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翻开影集,几张泛黄并有折纹的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我仔细地端详照片里的那些人,那些物景,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四年前。一九六八年,是一个火红火红的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一年,我才十四虚岁,在本村的小学上五年级。就在这一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是高潮的岁月,到处是红旗招展,到处是红歌嘹亮,到处是最高指示,语录老三篇。就在这一年,城市的中学生,大学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个年代,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的六月初,火热的夏天,正是麦浪滚滚成熟待收的时节。一天的下午,我所在的家乡,大队部门前的大街上,来了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好多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人手一本红皮的毛主席语录,整齐地排着队伍,站在列列鲜艳的红旗下,听着大队书记那热情洋溢的欢迎讲话,听从着生产大队长的分工安排。学生队伍的周边围满了很多看热闹的老人小孩。</p><p class="ql-block"> 黄昏,我一家三口,正忙呵着准备吃饭,我娘手扞着面条,我姐在饭屋里烧火,我负责把堂屋窗前的石桌香台子,用抹布擦得干干净净。就在这时,生产小队队长,带领一位梳着两条齐肩短辫、身材高匀、长睫大眼的漂亮大姐姐,来到我家。一番介绍后,才知道,这位大姐姐是被安排在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大学生。我娘一边热情地拉着大姐姐的手,表示欢迎,一边令我赶紧给大姐拿小凳子坐下,一边介绍着家里的情况。大学生姐姐,也主动地介绍自己,她姓宫,叫宫少华,今年23岁,她是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大学部的学生。是响应毛主席“学工、学农、学军”的伟大号召,来到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西梁王庄生产大队,参加学农社会实践,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帮助农民三夏大忙的。她进一步介绍说,她所在的班级一共36个同学,被分配到第一生产小队36个贫下中农家庭中,与社员同吃一锅饭的同时,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还说,她们班,32个男生分别安排在三家民房集体宿舍里,4个女生分别安排在4个有女孩的家庭住宿。听说,她是济南汽车总厂的,我们一家更是感到格外的亲切,因为我父亲就是这个厂的工人。又听说,要在我家吃住,我们更是打心底里高兴得不得了。尤其是姐姐和我,非常兴奋。因为论年龄,我姐姐当年21岁,比她小两岁,家里平白多了一口人,而且还是有大学问的既漂亮又大方的大姐姐,我和姐姐,当然是十分高兴的。我娘更是把这位大姐姐,当成自己的大女儿,亲热地很。说着,聊着,短瞬之间,宫大姐与我们一家,心走得更亲更近,关系更加的密切,感情愈加浓厚起来。</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黄昏,农村的大院,粗大的枣树荫下,窗前的石桌上,摆满了家常便饭,几碗冒着热气的手扞面条,还有几样自制的小菜,等待着一家四口人进入晚餐。我和姐姐,手拉着宫少华大姐,一起围坐在石桌周旁,一起用餐。我娘亲热地招待着这位大学生女儿,我和姐姐,更是亲热地叫着大姐,让她吃饱吃好。饭后,宫大姐勤快地主动帮娘收拾碗筷,洗净放好。而后,一家人,人手一把蒲扇,在天井里荫凉下,扇去一天的疲劳,啦着家常里短,宫大姐亲切地把我抱在她的腿上,问我的学习状况,瘦矮的我偎依在宫大姐的怀中,感到异样的温馨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梦中,胡同口电杆上的钟声,响彻农村的大街小巷,那是生产队长敲响的,新的一天的劳作开始了。娘和两个姐姐,早已戴着草帽,肩搭汗巾,拎起镰刀,走出家门,奔向希望的田野,投入麦收的三夏大忙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午后,我准备上学去,看到北街路口,有好多人排着队伍,在红旗的映衬下,唱着响亮的红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高举着毛主席语录,一遍又一遍地高喊着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好奇地跑过去,来到近前,只见宫少华大姐挥着双手,打着拍子,指挥着她全班同学唱歌,又见一位男生,挥舞红旗,带领大家高呼口号。社员群众,大人小孩,站在周围,好奇地观看。我想,我家的宫大姐,在班里肯定非同一般,不是校花,也是班花。因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大姐,不由地感到一种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八姐妹合影留念,前排左一是我姐,左二是宫少华大姐。</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三夏大忙的日子里,宫大姐和她的同学们,从一个城市学生娃,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和社员群众一起割麦子、打麦子、种玉米,浇水、剔苗、锄草,磨出两手老茧,累得腰酸背疼,切身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通过艰苦的生产劳作,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虽然仅仅一个月的不长时间,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思想得到了锻炼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生和社员在田间的合影,还有几个农村娃站进镜头,前排右三侧身的是宫少华大姐。</p> <p class="ql-block">一个月的支农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宫少华大姐和她的同学,要告别父老乡亲,回校总结休整。就在这一天的下午,每个学生都回到房东家里,与房东话别。听说宫大姐要走了,我心里很是不舍,宫大姐也眼含热泪难分难舍地拉着我和娘的手,说以后再回来。集合的时间很快到了,我依然不舍地拉着宫大姐的手,帮她提着东西,一直跟着宫大姐,来到街上,只见很多很多的老人和小孩,都在欢送自己家的学生,人们都朝东的方向走着,说着话,一直来到梁王小学的大操场。操场上一排排的大学生们都背着背带打好的衣被包。宫大姐领着我,找到她的队伍。只听总领队一声令下,全体学生整齐地列队,然后又齐刷刷地放下背包,坐在背包上目不转睛地听领队讲话。宫大姐把我揽在她身前,我眼中含泪地感受着这依依不舍的亲情,久久不肯离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大概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大田里的玉米苗有一拃高的时候,宫大姐和她的同学,又回到她们曾挥汗如雨双手生茧的地方,一来向生产队的领导汇报思想表示感谢,二来学生们回到各家与房东重温亲情。三来再看一看自己亲手种在地里的玉米种子,苗子有多高了。并再一次扛起锄头和社员们一起上坡剔苗锄草。因为前期一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们和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这次回来,学生们有备而来,特意带来了相机,这才有了一张又一张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手端一本《毛主席语录》,可见那个年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伟人是多么的崇敬。前排中间瘦小而紧闭双唇的便是作者本人。如今,照片中一些年纪大的人早已先后作古,当时五、六岁的光腚小孩,也已是花甲之人了。</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老照片,之所以留在我手里,不仅多亏了宫少华大姐和带队的刘勇大哥,更是因为我喜欢收存各种资料,包括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光荏冉,五十多年来,这些大学生们与我们的感情却历久弥新,尤其是在我东邻心平哥家的刘勇大哥,作为同学们的领队和代表,几十年来,一直与我们保持来往。2005年的元旦,时过三十七年,我们组织邀请刘勇大哥、宫少华大姐、白姓大姐,还有几个忘了名字的哥姐,回到梁王,由时任村书记李寿华做东,当年的生产队长李培佃、记工员李寿益,还有已远嫁外村的几位房东姐妹等人作陪,在酒店重温旧情,再叙前缘。然后,又回到房东各家,再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重温旧梦!看到故乡的巨大变化,人居环境早已焕然一新,只有那故乡的大街小巷,位置未变,还能唤起些许当年的记忆,哥姐们感慨万千。当哥哥姐姐们,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些和霭可亲的房东爷爷奶奶大娘大叔的那一刻,年已花甲的老哥老姐们,忍不住地流下了思念的泪水!(令人非常遗憾地是,由于种种不可言状的原因,生产队长所拍的照片一张也没有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2015年,我从学校教师岗位上退休以后,正是济南新东站准备施工建设,附近几个村庄面临拆迁的时候,我的故乡梁王也在拆迁之列。为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我创刊了期刊《梁王记忆》一书,每年一期,至今已七个年头七期了。在第五期征稿时,我联系刘勇大哥,请他写一写当年在梁王学农实线的那段人生经历,并组织当年的老同学,再拍几张新照片,刘勇大哥欣然答应。</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里,坐在“禄”下的就是刘勇大哥。由于,哥姐们都年事已高,身体方面的原因,而且都住在不同小区,这次聚会,只约到十四位老同学。听说,梁王故乡的父老乡亲还想着大家,老同学们都激动不已,把酒言欢,共叙当年曾经的激情,并互祝平安!</p> <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出岁月无情人有情!我能凭着儿时的记忆,依稀认出并叫出几位大哥的名字,除了经常见面的刘勇大哥之外,应该有梁宝人大哥、刘铁山大哥、孙玉德大哥。</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收藏老照片,因为老照片里有故事,有挥之不去的记忆。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有不同时期的印记!这便是如今人们常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在我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谨以此文,告慰曾经的过去!祈祝老哥老姐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