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东地区、海湾国家,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这些年来的国际新闻里不断出现,耳朵都听出老茧,总之这里是一个比较混乱地方,也是难辨是非的地方,耶路撒冷、约旦河、加沙地带、戈兰高地这些地名已经烂熟于心。陌生的是我很少去关注新闻背后的真相,究竟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争端我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要如此眷恋这块地方,为什么要遭遇种种大难。最近特别关注了地域争端的事件,对这一地区有了粗浅的了解。这里的土壤并不肥沃,可以用贫瘠来形容,然而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而显要,亚、欧、非三大陆的连接处,可以说是三大洲的大陆桥,有宽广的海岸线。其实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纷争,也不完全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争斗,说到底是两种信仰、两种价值体系的较量。最近看了中东各国的发展,看了几部以色列影片,更坚定这一判断,犹太这个民族生命力如此顽强,如此充满智慧的力量,与他们的人生理念相关。他们不仅仅是看到许多真相,关键是他们教育孩子要懂得科学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他们把一个人的人性之美和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这个民族对人类、对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呈现了一个族群人格魅力和样子。</h3> <h3>从我记事起,以色列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国土争端,宗教冲突,也就是近年来稍稍有所消停,硝烟渐渐飘逝,尘埃慢慢落定。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度,这些年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一样也没落下,成为中东地区或海湾国家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我从未看过以色列的电影,国内电影院线也很少推荐这类影片,也许从观赏性以及视觉冲击力方面商业价值不高的缘故吧。最近陆续看了几部以色列影片,《爱与黑暗的故事》《1941之春》《心之所向》《私事》《未来学大会》,看了以后我就喜欢上这类电影,电影的节奏舒缓低沉,很少有暴力色情恐怖的镜头画面,影片思想内容丰富而又深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人生启迪。</h3> <h3>影片《爱和黑暗的故事》是根据以色列作家<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摩司·奥兹同名小说改编的,由</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娜塔丽·波特曼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自传体式的文学作品,影片讲述了作者在晚年回忆他童年时与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作者的父母可以说是一对高级知识分子,也都为名门之后,在欧洲排犹浪潮下,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对家乡的美好期望回到耶路撒冷。当时以色列正值争取一个主权国家的大背景下,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统治,阿拉伯人既反抗殖民压迫,又迁怒于犹太人对土地的蚕食。因此,战火不断。现实世界的种种遭遇和磨难,让优雅、知性、美丽的母亲心灰意冷,</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梦想破灭了,在他12岁时母亲的生命定格在38岁。</span></h3><h3><br></h3> <h3>小说是厚厚一本书,600多页面,影片选取母子情深这一主题是成功的,也是感人的。母亲一角由导演本人出镜,美丽优雅聪颖,完全符合作者描写的母亲形象。影片中的一对母子看着让人心疼。作者当时大约十岁左右,特别懂事乖巧,也特别依恋母亲,虽然母亲和他在一起时间并不长,但在他幼小的心灵母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给他莫大的影响。当外婆数落母亲不该来到这鬼地方,母亲没有加以辩解,独自偷偷地狠命抽打自己的耳光,这种隐忍与自责,既是母亲的特质 ,也是犹太人的特质。作者在学校受到同学欺负后,也以同样的方式抽自己的耳光,将愤怒和屈辱强圧在内心深处。母亲特别疼爱作者,可以说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她甚至可以容忍丈夫在外逍遥,她把许多做人的道理说给孩子听。作者到老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抛开他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影片中这个小家的陈设特别简陋,而拥有的书籍让人震撼,房屋四周全是书,从墙角直至墙顶,许多是大部头书。作者的父亲会十几种语言,母亲也会四、五种语言,一个人要花费多少时间去阅读这些书,从这一点可以窥见犹太人成功的一斑。</h3> <h3>犹太人的隐忍与宽容在另一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1941之春》讲述二战时期一对犹太夫妇在波兰躲避纳粹追杀的经历。丈夫是位医生,妻子是名大提琴演奏家,刚逃离家门,小男孩就中弹身亡,慌乱中带着女儿躲进当地一处农户家中,在短暂宁静的日子里,丈夫与农户女主人发生了关系,不知是为了感激之情,还是两情相悦,亦或是房东生理上的饥渴。妻子五味杂陈,直至难以忍受选择再次逃离,为此丈夫和孩子在逃亡中遇害。影片依然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大提琴家的妻子应邀来波兰演出,演出之余,她回到乡村寻找曾经的房东,房东感到心中有愧,不愿相认。大提琴家苦苦相求,真诚道歉,这时房东从房间里拿出那把珍藏的破旧大提琴,爱与宽容在这里让人泪目。在极端的情境下,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性会扭曲吗?道德会塌陷吗?尊严会苍白吗?不身临其境,我们真的难以作出选择和判断。</h3> <h3>《爱与黑暗的故事》的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写《爱与黑暗的故事》以揭示一个谜:聪慧、慷慨、儒雅、相互体谅的两个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怎么竟是如此怪诞的方程式,也许好和好相加等于坏?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黑暗一词在希伯来语中与遗忘有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