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柯洛夫斯基的美篇

贺柯洛夫斯基

<p class="ql-block">古城长沙忆事</p><p class="ql-block">__往南出城通道</p><p class="ql-block"> 在我居住的单位大门対面,有一条不太引人注目的巷子。前几年,政府投资,将地面埋设下水道,路面用青砖铺成,连两边的民宅,也仿改建成明清风格,青砖青瓦,飞檐垬壁。住宅改成了门面,形成了一个小商品和农贸市场,一改过去的宁静,整天人声喧嚣。可就是这条小巷,却是长沙仅存的往南出城通道。</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前,长沙城区外没有马路,需出行的人,大都沿着一条约定俗成的道路, 蜿蜒出城。</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条道路,现代的年青人根本不知道,何况,路已经被多少年的城市改造湮灭,几乎不见踪影。但这条路,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忆里,还依稀存在。</p><p class="ql-block"> 要说这条路,还必须从天心阁城下说起。</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长沙,有城墙围绕着,城墙内是市区,出城门,便是郊外了。过去有句形容长沙城规模的俗语:“南门到北门,七里十三分。”可见那时的长沙城区到底有多大。为了保持与外区县的交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条与外出行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主要介绍过去长沙古城往南出行的便道。 现在的天心阁旁边,有一家天心宾馆,宾馆旁边,有一条路,叫天心遊路。往南,与燕子岭路相交。记忆中,是麻石路。从现在白沙路市地税局这位置过铁路,再翻过一段坡,便进入老龙街。记得于九八年,这里将建大型项目,需拆迁征地。指挥部就设在白沙井的正上方。每次喝水,只要提个水壶,到井边取水,烧开后即可饮用。在与当地的一户刘姓人家聊天时,方知这是一条出城的唯一通道。而现在,这里已成了鼎鼎有名的贺龙体育馆了。出老龙街,过劳动路,进迎农桥,到达扫把塘。经过黄土岭一条斜巷,直插七里庙。这里据说离城七里,有一座土地庙,但早已荡然无存,连我都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七里庙再往前延伸,便来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对面这条小巷。过去,这条路荒草丛生,路旁零星砌了几座民宅。再后来,因雨花亭附近扩建,有许多人迁移至此,路两边便建滿了人家,形成了现在街市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过小巷,便到达麻石铺。</p><p class="ql-block"> 麻石铺这里有条路,可通石马铺。这里过去是埋死人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有几家石碑店,专刻墓碑墓石,也有一家小南货店,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便进入到大托铺的驿道,与湘潭相连。这条路,便是107国道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因儿时就常住南城,也喜欢与同伴沿此路上南郊山上摘转粒子,鬼爪子,到河塘沟渠捉鱼摸虾,所以,对这条路记忆犹存。遗憾的是,人还在,物已非。</p><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侧面,也可反映出,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交通的变迁,也让我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便利。过去,出行靠走。而现在,除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交线路,再加上更快捷方便的地铁交通,让出行更方便,更便捷,更省力。</p><p class="ql-block"> 回忆,只是让年青人了解这座城市以前的历史文化。城市的进化史便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愿城市日新月异,但也让过去的记忆留存一片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写下这段文字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8日写于南城雨花亭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