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我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朝代

零碎时光

<p class="ql-block">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称殷商,我国</span>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传说,商人的祖先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今黄河下游地区 ),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己经成为夏国东方的强大部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商汤伐夏 建立商朝</b></p> <p class="ql-block">  汤,名履。他本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君王荒淫无道。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国家日益强盛。为改变商地处黄河下游、连年遭受水灾的困扰,也为替天行道顺应民心,汤决定推翻夏朝。</p><p class="ql-block"> 商汤在贤臣伊尹、仲虺(hui)等人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积蓄力量,伺机破敌。为了彻底察明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尹充当间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多次打入夏桀内部</span>了解和掌握其“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军事上,商汤采取先弱后强、由近及远、逐一剪除夏桀羽翼的战略,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在今河南宁陵北),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消灭葛国。之后,商汤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今河南滑县东)、顺(今山东城东北),并攻灭夏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支柱、实力较强的昆吾(今河南许昌附近)。“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商汤基本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p><p class="ql-block"> 这时,夏都到处流传着“上天弗恤,夏命其卒”的民谣,意味着伐桀的时机已到,商汤决定把灭桀行动付诸实施。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優”,立国四百余年的夏王朝不容小觑。商汤首先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夏桀当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得知后,马上向夏桀“谢罪请服,复入职贡”,暂时稳住夏,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又传来夏桀诛杀重臣、众版亲离的消息,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纳贡。这一回,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还有缗氏公开反抗,商汤认为伐桀时机已完全成熟,下令起兵。</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72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揭开了鸣条之战的序幕。战前,商汤誓师,义正词严列举夏桀破坏生产、施行暴政、残酷盘剥欺压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将拯救民众于水火,同时商汤还严肃地宣布了战场纪律和作战要领。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p><p class="ql-block"> 誓师结束后,商汤动用作战性能良好的兵车70辆、能征惯战的敢死队6000人,会同各盟国的参战部队,“以近为直”,迅速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突袭夏桀老巢。一直沉于醇酒美人的夏桀这时才如梦初醒,方寸大乱,无奈只能仓促应战,西出抵御商汤进攻。两军在鸣条(在今河南落阳附近)地区相遇,在商汤军队勇猛无比的冲击下,夏桀部队溃不成军,商汤一举攻克夏邑,赢得了鸣条之战的胜利。夏桀兵败南逃,商汤挥师南下,对夏桀残部实施打击。夏桀穷途末路,率极少的残部逃奔到南巢(今安微寿县南),不久便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彻底覆灭。</p><p class="ql-block"> 商汤率师凯旋西毫(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有众多诸侯参加的“景毫之命”大会,得到三千诸侯拥戴,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商朝在铁血之中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伊尹辅政 盘庚迁殷</b></p> <p class="ql-block">  伊尹是曾经废立天子、辅佐商朝五位君主、为商朝的太平盛世奠定基础的第一名相。他辅佐商汤灭了夏朝,夺得天下。商朝建立以后,伊尹为相,帮助商汤处理朝政。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逐渐稳定自己的统治,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商汤在位十二年后去世,由商汤儿子丙经、仲壬先后继位,他们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大权实际掌握在伊尹手里。伊尹在商朝的地位不可撼动,不仅仅因为他的功劳,还有他的德行与治国方略。仲壬去世后,伊尹做主,由商汤长孙太甲继位。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个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循汤法,贪图享乐。伊尹劝告,太甲不听,于是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去给商汤守灵,自己则代理国政。太甲经过三年悔过,脱胎换骨,伊尹又将太甲迎回复位,商的统治逐渐呈现出清明气象。</p> <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时间国家安定,在商王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便尽情享乐,奢靡无度。商朝的继承制度是兄弟享有优先继承权,没有兄弟才传位儿子,因此很多人对王位都虎视眈眈。从仲丁开始,王室子弟为了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政治动荡连绵不断,王室力量日衰,国力减弱,再加上水涝、干旱等天灾不断,商王室的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从仲丁到盘庚,历经“九世之乱”,商朝的统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p><p class="ql-block"> 为摆脱困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盘庚</span>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但盘庚迁殷的决定,遭到举国上下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没有动摇,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来争取民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盘庚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挫败反对势力,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从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盘庚在殷整顿政治,使商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有了更大发展。之后,又经过武丁时代的繁荣发展,到了商中后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局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纣王暴虐 牧野亡国</b></p> <p class="ql-block">  商朝到了纣王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纣王的统治下,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关于纣王暴虐最早的记录,始于牧野之战前。为了师出有名,周武王和姜子牙历数纣王四大罪状,并记录于《尚书》之中:听信妇人谗言、不认真祭祀祖先、不用叔伯兄弟专用罪犯和奴隶、暴虐百姓。90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又称纣王宠幸妲己、炮烙大臣、酒池肉林、虐杀比干等种种罪名。</p><p class="ql-block"> 后来根据殷墟出土文物研究,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误解。比如,商人祭祀天神或祖先会选用的奴隶,多者一年祭祀杀死奴隶近万人,而纣王杀人祭祀的事少之又少,据统计平均一年不超过2人。而且纣王在征服夷方等部落后,并未将俘获的奴隶杀死,而是将他们充入了自己的军队,这些超前行为在商朝贵族眼中就是离经叛道。而纣王提拔的下层官吏文化程度过低,在施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纣王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商社会动荡,周日渐兴盛。周文王时期已开始部署伐商战略,可大业未竟就不幸病逝。武王继位后继续做灭商准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约公元前1068年,</span>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周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大规模阅兵仪式,诸侯小国纷纷响应,率领人马前来助战,力劝武王立即向商都朝歌进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称“孟津观兵”。</span>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经形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p><p class="ql-block"> 两年之后,武王探知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武王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公元前1046年甲子日,经牧地誓师,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商军抵抗仅仅坚持一天就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统治华夏500余年的殷商王朝在顷刻间轰然倒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后母戊鼎 甲骨文字</b></p> <p class="ql-block">  商朝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朝有了长足进步,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改为定居。农业和畜牧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了人工养殖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商后母戊鼎是已知的我国古代最重青铜器。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p> <p class="ql-block">  般墟还出士了大量的占卜龟甲,上面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而得名甲骨文。</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主要内容是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二百七十年之间的卜辞。因商朝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再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又系统的资料,同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的重要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p> <p class="ql-block">  商朝统治的同时代,古埃及王国的统治已进入鼎盛时期,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正在崛起,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帝国也在崛起。它们和商朝东西辉映,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