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水镇上游约十公里,有条村,叫龙江驿,也许是我们所见过的最有诗情古意的村名了。驿,是古时候朝庭所设,专为传送文件的人休息换马用的,据说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这里曾经设水驿,驿也可用作地名,即使为地名而称驿,也有点卓尔不群。 从倒水镇到龙江驿,有一半路是在江边的山腰过的。从车上看下去,到水面有很高的距离,且都是悬崖,也是说,有点惊险。现在筑好了水泥路面,车子走得平稳,也有惊心的瞬间。若放之以前,村道未开阔时,一定路途艰险。以前龙江驿与倒水镇的交通,主要是靠船。<br> 走进龙江驿的时候,看到一个码头。据资料介绍,龙江驿村的人,基本上是四五百年前,从珠玑巷过来的。珠玑巷在广东北面的南雄市,古时候是中原与岭南的唯一通道。唐宋时期战乱不断,大批中原人西蜀人秦地人为避天灾人祸,通过珠玑巷迁徙往岭南的珠江三角洲。也有部份从珠玑巷开始向西迁移,定居广西苍梧。因此龙江驿的村人姓氏繁杂,没有大姓小姓家族之分。诸姓相安无争纷,只重文化教育。历史上龙江驿出过不少秀才举人之类,但能当大官的却无。 初到此地的人,见河水如巨龙翻身,便称此江为龙江。现在他们依然不把这一段河称桂江。村名取驿是一个秀才提议的,为的是不跟其它村名落入俗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因“水”而设的古老驿站】</b></fon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龙江驿,是唐朝开设的驿站,一个名字不同凡响的小村,虽然没有特别过人的风光,却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好印象。驿站马蹄今尤在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驿马从苍梧快马加鞭曾在该驿站小憩。<br>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不惜国家财政的血本,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的故事。<br>龙江驿在明朝以前,便有驿站。其任务:乃护送官书公文,盘诘奸细,维护治安。清初还设有陆上驿站,管夫八名,马十匹。康熙八年裁掉陆驿,只有水驿,有爬船一只,丁夫水手十二人,最少时也有五、六人。丁勇配备有长火统,船头有中攻砲一门,每逢达官要员从水道过往驿站船都鸣砲三响,丁勇们排列船头高喊“大人高升”。<br>接送官书公文时,船上丁勇吹响海螺角,航道上往来船只,统统让道。丁勇们按月换班,轮流替巡。 龙江驿在清咸丰年前,是一个圩市,名叫公屯圩。咸丰年间,罗华观攻打圩场时,失火烧掉。那时,龙江驿有五间庙宇:雷祖庙、五显庙、真武庙、三界庙、北府庙。据说江边码头有一棵大榕树,有一间房子那么大,树糨生过对面江岸,火沿着树糨烧过江,足足被火烧了三个月,始烧殆尽。现在村上留下古老地名,如地迹、猪儿地、糖巷、长塘、更楼地、岭珠地。<br>走进这村落,仿佛就像遁身到那悠久的时空隧道,去追寻大唐久远的辉煌,还有那马蹄无意中激起的历史风尘。 这古老而悠远的村落,就好像是种在深山里的一株玫瑰,带着芬芳在大山深处摇曳绽开。那千百年来积郁的深厚人文底蕴,让人不敢轻易触碰,生怕会不经意地、不懂轻重的而伤了那积绽以久的花瓣。<br>这里,依稀还有着驿吏的背影,如果侧耳倾听,隐约的风声中还和着马蹄声声。<br>在这里,浓浓的人马之情衍生出不知多少个或苍凉悲壮、或幽婉哀怨的故事。<br>这里,古代构筑的石墙、寨门、古井等遗迹以难己辨认。只能从堆放在一旁的残砖断瓦中,依稀地遗留有一种厚重的历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龙江驿站的丁夫】</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在倒水镇龙江驿村的这个地方,一片悠然自在的自然风光。仔细辨认,远古的遗迹依然在目;细心聆听,仿佛传来了千年以前的马铃声声。<br>倒水镇龙江驿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一位老人,每天与其他村里的乡亲们聊天谈笑,悠然自得。然而,他的先辈,却有着一个古老而特殊的身份。 龙江驿村村民林石凤:“过去我的祖祖辈辈都是住在这里,太祖时候跟我说了驿站的事,他说驿站这里可以传递信件,两地相互传递,那时交通落后,或骑马、或走路来运送信件。当时驿站的样子他没怎么提起,他主要是打杂的,从古时候就有驿站,到清朝未的时候还有。”<br>林石凤的先祖,当年就是龙江驿站的丁夫。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林石凤也模糊地有着一些关于龙江驿站的记忆。 自秦始皇派御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桂江便成为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纽带。其后,在倒水这一地段,朝廷还专门设立一个驿站。<div><br></div> 大概在唐朝的时候,这里设立了一个龙江驿,是梧州的一个水上驿站,从梧州到这里距离大概是60公里左右,船只从下游一路上来。驿站有些什么作用和任务呢?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建驿站?从梧州传递公文,或者有些府衙的官员,通过这条龙江湾上桂林,上桂林的话,就要像现在的邮递一样,一站一站地上。 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裁驿站,官方文书传递统一由邮政局办理,把驿道作为邮政邮路的基础。至今依稀可辩的古代驿道,一直向北延伸,越过千山万水,直指中原。站在高坡上眺望,依然可以想像当年古代驿道人来车往的情景。 未完待续,请看第三集:<font color="#ed2308">【因“水”失而复得的古老神钟】</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