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主题研修 助推专业发展——第四小学主题研修语文研修组“一探一得”展示交流活动

叶子

<p class="ql-block">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真正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主题研修更具有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各研修组上周开展了“一探一得”交流活动,经校委会领导评选,语文研修组韩景秋、王淑彦、杨红、王斌、单桂华、许洋、周琦、付艳慧、张曼雪、单臣臣,共10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一次探索一次感悟,教师们将探索后的感悟总结、分享,在交流中沉淀更多智慧的结晶。</p> 浅谈“比较阅读”探究所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四小学 韩景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确立的研修主题是:通过感悟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在课文《母鸡》的教学中,我结合学情和教材内容,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层次再到艺术手法等方面体会表达的异同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研学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但是,在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写作特点的揣摩上会有所欠缺,需要点拨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研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体会母爱的伟大;难点是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而这也是我本次探究所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着思考,我抓住学校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的机会,将问题带到研修组中进行探讨交流,组内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结合课程标准、学情、单元语文要素和研修主题等方面综合考虑,肯定了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和学习价值,并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提出中肯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采用情境设置、提问、点拨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圈点标注、自主探究、朗读、质疑、小组合作等)学习,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研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在组内教师的帮助下,我在教学中将学生亦步亦趋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改为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小锦囊(精彩片段读一读、重点句子画一画、批注感写一写、提出问题记一记、交流分享说一说),并加入句子训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我校“三研三课两反思”的研修方法,针对此次自主探索课的研课环节结束后,随即进入中心环节——磨课。我先从主题的提出、单元解读与课文分析、根据主题预想实现的目标及教学预想等方面进行说课,然后根据组内教师在研课环节提出的帮扶意见和教学理念以及自己领悟提升后所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课,主要围绕寻找表明作者态度变化的关键句段、先扶后放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具体事例体验情感变化原因、比较阅读《猫》和《母鸡》表达上的异同等问题展开教学,最后,研修组全体成员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下次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括小标题,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反思</p><p class="ql-block">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校本主题研修最基本的力量和最主要的形式,作为校本主题研修的重要内容,反思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针对《母鸡》一课教学的收获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突出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体会母爱的伟大。在三年级的研修主题“通过感悟重点词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基础之上,学生较为轻松地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过渡句和中心句等,并以此为抓手,结合具体事例和细节采用圈点勾画、批注感受等多种方式研读感悟,使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心灵再次得到洗礼和震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突破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异同,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教的老师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表现在知识的机械重复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和逻辑性上。本单元所选文章(包括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在题材、体裁、内容、作者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层次再到艺术手法,使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课堂上的回答反馈来看,达成了预期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朗读形式较为单一,如能在齐读和默读基础上,灵活加入自由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会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想象画面,说话填空”环节,由于时间原因,只有两名学生展示汇报,如果采用小组交流、练习说话的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达成语言训练与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学生运用“学习小锦囊”学习6、7、8自然段时,应该根据学情及时调控课堂时间分配,如学生在把握文章重点语句方面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言简意赅进行总结,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针对本次探究的收获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语文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教学实践表明,开展比较阅读能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解读创造时空,而且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学思维。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有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文本,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因此开展比较阅读是促进学生思解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内容相同,很多课文作者相同,这就需要在开展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学习其不同的写作方式,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和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对比不同阅读材料,清晰把握文章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本,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把握文章主旨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然而,时代的变迁也能让同一作者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发生转变,所以,阅读中必须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时内心的情感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对比相同作家文章,提高思维辨析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本中蕴含着更多的思想内涵,相同作者的文本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一般是不变的,但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课文是同作者的,这就需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了解作家的风格,发现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开展比较阅读中,要启发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进而提升语文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总之,在本次探究基础之上,我将继续加强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并结合学情,探索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交流、多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p> 激活课堂让它有趣起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四小学 王淑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识字教学是最为主要的学习任务,但是每一课的要认识的字又不少,要想让他们记住每一个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枯燥地分析青音、形、义孩子会厌烦,机械地抄写又不适合低年级,怎么办?在第二次自主探索课上,我采用创设情境来体验识字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本节课我想在“趣”上下功夫,那我在研修之前我还是沿着主题研修的路经“问题——学习——探究——问题”来进行,先是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学习了《让识字教学有趣起来》、《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等,然后结合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四个太阳》这篇课文,作者凭借丰高的想象力在四个不同季节里画了四个不同太阳。课文.有景、有情,充满儿童情趣,所以无论是学文还是识字都很符合我本次探索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探索后我将我的教学设计发到研修组群里,大家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识字方法多样猜谜语、表演、游戏、换偏旁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是大家也给了我一些建议,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去识字可能更有趣,于是我又进行了二次备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创设情境体验,调动五官识字。一年级的小孩、最容易受视觉影响(平时我发现他们也很愿意画画)课堂上加栩栩如生的图片,高山、田野、街道、校园、果园,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的清凉,激发他们识字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嗅觉吸引闻果香,我事先带来鸭梨、苹果、桔子,让他们闻一闻,嗅一嗅,进而学习“香甜”一词,嗅觉刺激学习“甜”字,“甜”是会意字,给一年级孩子讲明白会意字是不容易的,这时讲还不如体验感受。于是,我把鸭梨、苹果、桔子切开,摆上,看他们那小眼神,满眼的新鲜和期待,虽然孩子们家里并不缺少水果,但在课堂上出现,对他们还真是特别有滋味的,让小舌头去舔一舔,尝一尝甜甜的水果,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甜”字造字结构的理解,他们一下子就知道“舌+甘”就念“甜”了。同伴的一个个金点子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词语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是要放进句子中进行深度学习,接下来发问“什么东西是香甜的?香甜的是什么?”联系生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完成短语的感知与积累,这也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思这节课,我尽量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借助拼音,采用自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加一加,组词的方法来自主识字,在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学习方法,自由识字的基础上,给学生补充更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更增添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形,字意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识字的效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从孩子的视角,按照课程标准,立足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轻松愉快的学会识字,学会写字,学会积累。</p> 一课一得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杨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语文课堂要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关键是语文教师要自己充实起来。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在自主探索课—赵州桥一课教学时,我对薛老师的话深有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研学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课标(2022年版)指出:“学生在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赵州桥》一课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这次自主探索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研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据我的主题“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确定本节课预计解决的问题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问题是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的。同时紧扣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我将要解决的问题带到研究组中,和组内教师共同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推敲,几番讨论先确定学生学习的方法:先找二、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第二自然段当中围绕赵州桥“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抓重点词“雄伟、设计、创举”第三自然段中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重点词是“美观”。</p><p class="ql-block">  3、研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开始我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再逐句分析,从而把握赵州桥设计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研究组的老师一致认为过于琐碎,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我进行了二次教学设计,修改为先找关键句子,再围绕关键句去弄懂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雄伟”写清楚的。抓住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和朗读中“了解围绕一段话把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当中引导学生抓住“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想象画面,再展示真实精美图案,然后让学生动作演示,理解“缠绕”、“抵着”、“遥望”、“戏珠”,从而感受这些雕刻的栩栩如生,进而理解课文是如何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一)学习2自然段 </p><p class="ql-block">  1.出示自学提示:(1)、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2)、思考: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 </p><p class="ql-block">   2.体会赵州桥雄伟</p><p class="ql-block">  指名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生答:第1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2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p><p class="ql-block">  3、体会赵州桥的坚固</p><p class="ql-block">  4、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三、反思</p><p class="ql-block">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作为课文的重点。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引导全班学生研究,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课文重点,通过电教手段,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足之处:如《赵州桥》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总分段式出现,是进行写作指导的好范例,在教学时应适当向学生渗透总起句,及总分式的写作方法。</p> 学独特表达 悟真挚情感 <p class="ql-block"> ——《绿》探索心得</p><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王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近一年的语文主题研修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在探索与实践的磨练中有了点滴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究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研修组的研修主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下,确立了我个人研究主题为:通过理解重点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虽然上学期的研修让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仍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对于不同题材的课文,应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更是把握的不够准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是现代诗歌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我对这个类型的课文更是研究的不透。因此,决定将本单元的第十课《绿》作为我的一节探索课进行一次深入地研究,并将“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作为本课探索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找到了探索方向,就要进行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章。我先是重温了《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读后,我明确了这一学段在诗歌教学上的要求:应注重诵读,想象关键语句,进而领悟诗意。有了这一思路,也找到了重点,那又该如何去更好地进行预设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百度文库中读到一篇《浅谈品味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文中介绍了“图示法,品味诗美”,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诗中景物展开想象,简单勾勒出一幅画,把学生置于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中,感受诗的绘画“美”;“抓语句,品味诗情”,品读一些关键语句的表达,从中感受到感染和熏陶。还读到另一篇文章《诗歌教学中如何升华学生情感的尝试》,文中提到:根据诗歌意境,发挥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课前预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习的基础上,我开始教学预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来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表达,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讲述《绿》的第一课时,我和学生都感觉诗歌太美了,一些诗句很是让人喜爱!如何通过这些重点语句的品读,学会诗人的表达,感受诗人的情感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教学:比如导语、过渡语:诗人的表达非常独特,独特在哪里呢?品读诗句,在这些绿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你能想象出墨水瓶翻倒,倒出的都是绿色的景象吗?诗人的表达很奇特,还有哪里让你觉得奇特呢?这扑面而来、目之所及的绿色都到了哪里呢?你能圈出哪些事物是绿的吗?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风、雨等等都是绿色的?这满眼的绿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所有的绿随风而舞的景象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说说文中是怎样写的?所有的绿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然后组织学生比较这首诗和阅读链接的异同。在学生汇报相同和不同之处时,我出示小方法,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教学,我注意了教学导语、评价语、过渡语等的预设,尽量做到诗情画意,少一些突兀,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努力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课上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描绘的画面进行拓展和补充。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对于重点部分,我用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入绿色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本课的不足之处,如果在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或者在想象说话练习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将这节课学习的现代诗特点和感受落实到笔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乐于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会更加丰富孩子们的语文生活,让生活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诗歌教学的探索,我的见解虽不深刻,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能对诗中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真正地进入了角色,品味出诗歌的美感来,也是学有所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总结,力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用满堂绿意,予我们满眼春色。</p> 一节探索课的心得 <p class="ql-block">  —— 宝清四小 单桂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感悟文本,情感教学策略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学生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能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愿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课上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感悟文本情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章。我又认真翻阅了语文参考书、本册语文书的单元语文要素和所有课文。将研修主题分为6次探索来进行。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我的第4次探索课。本次探索的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次探索课是第4单元的第2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在什么时候查阅资料呢?课堂上在哪个环节出示学生查阅的资料呢?是否有必要出示资料呢? 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要学习,自修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法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翻看了相关的书籍,查阅了相关资料。在百度中我找到这样一篇文章《查阅资料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我深受启发。课前查阅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中查阅资料有利于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课后查阅资料有利于拓展文本。《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适时借助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期刊,2020年第6期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谈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有这样一句话,“聚焦有价值的问题补充关键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情感。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认真地读了几遍这篇课文,把参考书也反复阅读了好几遍,用笔把重要的的地方画下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及本次探索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查阅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目标确立以后,我开始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本课的课文较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所取舍。让我纠结的是第一部分“被捕前”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父亲早出晚归烧文件的句子,要不要理解感悟呢?对此我们研修组在一起进行了研讨,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认为没有必要出示这句话。如果面面俱到的体会感悟,学生会感到非常的乏味,课堂时间也比较紧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讨完之后,我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按照“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的顺序,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体会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长课文在教学的时候有所侧重,长文短教,学生结合查阅的背景资料,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品读句子,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完这节课以后,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查阅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和李大钊在狱中所受的酷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李大钊这种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精神。</p> 《花钟》一探一得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周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这几次不断修改、试教、打磨,我终于完成了一堂优质的语文课---《花钟》。尽管课堂上仍留有遗憾,但回首这段时间的付出与努力,自己收获了累累的经验与满满的教训,亦得到了极好的砺炼,这是自己在教学之路上的一次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研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是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初步学习借助一段话的关键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提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在学生能够借助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借助关键句概括文段大意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花钟》这一课,取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要素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第四单元所有课文,一共两篇精读课文《花钟》及《蜜蜂》,一篇略读《小虾》,习作单元为“记录做实验的过程”,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解读的是“关键语句”。根据以上信息和部编版的教材编写逻辑,很明显这一单元《花钟》的教学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而《蜜蜂》的教学目标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找到这两把钥匙,起码授课的下限已经把持住了,不会出现随心所欲教、偏离主题教的情况。看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布局,再来详细看《花钟》这一课的课后习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练笔: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上文所述,《花钟》一文需要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这一技能外,在课文内容方面,重点放在了第一自然段,需要让学生体味语言描写之好、之妙,不仅要能读,还要能背,并能够进行仿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体味第一自然段不同花绽放的表达方式,进行朗读、背诵与仿写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从最有趣的第3自然段入手,并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取舍,目的是突出重点段——第1自然段的教学。在教学导入环节,我播放各种鲜花盛开的图片。芬芳迷人的鲜花瞬间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顺势导入课题,并且在自读环节,我以“花钟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自读环节时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在自读完课文之后,很快在课文第3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便很自然地对第3自然段进行了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花钟的含义,并播放世界著名花钟的图片给学生欣赏。我相机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些花钟很有趣? 你们想不想看看花钟上的鲜花是怎样报时的呢?”学生踊跃举手,有的同学还直接读出了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我顺理成章地转入到课文第1自然段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编排,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再加上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有趣,课堂生成效果良好。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学。尤其是对课文第1自然段的品读,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花开之美,欣赏作者运用多变的句式描写鲜花开放的语言之美。同时,我以读促写,注重语言积累,并且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小练笔环节,锻炼学生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花开,亲身体验文字美、语言美,激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创作的兴趣。在初读环节,引导学生找花认花,并想象花儿开放的情景。在品读环节,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重引导,轻灌输,让学生自主体验。例如,我在教学牵牛花开放时,引导学生感悟品读让学生体验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优美。并且在教学其他花儿开放时,我依然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去感悟品读。同学们就这样学会了用多种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生动性。这样生动有趣的朗读,使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汇,为课堂成果展示的小练笔环节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学习了王崧舟《统编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第四讲----观照语境》,王崧舟老师解读了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作家构思全文从观察——思考——发明,这样隐含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框架结构去写作,文章最后的新颖呈现,启发读者要从多角度去看文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要和文章核心及框架结构达到一种契合。王崧舟老师讲到:语境即“语言流、思想流”及指所有文字关系形成的总和。以《花钟》为例,文章在描写各类花时有A句式:时间+花名+开花,B句式:花名+时间+开花。两种形式皆是可以达到文本表现效果,整篇文章中,作者对于每种花用笔墨绘声绘色的描绘着,却唯独简略写了两种花,这是作者刻意而精心在追求句式的变化。王崧舟老师举例《花钟》里写昙花时,写到“昙花‘却’在九点以后含笑一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却”字不是表示转折,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休止符,给人期待,让我们继续充满想象,吸引向下探索阅读,这便是语言节奏感的把握,能够让人读此处而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节奏感就是语境美,没有语境便无节奏,二者相互依存,更呈螺旋式上升,整体意境的关照,能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色为有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崧舟老师以《花钟》为例进行了文本的解读。在以后的文本教学中,应把握好思维的逻辑层面,以专业读者的角度,挖掘文本的广度和深度,理清框架结构,帮助学生把握最适宜的架构顺序。文本的语境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是根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与之契合的“语言节奏感”,可以从用词、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点面、详略的变化,虚实的变化去引导学生对比语言的生动性。王老师讲的正是我所欠缺的,接下来我将沿着王崧舟老师指明的方向,结合学情、班情,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精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成功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注重落实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第一自然段语言表达形式极其丰富,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把这两点作为“抓手”,来设计教学,同时在授课中也是把这两块内容作为重点来落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注重学法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在本课中主要是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来落实。这一个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从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入手,通过读懂每一句话然后读懂整段话,从而顺利找到关键句,再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概括出段落大意。通过阅读、勾画关键句、提取关键词、组合概括出段落大意,在教学中渗透了“提取组合法”,使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的学习内容时有方法可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注重读中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潜力。《花钟》第一段的描写尤其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于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以及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抓住各种花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表达把花朵拟人化,使各种花开的姿态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期实现在读中学习语言,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为后面的小练笔做一些铺垫,使学生在写小练笔时更容易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注重语言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即学语言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读写结合,是实现语言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了感情朗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至少选两种你喜欢的花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的所学,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内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这次的磨课、上课、集体议课等几个环节,我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调控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依据教学的进展激发鼓励学生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个体关注度不够,齐声回答问题次数较多,没有给学生有效思考和交流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备课时更多的要“备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品悟环节中引导学生趣味朗读时,朗读方式较为单一,可以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共读,同桌配合读、边读边做动作等多种方式,效果会更好,当堂背诵的完成率会更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发扬自己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努力使课堂变得更高效。</p> 探索课《动物儿歌》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单臣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背景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教材要求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重心应从拼音向识字阅读过渡。从以上两点要求中不难看出,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也容易消失,记忆呈现“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了字词检测,我发现他们对生字掌握的不扎实,学习兴趣也不高。</p><p class="ql-block">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最开始我对识字授课的理解还比较片面,认为机械的记忆,多遍的抄写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没有给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是扰乱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问题阐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探索课我要讲的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动物儿歌》,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有六个是虫字旁的字,而且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本节课我预计解决的问题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有效识记生字。结合图片和学生生活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识记字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自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题确定后,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认真学习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等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我还在多个教学平台中观看了名师课例视频。将学习到的应用在我的探索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集体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集体备课时间,我们组的研修教师对我的《动物儿歌》一课进行集体研讨。针对我的教学设计,每位老师都给了我不同的教学建议。我们语文研修一组的教师针对我的教学设计,从我的研修主题《随文识字方法的探究》、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我采纳了我们组的集体意见,在识字环节中,让学生们主动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特点,变更进行拓展猜读。在集体研讨后,我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导入中加入图片联系生活,在识字环节中加入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在拓展部分,加入其他形声字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巩固形声字构字特点,提升学生识字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是识字单元,本节课我将通过儿歌、意境、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在开始我用两个小谜语进行导入,又通过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虫字旁的字大多都和昆虫有关,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极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神奇和有趣。本节课的形声字的构字特点,通过我的小问题,也让学生们快速的发现和掌握,通过后边设计的猜读生字中,就可以看出,学生们掌握的扎实,达到了预期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堂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生读得少,我在朗读上也缺少了指导,其实在朗读中也能进行反复识字,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p> 探索课《咕咚》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许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背景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语言文字,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识字多与少、快与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和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结合我班学情,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了百词检测,发现学生的识字情况呈现“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这主要源于他们缺少识字兴趣,不能结合有效的识字方法,高效的识记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这一问题,反思我的课堂识字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以往的教学我大多以集中识字为主,忽略了识字方法的改进。学过的生字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反复的抄写、听写,但是对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导的很少。结果导致学生识字效率不高,同时也束缚了孩子思维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问题阐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探索课我要讲的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0课《咕咚》,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在本课教学中,我预计解决的问题是:借助图画猜字、运用字源识字、形声字特点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以及熟字比较等多种方法随文识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自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确定研修主题后,我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阅读了张学鹏的《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指导》一书;另一方面,在网上阅读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文章,如:在豆丁网中读了徐晓的《寓识于读,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在《寓识于读,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文中学到,汉字认识后需要不断巩固,应把汉字时时回归语境,使汉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语境中巩固识字,我还设计了自编儿歌,让学生在识字后通过联系课外阅读巩固所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我还上网观看了许多国优或省优的课堂实录,习得了许多方法,应用于我的个人探索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吾课网”、“荣德基”网站等多个教育平台找到了很多教学资源,并学习了“教育101”、“希沃白板5”等软件的使用,将其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集体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语文研修一组的教师针对我的教学设计,从我的研修主题《随文识字方法的探究》、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如果只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识字,既浪费时间,重点又不突出。在集体研讨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我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形声字的识字方法,使得学生能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猜出“咕”“咚”“吓”等生字;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儿歌,让学生在识字后通过联系课外阅读巩固所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前的课相比,这节课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就让学生通过模拟小动物的声音,猜出几种声音对应的汉字,并鼓励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说出猜字音的方法。我认为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猜字兴趣,并营造一种阅读期待。学生在读文中通过字源识字、图画识字、熟字比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继续猜测字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思维,达到了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堂课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课堂中虽然注重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不够多,再教时,我觉得可以试着整合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朗读的示范性作用也很重要,但是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p> 《古对今》——自主探索心得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学 张曼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的研修主题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方法探究。本次探索预计解决的问题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古对今》是一年级下册识字课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短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字多以形声字和会意字为主,对于完成本次探索十分有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自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吉林老师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中提到过这样的观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以及“以生活画面演示情境,以实物去演示情境”等方式对于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的结合。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实物展示出古代的铜钱,让学生对比如今的钱币,深度理解“古对今,圆对方。”进而学习汉字“圆”、“古”等。经过古今对比,通过图片展示,我渗透了一年四季之美。让学生在四季的演变中,感受“严寒、酷暑、春暖和秋凉。”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又缺少生活常识,所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集体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研修一组的教师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时间进行集体研讨。从我个人的研修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方法探究”出发,结合学情和师情,给出我实际的建议。在我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把“晨、暮、朝”这些具有相同部件的字进行集中识字,先看字形再看字音。在集体研讨之后,结合大家的方案,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把这些字的古汉字利用小故事串联起来。在对比识字和故事情境识字的同时,让学生快速记住形声字和会意字,区分了字形和字音,又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前的设计相比,本节课我在开始就营造了“生活情境”识字的氛围,在对比古今钱币开启了第一小节的学习。鼓励学生摆脱反复读写的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猜字谜、熟字换偏旁”等方式自主识字。在第二小节的学习中,我倡导同桌合作学习对对子,先理解每组对子的含义,再随文识字。同时,我还采用了汉字溯源,结合古今汉字讲了一个关于“日”字的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晨、暮、朝”等生字的字意和字音。经过一节课的识字学习,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古对今》是一节“对子歌”形式的课文,在朗读形式上,我采取了齐读和配乐吟诵的方式。这堂课识字环节充分,但是由于时间分配问题,导致了最后的朗读环节采用的形式较为单一。还应该加入个人朗读或者分层次的朗读方式,尤其是在学过两节课文之后,还可以增加教师出对子,学生对对子的环节。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很完整,让学生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的双向提升。</p> <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足讲台,任重道远。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但宝清县第四小学全体教师必然不负初心,坚定前行。</p>

学生

教学

课文

学习

研修

语文

阅读

赵州桥

体会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