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落地重素养,课堂教学有方向——道法新课标学习分享

孺子牛老黄牛

<p class="ql-block">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p><p class="ql-block">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p><p class="ql-block"> 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二、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p><p class="ql-block"> 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p><p class="ql-block">但是,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三、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p><p class="ql-block">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l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与要求。</p> <p class="ql-block">  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是新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更是引领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纲领。在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将努力学习并落实课标精神,助力专业成长,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力争为义务教育工作做更多贡献。</p>

素养

课程内容

教学

课标

课程

学生

结构化

课程目标

知识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