对面指出各自的不足。他俩认为:只有自己率先学好了,才能指导和带领全县文教系统思想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解放时,洪湖所辖地区的学校,大部分设在沔阳、监利、嘉鱼、蒲圻、汉阳等县的边缘地区,其落后与问题复杂的程度,较之当时一般的学校更为严重。当时有关地区的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使这些学校能基本上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进行工作,一面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们很快恢复,一面组织教师学习革命理论和参加政治运动,以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这样,广大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对于教育工作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跟上了时代的节拍。1950年8月,教师齐集新堤镇参加沔阳专署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会,学习土改政策,专署要求教师们要站稳立场,为土地改革运动服务。1951年沔阳专署撤销,洪湖县正式宣布成立时,正处在“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套锣鼓一齐打的时候。这时,反映在教师队伍中的思想情况是:一部分反革命分子和阶级敌对分子伺机活动,企图从思想上制造混乱。广大师生还普遍存在着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后,广大师生从思想上初步树立起轻美、藐美、鄙美的观点和树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心。号召学生开展节省零用钱,捐献飞机大炮,向英雄人物学习,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有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军。青年团新堤学校总支第三分支就有三位同志赴军干校学习(图八)。针对有的师生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采取犹豫抵触的态度,对于教育工作,则以“民主管理”为借口,沿用旧的一套,有的甚至把它当成“应变”的跳板。文教科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学习和辩论。通过学习和辩论,初步肃清了反动教育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正确性和现实性。这一时期,党在当时教育战线上的重要任务是:“一方面必须大力整顿和纯洁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必须彻底肃清教师中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九)1953年4月“三反”运动后,机关干部转工业,洪湖县政府有一部分干部转业,右一为程世颐和两位同事新堤分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当时的做法和口号对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都有指导性,毫不过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暑期,全国文教战线正开展讨论和批判“武训传”与武训精神的思想教育运动,洪湖教师也集中到县,以批判“武训传”为中心内容,结合批判“三敌”思想。在运动中,一部分深受武训思想影响的老年教师,对武训表示同情,他们说:“武训这个人物可好呀!他能逆来顺受。”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则认为武训是封建社会中奴颜婢膝的典型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科还组织全县教师背上行李,卷起裤脚,分赴各地参加土地革命和“镇反”斗争。在尖锐的阶级斗争考验下,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出身较好而过去又曾受过苦难的教师,听到农民的诉苦,感同身受,同农民一道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另一部分教师,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是他们在斗争中接受了党的教育,受到了党的阶级政策的感召,也改变了原来的立场,纷纷参加革命斗争中来。只有极少数反革命分子和地主阶级分子,由于坚持反动立场,顽抗到底,便在斗争中倒下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正式开始了,全县教育工作者又面临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文教科根据中、小学教师不同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小学教师集中到县以学习“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结合开展“三查”运动——查思想、查历史、查成份。中学教师集中到省,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主,结合清理教师队伍。通过运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资产阶级的观点和立场,而且查出了部分借居领导地位和藏在教师队伍中的落后分子,因而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纯洁了教师队伍,学校工作中自由主义的风气也随之开始有了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整顿小学教育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文教科在全县范围内又发起了一次整顿小学的运动。为了加强对这一运动的领导,在洪湖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洪湖县整顿小学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分片深入农村,逐区逐乡逐校地进行整顿,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这一运动才告结束。这样,不仅克服了学校工作中的混乱现象,更重要的是整顿和纯洁了教师队伍。此后,又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指示,把中小学的“学期制”改为“学年制”。自此,中、小学教育便逐步走上了正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以上情况看来,1949年到1953年间洪湖教育战线上的政治思想工作,虽然有时接触到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但是,主要任务却摆在解决“三敌”思想和整顿教师队伍等方面。通过上述运动,“三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新的教育风气、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便逐渐成长起来了。然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这样,文教科又必须领导全体教育工作者有计划、有步骤地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主要表现在辨学路线,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接受党的领导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上面,就其深度来说,比解决“三敌”思想要复杂的多,深刻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在恢复和坚持灾区教育的同时,党中央根据教育事业按比例发展的原则和当时中、小学毕业生数量倍增的情况;提出“中、小学毕业生只能一部分升学,而大部分要参加劳动生产”,这一问题,曾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他们认为要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是“可惜”,是“埋没人材”。为了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劳动教育”运动。在教育中,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中央“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以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劳动光荣”等教育,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批判了轻视体力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至1953年,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还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活动,结合清匪反霸、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举办时事报告会、座谈讨论会、墙报、漫画展览、编排文艺节目等形式,使思想教育活动搞的丰富多彩,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全县学校开始贯彻实施中小学学生守则,把中小学学生守则作为国家制订中小学学生道德面貌与行为规范的标准和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守则》规定“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开展“五爱”教育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广泛地、经常性地开展贯彻实施中小学学生守则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到1956年间,在全县教师队伍中还开展了“肃反”和审干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期的洪湖教育(1949年5月至1955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洪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5月,沔阳(洪湖)全境解放后,人民民主政府立即接收和恢复了原有学校的教育主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了一批县立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建国后(1949年10月),收回了受外资津贴学校的教育主权,在这个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在学校中取消反动课程,废除体罚,学习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学经验,逐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并采取发展村小、增添中学、兴办师范、创立幼儿园、开展成人教育、城乡的扫盲运动、思想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这一时期洪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七、早期洪湖教育界名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收录的三位我市早期教育界名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进步的青年,毕业后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文革时期都受迫害去世,他们是被摧残的文人。胡安、王功品为维护尊严和风骨而选择自杀。程世颐因病得不到治疗而去世。历史不能遗忘他们,他们是洪湖赤子,我们更应从血的教训中变得冷静和坚强起来。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的好:“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程世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程世颐(1926-1969)。湖北省黄梅县城关公社人。1950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沔阳专区师资训练班辅导员,新堤镇文教助理员、县教育科副科长,1955年12月,因病调任洪湖县文化馆任馆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任职期间,在接管和恢复洪湖教育,学校向工农开门,办冬学、夜校、扫盲,整顿小学、培训教师、爱护和尊重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54年的抗洪救灾中冲锋在前,不幸感染肺结核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任文化馆长期间,他认真贯彻和执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的群众文化活动方针,经常深入农村,组织建立俱乐部与业余剧团;他爱好文艺创作,为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编写了不少的演唱材料。1955年同廖才昭合作创作的鼓词《一件寒衣》被《湖北文艺》采用。他工作积极,办事认真,经常带病工作,即使是在病重期间,也念念不忘对工作情况的询问。他为全县的教育和群众文化工作付出了极大的贡献。1969年元月,因患肺结核去世,终年43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胡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安(1927-1970),原名良平,湖南省耒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安少年求学时期,在中共地下党的教育影响下,接受革命理论,接触进步思想。1947年,在国立汉口职业中学读书时,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导下,组织社团“学习社”,任副社长,向青年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引导一批学生投奔解放区,为壮大革命力量,促进湖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1948年元月,在地下党的联系点武汉联营书店当练习生,白天工作,晚上深入工人群众教唱革命歌曲,冒险在街头巷尾投递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为迎接武汉解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9年3月,武汉警备司令部特务到联营书店搜捕胡良平,在地下党的掩护下,才幸免遇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3月23日,胡良平改名为胡安,越过国民党的封锁来到解放区,入襄南公学学习,结业后留校担任第二队副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9月,胡安调任沔阳专区师资轮训班副主任(无正职),为新解放区培养了一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6月,洪湖建县,胡安首任教育科副科长(无正职),在接管和恢复洪湖教育,学校向工农开门,办冬学、夜校、扫盲、整顿小学、培训教师、爱护和尊重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6年由县民政科长调任洪湖一中副校长。在“大跃进”的年代,他身先士卒,率领师生开展勤工俭学。1959年调任洪湖师范副校长,后任校长,他带领学生开荒造田,挖池养鱼,烧砖建房,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作了无私的奉献。1962年洪湖师范改为教师进修学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小学教师工作之中,堪称“师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不幸逝世,终年43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彻底平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王功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功品(1912—1966),螺山中元村人。1942的秋,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留校作助教兼任武大附中教务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在任新堤沔阳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期间,特聘具有进步思想的优秀教师任教,校风为之一新,民主空气颜浓,组织师生“反内战、反饥饿”,抵制选举“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的活动,联络教师向县政府呈请《加薪报告》,其民主思想和办学才能,为广大师生所拥戴。1948年,任武汉实验中学语文教员,其间经常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会议。1949年初,携两学生与一进步教师举家奔赴解放区。王功品任襄南公学副校长后,利用自己的影响,亲自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动员大批学生投奔解放区襄南公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5月新堤和平解放,王功品兼任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员,负责组织领导沔阳专区首届中、小学教师讲习会,推动学校尽快复课。同年8月,调任沔阳专区师范学校校长(原蒲圻师范),学校搬迁中,他身体力行,率领师生翻山越水,历尽艰辛,提前将学校从羊楼洞搬至新堤。“沔师”建成后,他锐意革新教育,创建学校生产基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师生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接受阶级斗争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他还组建沔阳师范文艺宣传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及工作成就,他在沔阳一带颇具影响,倍受人民群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王功品被调任荆州中学副校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但仍未中辍政治与业务学习。1962年,党组织为他摘掉右派“帽子”、“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现代作家李叔德(王的学生)曾深情地回忆:“我现在只所以能写一点东西,大半得力于王老师的指导……,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功品得到了彻底平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愿他们在天堂里没有痛苦和迫害,因为天堂里没有“三种人”,“三种人”已经和即将下地狱。</span></p> <p class="ql-block"> (图十一)2022年4月26日,作者程康(右一)采访原洪湖师范、洪湖一中老校长、91岁的陈际琪先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谨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父亲程世颐和他最亲密的同事胡安叔叔,以及为洪湖早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外乡人,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忠骨都献给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他们不是几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代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洪湖的今天,今天的洪湖人理应永远记住他们,感恩他们,缅怀他们。作为“洪二代”的我们,更应继承他们的遗志,在立足大荆州融入大武汉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推动洪湖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未经作者本人同意,文字、图片刊用必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4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程康、湖北省洪湖市人,洪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科员。毕业于湖北省广播电视大学新闻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旅潮研究会会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荆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下过乡当过兵。曾在洪湖县文化馆、洪湖市群众艺术馆、洪湖历史博物馆、洪湖市图书馆、洪湖市委宣传部、洪湖市文联供职。曾任洪湖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副馆长,洪湖市文联机关党支部副书记,组联部主任,《洪湖文学》执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洪湖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有《中国博物馆大观》、《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湖北省民间美术探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况》、《洪湖汉绣丶淡水贝雕发展历程初探》、《浅谈群众艺术馆干部的美学修养》、《浅议群文调研干部的基本素质》、《依靠社会力量办好图书馆》、《发挥水乡优势、加速旅游业发展》、《梦回军营》、《爸爸、父亲节快乐》、《我和洪湖舰的故事》、《诗话江峰阁》等著作和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作者有关洪湖新堤历史的研究文章,不断被《今日头条》、《中红网》、《红旅潮》等全国知名网站刊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