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家校共育专题之好文分享(二)——《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荻花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 钱志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源 | 中国教师报(ID:zgjsbqm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常说“爱人如己”,只有父母自己内在充盈,才能更好地爱孩子,用自身的积极状态影响孩子。在我们的观念中,“牺牲”是高尚的,人们常常会为父母自我牺牲式地养育孩子而感动,认为那代表着无私的爱。父母自己舍不得吃穿,把好东西都留给孩子;父母忍受破裂的婚姻关系,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缩减自己学习、工作、兴趣爱好、娱乐的时间,一心扑在孩子身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尤其是妈妈。然而,这样的“自我牺牲”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们或许需要认真思考一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我牺牲式养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往往伴随着干涉和控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在一档节目中称:“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 “我这一辈子就是为儿子活的!”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这一坚持就是10年;带着炊具食材,跟随剧组,不辞辛劳为儿子做饭、收拾屋子……这样“无私”的付出,伴随着的,是对儿子生活的过度参与:不让孩子接会挨打的戏,儿子的每一段恋情,她几乎都会干涉,以至于朱雨辰39岁还是孑然一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视剧《小欢喜》里,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女儿备战高考,宋倩辞去了自己金牌物理老师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全在女儿身上。这样一种“牺牲”下,随之而来的是对女儿360度无死角的监督和控制:把女儿房间的一面墙换成玻璃,这样可以随时看到女儿在做什么;剥夺女儿学习以外一切兴趣爱好,没收乐高,禁止参加天文馆活动;不许女儿去离家远的南大,一定要让女儿报考清华北大……令人窒息的压力和控制,让母女之间频频爆发矛盾和争吵,女儿精神到达崩溃的边缘,患上了抑郁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牺牲式父母,长时间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对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内心往往处于一种匮乏的状态,容易走进过度养育、过度控制的误区:把对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孩子的需求。当孩子不听话、表现没达到期望的时候,内心生出不满和抱怨,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我成天累死累活,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养育模式下,孩子一边处在愧疚和自责中,一边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处在痛苦之中,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我牺牲式父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和束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杯满则溢,过犹不及。过度的爱也是如此,孩子无法承受,或者说,承受的代价太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每次煮面,妈妈都给孩子加两个鸡蛋,自己不吃;长大了,家庭条件好起来了,妈妈还是苛待自己,只舍得给孩子买好的贵的东西。孩子看见妈妈的“牺牲”,就会产生内疚感,随之形成一种观念:“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这么伟大,我不能对不起她。”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藏着隐形的条件:你要听话、要感激、要报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孩子被动成为了一个“亏欠者”。他们常常感受到一种如影随形的压力和束缚,不敢反抗父母,不敢做出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无法承受父母的失望,担心自己不能回报父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孩子经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中,害怕自己成绩不好让父母失望,害怕自己找的工作不够好、赚得不够多,常常自我批判,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很难真正地快乐。更有些父母,喜欢把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挂在嘴边,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孩子懂不懂事、应不应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反抗,脱离父母的掌控,亲子关系破裂,而更大一部分孩子,则是选择压抑自我,为了“报恩”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难以体会到人生真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强调父母单方面的牺牲。如果父母人生的意义和快乐,都取决于孩子,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养育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也要懂得自我关怀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妈妈放弃了工作、朋友圈子、兴趣爱好,全身心地照顾孩子,最后自己心力交瘁,孩子叛逆难管,在养育之路上失去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作家苏兹•卢拉在《母亲进化论》一书中指出,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直牺牲和付出,忽视自己的需求,父母很容易感到疲惫不堪,能量被掏空。这种状态下,是没有能力给孩子健康、自由的爱和正确引导的。我们常说“爱人如己”,只有父母自己内在充盈,才能更好地爱孩子,用自身的积极状态影响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说》中,一个高一的女孩站在天台上向妈妈大声宣告:“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在她看来,妈妈是一个“二十四小时老妈”,生活中的一切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以自己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五点半陪她一起起床,六点半把她送进电梯下楼,然后送她去学校,不管做什么,妈妈都不放心,想要陪她一起。现在妈妈的朋友少了,兴趣活动没了,生活空洞乏味,妈妈也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而她也“感到特别压抑”。她对妈妈说,自己总有一天要长大,要为自己的生活去奋斗,希望妈妈回到工作中去,回到自己的朋友圈中,多为自己想一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想要父母为自己牺牲太多,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积极向上,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会给他无穷的力量和信心。父母与孩子,说到底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各自的人生课题需要去探索和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孩子生命早期,需要父母相对充足的关爱和照顾,才能健康成长,发展各项能力。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逐渐放手、退出,孩子才有空间和自由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样,不能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搁置了自己的人生课题,把所有的愿望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优秀当做自己的成功,把孩子的价值看做自己的价值。为人父母后,也要做好自我关怀、自我成长,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努力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一种相互独立而又互相促进的亲子关系,才是和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彼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苏兹•卢拉所言:“我发现,当我关怀自己时,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不惜一切代价关怀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身体、心智、情绪和内心生活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自身的转变是给孩子最伟大的礼物,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因此,家长平时养育孩子的同时,别忘了爱自己、提升自己,平衡好二者的时间。在疲惫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放松身心,做做喜欢的事,调整好状态再去面对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后,将这首小诗送给所有的父母以共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知的灵光——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伯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们是借你们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却不是从你们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们虽和你们同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却不从属你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们可以给他们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