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之行—巴塞罗那·圣家堂篇

付玲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16日,从托莱多乘火车抵达本次旅行的终点—巴萨罗那,为能近距离触及到圣家堂,我们定了圣家堂旁的公寓。</p> <p class="ql-block">  公寓楼顶天台就可以直接看到圣家堂,楼顶有一个小型泳池,可以泡着喝着看着圣家堂。</p> <p class="ql-block">  入夜楼顶观望圣家堂</p> <p class="ql-block">  围着圣家堂散个步</p> <p class="ql-block">  欣赏一下玫瑰花窗透出温暖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起逛逛圣家堂</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阳光真好,圣家堂沐浴在粉红色的晨光中。</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倒映在广场上水池里</p> <p class="ql-block">  难得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p><p class="ql-block">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将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融入了圣家堂的建设,并将晚年时光全部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 圣家堂的建设进展缓慢,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系,中间又受西班牙内战干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 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  网上预约2018年2月18日参观圣家堂,一早起来开门即入,多日的期待终于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  立面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这里看到的是现在大门上的“诞生立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诞生立面进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由高迪亲自督建的已完工的立面,也是圣家堂立面中最为精美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于1894至1930年间建造的诞生立面是首个完成的立面。着重展现耶稣降生的内容,并装饰有不少令人联想到生命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立面分为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一个神学三德(有信、有望、有爱)。有爱门廊上雕有生命之树。该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别对应一个门徒(马提亚、巴拿巴、犹达和西门)。高迪选择这个立面来为整个教堂的架构和装饰定型。他很清楚自己等不到教堂完工的那天,因此必须要为后人留下可参考的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质的鸢尾花⚜️装饰的大门,与梵高油画“鸢尾花”属同一时期,是否受到影响,也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  沿着通往塔楼的阶梯盘旋直上。由于高迪认为自己的作品不能超越神明的创造,塔总高(170米)比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奇山低一米。</p> <p class="ql-block">  透过塔楼空隙,可看见下面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透过缝隙,能看到有爱门廊上雕立的生命之树。</p> <p class="ql-block">  较低的高塔上立着成捆的小麦、圣餐杯和水果,象征圣餐礼。</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建设跨越的时间过长,整个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改变着,与前面那张水果装饰相比,这边的麦穗已经变得简约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守护下的巴塞罗那</p> <p class="ql-block">  从塔顶望向巴萨罗那</p> <p class="ql-block">  螺旋状的楼梯,宛如海螺般旋转直下。</p> <p class="ql-block">  高迪对海洋的热爱,延伸到圣家堂的设计里,把海葵镶嵌在圣家堂的屋顶,明亮而洁净,一扫对教堂幽暗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玻璃吊顶,与顶部海葵装饰以及主祭坛上悬吊耶稣的华盖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的内部构造较为复杂,其中有两条走廊、一条延伸出七个半圆礼拜堂的回廊、为数众多的高塔和三个结构装饰各不相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中间走廊十二根立柱上,有12座星座守护耶稣圣坛。</p> <p class="ql-block">  欧洲绝大多数教堂内部都较为昏暗,这也是哥特式教堂使用长方形花窗便于采光的重要原因。圣家堂则大相径庭,设计灵感来自森林,一根根宛若高大树木的立柱撑起白色拱顶,即便是阴雨天光线也能从彩色玻璃穿进宽敞明亮的室内,仿佛上帝庇护人间。</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内部呈拉丁十字布局,共有5条通道,中殿高达45米,十字中心点有四根红色斑岩立柱支撑起高达60米的中央拱顶。主祭坛的华盖下方悬挂着宛若降临人间的耶稣。</p>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四周橘红色、草绿色、海蓝色的玻璃花窗让室内气氛变得轻巧活跃,仿佛身处清新的大自然中。</p><p class="ql-block"> 玻璃花窗是按日出日落的方位使用冷暖色调的玻璃来排列的,面向东方的蓝绿色和面相西方的橘红色花窗,使整个空间绚丽多彩,充满玄幻感。</p><p class="ql-block"> 高迪在建筑设计上运用玻璃采光的特质,在圣家堂运用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冷暖交替之间</p> <p class="ql-block">  越靠近现代,风格变得越简易,与建造之初的设计相去甚远,花窗已经变成了曲面波纹状的玻璃,不在像传统的教堂,只能算个博物馆,这点儿非常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当初高迪是否对圣家堂的装修留有全部细化的设计图,从现在的外观来看,高迪之后的设计师都可以按照当时的流行趋势、个人的设计理念来局部改变圣家堂的风格,这点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最为欣赏的还是高迪完成的那四分之一,没有高迪就没有圣家堂今天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受难立面的门,是由金属的经文装饰的,风格已经完全的博物馆化了,对与有点儿强迫症的我是比较厌弃的。</p> <p class="ql-block">  人物的创造风格已经靠近毕加索,诞生立面的鸢尾花和受难立面的线条化装饰,是否是高迪对于那个时代艺术家的致敬,不是说立体线条风格不好,只是我的认知里,这个跟教堂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更像是现在科学教的礼堂。</p> <p class="ql-block">  受难立面与装饰丰富的诞生立面相比,受难立面更为简略,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线,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立面的建造基于高迪留给后人的设计图纸和指导,开始自1954年。</p><p class="ql-block"> 立面的高塔在1976年完工,1987年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一队雕塑家开始对其上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展开雕刻。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刚硬的表现形式引发出极富表现力的效果。高迪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立面将恐惧感带给参观者。</p><p class="ql-block"> 通过“破坏”弧线、“切断”立柱,凭借明暗配合,进一步展现耶稣受难的深重与残忍。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受难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八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最顶端是十字架和荆棘编成的冠冕。四座高塔分别代表一个门徒(雅各、多马、腓力和巴多罗买)。</p><p class="ql-block"> 与诞生立面相仿,受难立面有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三德中的一个。立面上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的是耶稣的“苦路”。最低的一层来自于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当天,第三层描述的则是耶稣的埋葬和复活。连接代表多马和巴多罗买的两座高塔的,是象征耶稣升天的铜像。 </p> <p class="ql-block">  受难立面则是按照高迪1917年的设计构想建造的,于1954年在简要的规划基础上动工,后于1976年完工。受难立面的整体特征简朴而饱经风霜,塔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形象憔悴。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来自雕塑家约瑟·苏维拉齐斯。赎我对这种将现代工业风设计运用在教堂装饰上的嗤之以鼻,下次再来,如有可能,我将选择从哪里来回哪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