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随市林业局在安化的梅山村拍古树

老柳

<p class="ql-block">柳卫平手机随拍</p> <p class="ql-block">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和安化县,是⼀⽚亟待开发的⼟地,⼭⽔隽永,民风淳朴。从远古时候开始,这⾥便孕育了⼀种神秘古朴的巫⽂化。在这种古朴巫⽂化的影响下,这⾥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价值。这种独特的巫⽂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化。</p> <p class="ql-block">从4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益阳市林业局组织的古树拍摄活动。现全市共有一千三百多株在册上百年古树,将选择“珍、奇、大、古、少”五个特征的树种180株进行拍摄,并编制出一本精美《益阳古树名木画册》,进行传播推广,以此増强人们对古树的宣传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古树拍摄工作开展二十多天来,市林业局非常重视,派了专门工作小组已对益阳市辖区内南县、沅江、资阳区、赫山区所选古树完成了拍摄,现在的重头戏放在了安化。</p> <p class="ql-block">因为安化县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梅山人自古以来崇尚树木,视古树为神灵,古树名目齐全且保存尚好。</p> <p class="ql-block">梅⼭⽂化,是湘中地区⾃远古到今⼀直保存较为完备的⼀种⽂化形态,是梅⼭地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种具有鲜明特⾊的地域性民族⽂化。它属于中国⽂化两⼤主流之⼀的荆楚⽂化中的⼀个重要⽀流,与其他区域的⽂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化。</p> <p class="ql-block">所谓“梅⼭”,是⼀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蛮传》记载:“上下梅⼭峒蛮,其地千⾥,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脉以北、湘、沅⼆⽔之间成西南—东北⾛向的资⽔流域—雪峰⼭区。⼟地⾯积近5万平⽅公⾥。</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呢?⽬前,为⼤多数⼈肯定的⼀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Mi)姓,楚⼈居住地为芈⼭。⽽到秦汉时,梅因助汉⾼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地(今新化、安化⼀带)。⼈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这⼜恰好与当地Mi之⾳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地就被称为梅⼭。</p> <p class="ql-block">宋代之前,梅⼭地区因⼭⾼林密,民风强悍,“语⾔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这⾥的⼈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化⾊彩的原始、封闭的⼟著⽂化。当时这⾥的居民以瑶族⼈和其他⼟著居民为主。</p> <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移民,梅⼭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由于⽣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著⽂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的梅⼭⽂化。</p> <p class="ql-block">梅⼭⽂化以远古渔猎⽂化为基⽯,在古⽼巫术外⾐的包裹下,有着⾃⼰独特的民间⽂化与民俗特⾊,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分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梅⼭⽂化虽发源、形成于古梅⼭地区,但作为⼀个⽂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古梅⼭的范围。在我省,它的覆盖⾯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乎涉及到中国南⽅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化传播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梅⼭⽂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是宗教信仰;⼆是⽣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峒民的劳动、⽣活,表达思想的⽂化⽅式,或称为⽂化载体。</p> <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梅⼭⼈信奉原始宗教“梅⼭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张五郎。张五郎,⼜叫开⼭五郎,是梅⼭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开⼭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双反脚,倒⽴⾏⾛,飞禽⾛兽都是他的传令兵。</p> <p class="ql-block">⼈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祭祀⼀番,此习历千年不变。梅⼭⼈信奉的⼥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泛的是⽩⽒仙娘、梅婆蒂主和梅⼭猎神梅嫦。这三位梅⼭⼥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了⼈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民风习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化的⼜⼀个重要⽅⾯。梅⼭地区分为上峒、中峒、下峒三个部分,不同的地区其⽣产习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上⼭打猎”、“中峒梅⼭掮棚放鸭”、“下峒梅⼭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特⾊。</p> <p class="ql-block">除了⽣产习俗,峒民们有着⾃⼰的婚嫁习俗和丧葬习俗,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时以⿎锣相击。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连数天。</p> <p class="ql-block">⽂化载体梅⼭⽂化是⼀种古⽼的巫⽂化,该地域的⼝头⽂学⾮常丰富。尤其是⼀些古⽼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等,可谓是中华⽂化遗产⼤观园⾥的朵朵鲜花。</p> <p class="ql-block">梅⼭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活,记事传书,甚⾄宗教教义都⽤歌谣表现。梅⼭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历史的再现和写照。在记事传经⽅⾯,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p> <p class="ql-block">作为梅⼭⽂化中的艺术,也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绝的滩头年画,梅⼭⽂化区惟⼀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p> <p class="ql-block">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内容包括天⽂地理、部族迁徙、⼈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部综合学科价值极⾼的史诗。梅⼭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彩,⽴⾜⽣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同时,⾳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乐之美。⼩孩从懂事起就由⽗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这些诗歌和《炎帝传说》、《神农传说》、《孟姜⼥传说》等诸多传说⼀道都是中华民间⽂化宝库中的颗颗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