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p><p class="ql-block">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p><p class="ql-block">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p><p class="ql-block">有秦腔。</p><p class="ql-block">始于陕西,</p><p class="ql-block">以梆为板,</p><p class="ql-block">月琴应之,</p><p class="ql-block">亦有紧慢,</p><p class="ql-block">俗呼梆子腔,</p><p class="ql-block">蜀谓之乱弹。"</p><p class="ql-block">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p> <p class="ql-block"> 认识秦腔起源与发展从秦腔的发展历程来看,秦腔是形成于秦,经过汉代的对秦腔的精炼,在唐朝蔚为昌盛,元朝之时,由于戏曲的兴盛,秦腔形成了完整的秦腔戏剧文化,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蜕变,戏曲、戏剧在明朝末年时发展已经成熟,成了具有系统声腔的剧种。</p><p class="ql-block">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其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血液,跳动着上下几千年秦文化的根脉,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西部发展壮大,经历人民创造而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由于秦腔的剧目多以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为题材,选自于“三国”、“列国”等中的英雄故事,以及一些与民间紧密相连的公案故事,并以朴实、豪放的腔调体现故事中的喜与乐,感情深情动人,唱腔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此被人们广泛流传。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至今是对在古老文明的独特见证和再现,具有唯一性,对于西北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p> <p class="ql-block">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p><p class="ql-block">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p> <p class="ql-block">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膩、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p><p class="ql-block">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p><p class="ql-block">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p><p class="ql-block">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p><p class="ql-block">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娱乐形成的多样性变化和需求的变革。目前,秦腔的生存现状受到了严重挑战:</p><p class="ql-block"> 一是面临市场化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二是戏剧表演艺术形式本身存在衰老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三是各种剧团数量减少,艺人改行或退休,形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改业的现象普遍。</p><p class="ql-block"> 四是观众越来越少,剧团收入减少,经费不足,运转困难,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势头有所回升,但依然不容乐观。</p><p class="ql-block"> 要想有大的改观,大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对症下药,排除万难,才能使秦腔戏剧步步振兴。</p> <p class="ql-block"> 秦腔属于民族传统文化,是陕西这块文明沃土蕴藏的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瑰宝,是陕西人的文化遗产的值得骄傲的财富,是三秦音乐艺术和戏剧艺术文化的根。</p><p class="ql-block"> 要想秦腔的生命有活力,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它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良和创新,发挥其最典型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艺术实用性的价值作用。</p><p class="ql-block"> 满足人们现实的审美需求,缔造现实性的艺术效果,取悦于民,使发展秦腔艺术的天地逐渐扩大,世代相传,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