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北魏长城遗迹与烽火台敖包散记

草原独行侠

<p class="ql-block">实地考察北魏长城遗迹与烽火台敖包散记</p><p class="ql-block">文\谢青海</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8日下午,四子王旗文化研究会谢青海应文化旅游文物局之邀,与文物所巴雅拉夫所长和纳荷芽一同实地探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的北魏长城汗乌拉段至包头市达茂旗界的一段长城遗迹与龙头山敖包。</p><p class="ql-block">因这段1300多年前的古长城遗迹,至今鲜有人知晓,只是笔者在查阅史料记载时,意外找到一星半点的记载,这次考察行动也是首次实地勘察,并进行考古研究。所以在寻找过程中颇费周折,走了很多冤枉路,最终于在吉生太镇与红格尔苏木交界处的土脑包村东北侧的耕地外面的草原上找到了这段长城遗迹,同行的考察人员感觉异常兴奋。</p><p class="ql-block">一行人沿着长城遗迹向北跟随一段后,在土脑包村东北3公里处的道包乌苏找到一户牧民人家,现在的住户名叫白占奎。在白占奎的引领下,通过无人机俯瞰搜寻,发现在牧户门前有一片古代人居遗迹,还有很大的灰堆痕迹。跳过道包乌苏河道,在河北岸还发现一处北魏长城的小型边堡遗址。之后又在边堡东侧约1公里的山沟里面还发现了几处古代烧制某种器具的窑址,感觉很是费解。古人在这茫茫草原上烧窑干啥用呢?这处窑址利用沟壑建在沟壁之上,窑桶内径约有2米,高约有3米,窑内侧因常年烧窑已经变得非常坚硬,向导白占奎称其为大缸,在窑址下面的沟壑内发现有大量炉渣和窑灰痕迹。但没有发现任何陶器或瓷器残片,因此无法得知此窑址是烧制什么的。文考人员在窑址旁的沟壑和山上仔细搜寻,也未找到任何可证明物体,最后发现窑址附近的山石异常坚硬,呈褐色,分量也比普通岩石沉重许多,此类岩石很有可能富含某种金属。还在沟内沙土里面找到一只古代马镫。因此判断,此处窑址很可能是一处冶炼某种金属的古代冶炼窑炉。这只是撰文者的一种猜想而已,该处窑址有待有关专家考证后得出最终结论。</p> <p class="ql-block">在长城上实地考察(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左起:巴雅拉夫、谢青海、纳荷芽在北魏长城遗迹上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在长城内侧的边堡遗址采访白占奎(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发现古代窑址(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谢青海在考察古代窑址(纳荷芽摄)</p> <p class="ql-block">窑址下方的炉渣</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窑址旁边的沟内捡到北魏时期的马镫(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古代窑址附近的红褐色矿石</p> <p class="ql-block">经多方探寻发现这条北魏长城遗迹,从土脑包村一直向西延伸,经大井坡村东侧的老圈滩村东南端,向西偏南方向经古营子村、忽鸡图村、小万一号村和大万一号村之间,一路向西,途径旱海子进入达茂旗镜,直奔古城子遗址而去……。</p><p class="ql-block">考察人员从此处再奔赴大井坡村正西偏北约10公里处的龙头山村西北山顶的龙头山敖包实地考察。经实地考察得知,此敖包的清代蒙古名为“扎拉嘎图敖包”。从龙头山敖包的建筑特点可以断定,该敖包为北魏时期的长城烽火台敖包。还在龙头山西端的额尔登忽少山嘴下方发现一座故城遗址,此城址约占地44021平方米,为内外双城墙,东西两侧各有小门,城池南墙建有瓮城的一座规模较大的故城遗址。从该城池遗址上残留的瓷片和铁锅残留及位置上判断应属北魏时期的戍边军营城池。</p> <p class="ql-block">在龙头山上野外作业(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在额尔登忽少故城址考察</p> <p class="ql-block">在额尔登忽少故城址发现北魏时期的铁锅残留(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在额尔登忽少故城址发现的古代瓷片</p> <p class="ql-block">考察收获小结:</p><p class="ql-block">龙头山敖包原有一对敖包,主敖包底座直径约26米,上有直径 15米的4级式圆形敖包,直线高度约8米。主敖包西南方10米处另有一座直径15米的3级式圆形敖包废墟,每个敖包都有环绕的13个小石堆,主敖包底座北部有攀登敖包的石头垒砌的台阶。敖包南面的扎拉嘎士兵石堆形状为大写A字状。该敖包为典型的北魏时期的长城烽火台军事瞭望敖包,清末民国时期的主敖包为四子部落旗西北道劳贵族祭祀的扎拉嘎图敖包,西南侧的另一座敖包为大银路商旅驿站祭祀的敖包,该敖包现由龙头山村民祈雨祭祀。龙头山敖包原是四子部落旗与达尔汗贝勒旗界的四子王旗一方的巨大敖包,从此敖包往西可远眺清代达尔汗贝勒旗境内的巴音哈尔敖包。因该山南段有一块巨大的黄色龙头状山石,故得名龙头山,原有蒙古名扎拉嘎图敖包。</p><p class="ql-block">龙头山敖包山西端的故城遗址处就是清代大银路东路途径地,从此往西北方向的大银路经额尔登忽少、浩特高勒庙去往呼吉尔敖包驿站所在地希巴尔登,往东南方向经羊盘(清末民国时期富商李世俊的“万亿号”商行的羊群放牧地)、巨成林、万一(亿)号、老龙忽洞(敖伦呼都格)、西茅庵、白彦西儿(白音锡勒)分为两条路,一条经陶素敖包、德令山 … … 。另一条直达希拉穆仁召、可可以力更去往归化城(呼和浩特)。</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四子王旗的垦务,除官方报垦外,还有富商报垦。</p><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乌兰花商人万亿号总掌柜李世俊率领其侄李荣恩曾于光绪三十二年12月18日呈报垦地,“窃商人在四子王旗贸易有年,伊旗所欠商人贷银甚巨,无力归还,由同治六年愿将伊旗忽济尔图地一段归还商人,出租变价。今商人情愿将忽济尔图地一段报垦,内有商人出放过地六百余顷,一并呈报”,“所收押荒一半归商人,一半作公处放地经费,其历年岁租银俩仍归四子王旗。”同日,李世俊又呈,“商人伏恐,此项地段若非归官招佃,商人之债终无了结,如将来押荒收齐,商人全得未免于心有愧,情愿酌提几成作为报效国家,稍尽微忱,一侯明年将约据地围带来,再行定议数目。”</p><p class="ql-block">档案中所提到的“同治六年,伊旗所欠商人贷银甚巨,将伊旗忽济尔图地一段归还商人可知”,是因为当时的乌兰察布盟六旗的王公贵族典押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乌兰察布盟六旗的债务来源一部分是支付阿尔泰等处军台的要需。早在康熙时期,蒙旗札萨克就有意识的放垦土地以增加收入。另一部分是因蒙古王公借贷而造成的。蒙古王公仅靠贡赋是无法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因此会向各商号借贷,出现了“多年积欠各铺各户债银甚巨”的局面,王公无法偿还债务,只能拿土地抵押给商人。</p><p class="ql-block">7月12日,贻谷礼饬西盟垦务总局拟设局丈放四子王旗报垦地。7月13日,贻谷札委即补协领图伽本,分省补用知县宋乃楫,前往四子王旗会同该旗蒙员勘验报垦地段。</p><p class="ql-block">“每面约宽二十五里,有盈无绌,内有该商放出之地六百余项,耕种成熟,该商有地户花名清册为凭,其余皆系荒地,为数尚多,此职等验收万亿号所报地亩情形也。”</p><p class="ql-block">根据宋乃楫等人勘验可知,李世俊所报垦土地,有600余顷熟地,剩下皆为荒地。所有熟地都有地户花名册为凭证,这就方便官方丈放土地。</p><p class="ql-block">富商报垦,对于清末四子王旗垦务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快了垦务的进程。但富商报垦“所收押荒一半归商人,一半作公处放地经费”,其利益收入也是可观的。按照放熟地600顷计算,忽济尔图地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以300顷上地,200顷下地比例计算,李世俊可获利4800两,且报垦土地上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多已成型,故李世俊报垦是双赢局面。</p><p class="ql-block">李世俊的“万亿号”驻地位于龙头山(扎拉嘎图敖包)东南8.8千米的今吉生太镇(原大井坡乡)万一号行政村,忽济尔图(忽鸡图)位于万一号村正东5千米的位置。这一带的放垦时间大约在1906年左右,系勒旺脑日布亲王时期无力偿还商号债务赔付给万亿号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清代四子部落旗游牧图上的标注的忽济尔图位置</p> <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档案馆馆藏的蒙古游牧图上标注的李世俊的“万亿号”报垦的土地区域,该图是以蒙古族习惯方位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在清代地图上标作其原有蒙语名称“扎拉嘎图敖包”,编者为了便于分辨,标注了现在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敖包全貌,近处为大银路驿站敖包废墟。(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敖包前面的A字形扎拉嘎士兵石堆(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敖包背面的石头台阶(谢青海摄)</p> <p class="ql-block">白林地地名考</p><p class="ql-block">今吉生太镇白林地村委会地名来自于1906年左右达尔罕贝勒旗贝勒庙(百灵庙)从万亿号手中购得的新放垦的土地,交由佃户耕作,因此得名“贝勒地”,也就是“贝勒庙的地”。晋绥方言习惯称其为“百灵地”,不知从啥时候起写成了“白林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