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2022.5.13)

心若冰清

<p class="ql-block"><b>2022.5.13 北京晴转多云,气温10-25度。</b></p> <p class="ql-block"><b>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四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b></p> <p class="ql-block"><b>天坛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b></p> <p class="ql-block"><b>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坐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b></p> <p class="ql-block"><b>铁镣炉</b></p> <p class="ql-block"><b>圜丘坛是我国明朝嘉靖年间建立的一个三层露天圆台,别名祭天台,由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组成。其位于天坛南部,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在1530年天坛初建时,圜丘是一座蓝得清澈透亮的琉璃圆台。2002年在天坛柏树林挖出大量明代砖瓦石料,从外表覆有蓝琉璃釉,这是一种特有的皇家蓝,只在天坛存在,因为这种蓝象征着“天”。</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b></p> <p class="ql-block"><b>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b></p> <p class="ql-block"><b>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b><b style="font-size: 18px;">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亿兆景从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b></p> <p class="ql-block"><b>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b></p> <p class="ql-block"><b>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b></p> <p class="ql-block"><b>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b></p> <p class="ql-block"><b>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b></p> <p class="ql-block"><b>祈年殿</b></p> <p class="ql-block"><b>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b></p> <p class="ql-block"><b>祈年殿前身为“大祀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北京天坛最早的建筑物。</b></p><p class="ql-block"><b>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祈年殿拆除。</b></p><p class="ql-block"><b>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b></p><p class="ql-block"><b>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b></p><p class="ql-block"><b>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b></p><p class="ql-block"><b>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b></p> <p class="ql-block"><b>皇乾殿</b></p> <p class="ql-block"><b>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b></p> <p class="ql-block"><b>盛开的芍药花</b></p> <p class="ql-block"><b>天坛掠影</b></p> <p class="ql-block"><b>2021年12月07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对进入天坛公园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免费开放。</b></p><p class="ql-block"><b>2022年3月15日,天坛公园发布通告,称因古建修缮,公园部分区域3月16日至12月15日进行封闭管理。</b></p><p class="ql-block"><b>自2022年5月3日起,天坛公园将关闭所有入室进殿参观的室内展厅展馆,开放时间另行通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