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导”教学 , 推进“和一”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活动

“四导教学”推广与应用课题组

<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月18日上午在第一小学录播教室进行了聚焦“四导”教学、推进“和一”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诚邀了自治区教学能手工作室主持人、克拉玛依市数学教研员张连勇老师,区教研室杨文丽老师、克拉玛依区及北师附小的老师们莅临指导。</p> <p class="ql-block"> 全程抖音直播哦</p> 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鸽巢问题》——建模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  邓锋锋老师由扑克牌变魔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鸽巢问题模型化(一般化),当有(2n-1)只鸽子飞进n个鸽巢,总有1个鸽巢里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进而形成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思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学生质疑出彩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异分母加减法》</span></p> <p class="ql-block">  郭晓辉老师在“四导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探究出异分母加法的三种计算方法,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的掌声、笑声、质疑声此起彼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算理清晰的《小数加减法》</span></p> <p class="ql-block">  邱海丽老师利用课前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采用“四导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质疑的学习形式,在生生互问互答中明晰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真正打造高效的“和一”课堂。</p> 说  课 <p class="ql-block">  董瑞老师、魏晓芳老师、李燕老师对三节课分别进行说课,他们以“四导”教学为引领,充分挖掘教材,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多个方面阐述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说课,在说课中融入各具特色的教法、学法,对教学过程作了充分展示。</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自治区教学能手工作室主持人张连勇老师听了这三节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表示这三节课是难得一见的“四导”优质课,是克拉玛依市本土“四导”教学法与学校“和一”办学理念相融合的典范,为克拉玛依市其他学校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张老师分别对这三节课进行点评,邓老师执教的《鸽巢问题》,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建模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叙述自己的思考和推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郭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加减法》上出了“四导”课堂的巅峰,张老师对我校的学生小组汇报形式非常认可,他认为把小组合作发挥到了极致。把评价引入到汇报中,当小组交流结束后,听课学生对汇报小组评价,汇报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对质疑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总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的探索。邱老师执教的《简单小数加减法》也是一节真实的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先做先学,适时地进行有效“指导”,体现方法多样化,“诱导”学生发现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以及笔算方法的转化迁移;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落实“互导”,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掀起学习“四导”教学的热潮,同时展示了我校数学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彰显了我校“和一”育人理念,同时老师们通过聆听名师指导,拓宽了专业视野,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也为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积蓄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撰稿、图片:边静</p><p class="ql-block">一审:刘利</p><p class="ql-block">二审:马媛</p><p class="ql-block">三审:连莲</p>

学生

老师

教学

四导

课堂

鸽巢

加减法

三节课

小组

我校