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15日,阳春市汉文化促进会会长,三甲刘氏宗祠存著堂基金会理事长刘建厚,阳春市汉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三甲刘氏存著堂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益民,阳春市政协常委陈卓英,刘翔局长,市工商银行行长刘向涛一行,在曲江村委万霖书记,企业家刘经祝,刘东明一行陪同下,到三甲曲江大寨调研,参观阳春历史名人刘传敩故居,以及新农村建设。参观了曲江堡(曲江大楼),奋庐旧洋、楼和周边古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致公党阳江市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敖锦清率领的致公党江城基层委员会、致公党阳春市基层委员会的骨干党员,在阳春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阳春市基层委员会主委杨希和三甲镇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阳春市三甲镇曲江村,开展对“奋庐”、“迈庐”等历史古迹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调研。阳春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陈卓英,阳春市口腔医院院长陈贤文,致公党阳江市宣传工作部副部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万里,致公党阳春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张松、谢胜,阳春市千柏家具定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刘于杨以及有关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阳春县志•人物篇》记载,刘传敩(1908—1951年),字程迈,三甲下乡(今三甲镇)曲江村人,家颇富有,其岳父曾佩周亦为春城富户。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法学系;同年冬,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留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回国。1936年,刘传敩任阳春县立中学校长。期间邀集县内外名流学者,共商办学良策。制定“致知力行”的校训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以身作则、视校如家”的方针,深入课堂、宿舍亲近学生,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学校图书馆有不少进步书刊,学生思想活跃,学风端正;他还积极倡导各种文体活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面貌为之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1月,刘传敩等46人参加了共产党员章沛、刘文昭、叶镜澄等以县抗敌后援会为工作基点,发起成立的广东省青年群众文化研究社阳春分社,刘传敩被推举为社长,鼓励阳春中学教师、学生入社,并领衔发表了《为响应反侵略运动宣言》,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去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救亡歌声响遍校园;刘传敩还带头组织并捐款为阳春中学师生抗日宣传队和青年群社购置帐幕、演出道具,动员女儿参加宣传队,出资创办“青年书店”,对开展阳春新文化运动,发展新音乐、白话剧和体育事业给予了有力的赞助和推动。1938年8月,刘传敩兼任《阳春日报》社长,先后聘任共产党员刘文昭、郑宏璋、林举铨、曾昭常等为编辑,成为阳春抗日宣传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秋,阳春中学迁至三甲乡刘氏宗祠开课期间,刘传敩鼓励学生夜晚和假日到农村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并举办农民扫盲识字班,开展抗日宣传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了阳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秋收期间,他组织和带领学生帮助农民收割;女学生还同周围村庄的妇女结成姐妹会,开会、学习,使她们明白抗日救亡、争取妇女解放的道理。1940年3月8日各村姐妹还在阳春中学集中举行了首次农村妇女大会。在李希果的主持下,排演《黄河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和歌剧《农村曲》等,1940年元旦公演,使一度沉寂的春城,恢复了抗战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11月,在国民党阳春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刘传敩被选为阳春县党部书记长,免去阳春县立中学校长职务。由于他的刚直不阿,贪官污吏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放肆鱼肉人民。在刘传敩的掩护下,中共党员林举铨、李希果等长期在国民党阳春县党部内从事统战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刘传敩的弟、妹、子、侄、女儿和小舅中,先后有9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避免国民党阳春县政府嫌疑,刘离开阳春寄居广州,后前往香港。1949年底,刘传敩作为县特邀代表重返阳春,并于1950年任县立中学地理教师。1951年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以刘曾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属反动党团骨干为由,于3月27日处决。1986年,经阳春县人民法院复查,认定刘传敩为错判错杀,决定给予平反,恢复名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了解,1944年刘家迁至“奋庐”——三甲乡曲江(岗)村。“奋庐”大堂前雕刻“禮”、“義”、“廉”、“恥”四个大字,大门对联写着“奋扬正气”、“庐舍长春”,这座建筑先后走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的离休干部共有八名之多。其中,二楼一个房间放着当年到阳春组建党组织的章沛留放在大漆皮箱内的一批进步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及手抄的进步歌曲等。1949年5月在刘传敩的掩护下,刘传敏和刘经钧从中山县带回粤中纵队阳春游击区的学生邝奋、李国光、肖龙、肖良、程天亮、吴中立、黄强、孙海光、孙茵、吴端、丁束、谢云和林珍等都在“奋庐”掩蔽了一段时间;刘经锐、刘传敭和长工许勋等人在“奋庐”藏带一支德制驳壳枪参加了游击队。另有刘经亚1947年10月,刘传好(女)于1948年2月、刘经铎于1949年5月经由香港达德学院前往参加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三支队。此外,经常在“迈庐”出入的刘传敩妻弟曾广权,于1948年2月投身革命,而经常出入“奋庐”的曲江(岗)同族子弟刘经衍(女)、刘传峰和刘经辉等也于1948年2月相继参加了革命。刘传敩被推选为国民党阳春县党部书记长,继续掩护中国共产党党员林举诠、李希果等在国民党阳春县党内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和阳春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传敩自留学归国,尤其是抗战开始,就长期的、较系统的与中共和进步人士接触交往,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统战对象。而“奋庐”和“迈庐”,是刘传敩等开展抗日宣传、抗日斗争和“奋扬正气”的历史见证。据了解,三甲镇刘传敩故居“奋庐”约2000平方米,碉楼式中西建筑结构,楼房共二层,现保护较为完整,2008年9月被列入《阳春市乡村可开发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名录》,但“奋庐”、“迈庐”都已经年久失修,破烂陈旧,加上没有专人管理,亟待修缮保护。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挖掘阳春的历史古迹文化,尤其是统战历史古迹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精神财富和正能量,以更好地保护文物、教育后人的初衷和履职的本能,参加本次调研的政协委员、致公党员和镇村干部纷纷表示,要积极协助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调研情况形成“提案”,争取上级的支持,把三甲镇曲江村刘传敩故居“奋庐”、“迈庐”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把它打造成为“阳春市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以基地为载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共同奋斗力量,开展各类统战文化活动,让后人汲取爱国统一战线宝贵精神财富,让它滋养漠阳大地,后人代代承传,为阳春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阳春的建设和全域旅游的大繁荣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出积极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姓刘,我骄傲,我姓刘,我自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