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正青春

清泉石上流

<p class="ql-block"> 那时正青春</p><p class="ql-block"> 文 / 清泉石上流</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很多时光值得我们回忆,孩童的稚气,年少的轻狂,青春的萌动,壮士的果敢,暮年的豁达……每一段过往都有说不完的美妙。掀开尘封的记忆,回首走过的岁月。忆起那些美丽的青春画面,多么希望时间能定格在那一瞬间。淡淡时光,朦朦岁月,多少青春年少轻狂,多少迷人写意,都如来时路,总在不经意间把过往点缀。我的青春绽放,八十年代的生活注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忘时光。因为初、高中的求学正好在此间。都是一片快乐自豪和情窦初开的阶段,接受各种外来信息最多最杂的起始时期。每每回忆都找到那些跟幸福有关的桥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侠小说,就是在那时从香港传入到大陆来的,几年瞬间就风靡了大江南北。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那是一个真正有文学的时代,文人有风骨,学者有思想,文化有气质。八十年代的文学体现了海纳百川,不问来路,照单全收的风格,这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强烈所致。武侠小说突然间就火了,《七剑下天山》《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萍踪侠影》《紫凤钗》《玺踪剑影奇侠传》《天龙地虎》《十二金钗》《武林奇缘》《天龙八部》,《小李飞刀》《绝代双娇》《倚天屠龙记》以及电视剧《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我们都沉浸在大侠的梦中,等待着新的大侠出现。尤其83版《射雕英雄传》在大陆登上荧屏,刚一个开头,我和小伙伴们就惊呆了,首先登场的丘处机是会飞的,接着出现的江南七怪更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各怀绝技,越往后看越是神奇,人是有内功的,降龙十八掌隔空就可以把人打飞,而且还自带背景画面。一阳指如同激光枪,手指发出一道光就可以把人干翻。蛤蟆功把人变成蛤蟆,却无人能敌。简直太神奇了。最主要的,梅超风一袭黑衣脸色苍白黑眼黑唇的样子太吓人了。每次看完,我都没有勇气慢慢走回家,而是在脑子里梅超风凄厉的笑声中一路狂奔,任风声在耳边嗖嗖作响,直到远远看见家里的灯光才惊魂稍定。《射雕英雄传》也因此成了我心中不可超越的经典,同时,也激起了我对武侠世界的无限向往。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爱上了武侠小说。记得还是读初一的时侯,刚过了年这个学期,好不容易从曾同学处借到了本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那个激动呀,不亚于过年收到的压岁钱,于是同小刚两个人一起如饥似渴的看起来,晚自习后无灯,就两人墩在厕所的路灯下看得津津有味,被班主任巡逻抓到了,罚站在禾场上一个小时。好在那时成绩还好,老师也心软,教育了一番最后还是没有缴掉这本小说。83版的《射雕》真是个奇迹,它不仅让国人在电视上了解了神奇而又玄幻的武侠世界,同时也把武侠小说带到了大众的视野。电视剧之后,金庸的小说悄然在新华书店上架,《岳飞传》《杨家将》《薛刚反唐》之类评书也走向普通大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中国进入了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在那个迷乱又茫然的时代缓步走来,给无数懵懂的人们打开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并把原本根植于国人骨子里却又遗忘的价值观重新带到人们面前,关于侠义,关于善恶,关于美丑,关于家国情怀,关于民族尊严,关于男女爱情。最好笑的是,初三年级时黄老师带我来县城进行全县初中生新作文写作大赛,第一次进县城,在老一小的教室里写作,周末,不知是哪家影院亦或录像厅刚好广播在播《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歌声随风飘入教室,我听的痴如醉竟然忘记了写作文,最后听监考老师说还有十分钟就要结束交卷了,我才反应过来,就凭记忆,按郭靖和华筝两个人的生活经历胡编成了一段友情的故事,后来意外的获得了个二等奖,这算是我的第一个作文大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中来到县城读书,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繁华热闹的租书摊就是当时特别有趣的一个现象。所谓租书摊,就是给一些喜欢读书但又买不起书的人提供租书服务,每本书每天收取一定的租金。在我们那个年代,租一本书每天最多就是一毛钱。在金庸之后,一大批武侠作家的作品在大陆蜂拥而至,而中学生成了那个时代武侠小说最早的接受者和狂热书迷。正因为如此,家长对武侠小说的态度跟对言情小说一样,统统视为洪水猛兽加以抵制,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的可能。于是,租书这个行业应运而生。那时候,学生书包里什么可以缺,缺书缺本子都行,但唯独不能缺小说,如果哪堂课没有了新的小说看,那一堂课简直就如同失了魂魄,只能靠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发时光。一下课,哪怕只有一二十分钟,也直奔租书铺,挑上一本喜欢的书放到包里方才心里踏实,那感觉,如同的暗恋的人突然得到她的笑迎和拥抱一般。武侠小说,犹如盛开的烟花璀璨于天际,又犹如夏花肆意绽放于肥沃的旷野,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少年,几乎都无法逃脱它的妖冶诱惑;我与郭同学两个人,常常下到城里一人租5本,回校互换来看,晚上熄灯后,用手电筒蒙在被子里看,近视眼也就是那个时侯形成的。尽管郭同学后来成了某县的一县之长,后又当上了省厅的高管,可谈起我俩一起租书看的经历依然心里激荡、兴奋异常。武侠小说,成了无数少年在那个时代的特有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次就是看录像。小城里的录像厅,哼哼哈哈,整天在循环播放。风靡全国的录像厅成了当时休闲的一种好地方。现在的人们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电子设备,随身携带,想看什么视频,想看什么影视剧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的人没有手机,也没有平板,更没有笔记本电脑……要想看些什么电影、电视剧,需要去一个叫做“录像厅”的地方。那个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录像厅极为向往,这个遍布大街小巷的场所是当时人们的对外窗口,亦是精神食粮之一。甚至有些电影院没电影放的空档期也放上了录像。八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刚刚打开国门、蜂拥而入的各种流行风潮,和人们被压抑太久的精神需求激烈碰撞,让整个八十年代的思想氛围显得空前活跃,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港台文化的进入,又在人们的眼花缭乱中加剧了这种碰撞。它一经进入,便摧枯拉朽般席卷整个中国,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城市,甚至城镇乡村。港台电影,是最早俘获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种类。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无数的录像厅,无数的大人和少年学生簇拥在当时算是稀罕物的彩色电视机前,睁大着双眼看着那荧屏里各式各样武打的场面,震撼又觉得新鲜。因此,录像厅成为了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和现在我们结伴去电影院差不多,都是和好友一起消磨时间的好方法。但是,录像厅的黄金时间前后不过十年。商家出售碟片开始大行其道,许多人都买了碟片在家里慢慢地看,进度条想拉就拉,精彩镜头想重复看几遍都没问题,录像厅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于是,选择去录像厅看电视的人们买了VCD、DVD后,宅在家中看碟了,录像厅受到很大冲击,有的开不下去只好关门大吉,有的改成歌厅、网吧。现在,曾经风靡全国、遍布大街小巷的录像厅早已没有了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就是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的桃江电影院,离信丰中学不远,过马路100米左右即到。周六周日放的多,平时放得少,学校也会包场放些教育片是免费的,其余都要买票,还比较贵,农村来的孩子没有过多的零花钱,但我喜欢观看,有时碰到特别钟意的电影,都还会冒着被老师批评惩罚的险,不上晚自习偷偷溜出去看;比如一个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这竟然看了三遍。还有《武当》《白发魔女》《太极宗师》《杨家将》……为了省下这闲钱,只好吃几顿白饭,不打菜,把买菜的钱省下来买电影票。现在回想起来,个子长得矮小,估计与那时的蛮干、缺少营养多少有点干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巨轮轰然驶过,把过往的岁月碾得粉碎,曾经的少年,被命运之手把双鬓悄然染白,曾经踌躇满志的创业青年,被生活按压在墙角只为苟活,曾经的新生事物,被扫进历史的行囊成为尘埃。这是个繁荣的时代,却也是个竞争的时代;这是个富裕的时代,却也是个贫富差距巨大的时代;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却也是个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很多人都在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可是我们生活在其中,却越来越不幸福,如果财富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指标,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则盯着它远去的背影,捡拾记忆的碎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想要的应有尽有;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想要的都要拼命去够。只是,这是时代发展必经的一幕,经历这么多年之后,我们才真正感悟到这也是我们心中最难忘的时代,这也是我无悔的青春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