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畲川

嵩岩潮溪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五一长假,跟随本地的几位老同志、画家、摄影家来到了茅畲,感受了一众乡人的热情。尤其是黄岩扶贫办的国满先生,让我切实感受到他饱怀着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质朴情怀。他是一位茅畲乡贤,却酝酿打造茅畲、北洋、平田、沙埠、澄江一体的美丽乡村山水旅游圈的设想,也向我们展示同一样的乡愁和不一样的茅畲:</p> 一、先民印记 <p class="ql-block">  行至茅畲刚下车,一行中便有问“本地有多少畲族人口?”,回答却是否定的,一般我们对“畲”字的概念来自闽、浙两省分布着的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的畲族,浙江就有景宁畲族自治县。于是今天我们对“畲”有了一个重新认知,百度百科有载:畲,作为动词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作为名词是粗放耕种的田地。由此说来,茅畲不是畲乡,但这里的原住居民和畲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一样大多远居山区,都有着刀耕火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由地名可以推想,千年以前,此间土地和山野上遍生茅柴一类的植物,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改造大自然,刀耕火种,烧茅沃田。因此,在古时候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山火在“噼里啪啦”地蔓延着,山野里弥散茅草燃烧的白烟,拓荒是一种力量和希望,把依附在土地上生命重新融浸回土地深处,火光中不远处是乡民们希冀的目光,垦荒火光钩连着乡民的民以食为天和历史转动的巨轮。</p><p class="ql-block"> 茅畲一词流传千年,至今仍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命名,极为难得。大凡地名有以河流命名的,如宁溪、澄江、江口,有以山命名的如富山、屿头,还有因构筑物命名的如高桥、院桥、沙埠。茅畲的名称由来就被深深打上先民们的烙印,沿传下来更说明其先人有着垦荒辟田改造自然的勤劳勇敢的品质。由茅畲的许多农民率先带动周边乡亲在中国大江南北、边陲海疆、沙漠滩涂垦荒种瓜,也似乎非常合乎逻辑。</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本地的一个高点——山卡关,俯视整个茅畲乡,可见绿山环抱,中部平坦,典型的一个小型盆地。明人有诗“山耸百嘉围吉地,水环九曲漾游鱼”。传当地大姓牟氏的先祖牟俸从四川迁徙而来,定居于此。我不禁怀疑,当时的人们是不是也在寻找一个微缩版的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作为栖息的家园呢?茅畲又称畲川,土地也非常肥沃,九紫溪从山间穿过盆地,是灌溉农田和生活的重要水源,最后流到北洋汇入永宁江。这又让我想起了嘉陵江和长江。这位跋山涉水而来的牟俸,最后定居这里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故园,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西方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刻板印象”?是指人都有寻找和求证刻印在自己头脑里固有印象特征的习惯。综上几个纬度的分析,猜想似乎值得采信。</p> 二、千年古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算不算相逢?我吹过你吹过的风,算不算相拥?”。有这么一条古道,或许走过谢灵运、徐霞客,走过朱熹、李清照,还有叶适、王十朋;或许风啸马嘶,疾风劲草,见证牟大昌、鲍叔廉悲壮豪情。倘佯在温州岭古道,峰回路转,溪水淙淙,山岚泼翠,凭栏怀古,隔着时空会不会与这些名人擦肩?</p><p class="ql-block"> 画面定格回公元1276年秋季的古道山卡关,附近乡绅鲍叔廉响应文天祥号召,揭竿而起,率族人、乡丁驻守关隘,抵御外族入侵。背景是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的小皇帝和台州知府杨必大均先后降元,二天前茅畲乡绅牟大昌率乡民百余众出畲川至黄土岭拒敌已全数壮烈牺牲。鲍叔廉怒拒招降,未料内有奸细,外临强虏,腹背受敌,兵败山卡关,愤慨自刎,族人女眷壮烈投崖。元兵铁骑呼啸而来,杀戮不止。山卡古道上,角声掩息,秋风萧飒,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 我自横刀向天笑,这需要多大的悲烈的勇气,壮士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道目光,肯定回望着这古道,瞬刻凝固在山岗上,悲壮的豪气早已冲出古道,直达云霄,而这道目光与他追随的有着共同理想目标的文天祥注视零丁洋时的心情是否一样?和陆秀夫纵身崖山回望大陆的最后一瞥是否一样?不管怎样,他们的情怀都载入了汗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道关隘口的石碑上是这样镌刻的:温州古驿道系南北走向,始于宋。由黄岩茅畲通向温州乐清。……温州岭古驿道百年来,沟通了黄岩与乐清间古时候经济、文化交往。为两地经济、交通发展起到了纽带作用。2013年2月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走过的是温州岭古道,在历史上地位可能曾经等同现在穿境而过的104线。有着国道的担当,其首要功能一定是为了满足当时统治的需要,符合传达政令、税贡运输、军队行进的用途,其次才是经济、生活、旅游方面的功能。我们得从军事政治、古道命名、地形风貌以及途径点的经济人文中心地位来佐证。这段温州岭古道上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终点山卡岭,位于黄岩境内,且不是温州和黄岩地域的交接点,取名叫温州岭古道,也就是说取了一个地区级的名号,那很能说明这条路就是古时候通向温州的一条重要跨府治交通线。</p><p class="ql-block">​ 也可以从地形地貌和人文历史来看茅畲一度曾经是黄岩地理范围内有辐射能力的几个集散中心之一。我见过这么一幅古台州地形图,温黄平原一带曾经苍海变桑田,并且用周边的地名很能想象:鼓屿乡、屿下乡、沙埠乡、百亩洋等等,说文解字,屿是水中小礁,埠就是水边码头,洋更是宽阔的水面,也就是说畲川的周边曾经被海水包围着。古代的大军翻山越岭是长项,渡江涉水则风险和成本太高,而且山卡关隘有险可守,符合驻守和保障条件。北方的政令和兵力调度取道茅畲传递向南方是较为合理而安全的选择。越闽两地多台风,海上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茅畲群山环抱,中部是盆地沃田,水土肥美,过境的行旅也会得到途中补给。</p><p class="ql-block"> 古道的历史应该更向前追溯,碑文记载温州岭古道始于宋,是因为宋王朝在南渡偏安后浙江等地的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得到飞速发展,我们对所谓的“宋韵”文化研究得较透彻。所以考究了大量的宋代史料,故称为温州岭古道。然我的猜想是这古道是老早就有了,只是特别是南宋时期以后人来人往,兵来将挡,古道应是大行于宋。茅畲的文明和繁华上追三国、东西晋境内有源于三国赤乌年间的多福寺,黄岩六大古寺之一,还有唐乾符年间的广严寺,均系宋以前有史载的名刹,其时称规模浩大,最盛时僧众多达五百余人,高僧辈出,应是香火鼎盛,信者如众。僧侣、信客也从四方的古道络绎而来朝香。</p><p class="ql-block"> 在畲川并不宽广的土地上,相继存在过“双峰书院”、“鸣山书院”、“九溪书院”。文风昌盛,标志着一定的社会文明指数。源于周边山峰的九条溪水汇集九紫溪,良田沃土,励耕乐居。狭小的盆地竟然是六、七条古道的贯通交集点,受周围群山维护,自然灾害罕至,战乱等治安因素也相对稳定,因而我大胆地有茅畲是交通、经济、文化形成的区域小中心之判断。古道的兴衰与路线上集镇的繁华是共存和相互见证的。历史进程中,受幅员的局限,温黄东部平原的兴起,畲川的各项社会功能和地位重要性日趋不复如昔。</p><p class="ql-block"> 然站在历史的今天回望,畲川古道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造就的精神如同星宿一样闪耀,令今人高山仰望。</p><p class="ql-block"> 行畲川道,感千年事。</p> 三、红色记忆 <p class="ql-block"> “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最最隽永的故事不是来自电视广播、故事书连环画,而是童年口口相传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筹划着描述一段红色茅畲故事,好朋友毅总推荐了“五四”运动牟正非火烧赵家楼,国满先生数度介绍了革命艺术家、延安鲁艺教员陈叔亮的茅畲情结,其实一走进茅畲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最先钩起的是孩提时代妈妈给我讲过革命母亲章学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妈妈章学英的娘家和我母亲同村,辈份应该也高个一、二辈,章学英的革命事迹在老家也广为传诵,那个年代,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第一波教育首先是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革命故事,再之后才是三国西游梁祝断桥等。</p><p class="ql-block"> 那是1948年的秋天,北方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中的关键时刻,江南的统治者一边做着划江而治的梦想,一边加强白色恐怖。1938年入党的地下交通员章学英接到组织上交办的任务,要把标识为两个“o”的紧急情报送到山里的队伍上去。章妈妈应该是一个小脚女人,但非常智慧,她把情报藏在菜篮的竹签里,带上十岁多点的侄子,声称去舅舅家奔丧。机智地应付旧保长盘问,穿越三十余里山路,成功对付了吉下路廊、山卡关隘、观音堂三处设卡团丁和保警的层层搜查,斗智斗勇,艰难地把情报送到游击队老蔡同志手上。</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年代,情报的传递是一项艰巨、危险极具智慧和毅力的使命,考验着是责任、信念、意志和忠诚。古今中外不乏有海娃把鸡毛信送给八路军连长,罗文把信送到加西亚将军的故事,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茅畲革命妈妈章学英智送双“o”信的传奇经历,使得茅畲的红色记忆更加形象和丰富。</p><p class="ql-block"> 茅畲的红色传奇很多,有抗战时间在重庆红岩周恩来、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牟菊明,她和她的丈夫何其芳高声朗诵着“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中著名的三十二个爱国学生之一的牟正非;有黄岩第一个妇女党支部;有林泗斋领导的抗战时期中共黄岩县委…</p><p class="ql-block"> 茅畲小学旧址之于黄岩,如上海的一大旧址之于新中国,嘉兴南湖之于浙江,都是共产主义火种孕育的地方,所以常有履新的各级党委领导来瞻仰、重温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据政府数字化平台“瓜果天下”介绍,全国人民吃的水果西瓜十个中有七个是黄岩人种植的,而率先带动周边县市乡镇十万瓜农果农奔赴全国各地的,正是身藏红色基因、敢为人先的畲川人,是一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传承,是体现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推进的实践先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把五一节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然而我这么地叙述,会不会被我许多来自茅畲的朋友所笑话,不免惴惴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