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析城山位于山西阳城县境内,山峰如城,山顶凹陷,形如天池,草甸起伏,广万余亩,草木分析,草药芊芊,繁花似锦,又名析津山、东坪。《竹林纪年》记载:“商汤24年大旱,王祷于桑林(析城山)”故又称圣王坪,是远古帝王生活的地方。坪四缘峰峦峭拔,高树随崖,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坪中有一水池,人称娘娘池,终年不涸,坪上仲夏盛开一种色泽粉红的胭粉花,俏丽惊目,酷似烟粉,山周有较多溶洞,尤以东部的黑龙洞最为深幽,入洞数里闻水声奔激,回荡轰鸣,给人以奇险妙绝之感。特别是巅峰近10平方公里的圣王坪,被地质学界称为“地球上的环形山”。</p> 一、人皇故都析城山的地位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润葵,中国先秦学会顾问、河南科技大学教授蔡运章,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伏元杰等专家学者,从不同学术领域反复进行研究论证,一致认为析城山就是远古昆仑丘(昆仑墟)。昆仑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万山之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我国古代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述,《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海内十洲记》曰:昆仑“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又曰:“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昆仑丘,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p> <p class="ql-block">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被许多名人志士和郡王政客在王都析城山留有诗篇。《泽州府志》中有清代李咸《前析城赋》:“星列棋置,龙窝蝉联。散散整整,巨巨细细,分分合合,深浅于弥漫草色之中焉。”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禹贡》记载:厎柱、析城至于王屋。江苏徐州知州、清顺治五年举人王所善(山西阳城人)在《登析城山》诗赞“力持星海柱,势领太行宗。”山西泽州知州、康熙三十八年举人朱樟(浙江钱塘人)在《析城》感怀“缅想太古初,山川尽醇朴。”李咸在《后析城赋》中又题:南有九河,北有云间,东有天井,西有历山。攸然远瞩,因俯仰千古,凭吊往事。羲舜之圣,司马之王……商代开国国君成汤之庙在阳城境内就有380余座,现存106座,其中在析城山上的汤帝行宫遗址是阳城现存最早的成汤庙。碑刻记载,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赐析城山成汤庙“广渊之庙”庙额,将析城山神由诚应侯提升为嘉润公,更加确立了析城山中华名山“人皇故都”“伏羲帝祖”的地位。</p> 二、郡王朱逊炓留下的祭祀碑 <p class="ql-block">前些年,偶然在朋友处看到一通圆头长形碑刻,石碑右侧竖写“人皇故都女娲仙域析城圣水天下受益”,碑身正中为“伏羲帝祖”四个竖写大字,左侧落款为“天顺六年(1462)阳春吉日朱逊炓祭”。碑高54.6厘米(底座26厘米、碑身28.5厘米),宽26厘米,碑身厚度在10-11厘米;底座厚16.5厘米,长度32-33厘米,底座下宽上窄,正面阳刻有供桌弯形卷腿图案,古朴典雅,字体自然,碑身碑座一体成型,便于移动,但其书法水平一般,显然不是书法家所为,题写“伏羲帝祖”石碑的朱逊炓是何人?石碑又有何用?听我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晋城文化学者平客曾在《晋城王府风云录》中研究过朱逊炓。大明年间,明朝廷在山西施行“洪洞大移民”政策,强迫百万山西人离开家乡,去填充战乱过后人口下降严重的河南、河北等地,还将大量皇亲国戚的亲王郡王分封在山西“抢地盘”。山西一方面输出了四分之一的总人口去支援全国,另一方面还接纳了大量的亲王郡王落户山西,其数量领先全国。大同代简王的第七子朱逊炓被封为宣宁王和第十子朱逊熮被封为隰川王,来到了晋城。康熙版《泽州志》载,宣宁王在晋城六代,隰川王在晋城五代。从他们来到晋城到最后一代宣宁王1590年去世,晋城的郡王岁月历经129年。宣宁王朱逊炓到晋城9年后去世,成化六五月二十六日薨,年四十九。据《明英宗实录》,天顺四年,即公元1460年,“工部具府第式样以进,上定其基址地东西二十丈南北三十丈,俾勿过制”。大明的城乡和住房建设部给皇上看了郡王府的大样图,皇上审定了东西66米,南北99米的规格。《大明会典·营造》就记载了郡王府的组成部分,两座郡王府大体是一处占地6500平米的三进式院落。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泽州碑刻大全》录入了“重修显庆寺碑铭记”记述了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金村显庆寺的状况,碑末的捐赠人透露出这样的重大信息:“东老府宣宁王,西老府隰川王……”这两位郡王做为捐赠的主角被刻在石头上暴露了“户籍地址”,一个在今天的老府巷东,一个在老府巷西。</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重要的碑刻得知,晋城的郡王在金村镇,在冶底,在天井关、在珏山、在青莲寺、在玉皇庙、在高平董峰等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就是说作为亲王膝下的两位郡王,1460年皇室批准建设郡王府,在公元1461年夏天来到晋城,1462年宣宁王朱逊炓为析成山题写了“人皇故都女娲仙域析城圣水天下受益,伏羲帝祖,天顺六年阳春吉日朱逊炓祭”的碑刻,说是碑刻不如说是祭祀用的神牌位。郡王府与地方政府因为权力都来自中央朝廷,他们之间进行着深度的连接和合作,以联姻、联盟的形式,达成资源互补配置,维持着彼此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天井关、金村玉皇庙,还是碧落寺、珏山青莲寺,都在古代晋城区域内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留下了郡王大量足迹,但在沁河流域的沁水、阳城鲜少留下他们的痕迹。但后来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泽州知州朱樟,阳城籍的徐州知州王所善和陈廷敬之子陈壮履、进士田七善以及高平籍官员庞太朴、毕振姬等官员都在作品中留下了析城山以及周边千峰寺、铁盆嶂等名胜古迹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晋城的碑刻中,涉及炎帝的碑刻很多,既有唐武德三年(620)高平郡王李道立题写的“炎帝陵碑”,还有大宋“天宝六年(973)”高平县令杨咸弼题写的神农乡建“炎帝庙界”碑,但他们和目前高平炎帝陵现存的大明万历三十九(1611)生员申道统立的“炎帝陵”碑刻一样,并没有记入《高平县志》。因此,宣宁王朱逊炓题写的“伏羲帝祖”石碑未能载入府志县志就再正常不过了。在山西这方热土上,官方收录的碑刻碑记大多为距离城市较近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名寺大庙中的,随着战争的动荡和经济的发展,文物盗窃十分猖獗,许多历史古碑名人题记和“伏羲帝祖”石碑一样,流入了民间收藏人手里。比如2012年出版的《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阳城县卷》,记入的佚失石刻:后晋碑刻《灵泉寺铜钟记》、北宋政和四年《析山谢雨文碑》、北宋政和六年《加封析城山整敕》以及“高平卷”的唐开元十四年《唐故将仕郎李亮墓志铭》等等,就连清康熙十七年帝师名相陈廷敬之父陈昌期的《重修老姥庵记》石碑,不但没有在“大全”中找到,而且前几年早已在老母庵墙壁上不翼而飞,随着打击文物盗窃行动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几年此类现象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p> 三、隐藏在伏羲帝祖石碑里信息 <p class="ql-block">高平团池唐武德三年的“炎帝陵碑”为高平郡王李道立所立;官方号称目前发现最早的明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刻是省祭官申朝钦的后人、炎帝妻子的娘家人、长畛村县学生员申道统所立;而天顺六年的“伏羲帝祖”石碑,为时任晋城郡王的朱逊炓所立也。碑中的“人皇故都女娲仙域析城圣水天下受益,阳春吉日朱逊炓祭”又透露出哪些信息呢?</p> <p class="ql-block">据早年“伏羲帝祖”石碑收藏人的回忆,析城山紧邻的古刹千峰寺主持曾讲述此碑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一年一度的析城山春季大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遇到干旱无雨灾年时,则抬着石碑到析城山上祈雨,碑在前,像在后,乐队相随,这时候石碑就是伏羲帝祖的神位牌;从石碑造型可看出其便于移动和巡游的特点显而易见。平时,石碑由附近村庄各执事长老或社首轮流供奉保管,1633年(崇祯六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1644年(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在析城山千峰寺留下了“风雪困,食你一寺;得天下,还你三寺”和鳌背山“马刨泉”的故事。期间,析城山民间祭祀活动断断续续。到了1938年初,赵基梅任司令员所在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太原独立游击支队,涂锡道任政治委员。同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在太行山区正式成立,赵支队对内称第五军分区,赵基梅任司令员,对外仍称八路军太南独立游击支队。派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朱瑞带领李明魁(两年后李明魁在八路军兵工厂转运物资时遭日军伏击牺牲时年仅23岁)等二十多名学生干部由陵川奔赴阳城。朱瑞到达阳城后与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及地方武装组建成一支五六百人的队伍,依析城山作天然屏障,在山西阳城以南王屋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此时的析城山山高林密,村民大多躲进了大山溶洞,部队保障供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了解到附近的千峰寺有田有僧有粮食时,唐天际、朱瑞等前去登门拜访,不料方丈只管闭目敲击木鱼置若罔闻。一位送山茱萸的老汉出主意说:“千峰寺方丈每年率众僧及各村长老到析城山祭祀伏羲老祖和女娲娘娘,取一罐娘娘池的圣水回来供奉用作法事,并把举行法事活动叫作‘尝水’,僧人个个平时惜粮如命。加上明末农民起义、清末民国战乱等,祭祀活动几度中断,‘伏羲帝祖’石碑就暂时存放在千峰寺主持常水家中,春天已至,又到了祭祖时节,如将军能亲自护碑上山,想必会感动常师傅开仓放粮。”朱瑞听后大喜:“我皆为华夏子孙,为圣祖护碑三生有幸,责无旁贷。”果然,常师傅被将军的举动所感动,并腾出寺院僧房作为部队司令部。了解了这些历史故事,这时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人皇故都”,是后人对远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仅次于昊天上帝的第二级神只的人皇以及其曾经生活的地方(析城山)的尊称,“女娲仙域析城圣水天下受益”是对女娲娘娘以及析城山天然瑶池圣水可福佑天下百姓受益的昭示,郡王代表一方权力机构为其所立祭祀碑或称神位牌也就自然而然名正言顺了。</p> 四、尾声 <p class="ql-block">保护历史文物是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打击文物盗窃才是守护文物之关键。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粒尘埃,每一通碑刻就是一段历史,我们在寻觅历史真迹的过程中,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莫未见其物,先诋其“真”,动不动强调“正史”记载与否?要知道,正史也有真伪,甚至人为篡改的地方,这在史籍中比比皆是。正是有了“炎帝陵”“伏羲帝祖”等这些佚失在民间的、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古碑,才弥补了许多历史空白和遗憾,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倡导“文物回家”“古碑归位”活动,设立文物回收基金,加大博物馆文物回收力度,建立健全收藏人无偿捐赠和奖励制度,让我们在探究和考证文物的同时离真相和圣贤越来越近,离困惑和神话越来越远。请您和我一起行动起来!去全力保护和珍爱老祖宗留下的每件历史文物和古树。</p> <p class="ql-block">上图:2021年11月14日和原晋城市副市长、市慈善总会会长赵雪梅及信息中心程立胜老师、二哥红文、弟明文等结伴考察析城山黑龙洞。</p> <p class="ql-block">作者:焦广文,网络昵称焦语录。非典时期全国网络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山西经典传统文化研究院理事、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市古村落保护协会文化研究顾问,著有《太行古韵 树领风骚》《太行古堡的前世今生》等作品,业界素有“太行树神”之称。现就职晋城市城市管理局。《中华焦氏年鉴》编委会委员、编辑,第八届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原创不易转载联系135933494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