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中国书法被公认为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样式。自从汉字出现以来,书法艺术就几乎同时出现,几千年来,世事变幻,而书法艺术的魅力依旧吸引着无数炎黄子孙,甚至还有数不清的外国人士为之痴迷。<div> 我们无法从博物馆一次性看到如此全面的传世书法精品。但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再用美篇集中展示,就有机会看到中国历代名帖法宝。在此,请各位鉴赏!</div><div><br></div> <div><br></div> 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规律。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汉字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一种最简单的线的组合,这线是用软的毛笔蘸墨写出,于是就有了浓淡、干湿、瘦肥、丰瘠、粗细、疾徐的丰富变化。<div>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汉字书法,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写出特色,要求在精熟的书写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所以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也者,心学也。”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br></div><div><br></div> <h1><div><br></div> <b>一、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帖</b>,2012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笔者以此为依据,在此展示历代书法精华》。<div><h3> <b>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帖</b>一般指:<b>1. 《三希宝帖》(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2. 《兰亭序》、3. 《祭侄稿》、4. 《寒食帖》、5. 《仲尼梦奠帖》、6. 《自叙帖》、7. 《蜀素帖》、8. 《草书千字文》、9. 《前后赤壁赋》、10. 《草书诗帖》</b>。</h3><div><br></div></div></h1> <h1><div><br></div> <b>1、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b><br>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为古⽼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上⾄宝、法书⿐祖,是当之⽆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br></h1><h3> <b>(1)、《快雪时晴帖》</b>,纸本,四⾏,⼆⼗⼋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羲之顿⾸。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不次。王羲之顿⾸。⼭阴张侯。君倩。</h3><br> <h3><div><br></div> <b>(2)、</b>《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封信。 原⽂:“珣顿⾸顿⾸,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h3><h3><div><br></div></h3> <h3><div><br></div> <b> (3)、</b>《中秋帖》草书,纸本,3⾏,共22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 ⼿卷,纵27cm,横11.9cm。释⽂:“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何慶等⼤軍。”⽆署款。<br><div><br></div></h3> <h1><div><br></div> <b>2、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b><br> 《兰亭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三⼤⾏书书法帖之⼀。《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作者的⽓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称王羲之的⾏草如“清风出袖,明⽉⼊怀”,堪称绝妙的⽐喻。<br><div><br></div></h1> <h1><b><br></b></h1><h1><b> 3、唐-颜真卿《祭侄⽂稿》</b></h1><h1>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稿》,三⼤⾏书书法帖之⼀。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年)。⿇纸本,⾏书 纵28.2厘⽶ 横75.5厘⽶,⼆⼗三⾏,每⾏⼗⼀⼆字不等,共⼆百三⼗四字。铃有“赵⽒⼦昴⽒”、“⼤雅”、“鲜于”、“枢”、“鲜于枢伯⼏⽗”、“鲜于”等印。《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拙,⽆拘⽆束,随⼼所欲进⾏创作的典范。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b> </b></h1><div><b><br></b></div> <h1><div><br></div></h1> <h1><br></h1><h1> <b>4、北宋-苏轼《黄州寒⾷帖》<br></b></h1> 《黄州寒⾷帖》系三⼤⾏书书法帖之⼀,北宋⽂学家、书画家苏轼⼿迹。纸本,25 ⾏,共129字,是苏轼⾏书的代表作。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 这是⼀⾸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所发的⼈⽣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情和境况下,有感⽽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势奔放,⽽⽆荒率之笔。《黄州寒⾷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被称为“天下第三⾏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h1><b> </b></h1> <h1><br></h1><h1></h1><h1> <b>5、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b></h1> 《仲尼梦奠帖》⾏书,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共七⼗⼋字, ⽆款印。书法笔⼒苍劲古茂。曾⼊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印记两⽅,"绍""兴"朱⽂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奇,清内府等递藏。此帖⽤墨淡⽽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如,⽆⼀笔不妥,⽆⼀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韵流畅,体⽅⽽笔圆,妩媚⽽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cm ,横33.6cm,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h1><br></h1> <h1><br></h1><h3> <b>6、唐-怀素《⾃叙帖》</b></h3> 《⾃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草书。内容为⾃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圣,狂怪处⽆⼀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纸⾊精彩动⼈,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纸本,纵28.3厘⽶,横775厘⽶,共126⾏,698字。书於唐⼤历⼗⼆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div><br></div> <h1><br></h1> <h1><br><b> 7、北宋-⽶芾《蜀素帖》</b><br> ⽶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誉为中华第⼀美帖。墨迹绢本,⾏书。纵29.7厘⽶,横284.3厘⽶;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芾三⼗⼋岁时,共书⾃作各体诗⼋⾸,计71⾏658字,署黻款。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芾三⼗⼋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奇、王鸿绪、傅恒之⼿,后⼊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br><div><br></div></h1> <h1><div><br></div> <b>8、北宋-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b><br> 《草书千字⽂》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国传世⼗⼤名帖之⼀。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横111.72厘⽶,写在⼀张整幅描⾦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br> 它是难得⼀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书写意境⽽论,与怀素相⽐,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云龙笺之上。其底⽂的精⼯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笔笔描绘⽽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绝世墨宝”。</h1><div><br></div> <h1><br></h1><h1> <b>9、元-赵孟頫《前后⾚壁赋》</b></h1><h1> 《前后⾚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个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楷书法为基础,极⼒规模⼆晋,形成了⼀代风⽓。</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赵孟頫《前后⾚壁赋》,纸本,纵⼆七点⼆厘⽶,横⼀⼀点⼀厘⽶。款署⼤德五年,赵时年四⼗⼋岁,正值精⼒、体⼒顶峰期。其字点画精到,结体周密,⾏笔劲健酣畅,唐棣跋云:“东坡⼆赋,松雪要每⼀书之,负出诸书之右,故深得晋⼈书法。晚年⾏笔圆熟,度越唐⼈,乃知早会⽤意之深如此。”<div><br></div> <h1><div><br></div> <b>10、明-祝允明《草书诗帖》</b><br>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传世名帖之⼀。明祝允明所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厘⽶,横⼀⼀四七点五厘⽶,书曹植《乐府》四⾸,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div>(网络资料汇编)</div><div><br></div></h1> <h1><div><br></div> <b>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成就的9个手卷</b><br> 1. 王羲之《兰亭序》<br> 2. 颜真卿《祭侄文稿》<br> 3. 苏轼《黄州诗帖》<br> 4. 张旭《古诗四帖》<br> 5. 黄庭坚《松风阁》<br> 6. 米芾《苕溪诗帖》<br> 7. 赵孟頫《前赤壁赋》<br> 8. 赵孟頫《后赤壁赋》<br> 9. 米芾《蜀素贴》 <br><div><br></div></h1> <h1><div><br></div></h1><h1> <b> 1、兰亭八柱之冯承素双钩摹本</b>(传世的完整长卷)(《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h1><div> 现存的兰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怀疑是王羲之的真迹,但经过大量的考证,此作仍为后代书法大家冯承素双钩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迹。<br></div><div>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br></div><div>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br></div><div><br></div> <h1><div><br></div> <b>2、颜真卿《祭侄文稿》</b> (称为天下第二行书)<br> 《祭侄文稿》与《兰亭序》、《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br>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h1><div><br></div> <h1><div><br></div> <b> 3、苏轼《黄州诗帖》</b> (称为天下第三行书)<br>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值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h1><div><br></div> <h1><div><br></div> <b>4、张旭《古诗四帖</b>》(代表了狂草的最高成就)<br>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拖尾有明丰坊、董其昌题跋。</h1><div><br></div> <h1><div><br></div><b> 5、黄庭坚《松风阁》 </b><br> 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br> 宋人书尚意,所谓“宋人尚意”,即在法的基础上,宋代诸家各自标新立异,更强调艺术个性的自由抒发,黄庭坚便是其中*有创意的书家,他的行草书,独具一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生于宗庆历五年,。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h1><div><br></div> <h1><div><br></div> <b>6、米芾苕溪诗帖</b> <br> 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br> 笔画粗细的变化,构成了米芾书体的美妙之处,因此字字皆有新法。笔画虽然相同,但到了米芾的笔下,同一字却有旷世之美,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苕溪诗》是米芾中年的作品。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已三十八岁。那时他在游历苏州、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div><br></div></h1> <h1><br></h1><h1> <b> 7、赵孟頫前赤壁赋</b> </h1><h1> 为元代文人赵孟頫于1301年创作的的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赵孟頫所书之《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 <b>8、赵孟頫后赤壁赋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div><br></div> <b>9、米芾蜀素贴</b> <br> 《蜀素帖》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收藏家米芾的作品,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乌丝栏列,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于上。<br> 此卷所用蜀素是十分珍贵的绢,於神宗庆历时在四川所造。米芾的字受王献之影响最深,有一种俊逸疏爽之气,在北宋四大家中,米字的笔法和速度最灵活而有变化。此卷虽书於乌丝界栏内,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div>(网络资料汇编)</div><div><br></div></h1> <h1><div><br></div> <b>中国古代十大行书欣赏</b></h1><div> 第一名:《兰亭集序》(摹本)<br> 第二名:《祭侄文稿》<br> 第三名:《黄州寒食帖》<br> 第四名:《伯远帖》<br> 第五名:《韭花帖》<br> 第六名:《蒙诏帖》<br> 第七名:《张翰思鲈帖》<br> 第八名:《蜀素帖》<br> 第九名:《松风阁》<br> 第十名:《土母帖》<b><br></b></div><div><br></div> <div><br></div><h1> <b>1、东晋·王羲之《兰亭序》</b>(摹本)</h1>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div><br></div> <h1><div><br></div> <b> 2、唐·颜真卿《祭侄文稿》</b><br>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br>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h1><div><br></div> <h1><div><br></div> <b>3、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b><br>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div><br></div></h1> <h1><div><br></div> <b>4、东晋·王珣《伯远帖》</b>:此帖就图中那一小块,短短47字。<br> 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br> 此帖行书,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br>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div><br></div></h1> <h1><div><br></div> <b>5、晚唐·杨凝式《韭花帖》</b><br>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br> 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太子太傅。<br>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李志敏评价:“五代杨凝式的草书,雄强可追鲁公,又别开生面”。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div><br></div></h1> <h1><div><br></div> <b> 6、唐·柳公权《蒙诏帖》</b><br> 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div><br></div></h1> <h1><div><br></div> <b> 7、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b><br> 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div><br></div></h1> <h1><div><br></div> <b>8、北宋·米芾《蜀素帖》</b><br>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h1><div><br></div> <h1><div><br></div> <b> 9、北宋·黄庭坚《松风阁》</b><br>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div><br></div></h1> <h1><p></p><div><br></div> <b>10、北宋·李建忠《土母帖》</b><br>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p></p><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络资料汇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扬州静力编辑制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2·5</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